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受到国际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带动,尤其是国家审计的示范和引领,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普遍实现了平台网络化、数据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建立了以非现场审计分析、审计监测预警为主的数据监管模式,实现了审计作业流程管理、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效果显著提高。
相比较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起步和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缺少系统性认识,普遍存在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非现场审计经验不足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滞后,既不能达到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内部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的需求。本文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实现联网审计的内部网络支撑,审计人员可以实现从总行至各分支行的远程访问;二是持续完整的数据提取支撑,审计部门可以不断获取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数据;三是功能适用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审计管理作业等;四是审计信息化专家团队,能够肩负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化审计重任。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一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审计监测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远程审计监督的目的。二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活动的规范化控制,强化审计分工与合作,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三是以合规管理为目标,围绕审计与合规检查发现问题,挖掘问题风险点,提升合规管理质量,促进违规问题整改、违规积分管理等,提升合规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合规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提高审计效率,满足外部监管及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组成。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审计信息化产品,为审计管理、风险揭示提供很大帮助,得到了高管层的充分肯定。结合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以及公司治理构成等,中小型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应包括四个部分:审计数据迁移平台、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审计项目管理平台和内控合规管理平台。这四个平台的连接和运转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与合规建设的有效结合。
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成效。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机器设备、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升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升,部分商业银行大胆尝试审计信息化探索,研发功能实用的审计模块,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从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审计信息化观念较强的部分银行逐步尝试借助制表工具、小型数据库等提取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分析,为现场审计提供审前疑点线索的数据准备;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信息化高度重视,为审计部门配备一定的机器设备,开通办公网络访问所辖分支机构网络,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系统的查询账户,供审计人员开展非现场分析或取证;三是借助成熟的商业化的审计信息化产品,在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项目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审计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四是建立审计信息化队伍,由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工作经验,开展信息化审计探索,构建信息化审计方法体系。
(二)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缺陷。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观念转变、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有一定滞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客观,缺乏必要的了解。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信息化没有太大必要,建立了数据仓库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看不到信息化审计的复杂性;二是审计信息化产品的功能与应用有待完善。如审计中间表处理机制不科学导致的数据分析功能效率不高,审计监测智能化不足,没有审计模型的自动预警功能等;三是审计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强。如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围绕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互动没有充分体现,审计发现问题缺乏在管理条线、业务条线、机构条线之间的传导,审计成果的应用不足,决策支持功能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体现空间;四是审计信息化队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到位,缺少应用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成熟经验,数据分析不知如何有效切入,风险点的查找不知如何实现等等。
三、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审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应不断扩大。一是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审计监管的风险种类将更加丰富。操作性风险一直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监管的深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会逐步成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二是数据大集中以后,各种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整合,审计信息化监控的重点更加系统化。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监控分析是实现信息系统监管的主要对象,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系统也会成为信息监管的对象,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用户角色更加丰富,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均可使用系统。中小型商业银行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部门之间监管职责存在的交叉的现象较为普遍,围绕风险实现统一监管的要求日益突出,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共享系统将成为必然。
(二)审计信息系统功能应更加完善、效率应更加提高。一是高端存储的出现,数据的存储空间更大、存放效率更高,满足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积累的要求;二是数据仓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产品的不断应用,数据分析的功能更加专业,效果更加突出。目前只有个别中小型商业银行尝试使用数据仓库,随着数据仓库技术的成熟应用,基于数据仓库的审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进一步提升,能够实现现有审计系统无法完成的多维分析,实现数据深度挖掘;三是适用于审计分析的专用中间件产品的出现,审计信息系统的效率会更高。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2篇
KEYWORLD: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天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假如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非凡是优质客户真正满足。假如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经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轻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假如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假如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假如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熟悉,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假如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熟悉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布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治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治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3篇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分析xx银行20xx年一季度的经营情况,包括存款、贷款、利润等关键财务指标,并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存款目标:一季度末,支行各项存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增加x万元,完成本年任务x%,未完成年度计划。其中,对公存款x万元,储蓄存款x万元。
新增贷款目标:各项贷款总额x万元,较年初净增加x万元,其中存量贷款下降x万元,新增贷款x万元。
不良清收:一季度实清收不良贷款x万元,完成全年计划x%,不良资产率为x%,较年初下降x%。
抵贷资产管理:一季度加强了抵贷资产的处置力度,全年计划处置x万元,季度计划处置x万元,共清收x万元。
收息目标:一季度实收利息x万元,完成x%。其中,存量贷款收息x万元,不良贷款收息x万元,新增贷款收息x万元。
利润目标:一季度共实现收入x万元,总计支出x万元,本年度计划实现利润x万元,一季度实际完成x万元。
三、经营状况分析
从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看,xx银行一季度的经营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指标未完成年度计划。存款方面,对公存款和储蓄存款均有所增加,但未完成年度计划。贷款方面,新增贷款额有所增长,但存量贷款有所下降。利润方面,一季度实现了较好的`经营利润,为完成全年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
四、建议与展望
针对一季度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xx银行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贷款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同时,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资产安全。展望未来,xx银行将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指导思想,奋力开拓,为实现新发展而努力。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4篇
doi:
Application of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combine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JIANG Qing-m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aoguan City, Shaoguan 512028,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combine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for precancerous lesions. Methods: HPV-DNA checking was performed i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ho underwent TCT and showed positive(ASCUS and above)during June 2009 through December : (1) The number of TCT positive combined HPV infection was 116, including ASCUS 69(60%), LSIL 36(31%), HSIL 6(5%), SCC 5(4%). 39 out of 116 cases were the highly risky type of HPV, with the positive rates 16(23%), 14(39%), 4(67%) and 5(100%) respectively in AUSCS, LISL, HISL and SCC, indicating SCC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high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2) The average age of the 39 high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cases was , while it was in the 77 low risk type of HPV infection cases, which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CT and HPV-DNA checking in cervical screening for precancerous lesion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which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ollowing up patients.
[Key words]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human papillomavirus; cervical lesions; diagnosis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1]。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是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发病的重要致病因子[2]。本研究将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联合HPV基因分型检测用于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以期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TCT结果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tion,ASCUS)及以上的患者共340例,年龄19~72岁,平均岁。排除急性生殖道炎症,至少半年内未进行任何宫颈病变诊治处理,所有患者均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
方法
主要试剂与仪器 TCT仪,购自美国新柏氏公司;HPV分型基因芯片试剂盒购自深圳凯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电子阴道镜为SLC-2000B型。
液基细胞标本采集及处理 采用专用塑料刷收集宫颈外口和颈管的脱落细胞,将收集的细胞洗入盛有Thinprep细胞保存液小瓶中,保存液中的标本经Thinprep 2000系统程序化处理(将标本中的黏液、血液和炎症细胞与上皮细胞分离,经高精密度滤器过滤后转移到静电处理过的载玻片上),制成直径为2 cm的薄层细胞涂片,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中性树胶封片。
HPV检测实验方法 采用凯普HPV核酸扩增分型检测系统进行21种HPV基因亚型的检测,将剩余在Thinprep细胞保存液小瓶中的标本移入 ml微量离心管中,14 000 r・min-1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保留管底的细胞块,加入50 μl裂解液悬浮沉淀,100 ℃水浴加热15 min,14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上清液进行PCR扩增、杂交、洗膜及显色。检测高危型亚型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和低危型亚型6、11、42、43、44、CP8304等21种基因型。
观察指标及判定方法
细胞学诊断标准 采用2001年TBS诊断标准[3],包括正常范围内(within normal limit, WNL)、意义不明的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HSIL)及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其中ASCUS、LSIL、HSIL及SCC为细胞学检查阳性。
HPV-DNA扩增结果判定 倒去显色液,用清水冲洗1次膜条,肉眼观察检测结果,HPV单一感染时,在膜芯片上相应HPV亚型探针位点处可见到1个蓝色斑点,双重或多重感染时在膜芯片上可见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显色斑点。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统计软件包,行χ[WTBZ]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TCT结果
TCT阳性合并HPV感染者共116例,ASCUS、LSIL、HSIL、SCC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详见表1。
表1 TCT结果
注:各组间阳性率比较,P<
TCT阳性时HPV高危型感染情况
116例TCT阳性标本中HPV高危型39例,阳性率34%。不同类型标本HPV高危型感染情况检测结果显示,ASCUS、LSIL、HSIL、SCC各组间HPV高危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见表2。
表2 TCT阳性时HPV高危型感染情况
注:各组间HPV高危感染率比较,P<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比较
HPV低危型组共发现ASCUS 53例,LISL 22例,HSIL 2例,SCC 0例。ASCUS与LSIL患者多分布于HPV低危型组,HSIL与SCC患者多分布于HPV高危型组,同时提示SCC与HPV高危型感染密切相关。见表3。
表3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比较
a 与ASCUS+LSIL比较, χ, P<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发病年龄的比较
HPV低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下患者,高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上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见表4。
表4 TCT阳性时HPV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发病年龄的比较
a 与≤30岁者比较, χ, P<
3 讨 论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可以经过医学干预使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下降的人类恶性肿瘤,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癌前病变是防止宫颈癌发生的关键。HPV感染是宫颈癌重要的致病因子。传统的巴氏涂片法由于取材、制片、诊断等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较高的假阴性率,已逐渐被TCT技术替代[4]。本研究通过TCT检测共搜集ASCUS及以上患者340例,其中HPV阳性者116例,阳性率34%。HPV基因检测是直接针对病因的检查,本研究发现,HPV低危型多分布于ASCUS与LSIL患者,高危型多分布于HSIL与SCC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说明HPV感染危险类型与细胞学分级一致,低危型者细胞分化好,高危型者细胞分化差,5例SCC患者均为HPV高危型,与杨毅等[5]报道的HPV感染与CIN病变级别类似。
HPV低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下患者,且感染率高,高危型多分布于30岁以上患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说明HPV感染危险类型与患者年龄有关,30岁以下年轻患者多为低危型,30岁以上患者高危型明显增多,其中31~50岁患者高危型的比例最高,与临床上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多位于该年龄段相符合,高危型以HPV16、HPV58、HPV52亚型为多,与Lin等[6]报道的一致。116例HPV阳性患者中35例()患者合并多重感染。高危型及多重HPV感染可能是宫颈癌的危险及促发因素[7]。
高危型HPV病毒可以从感染到癌变的全过程中检出,并且可确定已经发生细胞形态改变者的病因;TCT能检测已经发生的细胞学改变,可判断是否进入亚临床或者临床期;两者联合既有利于预防又有利于治疗指导,所以HPV基因检测联合TCT在子宫颈癌的防治中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患者的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Ell K, VOURLEKIS B, XIE B, et al. Cancer treatment adherence among low income women with breast or gynecologic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atient navigation[J]. Cancer, 2009,115(19): 4606-4615.
[2] BOSCH F X, MANOS M M, MUNOZ N, et al.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 in cervical cancer: a world wide biological study on cervical cancer(IBSCC)Study Group[J]. J Nati Cancer inst, 1995,87:796-802.
[3] SOLONON D, DAVEY D, KUMAN R, et al. The 2001 Bethesda System: 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ytology[J]. JAMA, 2001,287(16):2140-2149.
