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1篇
建筑能效测评依据《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实施
四,能效等级?
建筑能效标识划分为五个等级,节能50~65%为一星,是节能达标建筑;节能65~75%为二星;节能75~85%以上为三星;节能85%以上为四星。若选择项(对高于国家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用能系统和工艺技术加分的项目)所加分数超过60分(满分100分)则再加一星。
五,能效测评检测设备有哪些?
无线式电能质量分析仪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2篇
关键字: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测评标识;框架;实例
Abstract: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logo, mainly refers to th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units through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 each building energy assessment and detection efficiency, thus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for publicity to identify the information in a manner. To reduce civil construction energy, improve energy management of civil construc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unifies our country civil build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dentifies the instance, the civi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identification framework and identifies the instance are studied and described briefly.
Keywords: civil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evaluation; identification; framework; examples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主要分为:建筑能效实测标识以及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两个部分,目前我国大力开展的主要是理论标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有效降低民用建筑能源消耗,提高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成效,我国城乡和住房_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公共建筑、居住新建以及节能改造实施后建筑物节能效果进行对应的量化评价,从而为大力开展省地节能型公共建筑、居住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短缺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实例框架
(一)测评标识对象和框架
在建筑工程中,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的总体方案可以归结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标识和测评相结合、实例和理论值相结合。测评对象主要为房地产单位开发和建设单位,其中,建筑单位根据扩建、改建国家办公建筑以及单位面积在两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在实施综合改造申请财政支持的大型建筑以及公共建筑中,申请省级以及国家级节能示范工程建筑,或者申请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物。民用建筑能效标识和测评以单栋建筑物为主要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冷热源设备以及建筑管网。
在测评机构中,主要分为省级以及国家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根据承接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维护机构、空调采暖、能效综合见证取样检测以及再生能源系统评标。国家级测评机构主要由城乡建设以及住房组织相关专家组成,根据申报单位提供的资料,对自治区、省、直辖市以及_门推荐的机构进行评审认定;省级测评机构主要由自治区、省以及直辖市_门专家进行评审认定。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所有权人必须向测评机构提供相应的申请资料,由对应的机构进行文件审查、软件评估、工程检查以及性能测试,完成后再向所有权人提供对应的测评报告。
在标识管理中,所有权人必须根据测评报告,向相关部门提供申请标识,作为建筑能效实测值以及建筑能效理论值,支管部门根据相关管理办法,在资料审核没有异议后,根据规格进行标识性活动,建筑实测值标识一般为五年。
(二)测评标识等级划分
在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中,能效标识一般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当基础达到50%到65%的节能,并且满足建筑节能要求时,为一星;节能达到65%到75%基础项时,标识为二星;基础项为75%到85%时,并且满足要求时,为三星;当基础项在85%以上时,并且满足规定,为四星;当分数超过60分时,再加一星。在建筑能效实测标识阶段,在不转变理论标识等级时,必须将实测能效值、能耗值写入标识证书,同时规定项必须满足相关要求,反之则必须取消标识结果,根据相关结果对标识等级进行科学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标识结果被迫取消,必须重新申请民用建筑能效标识以及测评方法。
根据现行国家级建筑节能设计方法、标准,获得建筑物空调能采暖调耗能量。规定项则是基础项除外后,根据现行国家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保障采暖空调系统以及维护结构始终满足建设要求。当建筑物围护结构以及主要用能设备必须进行置换更换时,或者建筑物效能测评标识结束后,相关建筑所有权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标识;当使用者或者所有权人对建筑效能测评标识结果有异议时,通过相关主管部门申述,在主管受理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应措施。
二、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实例
某钟楼区,拥有十三栋住宅,有18层和11层两种不同高度的短板小高层,B3-2项目主要由11、10、9、8、6号楼以及商业一号楼、地库工程组成,总面积达到六万一千多平方米,18层作为最高层,根据相关民用建筑技术导则具体要求: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必须以单栋建筑为对象,使用11层为民用建筑能效评标,建筑面积达到一万四千多平方米,位于小区西北角,总高度达到54米,共有18层。
