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篇)

时间:2025-05-05 09:32:06 admin 今日美文

爱国主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1篇

主题班会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补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主题班会还有助于教育和引导班级特殊群体融入班级、改进学生自身不足。

二、现阶段高校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无完整系统:主题班会召开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大,学校缺乏宏观上的有效掌控,因此难以保障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无明确主题:主题班会的召开往往缺少清晰明确的、科学有效的主题。模糊的甚至是无效的、错误的主题班会只会适得其反,导致花费了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却教育效果低下。

无有效效果:班会选定的内容、开展的形式、过程的控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为片面取悦学生、片面追求现场氛围而放弃了教育的宗旨;或者为保证教育内容的“_”而忽略了现场氛围和学生感受。

无认同反馈:作为主题班会组织者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和作为参与者的大学生,对于班会的内容、形式缺乏一致的认知。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通过团队训练的方式达到进行常规内容的集体教育的目的;大学生则更青睐讨论互动和个体交流,也更需要获得与众不同的个人体验。

三、强化主题班会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主题班会能够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认知偏差和不良倾向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大学期间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主题班会能够在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唤醒并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强化对于高校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不断深化高校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机制,能够使主题班会的开展摆脱“四无”的尴尬境地,实现主题班会“教育目标有计划、教育内容有特点、教育形式有融合、教育对象有区分”的转化。

四、高校主题班会开展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

大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都有学生关注的重点和核心问题。这就要求高校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应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制定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计划,包含入学适应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策、职业规划、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内容,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针对问题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主题班会应针对大学生群体可能或已经出现的思想上、意识形态上、行为上的问题,针对社会上影响大学生的不良风气开展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每次主题班会都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个思想上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每次参与主题班会都能解惑,有收获。

(三)支持保障

主题班会主要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开展,但应由学校层面统一进行规划,院系积极参与推动,相关部门监管并了解反馈情况,将学校发展、学院特色、学生需要三方面有效结合,实现助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高校主题班会的开展还应跟思政理论课、时事政策课、专业引导课、校园文体活动相结合,得到行政部门、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支持和协助,形成全校一盘棋的良好格局。

五、高校主题班会开展的思路

高校主题班会应本着“一三五七”的原则组织开展。

抓好一个中心节奏。开展高校主题班会应时刻牢记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高校全面育人为宗旨。主题要鲜明生动,传承经典的同时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特色特点,让大学生有兴趣参与,让辅导员言之有物。

谱好三部曲。高校主题班会应该谱好学校发展、学生成才、辅导员成长三部曲。要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调动学校、辅导员、学生三方面力量,给学校建立起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有效渠道,给辅导员提供发挥所长、树立形象的良好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知识、汲取经验、展现自我的优质舞台。

建好五线谱。高校主题班会应以思政教育、党团建设、学风建设、情商培养、道德品质养成为五条基准线,围绕其开展教育活动。

爱国主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2篇

党的十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最新概括。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结合”

1.正面教育引导与纠正学生错误思想认识相结合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促进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过程。深入阐述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准确领会理论内涵。坚持正反两方面入手,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情绪表现、倾向,加以解决和疏导。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利用正面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2.课上、课下的教学实践锻炼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不断参与与体验的实践过程,只有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既体现为大学生自觉接受的态度,更体现为大学生将心中的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施过程

1.以“财贸素养”教育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爱心”教育为重点,围绕“爱自己(关爱生命)、爱家人、爱他人、爱学院、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教学思路,用爱心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设计“谁不夸俺家乡美”,辩论赛“战与和”等项目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责任”教育为内容,围绕“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职责。设计“我们的大学生活”“毕业实习的第一天”等教学活动,通过小品展示、团队讨论、个人演讲等形式,强化教学内容,做到知行统一。

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宣讲“做人的诚信、大学生的诚信、企业的诚信”,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讲解《弟子规》”“寻找身边的感动”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以“创新”教育为题材,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课堂问答、创新能力的练习与考核等方法,按照“为什么创新――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的逻辑思路,训练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严谨”教育为补充,使学生领会严谨的人生态度对未来职业所具有的意义。

总之,在高职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和笔者学院的“财贸素养”教育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又要把“财贸素养”教育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使二者高度结合和统一。

2.以“理想信念和中国梦”教育为主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思想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一章的教学内容,阐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我的梦”与“中国梦”的理论关系,引导学生把个人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想结合,把个人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相统一,鼓励大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时为祖国建功立业。以树立个人的职业理想为基础,设计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以图文并茂的“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的理想”为题的主题演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爱国主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第3篇

2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要求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教育,能促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拒腐防变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能够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氛围,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反腐倡廉意识,提高高校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能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使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教师提升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成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从教的示范者,使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得到培养。

3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

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要专门开设廉洁教育专题,并与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内心常保警惕,善于防腐拒变,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判断,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养成敬廉慎独的思想作风和行为习惯。

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组织大学生读“廉政书”、唱“廉政歌”、听“廉政课”、观“警示片”,组织大学生开展廉洁书画赛、廉洁摄影作品展、廉政公益广告大赛等实践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载体,大力宣传推介学生廉洁实践项目成果,普及廉洁教育有关知识。此外,还要结合廉洁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如学风建设、特色党团日、主题班会、典型事迹报告、廉洁诗词吟唱会等,营造廉洁文化教育的浓郁氛围。

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教师的师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