[4] 潘秦镜,李凌,乔友林,等.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1,23(4):309-312.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5篇
一、银企关系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银企关系是国家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内部性联系,资金分配不存在市场交易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银行走向商业化,银企关系发生剧烈变化,面临两大问题:
一是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资金周转不畅,不能归还贷款,从而制约银行业务运作。在企业负债中,银行为最大债权人,企业的巨额债务,加上企业偿债能力差,直接激化了银企矛盾。
二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削弱了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因为企业债台高筑或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倒逼银行不良资产猛增,直接削弱了银行支持企业生产发展的能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银行都是责、权、利对等的追求收益最大的理性经济人,银企关系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市场——价格(利率)”机制,在尊重和维护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实现其协调和运作。
二、新型银企关系的基本特征
新型银企关系表现为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选择、规范经营、融合生长五大基本特征。
(一)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强调必须承认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是有其自身利益的经济法人,必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不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是市场的参与者,必须确立其独立自主的经济法人地位。
(二)平等互利
作为市场的成员,企业和银行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作为资金借贷的双方,它们又是互利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和各种服务;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也离不开企业的需求。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并得到银行的各种服务,而银行获得利息及服务费收入。企业和银行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任何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都是违背市场规律的。
(三)相互选择
市场活动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这就要求银企之间进行公平、自愿、机会均等的竞争,实现相互选择。银行不再承担对一批固定客户提供贷款的责任,而是选择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基本客户。同时,企业也要选择实力强劲、诚实信用、服务周到的银行作为合作伙伴,以满足对资金和各种服务的需要。
(四)规范经营
市场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经济,各种利益主体在参与市场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其严密而完善的游戏规则,恪守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依法规范经营。这是保证市场活动正常进行、避免混乱和无序、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维持他们之间正常关系的前提条件。
(五)融合生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混合生长。这是被历史所证明的市场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限制银行业对工商业的直接投资和经营,强调分业经营,但金融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今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姻,以产业为基础,以金融为核心,多功能、全方位发展的,金融产业集团有助于银企双重效益的实现。
三、银企双向选择机制下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十分注重贷款市场的调查和预测。随着我国贷款市场的变化,贷款管理日益重要,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不是原先那种按贷款程序操作的操作型,而需要具有较高分析能力的信贷管理人员。
银行放贷时主要对贷款企业进行三方面的财务分析。
(一)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
银行对企业财务分析应在掌握分析依据、把握分析要点的基础上,对贷款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也是对信贷员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1.审计报告、会计报表附注、年报中的“重要事项”是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依据
审计报告是审计专业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的职业判断。银行可将审计报告作为分析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了解审计报告的类型,掌握不同审计报告的区别,是正确应用审计报告进行财务分析的前提。审计报告有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四种类型。信贷管理人员可通过审计报告中的关键词来判断企业被出具的是哪一类型的审计报告。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除……有待确定之外,企业在所有重大方面都公允地反映了……”;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由于……原因,无法发表审计意见”,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关键词是“企业未能公允的反映……”。如2006年审计人员由于无法查证st天桥来源于青鸟华光投资收益的可收回性,因此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所作的解释,包括公司基本情况、会计政策、税收政策变动、关联交易、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其他事项。银行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客观地判断企业盈利增减变动的真实原因。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存货管理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如果企业原材料价格一直下降,则“先进先出法”将大幅度拉升成本,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但这并非企业主观行为所导致,而是政策变动所引起的。再如新税法“两税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下调为25%,这将大幅提高部分行业和上市公司的税后净利,同样,当期利润的上升也并不是企业主观努力所致,而是税收政策变化的结果。
年报中“重要事项”主要包括:(1)重大诉讼、仲裁事项。(2)报告期内公司、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受监管部门处罚的情况。(3)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公司董事会换届、改选或半数以上成员变动,公司总经理变更,公司解聘、新聘董事会秘书的情况。(4)报告期内公司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的情况。(5)重大关联交易事项。(6)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的“三分开”情况。(7)托管、承包、租赁情况。(8)市公司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9)其他重大合同(含担保等)及其履行情况等。因为“重要事项”对公司正常持续经营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银行要重点关注。如科龙控股股东变更重要事项,导致顾雏军通过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的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金;ST猴王为其母公司猴王集团提供了3亿元的货款担保重要事项,对ST猴王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2.会计报表分析是银行进行财务分析的核心
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十大财务指标,借助于对比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分析方法,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企业成长性。一个具有盈利能力、具备偿债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企业是银行的首选。
银行还特别关注企业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旨在判断企业有无为取得银行贷款而造假的可能。“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成本费用)”,这一等式揭示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收入与成本费用之差利润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数字,它最终要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3.银行对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
银行从宏观经济状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也是银行信贷分析的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企业的运行情况严重脱离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状况,那么,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应受到特别关注。如在水产品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而蓝田股份2000年农副水产品收入约13亿元,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引起信贷分析者的重视。
4.银行对企业进行现场分析
必要时,银行可通过现场调查,判断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现场调查结果是判断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确定贷款或投资对象的核心依据。如银广厦2000年度会计报表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向一家德国公司销售萃取产品,通过现场调查(因特网),发现其主业是机械产品而非萃取产品,从而得出银广厦虚列收入,有造假行为的结论。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信用分析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很多因素是不可量化的,银行为了避免贷款风险,保障贷款安全收回,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信用分析。定性信用分析主要是对被分析企业的“性质”要素进行评估的方法,通常可采用5C、5P、5W方法。5C指贷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环境条件Condition。5P指贷款人People、借款的Purpose、还款能力Payment、还款保障Protection和贷款展望Prospective。5W指银行对贷款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是谁Who?为何借款Why?借款人以什么作担任What?何时还款When?怎样还款How?
(三)贷款五级分类风险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其特点是以借款人最终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风险,对五类贷款实行分层控制,银行针对贷款的不同形式,有的放矢地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特别是明确了各项还款来源的主次地位,突出了主营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地位。因此,银行特别是信贷管理人员会借助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关注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实际偿还贷款的能力,以加强贷款管理。
四、银企双向选择机制下企业对银行的财务分析
企业衡量银行的优劣和对银行的选择可以通过银行资本充足性、银行表外业务及银行报表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
(一)银行资本充足性财务分析
企业在选择银行时,应着重分析银行财务状况,用从量向质转化的观念去看待银行,即根据资产风险管理原则,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进行分析。按照国际《巴赛尔协议》规定的标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总额≥4%,或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风险资产总额≥8%。资本充足率过大,说明资本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利润水平;比率过小说明资本量太小,负债或借入资金过大,影响银行信誉。
(二)银行表外业务财务分析
银行表外业务主要指账外资产。有时,银行为了逃避贷款规模控制和比例控制或出于某些原因,将发放的部分贷款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内。虽然《巴赛尔协议》列举的表外项目有些在我国银行并不存在,但其中一类重要的表外项目,即《巴赛尔协议》所称的“贷款的替代形式”在我国同样面临。如负债的普通担保、银行承兑担保和可为贷款及证券提供担保的备用信用证。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负债,也可以说是或有资产,《巴赛尔协议》将这类业务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定为100%,可见其风险很大。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将这些表外业务考虑进去。
(三)银行报表分析
针对商业银行的各种报表,企业在确定其所计算的比率和其他指标时,一定要有所指向,这是运用各种数据的前提。如对商业银行的未来趋势分析,企业财务人员应以某个商业银行的历史资料对比该商业银行以往年度的做法,来观察和分析比率指标的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作出鉴定。再如,当某个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结果达不到公平的评价和鉴定该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目的时,还需要把该商业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与该商业银行所属的全行业的平均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与全行业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该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从而得出公正的结论。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6篇
关键词:余额宝 风险 收益
该文将基于普通消费者视角,以风险和收益的维度综合地分析余额宝,并针对余额宝的风险提出有效措施来防范和化解。
此研究以余额宝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余额宝的风险收益进行分析。
1 余额宝的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由金融电子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服务业务实现了用户互联网自助办理。2010年之后,一些互联网企业,特别是掌握互联网入口的第三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出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
近期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席卷中国金融市场,引起各方争议的同时也开创了不朽的业绩。自上线第二天,支付宝就为天弘基金带来了13万客户和5000万元的申购数额,被认为是电商联合基金公司“改变”理财市场格局的历史性事件。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不足一个月,客户转入余额宝资金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在此刺激之下,腾讯、百度、苏宁等多家电商企业联合基金公司谋求推出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微理财市场抢占之争日趋白热化。“余额宝”的出现使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多方面的垄断被互联网的金融创新逐步打破。
2 余额宝的运作机制
余额宝在设计上存在三个直接主体,分别为支付宝公司、基金公司(当前仅是天弘基金公司)和支付宝客户。其中,支付宝公司推出兼具支付和增值功能的余额宝产品,是基金买卖客户资源和第三方结算工具的提供者;天弘基金公司推出增利宝基金产品,并嵌入到余额宝中,是基金的销售者;支付宝客户通过把支付宝账户余额转入余额宝,实现对增利宝基金的购买和持有,是基金的购买者。如图1所示。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余额宝最终实现支付宝公司、基金公司和支付宝客户的三方共赢。对于支付宝公司来说,为基金公司基金直销提供客户和结算平台,不但可以规避禁止第三方支付公司代销基金产品的监管规定,并可以适度减少备付金准备金和资本充实压力,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管理费收入;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不但可以马上开辟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增加基金销售规模,而且可以充分借助阿里广泛且稳定的客户资源,发展创新型业务,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用户而言,在保证消费支付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余额宝为支付宝客户搭建了一条快捷、标准化的理财流水线,包括转入、确认、消费(支付)、转出等4个关键环节,全部采用网络线上操作模式。
(1)转入。转入是指支付宝客户把支付宝账户内闲置的备付金余额转入余额宝,如果客户支付宝账户内余额为零,还可以通过储蓄卡快捷支付(含卡通)付款,暂不支持网银、集分宝、红包等进行转入支付。转入设限额,但各种转入方式有所不同,支付宝账户余额转入无限额,储蓄卡快捷支付单笔2000元、单日2000元、单月1万元,储蓄卡卡通转入随卡通本身限额,各种转入方式转入单笔最低金额为1元,为正整数即可。
(2)确认。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在第二个工作日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对已确认的份额开始计算收益,收益每日计入客户的余额宝总资金。每个工作日15:00后转入的资金会顺延1个工作日确认。双休日及国家法定假期,基金公司不进行份额确认。
(3)消费(支付)。客户购买商品可以使用余额宝实时支付,享有与支付宝余额支付一样的便利。客户使用余额宝支付,视为对余额宝持有基金的实时赎回和对余额宝的转出。
(4)转出。余额宝总金额可以随时转出,转出金额实时到达支付宝账户,单日/单笔/单月最高金额100万元,实时转出金额(包括消费)不享受当天的收益。在银行存过钱的人都知道银行账户上活期存款的利息很低,年利率只有。而把钱放在支付宝账户里面则完全没有利息,其实并不是支付宝不想给用户利息,而是因为支付宝不属于银行,金融监管政策不允许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机构给用户账户上的钱结算利息。于是,阿里集团就创新性的推出了基于支付宝账户的“余额宝”。用户一旦把钱从支付宝账户转到里面新设的“余额宝”里,支付宝公司就会自动用这些钱帮用户在天弘基金购买一项名为“天弘增利宝货币”的货币基金,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以巧妙的将原来支付宝里没有收益的资金产生货币基金的收益,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直接将“余额宝”里的钱进行淘宝消费支付,也可以随时将“余额宝”里的钱退回到支付宝帐户用于其它的一些转帐或提现等操作。
由上面的原理可以看出“余额宝”的收益并不属于利息,而是把钱用于购买了货币基金的收益。而对于原本的银行账户来说,如果你不把帐户上的钱存成活期账户,而是通过银行去购买货币基金,同样可以获得类似于“余额宝”的收益,只不过将钱用于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往往对购买时间和购买金额有一定限制,而“余额宝”则相对灵活得多,它一元钱就能起买,用户可以随时把支付宝里暂时不用的钱存到“余额宝”里,也可以随时将“余额宝”里的钱用于购物消费和转出,而这一系列的操作在支付宝平台上完全是无缝对接,非常方便。
3 余额宝发展前景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众对余额宝的使用情况及对余额宝的意见与建议,特此对余额宝的发展前景进行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
按照问卷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顺序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匹配性原则,结合此研究的内容与目的,进行问卷的设计。
(2)问卷的抽样。
对13-18、19-25、26-35、36-45以及55岁以上,各年龄段的人们发放适量的问卷,共发放350份。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设计完成后,通过在网上发送手机链接和网上链接的两种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其中发放350份,回收314份,回收率,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
问卷调查目的
基于对余额宝的风险收益分析,从而以普通消费者的视角对余额宝的发展前景进行调查、探析。
问卷调查对象
本问卷针对于13~18、19~25、26~35、36~45以及5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分析方法
(1)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并用EXCEL、SPSS等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与比较,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2)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人员分布情况。
在发放问卷人群中19~25这个年龄段的所占比例较大为。13~18及55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所占比例甚少分别为、1%,在对职业的调查中学生所占比例为。这说明年轻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问题更感兴趣,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应用更为广泛。因此,问卷调查的结果会使本文研究的内容更具说服力。如表1、表2所示。
(2)调查问卷余额宝收益分析情况。
有55%的人们在余额宝的储值收益下,会考虑使用余额宝。并且有的人们会尝试着转入20%以下的闲散资金到余额宝中,18%的人们认为收益比银行高,会将全部闲散资金转入余额宝。这充分说明余额宝公布的年化收益率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促使人们将大部分闲散资金从银行取出,投入到余额宝中。而这一举动也恰恰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3)调查问卷余额宝风险分析情况。
可以得出有的人们在权衡收益与风险时,选择了银行,认为虽然收益低但是风险小,有的人们还持不确定的态度,对于余额宝的风险与收益保持观望。这说明虽然余额宝给出的年化收益率很高,但是在权衡风险与收益的时候大部分人们还是选择了风险规避,认为银行是相对保险的。余额宝的出现着实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余额宝的突然出现,让大家对其是否被政府支持、资金的保障性、回报周期长短、投资成本等问题持观望态度。并且有将近86%的人们认为一旦“余额宝”发生亏损,会立即将资金从余额宝中撤出去,说明对余额宝本身一种不完全信任,并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
(4)调查问卷余额宝发展前景分析情况。
如有的人们认为余额宝对未来银行产生的影响很大,但不会取代银行的储蓄功能,与银行竞争。有的人们认为余额宝的发展前景很好,但不会取代银行。这充分说明当互联网金融进入我们的视野,必定会对传统行业产生不小的冲击,但想要从根本上取代传统行业,还需各方面的条件支撑。
4 结语
通过对余额宝的风险收益的分析,本文认为余额宝不属于阿里小微贷,不涉及信贷风险,但是该业务在开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风险,国家、银行、阿里巴巴以及投资者都应树立风险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