(一)节能措施以及基础项测评
在围护结构中,该建筑外墙使用外保温的形式,100毫米的模塑保温板加上20毫米地方水泥砂浆加上200毫米的页岩砖加上防水层。
屋面保温,采用40毫米的细石混凝土加上20毫米的水泥砂浆、70毫米的硬泡保温防水层、20毫米的水泥砂浆、30毫米的泡沫式混凝土、20毫米的水泥砂浆、100毫米的混凝土楼板。外窗采用5+5+15A的中控玻璃。
在用能系统中,该项目采用热泵加上天棚辐射、新风系统,在每天24小时运行的过程中,全年没有间断果;室内温度常年都在20到26度左右,湿度一直在30%到70%之间,在恒湿恒温,夏凉冬暖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的增强了居室舒适度。
在测评基础项中,根据竣工验收相关资料为具体依据,以施工过程的取样见证为具体检测报告,辅助现场数据检测。根据BECS2010节能软件计算得到,该项目屋面结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遮阳系数、传热系数、建筑气密性以及外窗透射均满足DGJ32/J71相关规定。
(二)规定项、选择项
在这个过程中,规定项测评主要以抽检方式为主,从而辅助检测报告以及验收报告,根据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涉及规定项条文8个,满足项也有8个(如表一、所示)。经过相关调查显示:该工程11楼气密性等级为五级,屋面、外墙的墙体热桥部位保温,通过膨胀性聚苯板进行保温,采用发泡胶将墙体接缝以及窗框进行填实,使用密封胶进行密封;采用发泡材料对洞口以及外门窗框进行填实,从而满足项目规定项要求。
在空调方面,根据地源热泵特点,在空调末端采用天棚辐射和新风系统置换,使用两台热泵主机,单台的额定热量为947KW,冷量为874KW;另外两台为新风机主机,冷量为1248KW,热量为1354KW。在集中性空调水系统进入每层集水器时,通过温度特点,在调节末端阀门的过程中,让末端流量改变,进一步满足室温调节标准。
表一、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实例分析表
在选择项中,通过充分利用地热,新能源的使用占整个生活热水以及采暖能耗比例的70%以上,根据现场调查以及文件审查显示,外窗一般采用铝合性金卷帘的方式,进行遮阳。在理论值等级评定中,基础项达到的节能率,选择项加80分,总体平能理论值为三星。
三、结束语
民用建筑能耗测评标识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由于我国建筑能耗测评刚刚起步,在建筑理论测评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实施框架以及具体实例,在加强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体系。
参考文献: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3篇
关键词: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自动化;联动控制;技术分析
现代智能建筑一般规模较大,建筑功能齐全,其内部各种设施复杂,机电设备多,这些特点都使火灾的危险性显得尤为突出。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势必对其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本要求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探测火灾隐患。并通过联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及时消除火灾隐患,防患于未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智能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能建筑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首先必须符合GBSO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适应智能建筑的特点,合理选配产品,以达到以下要求:
(一)系统具有可靠的火灾探测和报警功能,能适应环境变化,不漏报,误报率低。
(二)系统工作稳定,数据传输准确可靠,抗干扰能力强。
(三)系统适应性强,管理维护方便。
(四)系统火灾信息处理、火灾判断识别能力较强,具有数据通信能力。
二、火灾报警控制器的设置
火灾报警控制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中枢,它接受来自火灾探测器的信号并作出分析判断,一旦发生火情,可立即发出火警信号并启动相应的消防设备。目前在智能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为模拟量总线制火灾报警控制器和分布式智能型火灾报警控制器。而报警控制中心系统的形式可以是:
(一)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专用消防联动控制设备。
(二)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楼层显示器+专用消防联动控制设备。
下面以第二种系统为例具体说明。
报警区域是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警戒范围按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的单元。火灾报警控制器的设置以报警区域作为基本单元。根据报警区域内编址探测设备的数量,结合报警控制器每个回路的容量确定某一个或某几个报警区域作为一个控制回路、共需几个回路,如果所需控制回路数较多,超出了一台报警控制器标识容量的范围,则要考虑用两台或更多台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一般火灾报警控制器标识容量为单台控制器的最大容量,这一规定是产品的基本要求,在具体工程中选择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容量时,宜考虑留有一定余量,以便今后的系统发展和有利于维护,通常设计容量应为标识容量的80%~85%。楼层显示器应在每层的显著部位设置一台。
三、消防联动控制设备的设置
消防联动控制设备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执行部件,火灾发生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警报信息,消防联动控制器根据火灾信息和预先设定的联动关系,输出联动信号,启动有关消防设备。智能建筑应具备以下消防联动设备:
(一)消防水泵和喷淋水泵,火灾时实施灭火。
(二)防火阀、送风阀、排烟阀、空调机、防排烟风机等,火灾时防止烟气和火焰蔓延。
(三)防火门、防火卷帘、火灾时实施防火分隔,防止火灾蔓延。
(四)消防电梯运行控制,火灾时保证灭火和疏散。
(五)非消防电源控制,火灾应急照明控制。
(六)管网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系统,火灾确认后实施灭火。
(七)火灾警报装置、应急广播、消防专用电话,火灾时通知人员安全转移,现场指挥灭火。
(八)消防疏散通道控制,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以上设备的消防联动必须在“自动”和“手动”状态下均能实现。GB 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还特别指出:消防水泵、防烟和排烟风机还必须能在消防控制室手动直接控制(即采用多线制控制),更突出了这些设各的重要性。
