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意义总结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学风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口号,鼓励校企合作,为校园建设筹资、企业科技升级指明了发展道路。那么当代高校应该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着力见着职业教育的学风,重整学术风气呢?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说明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我国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政策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更多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为了鼓励学校积极将学术成果投入市场,缩短知识转化为直接经济动力的周期,国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学校要促进成果投入市场化,这里就是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校企合作的意义,但尽管如此,我国并未出台相关法律对此种合作模式进行规定。这也导致,校企合作虽然已是常见现象,但是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却也存在一定问题。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校企合作时,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资金方面受到合作企业的限制,这导致学校往往会出现一味迎合企业需求,而忽略了学者和学生需求情况,甚至在学校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这些极不利于认真治学的思想,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不过我国校企合作虽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从长远发扎来看,校企合作时具有长远意义的。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职业教育相较于一般的高等教育来说具有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二字。如果说普通高校的学习是为了学会一种方法或者一种思想的话,那么职业教育则是针对具体的职业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教学,培养出适应某一岗位的专业型人才。从实际操作来说,职业教育更具现实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导致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教育占据了极大的份额。但也同样是由于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过多地强调技术的学习,再加上校企合作后,在校园形成社会风气,便更容易忽略基本的学风建设。因此,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职业学校的学风建设更具现实意义。
(二)意义
上文学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是就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展开论述的。而职业教育学风建设对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企业方面都有诸多意义,具体意义总结如下:
1 促进学校的长期发展
建设学风可以在全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认真治学的精神,促进学术成果的产出。虽然职业教育不强调培养学者,但是学校始终是学习的地方,学生有学术成果产出,也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提供学术成果、科学技术,企业则提供研究资金,这有利于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惠圈子,有利于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方位人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几乎是日新月异,如果无法建立起治学精神,不能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仅靠一点技术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因此学生若想得到长远发展,则必须全面发展,首先便是要将自己打造成知识型、学习型人才。另外,学风建设好了,课堂纪律也就好了,老师在课堂上心情愉悦,便可以提高老师的授课效率,在有效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也同样使学生获益。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扩大学风教育宣传
学校要想进行学风建设,首先学校领导层要重视学风建设,要从领导层下达学校学风建设的意见。而学校宣传部门则要积极落实学风宣传工作,可以在校园媒体(包括校报校、校刊、校电视台、校广播台)上进行多方位宣传。宣传内容可参照上文的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对学生自身的实际作用。
(二)将学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由于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因此除了学校领导层以外,学校老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军,学校若想进行学风建设,必定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工作和对学生的悉心教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时应当尽量避免空谈大道理,这种说教不仅无法得到预期效果反而易引起学生反感。老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授课目的特点和自己的切身经历,将学风建设具有化、学科化。让学生明白维护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联系合作企业建立奖励机制
建立奖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在学校表现突出或有突出科研贡献的师生群体,树立先进模范为全校师生建立起学习的榜样,使更多学生认识到做学问的重要性。并且建立奖励机制有利于为投身于研究的师生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研究工作。除此以外,这里特别强调要联系合作企业建立奖励机制,这也体现了企业对学校学术工作的支持,并告诉学生,学风建设并不只是一纸空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以后走上社会,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具有实际意义。
四、结语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不可逆转,这种合作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风建设问题,而这问题在职业教育中更加突出。本文主要就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引发思考,首先强调了学风教育必要性和意义,之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实际经验对学风建设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03)
职业教育意义总结报告 第2篇
20xx年,学校按照临朐县教育局“教学改革创新年”的总体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立足创新抓亮点,深入实际求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重点抓好党建工作。学校坚持以“规范管理,特色育人”为主题,深入开展“抓教风、促学风,抓班风、促校风”的“双抓双促”活动,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扎实组织党员日常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做好困难党员的救助工作,锻造了一支团结进取的党员队伍;认真做好建国前老党员和薄弱学校学校帮扶工作,做到了定期走访、及时帮扶,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学校党支部在20xx、20xx、XX20xx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是重点抓好实训设备投入,深化技能教学改革。年内学校自筹资金102万元,建成了车工实训室、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和高配置微机室,扩建了电气焊实训室和钳工实训室。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技能大赛”、“技能大比武”为突破口,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车间进课堂,课堂进车间,师生共同训练提高。
三是重点抓好师资培训。学校注重加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的培训学习,拿出资金万元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派出52名专业教师到平度、淄博、潍坊等地进修、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今年学校有2人评为省市优秀教师,5人评为县优秀教师,11人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7人评为县骨干教师,2人评为县学科带头人,18人获得省市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等荣誉。