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面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高收益产品背后往往伴随高风险。投资者应权衡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选择,不要盲目跟从。本文基于普通消费者角度,对余额宝的风险收益进行了分析。对于余额宝,不论余额宝的收益率是否会一直下滑,以及之后发展道路如何。余额宝这类产品确实促进了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而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现有的行业模式和思维习惯,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一样的互联网思维。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课题组,孙龙,申莉.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0(2).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7篇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和实践,风险管理部综合统计岗是一个需要责任心与耐心的岗位。坚信能胜任岗位并做出成绩;今后的工作中,也将继续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一员。
xx年8月参加工作,自己系银行支行员工。任职风险管理部综合统计岗。
受到领导和各位前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自己参与工作半年多时间来。工作上亦受到无微不至的指导,协助我快速的胜任岗位。
监测、评价和控制的综合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是负责支行全面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风险和内控的日常管理职责部门。自己任职的综合统计岗,主要负责对本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和风险分类的统计、分析和管理;负责全行信贷数据动态管理、分析。
自己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信贷手工台帐的录入与核对,实际工作中。对实际发生的信贷业务明细进行动态掌控、分析和管理,以便于及时准确的获得各项信贷统计数据;对支行运行的老信贷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各部办录入的数据及报表进行统计及分析;提供行各项信贷资产数据及明细,完成四级分类和五级分类的统计工作和分析工作;月度为行领导以及计财处、公司部、个金部提供同业经营情况的详细数据;月度、季度、年度,独立的或配合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对外提供各项信贷数据报表。此外,行新设了信息平安员一岗,自己即任风险管理部信息平安员,负责部门电脑网络信息平安的维护。
领导和前辈的关心照顾下,进入银行半年多时间来。自己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努力工作,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基本能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自己是刚毕业的.理科本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接触全新的银行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不只是专业的换位,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换位,综合统计岗位上,领导和前辈的关心指导使本人认识到严谨的态度、正确的方法、积极的沟通、努力的思考,才干获得最准确的统计数据和最高的工作效率。也正是银行业这种对我而言全新的工作,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学习机会,优良的生长环境下使我能够养成在每一天的工作生活中不时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努力了解银行业、金融业的运行规律,把所学所悟的点点滴滴运用到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中。
自己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努力向各位前辈学习业务知识,正是由于以上的`认识。严谨认真的完成了本职的统计工作,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的反映支行信贷业务情况。认真的完成了信息平安员的工作,做好了信息平安的日常维护并建立了平安员日志。努力地养成着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近来的工作使自己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良好的工作习惯是互通的特别是工作的条理性上,受到各位前辈的指导今后还将继续努力。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8篇
当前的中国工业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体现在总量上为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下滑,企业效益上为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负增长。同时,部分先行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并没有消除,工业经济增速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之内进一步下滑。
(一)工业经济增速出现一定幅度下滑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波动性明显降低。然而,进入2012年以后,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先是在2012年1—2月份达到了的高位,然后迅速下降,3月份为,4月份为(见图1)。事实上,如果单从增速来看,这一速度并不是不可接受的。2012年1—4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1%,处于2000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但不是最低水平,高于2000年1—4月份的、2009年1—4月份的,略低于2001年1—4月份的和2002年1—4月份的。目前对工业主管部门造成压力的更多是这种增速加快下滑的趋势,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业经济增速就进入了下滑轨道,而进入2012年以后增速下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增速下滑是符合很多研究者预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课题组,2010;刘世锦,2010),但增速下滑速度如此之快却出乎意料。
(二)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
进入2012年以后,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变得十分严峻。2012年1—2月份、3月份、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滑%、、。这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然而,这一轮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的下滑趋势却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而是从2010年就开始了。受国际金融危机下基数较低因素影响,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高点,然后进入增速逐步下滑的趋势,直至目前出现负增长(见图2)。工业企业利润下滑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对较好,产业链中游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从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来看,采矿等上游产业保持了较高的景气度,轻工、烟草、医药等大部分产业链下游企业也基本维持稳定较快增长,相比之下,冶金、石化等产业链中游企业亏损十分严重,导致了整个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二是内销型企业相对较好,外向型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食品、饮料等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利润稳定增长,相比之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等外向型企业利润下滑幅度很大。三是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相对较好,国有和外资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幅度较大。四是大中型企业相对较好,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据调研中一些小微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反映,2011年开始,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国际金融危机下,小微企业主要困难是缺少订单;目前主要困难是“招工难”和经营成本上升。企业有订单,但是难以找到足够的工人进行生产,难以获得贷款用于资金周转,或者是生产成本太高,无利可图,甚至是越接订单越亏损。
(三)部分先行指标呈现下行趋势
一般来讲,工业经济景气指标体系包括先行指标体系、一致指标体系和滞后指标体系。其中,先行指标主要用来预测下一阶段宏观经济的走势;一致指标用来描述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滞后指标对经历过的经济状况进行验证。不同研究者在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时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采取的指数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因此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发电量、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等指标却是几乎所有研究者构建先行指标体系时均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先行指标。从这些先行指标来看,工业经济目前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发电量从2011年开始就进入了较低的增长速度,而2012年4月发电量增速进一步下滑到的历史低点;原油产量、钢铁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在2012年增速也均出现明显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2012年4月份分别为、、;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更是快速下滑,从2011年年中的25%左右下滑到2012年4月的(见图3)。这些指标的下滑说明了中国工业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工业经济增速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之内进一步下滑。
二、工业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9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 金融体系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现状及趋势
1981年我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自此外资银行开始以不同的策略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入世”后其进入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2001年底,在华开设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只有190家,“入世”后的5年间就增加了122家。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外资银行这种通过增设分支机构扩张业务规模的方式,不管是从资产规模和存贷款市场份额,还是从盈利水平等来看,所取得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入世”后7年间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将近两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均增长了三倍有余,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增长速度略快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中国就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高成长市场,而金融业市场的增长速度更要快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为了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成果,外资银行势必会加速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而与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相比,外资银行更主要的方式则是通过入股中资银行或与中资银行结成战略联盟的方式来打入中国市场。2005年,中国银行业股改进入,国有银行的股权出售一浪高过一浪。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银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中国银行则将用10%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工行用10%左右的股权换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在持股比例上,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接近了银监会规定的20%的上限,如汇丰银行持有交通银行的股份,渣打银行持有渤海银行的股份,荷兰国际集团持有北京银行的股份,澳洲联邦银行持有杭州市商业银行的股份等。从国内银行来看,也有多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比例接近银监会25%的上限,如兴业银行被三家外资金融机构合计持股达到,西安市商业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北京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南京银行被两家外资机构合计持股达到等。通过参股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可以迅速解决分支网络布点太少、客户基础不足的缺陷花旗银行竞购财务状况不佳的广东发展银行,看重的主要就是广发的全国性金融业务牌照和其500多家分支机构。
二、外资大举进入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资通过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抢夺我国银行业高端市场,同时通过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中国银行业资产以解决分支网点少等缺陷,并且跨过了银行行政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业的特许权牌照监管等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方面可以获得股价折价发行所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还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润分红,可谓是一举两得的聪明之举。
但是,外资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其目的似乎不限于此。美国国会更于2007年9月通过决议,要求_取消对外资入股中国银行的控股比例限制,以打开中国的金融市场。这里暂且不论美国有何权力对别国的国内事务指手画脚,单从动机来看,美国出台这项决议就表明了美国控股中国银行业进而控制中国经济的迫切要求。
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顷刻间将整个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拖入到危险的边缘,使得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神话成为过去,东南亚国家三十年积累的财富大幅缩水。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许多国家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印尼、马来西亚均发生骚乱和政府动荡,各国金融体系面临了不同程度的重组和整顿。这是国际炒家们成功地进行的一次对别国的“剪羊毛”行动,使亚洲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成果顷刻间被洗劫一空。金融危机虽然说与其产生危机国家在缺乏有效监管同时过早实行自由汇率制度等自身经济的种种缺陷有关,但是国际游资的主观恶意炒作却是其更直接的原因。同样的,中国银行业在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经营模式成功抵御外部冲击时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势必会引起金融系统的动荡,进而引起整个中国经济的动荡。从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银行家们有很大的动机通过政治施压等手段,敲开中国金融门户,进而实行其一系列的“剪羊毛”的手段,来掠夺中国经济建设成果。另一方面,金融系统被外资控制,势必会削弱中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调控的力度,进而使中国经济间接处在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下。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管理机制还很不完善,抵抗外来金融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在这种情况下,在金融领域大规模招商引资,容易造成中国经济控制权的丧失,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倘若我国的金融业主权一旦掌控在外资之手,外资会利用金融资本渗透、控制国内产业资本,相互融合,形成垄断一切的金融资本。届时,国内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国际竞争对手的监控之下;而且外资机构还会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金融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嫁到其控股的中国企业之中,从而转移风险,收获利润,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逼使我国成为其附庸。所以,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对中国金融开放步伐要慎之又慎,在没有把握时宁可慢一些,也不能犯急功近利的危险,使中国经济付出惨重代价。
三、我国银行业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1.减缓金融机构上市步伐,并对现有上市银行机构进行制度监管与控制
_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初衷是为了引入国外银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资银行服务水平。但是,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意图却是分享中国银行业的垄断利润进而控制中国经济,这从外资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后的作为可以看出。除个别中资银行之外,很多参股的外资金融机构并没有向中资银行派驻董事和管理人员,与中资银行在业务方面开展的合作也很少。即使在那些外资金融机构持有股份比例较高、有外资董事和管理人员的中资银行里面,中资银行的收入结构在近几年来也基本没有变化,其利润来源仍然是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由此可以看出,中资银行服务水平改善程度也十分有限。
通过引入外国资金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提高我国金融业服务水平,看来只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做法。而我们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却给了西方国家进一步控制我国经济的工具手段。所以,我国当务之急是减缓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步伐,对现有的上市商业银行进行治理整顿,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小其中外国金融资本所可能会起到的破坏作用。
2.努力提高中资银行服务水平,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例
当前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外资银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仅在规模、占比、发展水平等经营指标方面落后,而且在经营管理手段、产品创新机制和优良的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更大。据了解,目前中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而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0%左右。所以,面对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中资银行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尽快迎头赶上,切不可忽视或拖延。要真正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是今后中资银行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户结构、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要认识到中间业务具有表外性、服务性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要努力改变中间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的现象;要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力,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在学习和引进外资银行的全新的投资理念、成熟的财富管理工具以及丰富的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要把发展中间业务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个人高端客户理财、住房抵押贷款、网上银行、衍生品、电话银行、咨询顾问、资产管理、第三方合作等方面;还要加强中资银行与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国际保理、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保函等高附加值的业务以及财务咨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托管。
另外,银行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管理,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鼓励和支持中资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引导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努力打造出一批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形象。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投资银行;现状;策略
1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发展的现状投资银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从事投资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地方性的股份制证券公司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放了证券流通市场,原有的商业银行证券业务逐渐分离出来,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司,形成了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体系。投资银行业带有许多转型经济色彩,由于宏观环境的不成熟和自身体制的不完善,到现在也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尚处于起步阶段。