智能建筑消防疏散门可采用电磁力门锁集中控制方式,即平时楼层疏散门锁闭,在火灾时由消防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将门打开。此外,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对消防通道的控制方式也是可以借鉴的,纽约世贸中心消防通道管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带报警信号输出及警号的门装推动杆。当有人从门内侧推动杆时,报警信号将传送到中心值班室,同时警号鸣音提示引起注意。二是消防通道的门上安装读卡器,有关人员可持卡打开消防门进行巡视、检修等工作。当火灾发生时,由中心值班室向各控制点发出了开门信号,使消防门开启。
四、消防控制室设计
消防控制室可单独设置,但智能建筑为了实现整个建筑弱电系统的信息共享和集中统一管理,整个集成系统按实际工作要求设置多个用户操作管理中心,如保安监控中心,主要设各有数据采集服务器、系统服务器、闭路监视器、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器、设备运行自动化管理系统主机等,而消防控制室则与BA、SA系统合用控制室。采取合用控制室设计。有利于集中统一地进行监控和管理,即可节省大量人力,又可提高管理水平。在智能建筑中消防控制室的设计除了应当满足《报警规范》的有关要求外,如采用合用控制室,消防设备在室内应占有独立的区域,且相互间不会产生干扰,还应当具有以下功能:
(一)可以访问系统中每个监控点;
(二)可以完成报警和报警处理:
(三)可以监视网上所有设备运行状态;
(四)安全设定的程序完成联动控制功能;
(五)报警事件分析及处理纪录:
(六)火警建筑物图形显示操作,或火灾现场的图像监控;
(七)保安巡更功能;
(八)可建立完整的设备运行档案,制定检修计划。
五、智能建筑综合布线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布线
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它犹如智能建筑内的一条高速公路。但是应当看到,建筑物采用综合布线不等于实现了智能化,信息插座越多不等于智能化程度越高。采用综合布线不等于不需要其它布线,尤其是建筑自动化系统应当注意电压、电流以及布线长度的限制。综合布线用的双绞电缆,其截面积一般为~0 65mm2,与之相配的配线架、信息插座和连接插头等只能适用于截面为~的双绞电缆卡接。因此,综合布线支持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有些设备(如广播、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控制、保安监视、共用天线电视等子系统),将受功率、信号衰减和时间延迟的限制,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此外,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特殊地位,使得它的布线安装方面有别于智能建筑的其它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的线芯截面选择,除了应满足自动报警装置的技术条件外,还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并采取穿管保护,暗敷或采取阻燃措施。另外,更重要的是应与其它电力、照明用的低压配电线路电缆竖井分别设置,要使其传输网络不与其它传输网络共用。
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智能建筑其它各系统的匹配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属于楼宇自动控制系统(BAS)的一个子项,但由于行业管理的特殊需要,其传输线自成网络,并未将其纳入智能建筑中的综合布线系统。但在选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必须考虑它与其它系统在连接界面上的适配性,使其其有网络化数据通信功能,具备与智能建筑其它控制系统的通信界面,为系统的集成准备好条件,使它们在安装使用和运行管理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4篇
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分析
目前,对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相关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李静和田哲[6]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对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6个方面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了研究;吴俊杰、马秀琴等[7]通过计算住宅楼全年负荷和CO2减排量及协同效应,计算了天津中新生态城的经济效益;刘秀杰[3]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结合外部理论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杨婉等[8]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曹申和董聪[9]分析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项成本和效益的内容和特点,定量计算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10]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根据定义,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可以分为节能环境效益、节水环境效益、节地环境效益、节材环境效益和环境质量改善效益。根据绿色建筑效益形式的不同,环境效益又可分为CO2减排效益、健康效益、建材寿命延长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CO2的排放量必然还将增长[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不是实现CO2减排,每十年全球的气温平均将升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威胁。绿色建筑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结合当今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节能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
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等措施来达到节能目的。绿色建筑的主要节能手段[12]如下:(1)护结构节能护结构是建筑节能设计最主要的内容,护结构节能措施是指从屋面、外墙、门窗等方面采取保温隔热有效措施。比如通过增大门窗面积来增加采光和通风面积,改善材料自身的保温性和隔热性以及提高门窗密闭性最终达到节能的效果。(2)智能化技术节能智能化技术节能是对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冷冻机组以及照明设施等实行最优化的控制,以最大化地减少建筑的电能消耗。建筑能耗中,照明耗能所占比例较大,室内外照明系统应综合考虑节能光源、灯具和附件,为了节省电能消耗,绿色建筑通常采用高效的新型节能灯具,公共区域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延时或声控开关,同时注意自然采光部位的节能措施。除节能灯具外,节能措施还包括设置节能电梯、暖通空调、室温调节器、能量回收系统等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也需要增量成本投资。暖通空调系统应控制设备的能效化比、管网系统的输送效率。设置集中采暖或空调系统的建筑可以安装新风系统对能量加以回收利用,能够取得相对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可再生能源节能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非燃料型能源系统。绿色建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通常是太阳能和地热能,是最易获取的再生能源。
