小学家校沟通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学生A,女孩,大三学生。家_四口人,学生A、学生父亲、母亲和一个姐姐。姐姐已经结婚,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为父母务农。学生A平时性格火爆,和同寝室同学、同班男生曾发生多次冲突,关系紧张,甚至到了报警的地步。同学反映,学生A一言不合就发火,和同学吵架,虽然过后学生A能认识到错误,但是在情绪爆发时,非常吓人,说的话让同学们很不舒服。作为学生A的辅导员,我多次与她谈心谈话,但是学生A防备心比较强,虽然知道自己有时候是小题大做,对同学的话或者行为反应过激,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同学们也很抱歉。与家长沟通交流时,谈到学生A表现,家长言语也比较激烈,对学生A的评价也是非常低,认为孩子就是女孩,太娇气,事儿太多,太挑剔。家长反应孩子小时候还是非常听话的,长大了再批评她,她还会反驳,发脾气,但是最近孩子面对家长的批评要么一声不吭,要么直接挂断电话,拒绝沟通,家长感到束手无策,希望老师能帮忙劝劝孩子。
小学家校沟通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我曾经教过一名比较特殊的学生——小张。他学习基础及学习态度都不大好,平时又好惹是生非,总好“表现”自己,经常做一些与课堂纪律格格不入的事。家长表面还能与学校配合做一些教育工作,但收效甚微。这样的学生给班级学生与任课教师都带来极大的麻烦,也给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多的障碍。
于是,我先在电话里与家长进行了一番沟通。当然,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我先是肯定该生一些好的方面。如在上课认真听讲的情况下,表现还不错,能经常积极举手发言。平时也很热情,能帮助老师做一些小事。但也许是基础差了些,书写的内容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因此给进一步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由于孩子的基础不是很好,平时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帮助他进行一些内容的讲解。可如今由于回家后没能及时的复习巩固,成绩一时难以提高。此时,我完全站在为学生考虑的角度出发,为孩子提高成绩的角度着想,家长也比较容易接受。随后,便将其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告知给家长,希望能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
这次的电访,我感觉到家长非常希望配合学校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久,我又找来了家长进行面谈,就其学习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沟通,并教给家长一些具体实在的指导方式。每逢考试前夕,我都会站在家长的立场,指导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复习能达到最有效的收获。这样一来,家长反而非常感激老师曾为他孩子所做的一切,同时也更积极协助学校教育好孩子。
小学家校沟通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经过阶段性工作后,看到学生A在朋友圈发了参加社会实践的照片,配的文字中满是兴奋。原来是学生A父亲知道孩子的想法后,找村里沟通,积极给孩子报名参加社会实践。学生A特别开心,因为父亲对自己的看法有了变化。
回到学校前,学生A为宿舍的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封情意绵绵的手写信,用社会实践赚的钱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原谅。她们彻夜长谈,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解开了彼此的心结。辅导员到宿舍走访时,看到宿舍门上贴着“爱寝大作战”,听到宿舍里传出阵阵的笑声。走进宿舍,学生A热情地与辅导员问候,讲述着最近与舍友一起发生的趣事,大家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互相调侃着。与学生A家长进一步沟通了解到,学生A与父母的关系也缓和许多,父母对于学生A的想法和做法更多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学生A也愿意和父母平和地沟通。
看到学生家长的转变,看到学生A的变身,辅导员既感动又开心。每一位家长都愿意为孩子付出和改变,他们不是不爱,而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向上、想要变得更好的,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缺乏支持和引导。
四、案例感悟
通过本案例,深刻意识到,我们在理解学生时,要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不能只看到表面的问题,就对学生妄下结论,要把学生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放在大的家庭背景中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
家庭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反映,孩子和父亲或者母亲一个样。被同学形容为浑身是刺儿的女孩,是因为家中总有人挑剔她,她虽然不认同很反感这种挑剔,但是还是习得了这种挑剔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某种模式彷佛刻进了基因当中。学生改变先要家长改变。辅导员作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要畅通沟通渠道,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和共同目标,合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家长真诚地关心学生,尊重他们,从感情出发,“打感情牌”,而不是生硬的说教,在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之后,教育引导学生才能水到渠成。
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们要努力成为学生身边的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学生出问题时,不急于批评教育,而是要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想方设法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由被动变为自觉,努力改正。
关心学生从观“心”入手。00后早已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多是只重分数,只重升学,只重文凭,只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育,这样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们要积极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谈心谈话水平,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心理测验筛查出来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谈心谈话,利用多种手段,如房树人、沙盘游戏等投射测验,减少学生阻抗,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全体学生,心理工作要做在日常,注意细节,要多进行心理知识的宣讲,提高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小学家校沟通案例分析报告 第4篇
从教三十余年来,我经常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常常家访。
我一旦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与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
07届的班级中,有个叫刘x的男生,他性格略显内向,不合群,拖拉作业,打游戏机,上课不听老师讲课,学习成绩全班倒着数。我试过谈话、批评都没有效果,于是我就进行家访。