1.2投资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必然会带有阶段性的缺陷。对现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如国际上一般意义的投资银行,没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融资、产业集中等方面的作用,因而,这些缺陷造成了行业发展相对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1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106家证券公司,证券数目虽多,但大多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据统计,我国的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97万亿元,净资产为5663.59亿元、净资本为4319.28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只有11家,注册资本金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有52家,根据数据,1000亿元的就占一半以上。近几年,为了和国际接轨,大批中国投资银行进行增资扩股,但与境外许多著名投资银行数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中国投资银行业仍然相差甚远,目前中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同国际大券商相比,1.97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总额简单微不足道,如仅美林公司2010资产总额约为8.8万亿人民币。近些年,虽然在资产总额上有比较大的上升,但总资产规模的差距还是很大,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另外,我国的投资银行数量多,低效率竞争明显,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同时,也削弱了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2.2业务品种单一,缺乏业务创新。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动力,收入主要集中在手续费、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业务等收入,而西方投资银行设计了各种不相同的金融品种,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且还可获得较高的收入。目前我国对新型投资业务,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外汇买卖等并没有广泛开展,对国际上的各种创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调期、资产证券化、购并重组等几乎尚未涉足,少数国内所谓的大投资银行虽略有涉及,但因经验不足,实力不济等各方面因素,使得自身业务发展与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1.2.3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经验。在任何一家优秀的投资银行都应该有一个或若干个投资银行家。而这些银行家具有专业素质强,不仅要有涉及面广的特点,还要有从金融、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及专家组合。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自身经验匮乏。而投资银行业又是有着高智力要求的行业,其不仅要为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为客户提供各种策略、建议,解决客户遇到的各种金融难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那种思维敏捷,并且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的投资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投资银行必须具备的关键人才,而这类人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中是比较短缺。1.2.4融资渠道偏窄,限制其发展。①分业经营,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融资渠道偏窄,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虽然有利于防止和控制风险,而在客观上限制了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并且对开展正常的投资银行业务所需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抑制了投资银行融资规模的扩大。②由于我国投资银行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训练,投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还很落后。在经营理念上,众多的从业人员只注重当前利益,没有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建设,急功近利的思想浓厚,因此,导致企业在信誉,服务等方面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所以,急需要转变和创新理念。
2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投资银行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产物,已经成为经济创新的典型代表,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讲,我们整个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受体制的制约,受环境的制约,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障碍。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2.1拓宽融资渠道引入
长期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增加经营的透明度,还可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其他的先进技术,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加大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①允许投资银行增资扩股,增加资本金;②允许资信好、业绩优良的投资银行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回购、中央银行再贷款或再贴现、债券质押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③允许券商通过货币市场发行专项投资基金、融券、短期票据等进行短期融资。
2.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①要注重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实现风险分散,防止资产过于集中于一个区域;②要合理定位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目标,防止或制止系统性承销危机导致市场崩溃的发生。尽力保护知情较少者的合法利益,要能够估计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金融形势和交易结构变化情况,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有效监管。对于投资银行不仅要保持其业务监管政策和制度结构的相对稳定,还要考虑对于投资银行业务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2.3落实人才培养战略
我国投资银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行业人才问题。特别是投资银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加大金融创新、更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的前提条件。②优秀的投资银行人员应该具有一些交际能力、销售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③在业务的研究、运作、创新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运用循环式方法输送人员参加培训,培养出既能掌握先进的投资银行经营之道,又能熟通我国证券市场情况的本土化高级精英,为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积蓄宝贵竞争力。
3结束语
当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盈利竞争和发展能力已成为焦点。从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银行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融资渠道的限制、行业的人才及法律的缺陷等方面。我们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到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民间融资;规范;法律;经济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类经济主体对国内金融发展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国内资本流动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导致紧缩,无法满足民营企业等民间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使得民间融资日益兴盛并逐渐显露出逐渐扩大的趋势,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民间融资在缓解了民间资金需求的矛盾的同时,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因此,它逐渐适应了我国民间资本的融通环境。但民间融资是一种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方式,其存在的风险和缺陷可能会对民间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来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及特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民间融资的地位日显凸显,成为一些民营企业原始资本的来源和个人投资创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
作为一种资金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行为,民间融资是非正规的,是与正规的金融行为相对而称的。作为一种金融交易活动,它游离于正式金融体制之外,而没有纳入我国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
民间融资一般是指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1]。
民间融资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只包括民间借贷即本文所指的民间融资,它的概念是自然人与企业(包括其他组织)之间、非金融企业之间、自然入之间,一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转移给另一方,另一方到期还款并支付预先约定利息的民事法律行为。从广义上讲,它包含民间借贷,同时也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合法的形式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进行的融资活动。
近年来,民间融资作为银行融资的一种补充形式日趋活跃,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二)民间融资的特点
1.民间融资的主体多样化。经过长期发展,民间融资主体已经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发展,并且其活动主体日趋扩大,不仅有个体投资人、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还有需要资金购买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普通居民和进行季节性养殖种植的农户等。
2.民间融资具有变动弹性大、利率高的特点,行业和地区差异明显。民间融资不受政府金融政策的管制,法律法规等相关方面的约束也较少,因此,其利率变动范围大,变动灵活,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一些地区,银行借贷的利率远远低于民间融资,融资成本也低于民间融资。
3.民间融资门槛较低。该特点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民间融资不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处于正规金融体系的监管范围之外,民间融资多是以利益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形式灵活,因此对贷款人的要求更低,这样民间融资能够在银行系统之外弥补自身的缺点,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当前国内民间融资兴起并发展的原因
作为一种自发的融资方式,民间融资的产生与发展有两方面因素,即客观经济政策的因素和现实的自身原因。
(一)第一个方面:外因
1.当前金融资源配置并不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国家控制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国有企业更多的占有这部分资源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没能根本转变。其次,由于信息、市场不完善等条件的约束,正规金融及其金融服务具有局限性,信贷满足率低的特点。部分民营经济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之外,只得转向民间金融,形成了民营经济对民间融资的强烈需求。
2.资金供求矛盾加剧。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经济体系中,资金对产业十分重要,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持续。加之稳定性较差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了压力。再加上民众了解的还不够详细,正规的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最终导致银行存款外流,有投资能力的居民在民间金融市场信息相对透明和高回报的诱导的情况下,只能在民间的市场上寻找出路,将银行存款转为民间融资。
3.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贷款对象选择极为严苛,实行集中省级分行审批。贷款最基本的准入条件是信用等级在AA以上,否则不予考虑,标准全国统一。而广大中小企业及“三农”经济由于受资产规模、竞争实力等条件限制,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少之又少。因此广大中小企业转而投向民间借贷,这种局面的形成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第二个方面:内因
1.居民逐渐富裕产生投资热情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前行,一方面,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的农民,其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整体收入逐年增加,手中可支配的节余资金也在不断增多,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了经济需求和投资欲望;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在面对生产、经营、买房、教育等事项出资上,逐渐开始接受贷款等预支消费理念。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不仅产生了融资的需求,同时还产生了保险业务需求和理财业务需求,这些需求逐步累积并且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发展趋势。同时民众的对风险的认识也逐步加强,认识到通过保险,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促进了对民间融资的需求。
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预期。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不高、收入缓慢增长的同时,用于生产、经营、盖房以及对教育、看病,红白喜事资金逐步增多,对资金的需求逐步加大。实际上,农村居民具有很大的融资需求。近些年,农民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逐年增加,手头节余资金也在不断增多,产生了投资的意愿,但往往因为农户投资理财途径的匮乏而作罢。农民生产经营逐渐规模化,其资金投入逐步扩大,在经过了多次自然灾害后,农民也逐渐加强了自身的风险意识,通过农业保险,减少损失、化解风险、保障安全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使得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
2.民营企业发展对融资的需求
民间金融的需求者,是广大的非国有经济和个人,即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民营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折旧和留存盈利)转化为投资的过程,是企业再投资或债务清偿的主要资金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现金流量不会减少,当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也不需要发生融资费用。外源融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2]。它具有灵活性、高效性、集中性和大量性等特点,对企业的资本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三、民间融资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
作为资金资源的一种有效配置手段,民间融资在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补充银行资金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民间融资是资本市场上的双刃剑,带给资本运行以极大优点的同时,也常常对社会经济生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多角度地对民间融资进行分析。
(一)民间融资具有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银行以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为缘由不予贷款,导致民间融资成为其市场化选择。而且,民间融资无行业、期限限制,手续简便,既能让中小企业周转临时性资金,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民间融资及时、可靠、方便地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一些特色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金支持,对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民间融资具有优化资金的合理配置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而正规金融机构的目光重点往往指向大型企业和大中城市,则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民间融资因其范围较小,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市场需求对投资风险,选择一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做出理性评估,进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3.改善社会融资结构。民间融资在贷款涉及的范围、利率、金额的方便程度及协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贷压力,分散了银行的资产经营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这种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并对改造成果加以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
(二)民间融资的主要消极影响
1.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由于由于高利率的吸引,民间融资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大量民间借贷资金在金融部门“体外循环”, 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使得监管当局监督管理难度加大,甚至出现了脱离监管的局面。民间融资直接从社会上融资,使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利用支付高息的手段分流了银行资金来源。从这一角度看,民间融资不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另一角度看,干扰了金融机构执行国家的利率、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信贷总量的控制完整、全面实施。
2.税费等政策的权威性受到现实挑战。民间融资所获利息一般是银行存款的五倍以上,较之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即利息所得应缴纳5%(原为20%)的个人所得税,民间融资几乎没有缴纳任何费用。民间融资账务反映也很模糊,大多数民间融资仅凭一个简单借条发生借贷往来,支付利息则以职工奖金、股金分红等形式以现金派发。因此尽管税务部门多次深入到发生了民间融资业务的企业调查取证,但均因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
3.民间融资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由于民间融资缺乏严格的手续,具有“地下性”,交易过程容易引发风险。如打着借贷的幌子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实,由民间自由借贷纠纷引起的暴力追偿、高利贷活动等。这些纠纷又涉及到每个参与的投资人的切身利益,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容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和刑事犯罪问题。有更甚者部分民间融资成为洗黑、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的工具,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目前民间融资所存在的问题
民间融资的发展虽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定的资金需求,但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
1.民间融资具有脆弱性。是指民间借贷活动资金链上每个环节都很薄弱,造成了民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3]。首先,在资金来源的脆弱性上有所体现,民间金融资金供给者多为收入较低的小企业和普通老百姓,如果不能收回出借资金,将严重影响它们的经营和生活;其次,体现在资金中介机构的脆弱性,民间融资机构缺乏政府信用的支持,因此规模偏小,即使经营良好,承受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能力总体欠佳,甚至可以因为一场空穴来风的谣言而走入困境;再次,表现为借款人的脆弱性,往往都是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中小企业求助于民间融资渠道,这些求助者具有不规范性。民间金融的不规范性是指民营金融机构自有资金比例低,长短期贷款结构不合理,手续不规范,过于依靠个人信用,缺乏风险意识,容易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缺乏政府和金融监管者的指导,使其具有盲目性和投机性,容易产生跟风的现象。民间金融活动在这三个特性的影响下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影响到社会稳定。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其民间资金量大,若有问题,危害尤甚。
2.缺乏监管部门,易引发纠纷。作为一种非正规的当事人之间自发的借贷行为,民间融资当事人双方的义务和权利都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行为监管,极易引发双方的纠纷,甚至采取非法手段解决,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民间融资的发展,在更多的企业开始利用这一渠道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民间融资相比于银行系统,它具有准入门槛低、融资程序简洁、融资速度快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同时也是问题存在的根源。当事双方快速地达成交易,使得双方都有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对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3.法律规定零散,没有专门法律法规调整。尽管我国有直接针对民间融资进行规定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意见》及其他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目前尚没有颁布任何一部专门的法律或是行政法规以全面系统地规制与调整民间融资。而与这样一种法律缺位的情况相比,我国的民间融资和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却普遍存在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显性的社会事实,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因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民间融资较为分散而不易控制,呈现出无序状态。近数十年,因民间融资而产生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样一种民间融资不断发展的情形下,民间融资所引发的问题比比皆是,若任其完全无序地发展,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尽量地规制与减少民间融资带来的负面作用及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4.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制观念、信用观念亟待加强。目前,我国民间融资的融资主体借贷随意性大,无相关法律约束,法律程序不规范,不少融资活动属于君子协定,即便签订了书面协议,往往也要素不全,有效性差[4];担保方式简单,甚至有的只有一张身份证作为质押;人为因素在借款期限的掌握上影响较大,不能准确确定借款周期,而且资金所有者无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督,一旦借款人由于天灾人祸等其他原因无法按时还款,就极有可能引发纠纷,酿成不稳定因素;一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地下金融”组织和一些缺乏法律意识的个人,往往采用威胁、恐吓、绑架、雇佣打手等暴力手段催要借款,引起了社会的不安。