2苏州市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主要研究方法: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按市场现行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据以确定自然资源价格的一种资源评估方法。它是比照与被评估对象相同或相似的资源市场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能耗,计算得到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节约的能耗量;然后将能耗转换标准煤以及CO2排放当量;根据CO2市场价格来计算获得的效益。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直观看到绿色建筑节能导致的CO2减少量,这将减少温室效应的程度;同时还能得到绿色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交易价格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东议定书规定的3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碳交易机制,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碳交易机制,因此参考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参考合同价格[13-14]。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12年之前的环境效益,所以参考2012年刘秀杰[5]的论文,当年CO2的减排价值约为160元/t。
基准建筑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中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称为“基准建筑”。
数据处理
本文直接获取的有用数据包括绿色建筑的申报建筑面积、建筑总能耗、节能率。申报建筑面积有85个有用数据,建筑总能耗有50个数据,节能率有56个数据(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出)。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85项绿色建筑总面积为万m2,具体如表2所示。数据整理后,总共有36组有用数据。经计算,绿色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相应的基准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它们在每段范围的分布如图5和图6。其中单位面积能耗和基准建筑总能耗的数据可以通过公式(1)、(2)计算:单位面积能耗=建筑总能耗/申报建筑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到,不论是绿色建筑还是基准建筑,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分布不均匀,因此在本文中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获得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面积能耗,具体的比例以及能耗见表3。根据表3,则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能耗分别为:绿色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基准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则苏州市2012年底之前绿色建筑比基准建筑节约的总能耗为:()××108kWh/a相当于减少使用标煤×104t,减少排放×104t。根据2012年CO2的减排价值知道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为亿元。
3结论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建筑消防;智能消防系统;建筑物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但是其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增多。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中,每年建筑发生的火灾危害占到了我国建筑危害的绝大一部分。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建筑建设的过程当中没有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建筑质量的不过关,从而隐藏着相当多的隐患;二是人为原因,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进行良好的管理,从而很容易发生火灾的情况。
1 基于建筑消防的智能消防系统应用问题分析
智能消防系统的主机不能正常运行
智能消防系统的主机在运行后有的消防系统没有使用直接备用电源,甚至更为严重的就是在智能消防系统运行后并没有对其设备进行仔细的审查,所以导致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频繁出现故障,有的系统本身就存在着毛病,但是并没有及时修理,依然让它继续运行;还有的消防系统存在着高频率的错误报警以及警报声绵延不绝等方面。长久以来,值班人员已经习惯了消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根本不再去现场进行查看,将消防声音做消音复位。甚至有的值班人员将一些故障地区直接进行屏蔽,摘除了声光报警装置,使得智能消防系统没有发挥出自己真正的
意义。
消防系统中的联动系统缺乏了其本身的功能
在智能消防系统中联动系统是其运行的关键因素。联动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包括风、水、电、气、机五个部分因素。风主要包括:排烟机、送风机、风阀;水主要包括:消火栓系统、喷淋、喷雾、水幕以及雨淋系统等;电主要包括:消防电源、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消防广播等等;气主要包括:泡沫、气体灭火系统;机主要包括:防火门、窗,防火分隔等。
当建筑发生火灾时,联动设备应该都是正常运行的,但是,在现在的建筑物中并没有真正地投入使用这些联动系统。甚至有的机械设备在运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故障,而有的需要进行手动,并不能让其自动联动。
值班人员没有相当的管理水平
目前在我国一些建筑管理中,通常为了减少值班人员的数量,便于集中管理设备,便在一个控制室中放置消防设备和安防设备。但是通常没有固定的人员,往往都是频繁更换,导致值班人员并没有经过一些专业技术的培训,专业知识水平低下。因此,值班人员不了解智能消防系统的原理和设备,当消防系统出现故障或者是报警后,不会进行合理的处理,尤其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值班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就很低,而又由于紧张慌乱,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技防的优势水平。