开始,我来到刘x家时,刘x很害怕,怕家长了解情况后责骂他。然而我家访绝不是单单“告状”,而是和他们沟通。了解刘x在家的有关情况,和其家长共同研究、分析、制定帮助刘x的最佳方案。刘x不怕了,向我敞开了心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刘x变了,坏毛病改了许多,学习也有所进步。
上中学后的刘x还常常和我联系、谈心,把握当成了他的知心朋友。
刘x的案例应该算是一次成功的家校合作,这种成功的体验我还有很多很多。
我有时候也约一部分家长抽时间到学校来,让他们和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对孩子们的教育,这样拉近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家校沟通案例分析报告 第5篇
家校联系就像一根纽带,家校联系就像一颗催化剂,潜移默化中,将孩子、家长、老师的心相连,让孩子、家长、老师的情感融合。可以说:学校教育是离不开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只有家校联系顺利进行,那么学校教育也才能有序开展,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在我们班,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我们班上有一个男孩子,人很聪明伶俐。但是从孩子的学习情况来看,他并不是我们班最差的,但是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有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懒惰思想太严重:做作业总是偷工减料,书写马虎,乱划一通交给老师,上课也不记笔记。和他谈话后,会好一段时间,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很快又回到原点。思前想后,究其原因,我觉得根因可能在于家长的督促不够。于是,我找出了家校联系薄,打了他妈妈的电话,决定和他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我了解到,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边写边玩,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此时,我建议家长能够及时督促孩子孩子学习,先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作业,自己检查。经过家长的督促,孩子的学习有了进步。
而从这次家校联系工作中,我也受到了一些工作的启示:
首先:坚持原则: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其次:在进行家校联系时,不要忙于给孩子的情况定性;
再次:一定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尽量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在婉转的提出孩子的不足,以得到家长的认同感;
最后:家校联系前,尽量先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开展家校联系会更容易些。
家校联系工作在我看来不是机械化的教育工作,而应该是一种充满人性化的交流的过程,情感碰撞出火花的过程。
小学家校沟通案例分析报告 第6篇
案例背景:
在一日带班过程中,如果家园工作做不好,就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嫌教师对幼儿照顾不周,对教师产生误解;教师嫌家长不理解自己的工作,心怀委屈。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作为教师,应当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认真细致的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案例描述:
我班有个叫严xx的小朋友,她是个体弱儿,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在教师眼里属于那种听话、守纪律的孩子。因为它的这种性格,使的她奶奶与我之间产生了一次小小的误会。
那天,我带幼儿户外活动,因室内外温差较大,我要求幼儿穿上外套,严xx的外套太长,不愿穿。我看她身上的衣服穿得也不少,就答应了。正当我和幼儿在外面玩的尽兴时,严xx奶奶来接她,我没顾上和她说话,只是挥了挥手。她奶奶边走边说:“你们老师真不像话,这么冷的天也不给你穿外套。”
严xx一句话也没说。这情景正巧被一位在大门口的教师听见,她马上告诉了我。
第二天,我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主动找严xx奶奶聊天,让她为孙子准备一件短一些的外套或背心,并向她解释了昨天孩子不穿外套出去活动的原因,并告诉她一些关于进入秋季孩子的保健,她也听完解释后宽慰的笑了,并主动提出对我的误解,向我表示歉意。
案例分析与反思:
身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时刻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还要注意不要冷落了家长。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的满足她们的需求,从而激发她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在青年教师培训的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她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合理要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的热情会更高,态度也会更积极;相反,家长有某种合理的要求,而幼儿园有没有注意,甚至家长被自身的一些问题缠身时,那么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所以说,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既要明确自己在家园合作中承担的任务,那就是教师是家园合作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与参与者。只有教师的积极态度被家长接纳,她们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道路才能畅通,幼儿园才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长方面的支持而不是反对。而一旦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旦建立,那么彼此间就再也不会感到来自对方的威胁,双方就会为其爱子的健康成长而齐心协力。
当沟通双方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情绪时,无论是谁的过错教师一方应抑制自己的情绪。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真诚来和家长解释事情的经过,原本对教师有意见的家长在教师的感化下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果教师对家长还采取以前的态度不给家长任何解释的话,有可能家长对教师、对幼儿园会产生误解和矛盾,那么家长就不会热心于家园合作。矛盾、误解发生时当教师的一方主动向家长做出合理的解释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会更高。
小学家校沟通案例分析报告 第7篇
利用周末,辅导员和学生A一起回到她家,学生父母、还有姐姐都在家。考虑到家长一贯对学生采用的贬低态度,辅导员重点跟家长介绍了学生在学校时好的表现,学生A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学习认真,获得奖学金等情况,希望家长能更全面的看待孩子。学生A妈妈对此表示肯定,说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学习能力也是比较强。但是从小就好斗,偶尔还和男孩打架,对于孩子在大学期间的表现,也是比较失望,父女俩也经常因此发生矛盾。家长说的都是学生A的缺点和不足,这时学生A非常气愤,眼看父女俩又要争吵起来。辅导员便支开学生,与其父母深入交流,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A与他人相处时“带刺儿”背后的原因。原来,学生的父亲一直盼着第二个孩子是个男孩,结果出生后是个女孩,家长重男轻女的思维下,无论学生做什么努力,似乎也得不到父亲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