五、从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入手,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一)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构建起合法平台
我国现行立法涉及民间融资的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有关部门应据此尽快制定关于民间融资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条件、期限利率、违约责任等方面加以规制。
《民间融资法》及细则应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在符合金融管理秩序的相关规定的同时,又要契合民事法律规范的指导精神。需要加以明确规定的方面主要有:组织形式、准入门槛的设立、运作范围、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征税和权益保障等,同时还需对以下方面做出指导性规定:民间融资的管理主体、职责和内容,民间融资的用途等,通过这样的细化能够区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合法民间借贷的界限,逐步把民间融资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总而言之,要使得民间融资能够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上给予其应有的法律地位,通过引导使其操作从“地下”转到“地上”, 尽量降低或避免对金融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经济蓬勃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对融资主体的划定,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事人作为民事主体对其财产的支配权、处分权,允许包括自然人、各种民间融资组织在内的多种主体形式并存。
2.关于利息的约定必须合乎相关法律法规。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利息是双方最关注的部分,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现行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在有息借贷中,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即不得搞高利贷。
3.在借贷形式上,双方最好签订正式的借贷合同,明确表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免在将来的交易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4.将民间融资活动纳入到正常的金融监管体系中。为了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适时地对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运用情况、利率水平等,做出信息披露和相应的风险提示。
5.在《民间融资法》中构建融资信用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法规。因为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协调好各部门以及各法律、法规、规章对于民间融资活动的管制,将其作用发挥到实处。
(二)完善民间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正规融资渠道门槛较高、要求较多,正是导致民间融资兴起并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1.逐渐完善民间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虽然现状是民间融资对于信用担保的要求较低,但如果依据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能够更容易地取得民间融资,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行。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现有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系统。将企业财务运作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企业运作信息的公开化,会有利于借贷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此外,大力发展信用担保机构的多种所有制,例如民营以及联合经营的多种形式,为整个金融体系构建—个活跃、诚信、安全的金融活动市场。
2.建立明确的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机制和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征信制度能够降低金融机构风险,也能保障民间资本进入正规融资体系的安全性。对此,要加快征信法规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依托,将民间融资的信息也包括在内,逐步拓展信息采集与共享范围。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与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扩展信用记录查询服务,为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5]。
(三)建立民间融资监管体系
要更好地控制民间融资发展,就要对其加强监管,规范其行为,将金融监管思想放入民间融资的制度设计中去,这样,民间融资活动才能朝着合法、健康的方向进行。
1.加强、加快监管机制建设
通过机制建设,监管活动会变得更加公开、公正、透明。具体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带头建立起民间融资管理机构,设立监测系统,发挥个人征信系统和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主要监测方面有:民间融资总量、融资方式、利率、资金开源、用途、期限等。一方面,对内提高监管人员资格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对外引进外部监督机制,赋予媒体、社会团体对金融监管活动进行监督、评议的权力。
2.建立地方民间融资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
各地方的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要做到时刻反映民间融资资金供求状况,预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前做好预防或准备好应对措施,促进宏观调控。同时,开展定期的调查,统计民间融资的数据,加强对民间融资主体、期限及用途等的管控。此外,还应明确国家要限制的产业,合理、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国家支持产业,适时披露国家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目标,进而规避行业性风险导致的不必要损失或是民间融资的资金链断裂。
3.促进民间融资行业自律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已有所成就,借鉴其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民间融资行业自律规范及组织机构,设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交易原则,更好地进行行业内自我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地寻求关于民间融资活动行业自律的具体途径,需要因地制宜,例如,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成立自律组织,并邀请人民银行、银监局等专家作为顾问,对自律组织提出专业建议,参与其自律行为,多方面地促进民间融资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规范地发展。
4.严厉打击非法民间融资
只有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形式,例如严厉惩治高利贷现象、地下钱庄等非法融资行为,还民间融资活动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才能避免由非法融资活动带来的对国民经济、对金融、对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四)提高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律意识
我国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并且引导融资主体双方加强法律意识,以应对当前我国民间融资主体的法制观念相对较为薄弱的局面。借贷双方当事人可就借据利率的法律有效性、合同的规范性等方面,在设立于民间借贷活跃地区相应的管理机构处进行咨询和听取指导意见,该管理机构还可对因借贷引起的纠纷进行调解。我国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宣传以应对民间借贷的具体情况:首先是借贷形式。借贷双方应签订正式的借贷合同,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避免出现后患。其次是有关利息的相应约定必须合法。民间借贷的借贷双方最易因利息产生矛盾。对此法律有明文规定:在有息借贷中,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即不得搞高利贷。另外,借出人不能将利息计入本金以计算复利, 借贷双方要注意诉讼时效,否则将不受法律保护。民间借贷由于大部分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很多人并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重视。还款最后期限后的两年,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债权人必须在此期间向借款人索要借款,否则,法律对其债权不予保护。
参考文献:
[1] 樊鸿雁,姜楠.国企业融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67.
[2] 姚仲良.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出路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 季学凤.民间金融的风险及规范化建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2).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投资银行;企业并购;资本市场
一、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现状
通常意义上的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有双重含义:其一,作为一种业务,投资银行是指,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等间接金融业务的、用以实现资本市场上资本总量增加以及存量调整的一系列收取费用的金融中介业务,例如:证券的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其二,投资银行是一类机构的总称,是指以上述投资银行业务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中介企业。在我国,投资银行发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信托投资公司,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多种类金融机构并存经营、分工协作的格局,其主要代表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等。
企业成长的方式包括内部扩张与外部扩张两种,企业并购(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s)是企业实现外部扩张的主要方式,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占用、支配和使用效率来达到此目的。
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是投资银行除证券业务外最重要的业务组成,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充当并购活动的中介人,为并购交易主体提供策划、顾问及有关融资服务;另一类是同时充当并购活动中介人及活动主体,通过购入目标企业全部或部分产权,再整体转让、分拆卖出、重组经营、包装上市后抛售股权套现,目的是从中赚取买卖差价。
在国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及政策鼓励并购重组激励下,我国的并购市场持续爆发性增长,并购活跃度不断攀升(如图1、图2);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加快自身的海外扩张步伐,跨境并购交易数量呈现增长态势(如图3)。中国并购市场交易规模和金额规模大幅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图1 2006-2011(1—11月)中国并购市场发展趋势
二、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分析
1.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中的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存在积极作用
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投资银行可同时充当收购方或目标企业的代表和资产重组顾问两种角色。作为收购方的顾问,投资银行的业务包含从筹备阶段到并购结束后整合的全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投资银行的作用体现在帮助收购方以最优的方式收购最合适的目标企业,实现自身的最优发展;作为目标公司的顾问,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以最佳的价格出让股权或者以最低的成本实施反收购,维护股东权益不受或少受损失。
2.投资银行能够减少并购交易成本、提高并购完成效率
企业并购活动过程复杂,涉及双边甚至多边的经济利益协调,囊括并购的形式、程序、谈判、方式优劣比较、所涉法律、法规、政府行为对并购活动的影响等专业知识,由于大部分企业并无具备此类专业知识的人才,使得并购活动在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信息成本较高,而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及专家则通常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投资银行通过介入并购活动,直接与并购双方谈判,有效避免了并购双方直接谈判而产生的摩擦,因此,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对并购交易进行全面策划,能提高企业并购的完成率。另外,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及专家具备大量并购策划实战经验,运用资产评估、账务处理、并购法律等方面服务于参与并购的双方,促使并购活动更有效率地完成。
3.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能够有效降低并购风险
企业并购充满风险,从并购前的调研活动开始,到并购结束后对目标企业的整合,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贯穿其中,其风险因素主要有:政治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整合风险。投资银行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在整个并购过程中,能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对并购的市场环境、资产评估、财务处理及后续整合经营工作进行全面策划及服务,能够利用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并购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投资银行能为企业并购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现代企业并购往往涉及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并购活动通常所涉及金额较大,通常企业仅靠自有资金难以完成并购活动,而投资银行一般具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广泛的融资渠道,能够利用自身渠道资源及运行机制,设计出如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债权转股权等多种融资方式,将实物资产转化为类似于股票、产权证的证券形态,突破目前融资环境的限制,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资本流动性,便于实物资产在并购活动中的买卖交易,以达到“金融杠杆”的效果。并购企业通过获得投资银行的融资支持,能够有效筹措所需资金,设计合理的融资方案,促成并购活动的完成。
5.投资银行能在企业并购中发挥桥梁作用,引导企业并购的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部分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亟需进行行业整合和行业转型。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能够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利用其业务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以市场为主导,按市场原则解决企业并购业务中的问题,有助于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分工合理、责权明确的并购交易体系,提升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率。
三、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面临的障碍
1.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
(1)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规模较小,影响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开展。首先,许多具有政府背景的上市公司使得资本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并购对象十分有限,给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带来了额外困难;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的问题,政府常以非经济目标代替经济目标,强制企业进行兼并,企业缺乏利益最大化的并购动机,或者即使并购动机存在,也无法采取实际行动,导致并购效率低下;第三,我国资本市场上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银行在对被并购方进行信息搜集时难度增加,参与企业并购的效率降低;第四,我国股市规模较小,多数企业的资本处于实物化状态,资产证券化的缺位导致投资银行难以合理衡量目标企业价值,使得并购交易成本增加;此外,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及股价的波动程度大,股票价格与企业价值分离,并且,由于我国的资产定价制度难以制定合理公平的股权交易价格,加大了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的确定难度,也给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增加了交易成本。
(2)投资银行业及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
我国市场体系不发达,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与投资银行在并购业务中操作不规范、道德风险不同程度存在,使得相关管理部门严禁管控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在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缺乏如国外资本市场中的《投资银行法》、《并购法》,相关法律体系残缺不全,而现有的《证券法》中也并未明确界定我国证券公司是否可以开展并购业务,这种情况对于国内投资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极其不利。
(3)政府过多介入我国企业并购,并购业务市场化程度低
政府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仍起重要作用。我国现有体制下,各级政府常出于己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并购活动,使得我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面临重重障碍,很难体现并购活动的市场价值。同时,受企业文化所限,国内一般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时,并未认识到聘请投资银行进行资产评估、谈判参与、策划的重要性,并购活动中的实施人员大多从各部门临时抽调而来,在需要技术与资金支持时,由于政府参与往往会使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降低、整体业务进行的阻力减小,从而使得企业在并购活动中更愿意依靠于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发展的掣肘。据投中集团CVsource数据库统计显示,2009年1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全球披露涉及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完成案例近1000起,其中,涉及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本土投资银行只有32家,占比不到4%。
(4)非投资银行挤占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市场
分析资本市场上有中介机构参与的企业并购,一些投资咨询公司及外资银行,如上海华然、德意志银行等,比投资银行活跃得多。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并购重组业务本身在规范方面欠缺,成功率低,业务收入又少,将并购重组作为业务重点对投资银行缺乏吸引力;第二,并购中所对涉财务顾问的要求不高,无法体现投资银行的人才优势,由咨询公司还是投资银行充当这一角色并无太大区别;第三,投资银行各部门之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关系,不利于资源共享。
2.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活动的内部条件面临诸多障碍
(1)我国投资银行资金规模较小,实力不足
投资银行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规模才能承担经营风险并进行金融创新。目前我国证券机构与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美林公司(Merril Lynch)这些国外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如表1),对未来整体业务的发展缺乏前瞻性,不够重视并购业务,对其投入的资金也有限。现资银行的很多业务都是以券商的自有资金为基础的,资本金的不足加大了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
表1 2010年中外投资银行总资产对比
单位:百万美元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3篇
>> 以资产证券化为城镇化融资 浙江省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条件和突破口选择 河南省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选择 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何曲高和寡 如何盘活存量 独立资产管理模式或成突破口 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何不叫座 如何盘活存量货币? 透视盘活存量 下决心盘活存量 “盘活存量”成核心 招行加紧“盘活存量” 沼肥利用:盘活沼气产业的突破口 资产证券化研究 浅析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欲说还休 走近资产证券化 浅议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4-18.
[2]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2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EB/OL].,2013-02-22.
[4]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EB/OL].,2015-04-21.
[6]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EB/OL].,2015-04-24.
[7]_国家_.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2-26.
[8]中国_.2014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EB/OL].http:///web/site0/tab5179/,2015-01-26.
[9]王勇.信贷资产证券化成为银行业常态管理工具[EB/OL].http://.cn/Info/20412474,2015-04-14.
[10]张明,邹晓梅,高蓓.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上海金融,2013,(11):31-36.
[11]胡海峰,陈世金.中国新一轮资产证券化的缘起、进展及前景分析[J].人文杂志,2014,(1):41-48.