2 智能消防系统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消防设计中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步设计;第二个是二次设计;第三个是深化设计;第四个是设计变更。但是在进行这四个阶段设计中并没有安排统一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而是由多个单位或者是负责人统一完成。导致在消防设计中出现了不连贯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消防设计中存在了许多问题以及遗漏了许多设计重点。在初步设计智能消防系统中,通常在划分消防功能时只是根据建筑的结构,对探头和联动设备进行平面图、系统图或者是设备清单进行构建。但是对于如何控制联动设备并没有进行仔细的研究,导致在进行联动设备运行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还有的就是对于安装消防系统设备没有进行仔细有效的设置和说明。因此,在初步设计时没有仔细的说明和设置的情况下,导致在二次设计时缺乏一定的说明指导。
监管部门没有加大监理执行力度
在现今的监理公司只注重监理一些土建、电气等传统专业,但是并没有足够重视智能消防工程监理。另外,在现今的社会中智能消防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对消防系统进行监管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高度的技术水平。对于智能消防产品的性状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并不能发挥出其本身真正的监理职能。监理人员在履行本身的监理工作时,不仅是要对智能消防系统的施工进行严格的监理,也要对消防系统的设计进行仔细的审查,保证智能消防设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施工质量不过关
在进行智能消防系统设计中,施工单位没有良好的配合,没有安排合理的施工工序,在一些建筑地区没有进行预埋预留。通常在进行土建和机装之后,再进行弱电施工,一般都会因为现场的条件是很容易对施工的空间、线槽、安装位置产生影响,使智能消防设计系统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施工单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现层层转包的情况,但是施工工作人员并没有具备着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没有足够的施工经营以及在进行工作时没有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导致在进行智能消防系统设计中经常会出现过多的线缆接头,护管极易脱落,接口不严、不清楚的线标以及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防火处理等现象。比如在选择智能消防设计系统时,并没有依照相关的规定,在连接多芯软线时只是单纯地采用普通的BV单股硬线等现象。这样很容易导致出现线路短路故障或者是进行穿线时蹭破绝缘层等情况。BV单股硬线的压接难度比较大,很容易出现虚接的现象,给排除故障造成了诸多困难。
调试人员没有对智能消防系统进行及时合适的维修保养
一般智能消防设备都是由商或者是厂商进行调试,通常调试涉及消防系统中的机电安装、厂商、弱电、设计等内容。但是建设方没有对智能消防系统有着很好的了解,因此建设方经常喜欢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者是不符合规范的要求,而对智能消防系统进行调试的人员也没有与建设方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处理,给消防系统留下了相当大的隐患。在对智能消防系统进行维修养护时,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工作责任意识,没有对消防设备进行定期的清洗,或者是设备出现故障和损坏后,没有对设备进行及时的修复以及没有对联动设备定期进行性能测试等。
3 智能消防系统出现故障的对策分析
规范建设单位的投资行为
建设单位在进行消防工程时,对于智能消防系统的整体性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考虑。不能出现几个设计单位或者是负责人进行同一个智能消防系统设计,更不能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让设计单位、建立单位或者是施工单位进行不符合消防法规标准的不合理的工作。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要规范自己的投资行为,严格按照建设的程序进行智能消防系统施工。
完善智能消防系统设计
对智能消防系统进行设计时要设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结构、暖通、空调、排水、综合布线以及弱电等,设计单位一般是根据建设方提供的设计委托书而进行消防系统设计。在进行智能消防系统设计时有的是由一个设计单位完成,而有的是由多个设计单位联合设计完成。智能消防设计系统是属于弱电中的一个专业,牵涉到联动系统中的多个设备。所以在进行智能消防系统设计时需要对智能消防系统进行整体性考虑。在变更设计时,要考虑设计中各个环节的配合;设计单位在进行智能消防系统设计时,要在一定程度上去了解关于消防的一些知识,要对防火设计和施工规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工作人员要选择良好的机械设备材料
工作人员在安装智能消防系统时,要对智能消防系统的设备材料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机械设备材料的生产使用、功用性能的情况要进行充分的思考,根据建筑消防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材料,在构成整个智能消防系统中要体现出一个经济合理的特点。工作人员要选择性能较高的单个器件,可靠性较高的主机、工作运行稳定、准确可靠的信号传输、工作时间长没有多少的故障情况以及智能消防系统设计的整体功能要匹配协调。另外,其联动系统的各个方面环节可以相互匹配。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在对智能消防系统进行施工时要选择一个高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的建设单位。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记录好工程施工数据。
监管人员要严格按照执行验收规范对智能消防系统设计进行验收工作
智能消防系统完成后都是由消防检测机构对消防系统的性能进行检测。建设方在取得相关的检测报告后,需要向公安消防主管部门进行提请验收。必须要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监督下,由建设单位主持,对智能消防系统中各个环节进行验收,主要包括:设计、建立、施工和调试等环节。如果在验收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必须要立刻设计整顿方案,保证智能消防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4 结语
在建筑消防系统中,智能消防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可以有效促进火灾处理。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对智能消防系统的设计、安装、监理、调试等工作的控制。对于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智能消防系统的良好质量,使得智能消防系统充分发挥出它本身所具备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徐海炜.论新型职能消防系统在大空间建筑中的应用[J].武警学院学报,2011,28(8):31-33.