四是寓教于乐,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文体活动,建设和谐校园。年内先后组织了合唱比赛、演讲比赛、校园主持人比赛、运动会等14项文体活动,参与学生4200多人次,保证了学生安全,陶冶了学生情操。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山东省农村艺术教育现场会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单位,所表演的三块节目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五是依托专业优势,服务临朐经济建设。开展了建筑业培训、会计培训、计算机培训、企业在岗职工、下岗工人培训等各种技能培训8656人次。今年,学校进一步拓展培训空间,成功开发了青州市、昌乐县两处建筑培训市场,培训人数达到485人。在培训中着重强化培训的质量和规格,其中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时,邀请到了省教育厅总督学孟庆旭和省级班主任培训专家担任主讲,培训效果广受赞誉。学校培训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居潍坊市职业教育前列,实现了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六是临朐电大叫响品牌,成人教育蓬勃发展。配合县委组织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今年学校招收本专科新生576人,被中央、省市电大评为“先进基层教学点”和“信息化教学理事单位”,同时无偿提供给学校高配置计算机20台,在线平台、服务器等设备一套,共计资金20万元。
七是创新实践基地教学取得新突破。创新实践基地突出当地特色,开发培训项目,创新教学模式,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今年共培训学生30期8172人,在9月份全市创新基地点评中取得了全市第四名的好成绩;基地机器人教学取得历史突破,先后获得市一等奖3个、亚军1个,获得省机器人创意比赛获冠军、全国机器人创意比赛获银奖。
八是校企合作进入实质阶段。学校立足县域经济骨干产业,与铝型材、不锈钢、机电、电子等行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学校今年重点做好企业文化的提升工作,尤其是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上提供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学生上午在校学习,下午到企业实训,工学结合,练好技能。一年来,学校与县内企业联合设立了“好友纺织班”和“天成焊接班”两个企业班,还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组织开展了8场企业员工培训,培训员工2864人次,提升了企业员工素质。
职业教育意义总结报告 第3篇
【论文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职业教育意义总结报告 第4篇
(一)研究方向
本课题的方向是:探讨和论证民办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方法,研究构建民办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道路,为进行民办教育的培养体系与模式的改革和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设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河南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三)研究方法
1.实地调研
2.座谈讨论
3.学习借鉴
4.分析论证
二.相关情况分析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我国社会转型期对民办职业院校的需要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中科技要素和知识要素在不断加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必然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重组,大量的企业劳动者面临着转岗、下岗、知识更新的局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生存技能的考验。民办职业教育应抛弃陈旧的办学理念,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发展定位:21世纪民办职业教育的重点应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劳动力培训开发为主;在教学手段上应摒弃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理念,积极投身人才资源的培训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建设民办职业院校培养再造经济优势的必由之路。
2.国家方针政策对民办职业院校的需要
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财[2004]19号)也是为了做好“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_这项工作而提出来的。《意见》在“提高实践基地建设质量、创新实践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等几个方面做了详细说明。而职业教育不仅仅包括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生的教育更包括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因此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发展民办职业院校成为一种必然,更成为了一种趋势。
3.企业可持续发展对民办职业院校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主要是针对人的各项潜能的开发,而开发的手段主要是采用教育和培训。西方经济学家、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增加和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人力资本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譬如在发达的美国,员工培训被看做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民办职业院校是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利保障。
4.普通院校自身发展对民办职业院校的需要
院企合作是其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培养人才水平、促进学员就业的必由之路。民办职业院校要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课程设置、课程研发等方面入手,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是院企合作的真正精髓和意义所在。
(二)职业教育人才观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认为:“不论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析的普通高中以及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有智力类型的侧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智力结构、智力类型上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培养模式的不同。做为职业院校应当立足教育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对学生进行经验型和策略性知识技能的教育与传输。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高等普通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是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也同样是人才,因为人才是有多种层次和分类别的,学历和文凭的高于低,并不是衡量是不是人才的唯一依据。我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从他对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进行评论。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特点及必然性
1.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数量在不断发展,而教育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
18世纪欧洲最早出现职业教育,19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先后设立了不少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上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中等层次的学校迅速增加,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等层次的学校。
2..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所促进的,这中间还有教育和社会的原因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并不是仅仅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当进入了80年代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不再仅仅立足于经济和技术的层面,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平衡社会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现状
1.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
2.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家已将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从扩大规模为主转为以提高质量为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主要由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职业型人才则主要由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
三、民办职业教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有利于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198所,在校生万人;民办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