[12]何小锋,黄嵩.资本: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4篇
【关键词】金融 银行 经济 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银行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万亿元,负债总额万亿元。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和。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2016年各月总资产以及总负债增速与上年同期增速率均在16%。然而近年来,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新常态的背景环境下,我国银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升,但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
(一)利差空间逐步压缩,积极转变盈利模式
从银行收入结构而言,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2015年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整体收入的。其中企业贷款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中占据着主要部分。然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流动性改善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利差空间被逐步压缩,银行净利息收益率平均水平持续下降。面对经济新常态,存贷利差收窄的趋势,我国银行业积极进行调整,积极转变盈利模式,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如依托电子科技技术,由传统物理网点向智能化、轻型化网点方向转型。2015年,银行业离柜交易达亿笔,离柜交易额万亿元,同比增长,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交易额分别同比增长了、、、。
另一方面,在传统贷款业务方面,公司贷款持续增长,贷款投向不断优化,“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小微企业新增贷款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贷款的;同时,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也随之持续增长。根据国家_统计,2012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为104,357亿元,2014年为189,520亿元,2012-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增长显著。此外,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461亿元,同比增长15%,新型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显著上升。
(二)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从各类银行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日益丰富,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同比分别提高、和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比下降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进程加快,进一步实现了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另外,我国银行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298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
从银行资产情况来看,收到近年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普遍出现“双升”的情况。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全球经济尚未脱离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从国内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总体仍将处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向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变。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势也日趋复杂,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将促进部分行业、企业产能出清、提质增效,但也会对银行资产端产生一定冲击,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防风险能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业高利润增长的时期接近尾声,在改革、创新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业自身发展转型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盈利模式
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增长普遍乏力,净利润的稳定主要依赖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业将呈现净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各银行通过业务联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协同发展等途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向轻资本模式的转型及不断深化集团内协同效应,以、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为代表的及管理类业务将呈现较为突出的发展势头。
(二)结合信息技术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效率
信息科技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传统银行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客户全方位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分析和挖掘客户习惯,预测客户行为,有效进行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客户需求已部仅限于快捷的贷款,更包括结算、理财、咨询等在内的金融服务,未来银行业应满足这些金融需求,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
(三)继续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农”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大型机构的体系比较完备,但在服务小微和“三农”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金融政策频出的支持下,银行在“三农”领域的布局也正加速推进。预计未来银行业将跟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精品化的发展趋势,以规模种养农户、农机大户及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积极增加信贷投入,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外汇结算、农户便捷交易等综合服务,以此为新增长点。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阶段的同时,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续,银行业也被推到了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在政策的推动下,不少银行在积极挖掘已有市场与客户的同时,也在开拓新的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信息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极大的解放传统银行服务过程中的低价值、重复性操作工作,各种散落的数据也将重新被识别、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10):10-14.
[2]张晨武.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之思考[J].品牌,2015(1):84-84.
[3]巴曙松.客观看待中国银行业发展前景[J].中国银行业,2016(4).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5篇
关键词:远期结售汇;商业银行;外汇衍生产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82-03DOI:
一、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历程
远期结售汇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始于1997年。1997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了《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这是首个针对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规范性文件,为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监管依据。1997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当时仅有美元一个币种,最长期限为4个月。随后,在2003年4月和2004年10月远期结售汇业务分别经历了两次扩大试点,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获准开办此项业务。
在之后的推广阶段,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市场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内容为扩大办理人民币对外币远期业务银行主体;实行备案制的市场准入方式,加强银行的内控和自律管理;放开交易期限限制,由银行自行确定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期限结构、合约展期次数和汇率。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进一步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通知》,允许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即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价由原来的一日一价调整为一日多价,并取消银行对客户的非美元货币挂牌汇价的价差幅度限制,以增强汇率定价机制的灵活性[1]。2005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调整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通知》,自2006年7月1日开始,对外汇指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管理,允许银行对客户结售汇业务、自身结售汇业务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市场交易在资金实际收付日计入结售汇综合头寸,也就是说,远期结售汇签约时即可到即期市场平盘。这些举措进一步打破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准入限制和交易限制,赋予银行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二、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271家中外资银行获准即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其中,67家银行获准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48家银行获准对客户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经营资格。除外资银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之外,上海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也已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远期结售汇报价币种包括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瑞士法郎、加元、澳大利亚元和英镑八种,期限涵盖一周、二十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六个月、七个月、八个月、九个月、十个月、十一个月和十二个月。另外有择期的交易方式,即不固定具体的交割日,在限定的时间内的任一工作日都可以交割。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远期结售汇交易虽历经数年发展,但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的,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再如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当天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成交了2笔美元/人民币远期交易,期限分别为1个月和1年,当天再无其他银行达成交易。发展近一年后也仍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境外NDF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
远期结售汇与即期结售汇相比业务量占比很小。以最早开展远期结售汇交易且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为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远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15亿美元、86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对应年份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315亿美元、1521亿美元和1918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
三、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一系列规范性及指引性文件为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监管支持,打破了各种制度限制,但该项业务的发展仍较为缓慢,值得思考。经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制约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环境:利率平价理论缺乏成立的基础
众所周知,远期汇率的形成取决于利率平价关系,即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之间的汇率差额必须等于两种货币之间的利息差额。该理论的重要前提在于:资本自由流动、利率市场化、不考虑交易成本。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定价兼顾了利率平价与市场预期两方面的因素[2]。具体来讲,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的汇价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本币拆借利率-外币拆借利率)×期限,在计算上,外币拆借利率一般使用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本币利率则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其次综合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远期汇率,取一个折中的值作为国内的远期结售汇价格。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合理的人民币货币市场利率尚未形成,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的代表性不足,这样形成的远期结售汇价格和即期结售汇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在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远期结售汇汇价如果违背利率平价关系,就很有可能造成市场预期与管理者调控目标相冲突,从而产生无风险套利机会。
(二)参与主体: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远期结售汇业务自开办至目前已有十三年时间,但参与企业仍较少,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更是备受冷落。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长期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态势,汇率给企业成本和收益核算带来的不确定性较小,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汇率风险意识,致使相当多企业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从而使得作为锁定成本、保值避险的远期结售汇业务现阶段尚未引起更多企业的关注。第二,在具有规避汇率风险需求的企业中,有的企业由于从未办理过远期结售汇业务,企业财务人员金融外汇知识匮乏,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有关规定、业务流程、风险程度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由于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变动趋于复杂化,使得企业难以准确预测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因此企业均采取谨慎态度,对远期结售汇业务保持观望。第三,由于许多银行对远期结售汇业务未引起足够重视,宣传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远期结售汇业务在客户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限。此外,由于远期结售汇业务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目前各银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经验,无法及时向客户提供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参考信息,给该项业务的拓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
(三)银行报价:缺乏吸引力
首先,合理的远期价格形成有赖于完善的、市场化的即期市场,由于当前国内即期结售汇市场仍受到管制,并未完全放开,因此远期结售汇价格也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预期;其次,目前远期结售汇价格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出于对自身风险、收益的综合考量,在远期结售汇定价上尽量将买卖差价拉大,制定较低的买入价格、偏高的卖出价格[4];再次,受到政策调整或市场变化的影响,可能出现市场上多余的外汇头寸减少,没有足够多的头寸用于拆出的情况。此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会占用大量外汇资金。在外汇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制定远期结售汇价格时,银行除了考虑利率平价理论之外,还要考虑到资金成本的增加。由于上述原因,远期结售汇的价格或者过于保守,或者严重偏离市场预期,对于企业主体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四、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建议
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远期结售汇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但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量的进一步扩大,该项业务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本文在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业务营销建议
一是增强营销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通过加大投入、培养人才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增强远期结售汇业务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企业对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推动此项业务的开展。同时,在推介远期结售汇业务时应充分揭示汇率风险,以尊重企业意愿为原则,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不能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外汇投机,更不能向企业宣传“稳赚不赔”的错误信号。二是完善远期定价管理制度。合理的远期汇率定价首先考虑的是银行本外币资源和自身汇率风险的应对能力,其次是外汇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这要求既要提高在远期结售汇系统中的定价能力,同时也要增强在同业中的竟争意识。银行外汇产品的价格对企业而言就是其要支付的成本,因此,只有银行的定价小于汇率的波幅,企业才会积极选择外汇衍生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外汇衍生产品才会有生命力。
2.风险管理建议
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坚持“实需原则”是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始终遵守的准则。如果市场参与者在结算日之前还不能提供进出口贸易或其他保值背景的证明文件,那么已经缔结的合同将是无效的,银行有权终止合同,参与者必须自己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对于到期出现违约的企业可采取的措施是:如果企业因为违约出现亏损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企业因为违约有帐面盈利,银行将扣留这笔盈利。企业不能从违约中获利,从而有效的杜绝蓄意违约。其次,可以要求办理远期结售汇的境内机构提供履约保证金。通常,保证金比例至少为名义金额的3%。客户所做的远期外汇的买卖如同在交易所进行期货合约交易,会产生浮动收益或浮动亏损。可以规定一旦浮动亏损达到客户存入保证金的50%时,即时通知客户追加保证金,客户应及时进行补足。如果客户不能及时追加或拒绝追加保证金,银行将视情况予以强制平仓。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合理利用结售汇综合头寸来进行风险的管理。由于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将银行持有的因人民币与外币间交易而形成的外汇头寸全部纳入到管理范围中,银行可以自主调节即期与远期、代客与自营结售汇头寸在总头寸中所占的比例,使其适应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加持有外汇敞口的灵活性。当市场价格不利时,银行有足够的空间选择不进行强制平盘,而是将敞口通过综合头寸保留下来,等市场价格有利时再进行平盘,以降低因强制平盘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孔慧.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金融研究,2006(8):47-48.