[2] 陈鹏.淡谈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生产与安全技术,2013,35(2):110-111.
[3] 李亚楠,王风轩.浅谈楼宇智能消防系统[J].技术管理,2013,32(3):66-67.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6篇
关键词:墙体自保温节能效果经济效益环保效益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alyses on Self- insulation System on Energy-saving Wall
GanJie1
(1 China Railway 11 Group)
Abstract:Self-insulation system on energy-saving wall is trend for development of the Summer Hot and Winter Cold paper specifed advantage of self-insulation wall by analysing construction features、energy effect、economic benefits and conservation benefits,and expects promote self-insulation wall applicated in the Summer Hot and Winter Cold Area.
Keywords: self-insulation wallenergy effect economic benefits
conservation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夏热冬冷地区,冬夏两季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人们通常用电热器和空调改善室内热环境。而由于不注意改善墙体隔热和保温性能,能量的损失比较大。在传热耗热量所占份额中,外墙约占23% ~34%;窗户约占23%~25%;楼梯间隔墙约占6% ~11%;屋顶约占7%~8%;阳台门下部约占2%~3%;户门约占2%~3%;地面约占2%[1]。因此墙体围护结构节能对居住热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本文针对夏热冬冷地区正在大力推广应用的蒸压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正压加气混凝土在节能与经济方面的优势,以促进自保温墙体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广泛应用。
1墙体自保温技术发展
墙体自保温构造
节能建筑自保温墙体是指不通过内、外保温技术,其自身的热工指标达到现行国家和地方节能建筑标准要求的墙体结构。外墙自保温系统又分为外墙全自保温系统和外墙主体部位自保温系统,见表1、2。自保温墙体的主要节能效果体现在基层墙体,因此基层墙体以节能型墙体材料为主,包括蒸压加气混凝土、轻集料多孔砖等。在柱、梁等部位进行合理的处理“冷、热桥”、“接缝”的措施。
表1 墙体自保温系统基本构造(一)
墙体自保温体系主要特点
墙体自保温体系与外墙外保温系统等复合保温技术相比,具有耐久、防火、耐冲击、施工方便、综合成本低、质量通病少、与建筑物同寿命等优势,特别是采用可持续发展材料的自保温技术。尤其在夏热冬冷地区,节能设计以夏季隔热为主,兼顾冬季保温,围护结构中墙体节能的贡献率相对有限;节能设计对围护结构墙体的要求是:一定的热阻、较大的衰减值和延迟时间、外表面浅色饰面等,自保温墙体技术较容易达到这些要求[2]。
2节能效益分析
墙体自保温技术性能
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南、湖北两省墙体自保温体系主要包括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节能型烧结页岩空心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陶粒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墙体自保温系统、N式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混凝土复合保温砌块(孔中插保温材料)墙体自保温系统、PK多功能混凝土空心砌块等7大类,特色鲜明,应用广泛。特别是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和应用已颇具规模。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密度为350~700 kg/m3, 相当于红砖的1/3, 普通混凝土的1/5,其主要热工性能如下表3:
表3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基本性能参数
算例分析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川芎嗪注射液;肾小管功能;肾间质纤维化
糖尿病肾病易引发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肝脏功能异常等不良后果。我院采用川芎嗪注射液对本次收治的部分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较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为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本组66例患者中,男45例,女21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岁;病程3~15年,平均(±)年;15例合并高血压,19例合并冠心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为3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值得比较。
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血糖及降血压药物治疗,合理控制饮食。对照组禁止服用任何抗凝中药或中成药及降血脂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取川芎嗪注射液溶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后静脉滴注,剂量为80 mg/次,连续治疗28 d。
观察项目 治疗后,收集患者的尿液,并对其尿液中的N-乙肽-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α1-微球蛋白(α1-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Ⅳ型胶原(C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RBP、β2-MG及α1-MG,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CIV。空腹抽取5 ml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放射性免疫法对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尿素氨水平(BUN)、层黏蛋白(LN)及Ⅲ型胶原(colⅢ)进行测定。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百分率(%),用χ2值检验,以α=为校验水平,P
2 结果
两组的尿NAG、α1-MG、RBP、β2-MG、CⅣ水平对比 治疗组的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
两组的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组的HA、PCⅢ、LN、BUN及col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病程越长,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可能性更高。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10年的生存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间质损伤程度[1]。因为患者肾小球对蛋白质的渗透性若增加,则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而导致肾间质纤维化。所以,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检查时,往往可发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间质扩张、肾小管萎缩及基底膜增厚等情况。
有研究[2]指出,尿RBP、NAG、β2-MG、α1-MG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故在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往往会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测。有研究报道,血清HA、colⅢ、LN、PCⅢ和肝纤维化水平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3]。川芎嗪注射液在扩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脂代谢有着良好的功效。
在本研究中,我院对治疗组给予了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实施基础治疗。从表1中可看出,治疗组的尿RBP、NAG、β2-MG、α1-MG等指标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表现出了巨大差异。从表2中可得知,治疗组的血清HA、colⅢ、LN、PCⅢ等指标改善情况均比对照组更优,两组差异显著。这表明,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清HA、colⅢ、LN、PCⅢ因子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肾间质纤维状态。对于未发生肾间质纤维状态的患者,还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大大降低了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4]。
由上述知,采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肾小管功能与肾间质纤维化状态,有利于患者肾脏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兰珍.丹参川芎嗪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07):1693-1694.
[2]季海锋,孙玉周.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06):976-977.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8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化技术;质量方面控制
1 背景分析
在随着时展、社会日新月异进步的今天,科学与高精尖端产品的完美结合,使电气技术用的新型产品在建筑生活中显得更胜一筹。以前的建筑用电气在技术方面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比如:费电,跑冒滴漏等明显严重的现象,不安全隐患因素显而易见,无人对工程进行监管等诸多不利因素。相对而言、在现有的建筑电气技术中,把多种建筑电气设备一体化作为首要任务,将计算机网络设计优化成模块的形式,使电气技术的重塑性不仅强,而且区域范围相对较广,其中既有融合强电流与弱电流,并且又以弱电控制强电,从而实现无需工作人员在实施技术的过程中进行看守,使系统之间技术互相转换。计算控制成为建筑电气技术的主要核心内容,并面向专业化,现代化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使其达到‘四遥技术’,其中包括遥控、遥测、遥调、遥信的电气技术领先的新领域。高科技不仅能够使系统性能更加高效,运行中也更加安全,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或发生,系统就会有及时的响起警告和相应语音提示,并且电气技术系统在不断的对目标进行跟踪采集,并且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对智能建筑系统在现实中正确的运用,结果加以分析、并且对其认真的讲解,使其在实践应用中发挥出更大的科学技术效率。
2 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分析
数字视频控制监控报警是计算机多媒体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摄像机的探头采用电荷耦合元件,其中它最大的特点是全屏,不会漏下任何一个细节的播报,因为摄像机的关键设备—主机。它会主动分析在高视频中接收信号,在高速图像处理分析器进行对比和分析。比较摄像头中的图像信号和背景图像。显然这是它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不少。为了解决谐波和暖流产生的抑制有效性提高,所以首先要选择净化电源,它会使智能化电源的质量,得以有效的改善,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低压配电线路还具有电磁兼容电磁脉冲功效和雷电过电压功能,所以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现代化城市,高楼鳞次栉比,楼房盖的越来越高,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电梯作为高智能建筑的重要设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主要地位。电梯必须具有安全、有效、平稳的在高层与超高层之间为人们提供服务。作为自动化系统和建筑设备本身相结合的物种,其中的核心为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担负着管理、控制、监视与BAS协调运行,但在实际生活中,操作过程中电梯不能按照所乘坐电梯人员的要求来随意使用。为此,科技人员经研究后决定,必须使电梯功能性接地。具体操作步骤:动力线和一根独立绝缘线截面的接地线在机房内,接地线与原接地极距离为20m~25m呈零电位,接地电阻R≤Ω,接地模块为独立式的非金属模块。既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也体现了高科技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3 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众多对电气设计的工作人员的精心研究、以及反复思考,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节能在建筑电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方面为基础,采取切实有效的环保节能,提出对各种技术目标的配套设施,以便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节能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全屏报警系统中,多采用计算机数字视频多媒体监控技术,报警探头通过CCD摄像,获得视频的信号之后,通过主机的转化交换传输处理,并向主机传送内容,在处理高速图像后,由于对视频和图像数据的系统合成,将背景图像加入视频中进行认真的分析,仔细的对比。在这种全屏报警系统最有利的优势就是能够在漏报现象中发生,就会立刻开启自动的报警系统。同样在全屏报警系统中也会有一些繁琐的工作,它对设备及配电线路造成极大的损害,再有就是开关的频繁开启,影响到电力的负载的不断变化,可能使雨刷器、冷却风扇、电加热器等,造成损害。为了解决谐波和暖流产生的抑制有效性提高,所以首先要选择净化电源,它会使智能化电源的质量,得以有效的改善,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低压配电线路还具有电磁兼容电磁脉冲功效和雷电过电压功能,所以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在解决智能化系统的选择问题上,首先要在电磁兼容功能、雷电过电压功能、电磁脉冲功能、净化电源,是在低压配电线路对的保护状态下,这样能够提高电源的使用质量,并且抑制谐波与瞬流的产生,达到安全有效的保障系统的整体的效果。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
采用提高供电配电线路的功率因数的方法,根据负电荷的容量,供电的远近分部,用电设备特点等因素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尽量做到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强,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所使用。科学合理的选择变压器的数量和容量,来应对各种环境下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快速有效的切变压器,减少由于轻载运行时所造成的意外电能损耗,实现经济运行。负荷中心最好在变电所附近,即缩短线路的损耗,也减少配电半径。从节能的目的来讲,减少线路无功功率的损耗。输的线路的损耗包含了线路传输时引起的电损和线路传输有功功率时引起的线损。传输有功功是不变的为了满足建筑行业所必备的。在供配电的系统中具有电感性的有变压器灯具的镇流器,电动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等,会产生无功电流。因为它的必经之路是高低压线路传输到所用电器设备的末端,不知不觉中使损耗功率加大了。