[2]赵洪波,赵尊振.细解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失衡的原因[J].中国外汇,2006(2):75-76.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6篇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分析某商业银行2022年度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利润等关键财务指标,并对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综合评价。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结构:贷款总额为xx亿元,占比xx%,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存款总额为xx亿元,占比xx%,是银行最主要的负债。投资总额为xx亿元,占比xx%。
负债结构:存款仍然是银行的主要负债,占比最高。同业负债占比相对较高,表明银行在资金运用上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其他负债占比相对较低。
资本充足率:该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xx%,较上年有所提高,满足监管要求。
三、利润表分析
营业收入:利息收入为xx亿元,占比xx%,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xx亿元,占比xx%。投资收益为xx亿元。
营业成本:利息支出为xx亿元,占比xx%。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为xx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为xx亿元。
净利润:该商业银行净利润为xx亿元,较上年增长xx%。净利率为xx%,处于合理水平。
四、现金流量分析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主要来自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表明银行的核心业务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主要用于购买债券、股权投资等,需要关注投资项目的回报情况。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主要用于支付应付债券、吸收投资等,表明银行在资金筹集方面较为积极。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某商业银行2022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银行资产结构合理,盈利能力良好,现金流状况良好。建议银行持续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贷款质量;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资产安全;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盈利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7篇
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市场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目标预期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企业参与到市场环境中,财务风险就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在发生时间、风险结果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而且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不当,出现财务风险问题,极易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安全性,甚至造成企业严重的财务危机。
一、新时期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主要表现
当前经济环境下,特别是今年以来,外部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影响较大,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短期内放缓,对企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将比较明显,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与以往相比,财务风险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筹资困难问题加剧
企业在筹资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如果筹资方式不当,负债比例控制不合理,权益收益无法达到预期,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特别是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信贷政策进一步收缩,企业融资通过贷款门槛限制不断提高,贷款难度越来越大,而证券市场波动较为剧烈,上市融资更是难上加难,加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问题。
(二)应收账款坏账风险问题加剧
一些企业在经营策略上注重信用销售,因而应收账款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交易结算周期较长的企业,由于应收账款基数大、回款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占用了企业非常多的营运资金,如果企业内部出现发生大额呆坏账,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状况恶化。
(三)投资过程中净资产收益率下降风险
企业的一些长期投资项目,像证券、固定资产、项目建设等,虽然投资回报率比短期投资要高一些,但是存在着不确定性较大、资本投入较高的风险,管理不善极易造成严重财务亏损。尤其是当前外部金融市场频繁调整,经济环境整体不容乐观,如果企业的利润的增长在短期内不能与公司净资产增长保持同步,将会直接造成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同时,对于企业的一些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如果不能很快产生效益以弥补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同样会影响公司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
(四)资金运作过程中存货规模控制引起的风险问题
企业资金运作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环节问题,例如货币资金管理、存货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一系列的内容。特别是在存货管理方面,一些企业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销量有所降低,造成了企业的原材料及产品存货规模增加,如果出现存货跌价的因素,出现存货损失风险。
(五)利润收益分配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在企业内部完成了利润核算以后,利润收益的具体分配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确定盈余公积用于企业发展的资本保障,如何确定股利分配确保股东预期收益等,都是需要企业慎重考虑决定的,如果利润收益分配管理不善,容易成为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财务危机问题。
二、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管理创新措施
(一)准确界定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标准
新时期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应对管理,首先应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标准进行准确的界定,当下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标准确定主要是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企业的实际收益情况等。具体而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上分析判断财务风险,主要是将企业的资产按照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等划分为保守、风险以及中庸等资产类型,并重点分析企业利润科目余额以及应收应付账款往来科目等,通过全面分析资本结构状况,初步界定财务风险隐患情况。在企业收益状况上分析财务风险,主要是分析企业的盈利利润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对照,分析企业的利润总额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确定企业的净利润以及留存收益等,整体把握企业的收益状况,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与判定。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应对管理
在企业的`财务风险应对方面,首先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内部构建较为完善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实际情况,综合选择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经济效率等作为风险预警指标,明确风险预警阈值。其次,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重点以企业的现金流量作为监控的重点,合理均衡流动资产、现金流量,避免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资金缺口,严防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第三,应该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基础保障,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特别是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并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保持稳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贺礼控制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以便于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此外,在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中,应该重点加强财务管理体系的优化,特别是将有助于防范财务风险问题发生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财务管理岗位职责管理等制度健全完善,夯实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管理基础。
(三)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管理
现阶段很多企业对于财务风险问题往往还是停留在事后处理上,而对于发生的财务风险缺少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理,这也是新时期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需要重点强化的内容。
首先,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在内部建立风险预备资金制度,当在企业内部发生财务风险问题时,及时以预备金作为后备补充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其次,系统的完善企业的风险规避措施,尤其是针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资金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等,全面的制定财务风险回避管理措施,降低财务风险问题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影响。
第三,应该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特别是通过多元化经营的手段,优化企业的各种投资组合,尽可能以集团化经营的模式,分散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同时,注重财务风险的保险转移以及非保险转移等风险转移管理措施的应用,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企业损失。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既有共性,同时又因为企业经营行业领域、企业规模、内部管理等因素存在着独特性。在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中,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在强化风险管理基础、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以及风险应对管理等几方面,全面提高新时期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8篇
关键词: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 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二是个别商业银行在香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2005年前);三是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
(一)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欧美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浪潮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混业经营,在银行内部设立证券、信托等部门。后来,随着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银行、证券、保险、信贷业务交叉、混合经营的局面。综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但非银行金融机构渗入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风险。到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大量资金被用来炒股、炒房地产、办实业,终于引发了证券业和房地产泡沫。_于1993年12月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各金融机构由全能制经营转向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脚步戛然而止。
(二)个别银行在香港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借助香港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并购或设立附属公司等途径开展综合经营,涉足领域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信托、汽车金融公司等。比较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1998年,工商银行及东亚银行通过收购西敏证券亚洲业务,创办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附属公司(工商东亚),开展内地和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久,工商银行又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工银亚洲。2004年,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并以此接手富通集团持有的太平人寿25%的股份,开始了保险业务的经营。
中国银行:1979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涉足资本市场业务。以此为基础,1998年在英国注册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银国际),后迁至香港。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可经营全部证券业务。1999年,中国银行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开拓香港的公积金市场。另外,中国银行也通过成立海外保险公司成功接轨保险业。目前,中银集团保险公司拥有6家分公司、1家全资附属寿险公司和1家在内地成立的全资附属财险公司,服务网点遍布中国内地和港九新界。2005年,中国银行通过其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融资银行有限公司和神龙汽车公司共同筹建了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
(三)稳步妥善推进综合经营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有了长足发展,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综合化经营又被提到了日程。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在上市银行中,共有8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6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9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3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6家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其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参与了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信托五项业务。
二、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受监管政策推动的效果明显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监管政策的制约。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批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银监会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2008年,银监会和_签署了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年底,银监会又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这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在政策推动下,国内商业银行逐渐建立起囊括基金、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型经营平台。
(二)综合化经营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涉足的领域看,在金融租赁方面,随着银行新设金融租赁公司政策的放开,截止到2010年底,共有9家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在投行业务方面,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业务经营范围不断得到扩张,比如有的银行推出了与PE等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将原有基本限于常规性托管业务的合作关系深入到财务顾问、客户推荐等层面,部分银行甚至已经获准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境内直接投资业务。此外,在部门银行涉足信托、保险等领域的示范效应下,不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三)部分银行意欲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
2008年,随着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更见完善。以交通银行为例,通过2008年的运作,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交银租赁等机构在内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架构,“大金融”特点十分明显。事实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基本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除了大型银行,一些金融控股基础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整合,也逐步做实金融控股集团。例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筹备工作就已基本就绪,集团所属企业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中国光大实业(集团)公司等,并在香港拥有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两家上市公司。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19篇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分析xx银行20xx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包括存款、贷款、理财产品销售、中间业务收入等关键财务指标,并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存款情况:至六月末,储蓄存款净增3699万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对公存款下降14986万元,未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贷款情况:新增个人综合消费贷款58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32%。
理财产品销售:理财产品销售额40446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2129%。
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
三、经营状况分析
从上半年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看,xx银行的储蓄存款工作增长势头较好,但对公存款下降较大。贷款方面,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有所增加,但整体贷款业务仍有待加强。理财产品销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间业务收入也有所增长。
四、问题与挑战
对公存款起伏较大,主要依赖于某几家大公司的局面未有明显改观。
个人中高端优质客户维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信贷营销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
五、建议与展望
针对上半年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建议xx银行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加强对公存款的营销和维护工作;同时,加大信贷营销力度,提高贷款业务质量。此外,还应继续加强理财产品销售和中间业务收入的拓展工作。展望未来,xx银行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而努力。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20篇
【关键词】国库管理 国库业务 综合考评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推动了政府性资金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带来政府性资金配置结构、金融需求、银行服务等一系列的变化。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意识到国库业务在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核心负债以及密切与政府部门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拓展国库业务。但在实践中,许多银行对国库业务的认识与管理存在偏差,观念淡化,业务规范性欠缺,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探索国库业务监督管理新模式,提高国库资金运行效率,确保国库资金安全,成为国库监管面临的新课题。
一、商业国库业务现状
(一)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存在的问题
国库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根据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授权,利用其自身业务系统和清算渠道等资源,完成国库资金的收纳、支付、汇划及清算的行为,主要包括国库经收、国库集中收付、支库及乡镇国库等业务。商业银行国库业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国库经收业务存在违规操作情况。一是延压税款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海关税款、非税收入等手工处理业务延压现象较多;二是税款未纳入“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核算或“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使用不规范;三是业务操作不规范,错划、漏划预算资金,填制缴款书不规范等情况经常发生,大大降低了预算资金入库效率。另外横向联网系统的推广虽然减少了纸质缴款书的数量,但商业银行手工处理的罚没收入、车购税等业务仍大量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紧张的柜台资源,影响了商业银行经收国库业务的积极性和规范性。
2.集中支付银行业务处理不规范。一是银行通过“先清算、后支付”方式占用国库资金,有的银行对应退回国库的清算资金故意拖延,变相占压财政性资金。二是账户管理不规范,部分银行将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作为与原基本存款账户清算的过渡户,形成基本存款账户和零额账户并存的局面;有些银行未按规定向国库部门报备预算单位账户开立、变更、撤销信息。三是部分银行为防止垫付资金,对业务采取提前终止办理的做法,造成预算单位支付业务处理不便。
3.支库存在“代而不理”现象。一是支库人员配备仅限于满足国库会计核算的最低要求,无法适应国库核算业务量的大幅增长的需求,人员不足与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不规范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国库受利润最大化和经营本质的限制处于弱势,对地方政府、财政税务等行政部门的预算收支业务柜面监督流于形式,难以实施。三是手续费过低导致银行的国库业务收益难以弥补投入的成本费用,有悖其自身经营业务考核目标,“积极代、消极理”现象突出。
(二)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监管难点
1.商业银行对国库业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一方面,国库业务仅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部分,处于同业竞争压力仅有极少的手续费收入,甚至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取财政资金而不收取手续费,收入与成本反向剪刀差作用导致商业银行对国库业务重视程度和考核力度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多数银行对国库业务采取多头管理模式,即由营业部门具体经办、机构运营部门行使管理职责,而机构运营部门偏重于经营绩效管理,疏于规范性管理,国库资金风险隐患突出。此外,一些银行虽然针对国库业务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但业务经办人员的高流动性,导致业务操作不熟练,国库规章不知晓,制度执行不到位。
2.国库对银行监管的外部环境亟须理顺。一方面,由于基层国库现场检查频率低、处罚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银行对国库监管不重视,有的行存在抵触、不配合的现象;特别是,对财政多头开立专户、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非税收入资金在银行形成调节预算收支任务的“蓄水池”等问题,国库部门的处罚依据不足,对银行的监管效力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当前国库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主要依据为《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国库局〈关于对金融机构延压预算收入行为处罚适用法律的请示的答复〉》等,这些文件时间较长,与目前国库业务现状、信息化发展趋势不相匹配。
3.传统银行监管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变化。一是国库劳动强度成饱和状态,业务量成倍增加,人员配备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国库难以开展及时、全面、深入的开展监督检查。以Z市为例,截止2012年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971个,其中大部分网点都办理国库经收业务,156个网点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而专职国库监管员只有1人,兼职监管员6人,在实际工作中职能采用抽查或柜面监督方式。二是监管手段有待提升,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处理流程、资金清算方式、信息传输渠道等都向信息化、集中化发展,若柜面监督和现场检查仍然依靠手工操作、人力监督等传统手段,会极大地影响国库监管实效。
二、综合考评对加强国库业务监管的效应探析
(一)国库业务综合考评内容
1.开展综合考评的意义。开展国库业务综合考评可以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国库部门开展国库监管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有效解决目前国库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造成的监管失位问题。开展综合考评对于促进人行国库部门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对国库业务监管具有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量化评分,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管理成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通过将考评结果与激励约束手段挂钩,可对商业银行业务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三是通过对照相关标准,促使银行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主动避免、规范操作的自发机制;四是将考评结果作为国库部门开展执法检查、柜面监督和集中支付业务资格年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降低监管工作的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
2.开展综合考评的原则。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开展综合考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机构多业务多环节,需要遵循“科学性、公正性、真实性、及时反馈”的原则。“科学性”指考核指标的选取、设置应当合理、可量化,能够通过综合性的评价指标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开展情况和工作质效。“公正性”是确立和推行综合考评制度的前提,考评标准应是客观、量化的管理标准,避免掺杂主观性和感彩,否则就不可能发挥出考评工作的真正作用。“真实性”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考核评价,如实反映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状况。“及时反馈”原则便于银行第一时间获悉考评结果,进而对考评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提升业务规范化水平,提升综合考评工作成效。
3.综合考评内容与方式。国库业务综合考评的内容包括综合管理、国库经收业务、国库集中收付业务、支库业务、乡镇国库业务以及其他与国库相关的业务,具体内容应以《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综合考核评价明细表》形式进行细化,并实行百分制考评。日常考评可采用非现场日常考核和现场检查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核评价实行分级管理指导下的属地管理方式,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银行,取消当年的考评资格。
(二)开展国库业务综合考评制约因素分析
1.综合考评效果依赖于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部分银行存在抵触情绪,造成综合考评和工作两个套路,未能将考评标准融入日常工作,从而使得综合考评流于形式。从综合考评实践情况看,同样的考评问题反馈在不同的行其整改的积极性和态度差别较大,综合评价结果的效力有赖于行的内部管理、问责机制。以L银行为例,该行内部管理较严格,国库综合考评结果、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成绩等直接与分支行的“星级”挂钩,考评结果差的行会被降级,全员薪级收入、晋升机会等也会相应降低,出现差错的个人和部门还会被逐级问责。在这样的内部管理体制下业务部门和经办人员就会关注日常考评,积极配合人行国库的各项监管工作,考评的效果也会提升。相反,个别行对考评结果置若罔闻,对问题整改不积极,日常非现场考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2.考评信息不对称导致考评结果失真。一是国库非现场监管仅对收到的凭证、资料和电子信息进行考核判断,对于需要现场核对才能定性的问题很难做出考评;二是国库开展现场检查时,由于受时间及业务量限制,多采取抽样检查方式,且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处理流程复杂,国库人员检查时需先熟悉业务,后开展检查,仅靠国库检查人员发现问题,往往挂一漏万;三是综合考评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这需要可靠、及时、全面的日常监管资料记载作为保障,对于基层国库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业务量大的现状,很难保证经办人员在办理日常业务的同时,对商业银行违规行为进行逐一详细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综合考评结果。
3.综合考评的配套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库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善,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及与财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全面建立,这些都大大影响了考评的效果。国库部门应根据考核评价内容,建立起日常考核评价的体系,实行定期通报的制度,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有机结合。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应大力加强信息沟通,凡涉及政府、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的规章制度,要相互传送,征收机关掌握的商业银行行为要及时反馈给国库,国库部门也要将银行的考评结果及时反映给征收机关。
三、依托综合考评加强国库业务监管的意见和建议
(一)开展宣传和培训,提高商业银行对综合考评认知度
加大对商业银行的培训和宣传,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各商业银行熟悉掌握国库业务知识,对国库业务综合考评的目的、方式、指标、奖惩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一是编制规范的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培训资料,对国库集中支付、国库经收、支库业务的管理要求和综合考评的内容、程序进行全面、详细的解读;二是畅通协作联系机制,完善财税库银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国库业务联络员制度,公布国库服务与监督电话,利用辖区金融业务网及时传达有关政策制度规定,确保与综合考评相关文件上传下达畅通无阻;三是借助金融机构行长(主任)联席会议、专业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综合考评宣传工作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商业银行提高对综合考评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度,为综合考评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考评指标,提高综合考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一是为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建立一套能反映银行业机构贯彻落实国库各项管理规定和重点工作的量化指标,指标的设计尽量能体现出机构类型、业务种类的差异性,又具有可量化、易操作的特点;二是考核指标要突出重点,要按照导向性和明确性等原则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对于反映原则性问题的重要考核指标,如“先清算后支付”、“违规开立预算收入过渡账户”等行为应适当加大考评权重,对于规范性问题,如缴款书“漏盖印章”、“大写前无‘人民币’字样”等资金风险隐患较小的行为可酌情降低分值占比;三是实施差异化考评管理,通过强调业务开展情况的差异化,对考核对象及其指标水平进行适当分类、区别考核,保证被考核单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将机构业务量大小的因素影响列入考核评价范围,实施归类同质化考评,切实提高综合考评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考评方式,扎实推进国库业务综合评价
一是为有效解决基层国库人员难于在忙碌的工作中逐笔、详细记录商业银行业务差错的问题,建议可事先制作“差错记录表”模板,对制度执行过程中易出现的差错进行分类细化归纳,一旦某家机构出现该类问题时,经办人员在记录表上增加该项违规次数并由银行相应经办人员签字确认即可;二是尽快开发综合考评系统,通过规范化、程序化考评手段提升综合考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三是实行综合考评责任制,成立综合考评小组,建立考评档案,使考评过程和结果有据可查,提高考评透明度。
(四)优化检查手段,突出现场检查对综合考评推动作用
一是强化执法检查能力建设,研究运用电子化方式跟踪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变化,对考评单位会计业务信息进行甄别、分析,提高国库监督检查能力;二是将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现场检查纳入部门重点工作,对国库业务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国库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跟踪整改落实,确保问题及时得到整改;三是创新检查模式,整合监督检查力量,利用财税库联席会议平台,交流监管工作动态,研究协商监管重点和措施,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商业银行国库业务实施联合检查,形成监管合力。
(五)建立健全综合考评配套管理体系,完善奖惩机制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2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人才需求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实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高等学校的年年扩招,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大众教育”的态势驶入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事业励精图治,新型产业和创意产业逐步代替了落后型及粗放型产业。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导致了大量的分流人员和下放人员。随着高科技产业、新型产业的崛起,人才需求更趋强烈。于是,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时,大学生们怀着求职的热情和希望,东奔西走,北上南下,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遍布于四面八方的人才市场顿时烽烟四起,热闹非常。此番景致,构成了一幅社会转型期的世态风俗画。通过这幅巨大的、律动的画面,我们仿佛触摸到求职者期盼的心跳以及他们在求职路上历尽的艰辛。在目睹了很多大学生四处碰壁的尴尬场面后,在感叹他们求职难的同时,我们也听到来自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呼唤。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落差,除了社会原因外,也折射出了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认识不足,对人生定位不准的心理缺位。而一些高等院校盲目跟风设置专业或缺乏系统科学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难题,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地回到社会现实中来,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战略高度上直接涉及到大学的诚信教育和办学力量,从而昭示和检验着办学者们是否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近年来,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引起众多院校的高度重视,而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也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热门话题。就此而言,笔者将自己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及一些思考归纳如下,以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一、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
二、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
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十分重要。初期目标应当是新生入校后,就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让他们知晓该专业的设置背景、特点及优势。从而帮助他们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即如何将自己的心智、爱好投放到所学的专业上。只有树立了专业信心,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动力。中期目标应到是学生树立了专业信心,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选修一些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等,这对于学好专业课程将会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后期目标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为学好专业课程,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及后期目标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大学4年,学生应该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毕业以后是做公务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进入工矿企业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行政,进入学校是到教学一线还是后勤服务?如此等等。要让学生围绕自己所制定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全面提高素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之为未来所投身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性,要帮助大学生安排好4年的学习生活,这期间,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根据笔者大学本科四年及硕士研究生三年的求学过程,特别是两年来从事专职辅导员的经历,我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大学一年级为劝学,求学阶段。作为教师,要认真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让他们了解所攻读专业的特点、特色,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帮助他们了解每个学年的课程安排及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提倡和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增强信心。要勉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发展,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有机会与高年级同学沟通交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二年级为未来职业规划阶段。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势,将来究竟做什么?毕业后是先择业还是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使他们懂得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团知识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学生会或社团组织活动,锻炼各种能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短期支教、乡村调查、企业实习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能力,要不择时机地鼓励学生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辅之自己攻读的专业。
大学三年级为毕业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把握利用好这个冲刺阶段,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专业技能,将目标锁定在搜集信息和撰写毕业论文方面。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带领学生到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单位、企业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现场,亲身感受招聘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要主动与求职的同学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向已经参加工作的校友请教求职经验,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抽出时间学写求职信函、学习制作和填写简历表格,模拟训练与招聘单位的你问我答,如果准备报考研究生或打算出国留学,也要在大三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加强外语的读写训练,关心时事,加强政治学习,强化专业水准,总而言之,大学三年级这个准备阶段,显得格外重要,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大学四年级为学习目标的终极阶段。学生面临毕业,是立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众多学生的必然选择。面对选择,要引导学生对三年来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三年来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尔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以及人才市场的各类招聘,在招聘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特点,坦然应对各种面试,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关注来自纸媒、数字化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招聘信息,从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岗位,参与角逐。
三、帮助学生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制定计划要因人而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专长、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各个阶段期间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准备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目标,需要采取的方式和策略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但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更多院校则是以辅导员、心理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的。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专门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断提高从事这门课程讲授教师的业务水平。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本土化、特色化、实效化的特点,学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大纲和适用性教材。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接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讲座、素质训练、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准则,以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不失时机地掌握全新信息,不断修订和调整规划目标
由于现代社会处于快节奏、高速度发展时期,导致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瞬息万变,使一些心理不够成熟,抗压心理较弱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调整,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规划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银行行业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第22篇
一、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及企业关系型贷款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受到政府法律法规、企业的自身条件、市场结构和技术创_个方面的影响,而银行贷款关键取决于面临各种竞争时银行选择的贷款技术。
首先,与银企关系持续时间等变量相比,贷款申请次数更能全面衡量银企关系密切度,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次数越多,业务接触的次数也就越多,银行对企业私有(软)信息越多;其次,在申请次数相同时,申请成功的次数越多,说明银企间实质性关系更密切,成功发放关系型贷款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用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成功的概率衡量银企关系的密切程度。[1]
从近年来我国现实的发展可以看出,银行业在日益加剧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银行的市场驾驭能力逐渐减弱,由于参与竞争的银行数量增多,以及证券市场的竞争压力,使银行谈判成本和贷款的跨期分摊成本越来越高。因此,银行不愿意投资于培养临暂时财务困难或规模较小且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小企业关系,从而在发放贷款时,向企业收取较高的利息或要求足值的抵押品,使关系型贷款技术的使用逐步减少。
信贷政策可以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在中西部地区,应该适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设立中小银行,改善当地企业融资困境,中小银行应该以关系型贷款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技术,并放宽对贷款审查的硬信息要求,与企业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活跃市场竞争,通过与企业的长期紧密接触,并发放关系型贷款,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旦贷款发放,银行就进人贷款管理阶段,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借款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和风险评估。若企业不能正常支付利息或偿还本金,银行立即对欠款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如果不能偿付利息和本金涉及国有企业,银行可以要求政府进行赔偿。
尽管我国银行部门这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银行行为和信贷资本配置的市场化仍然不充分的,例如,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还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银行部门存在对民营资本的进入壁垒,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仍然是不充分的,因缺乏灵活调整的利率机制,银行信贷资本的配置仍然没有实现充分市场化。
二、存贷比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相关规定,2008年以来,存贷比=各项贷款(含票据融资)/各项存款。[3]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存贷比由下降趋势变为上升趋势,并且存贷比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有差别,股份制银行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区域差异很明显,每个区域的存贷比差异与区域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存贷比涉及银行存款和贷款两个方面,贷款是影响存贷比的重要方面,对贷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研究存贷比的关键所在。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对存贷比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在考虑贷款市场份额以外,还应考虑存款市场份额。而贷款规模(常用贷款除以GDP表示)不仅是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贷款规模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差异对信贷规模和存贷比的影响,还需控制银行自身特征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研究成果,这方面的影响因素指标采用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同业资金比例、证券资产占比等。除此之外,银行表外业务也较大程度的影响着贷款规模。
需要指出的是,信贷规模还会受到各个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差异影响,用贷款市场份额衡量这一差异。金融对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这就需要金融业的发展不但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更要考虑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关键是银行信贷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才能实现物价稳定和金融体系稳定。但在实践中,需要防止过分的强调贷款的支持作用。假如不切合各区域实际,对金融支持提出过高要求,会增加银行部门的经营风险,不利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研究发现,存贷比内生于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存贷比的发展趋势也不同。若经济发展要求存贷比上升,对其过多限制必将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若硬性要求存贷比上升,也会违背经济规律,从而造成信贷资源的不当配置,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区域间不应该追求存贷比趋同,否则,不利于可持续的贷款投放。区域之间存贷比竞争重点在于改善经济环境,防止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强化社会信用约束等。同样,信贷规模也存在此类问题,尽管信贷规模是重要的金融深化指标,更应将该指标看作市场化水平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对其直接干预。
三、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区域化差异研究
根据1985至2014年各区域发放贷款的情况来看,区域差异较大四大国有银行对东部地区贷款的相对占比自2000年后大幅上升,对西部地区贷款的相对占比保持稳定,对中部地区贷款的相对占比则有所下降。从金融市场化程度看,东部地区长期保持优势,中部地区不断提高发展程度,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从企业融资途径是否基本依赖银行贷款形式来看,东部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居民与企业投融资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金融市场能动性较强;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金融机构总体数量比较少,金融市场化水平较低。
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完善,企业和居民信用意识较强,资金整体流通顺畅,西部地区国家金融政策性扶持较多,并且由于市场结构单一,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区域经济发展对银行贷款依赖性极强,市场对整体金融生态环境的作用十分有限,政府及其他外界因素调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信用观念与经济运行的关联性弱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国有企业占比较高,民营企业占比较小,因为过去一部分国有企业严重逃避银行债务,导致该地区信用环境整体较差,部分国有企业盈利水平十分有限,资金运用效率较差,导致中部地区信贷投放长期不足,因投入的资金盈利能力不强,资金的趋利性促使大量资金外流,且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所以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
我国在不同区域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具有显著的差别,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金融信用环境状况等[4]。
由此,要使货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提供政策性金融扶持,同时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即将专业性较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在中部地区,辅助开发性的金融机构设立在西部地区,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丰富并完善地区融资途径,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通过利用政策扶助解决中西部地区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对国有企业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和指导,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吸引外部资金流入,进而增加市场活力,构建并完善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对信贷业务进行结构性调整。信贷投放应该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加大对节能减排、助学、就业、“三农”等的信贷支持,[5]限制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劣质企业发放贷款,积极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防止贷新还旧,进而累积不良贷款的风险。加强银行贷前、贷中、贷后管理,通过审核各项贷款结构,以防止票据资金自我循环,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
四、企业货币政策实施途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