科学建筑电气照明设计
设计建筑照明的科学性能较高,以不影响作业面,不降低照明质量,不但保证自然光的充分利用实现光能的最大利用价值,还能减少光能的损失。其中,电气技术在光能设计里,最有效的方法是室内人工照明和室外的自然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照明的视觉要求符合照明标准照明要求的密度功率等,要把自然光充分利用好,就会节约许多人工照明需要的电能。电气技术的节能照明设计中的重点是那些作为性能优越,能耗低的光源用电附件。在许多公共场所内的照明灯是无功补偿的灯具,节能型电子产品领域不断扩大,从而达到既能节约能源有能方便群众的目标。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施工监控
为了使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能够对获得监控保证的蓝图进行认真的修改,首先,监控人员在监控过程中,对质量的安全把好关,通过实际工程情况,要认真检查以及仔细核对,设计策划、做出预算。对工程生产的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使整个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正确的发展观念,始终管理材料质量和设备设施。然后,结合实际的施工过程,使安全的规范条例牢记心中,对于繁琐的工作,相关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做到深入研究,勤劳、踊跃的对待问题,要具备较强的事业心与较强的责任感。最后,通过使用齐备的专业设施,在电系统中,强、弱达到合理性和先进性的智能建筑,在其整体运行,自动化程度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发挥设备的智能化作用,以其特征作为前提条件。这样,不仅能够对智能化建筑电气在施工中实施过程有着安全保障,也能够确保在电气安装过程中,加强监控的质量。
4 智能建筑电气安装时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和加强对智能化建筑内部的电气安装的专业化设备设施齐全的同时,使建筑专业化、自动画的程度有所提高,不仅能够在智能建筑中发挥主要作用,也能够在电专业系统的先进性中体现出强、弱关系,以及对智能建筑作出合理性的解释。综上所述,质量监控在智能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系统使用的正确性,质量的安全可靠性和系统的安全性,关键是对图纸要求相对比较严格。首先是阅图,它是在施工建设实践的重要依据和必要前提,只有把图纸看懂、读透,才能对工程生产时所出现的问题马上进行纠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消除隐患,确保在工作前要对设计提出的修改通知单,都要认真校对以及仔细修改,重点地方应有特殊标记,电气工程管线相对繁琐,但是设备比较先进,只要精通图纸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错误。
怎样才能保证优质工程?首先要对工程中重要环节加以细化,施工管理人员和甲方、监理等领导都要清楚明了,在监控电气质量中,有三个关键点。它们是配电装置、配电箱和电力电缆。要对它们指定措施,明确关键,对补管交接等重点环节进行超前监控,从而达到对质量工程的预控,对什么事都要有计划,计划的越详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就越少。反之则不然,要以点带面,从小处着眼、大出着手来推动系统工程的质量监控。系统功能是除了设备、材料、施工质量外的重要一环。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具备优质的工程,才能实现质量目标的预控。
5 结语
由此判断,目前由于在智能化在建设行业中,发展要求也日益增加,设计条件的难度有所提升,通常,能够扩大设计建设范围的使用。不仅能够使电气技术平台不断的发展,也不断的壮大,使电气技术在提高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规范化、专业化进行建筑的智能提升。对于在使用建筑电气技术行业,一方面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达到优质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系统化智能管理,以便达到更高的目标。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9篇
关键词 建筑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056-06 doi: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前提。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高耗能产业,每年能源消耗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年消耗量从2000年的2 17853万t标准煤增长到2008年的3 81253万t标准煤,年均增长72%。此外,其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排放出大量污染气体,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建筑业的节能减排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和环境保护,提高能源效率则是在不影响建筑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能源利用情况和节能潜力也必然有所不同,制定各种举措时不宜一刀切。因此,本文以区域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对各省建筑业的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鉴别分析,从而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置差异化的节能目标、制定相关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1 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对能源问题的重视,能源效率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世界能源理事会(WEC)[1]将能源效率定义为能源的服务产出量与能源使用量(或投入量)的比值。对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效率测度”和“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
能源效率的测度方法可总结为单要素方法和全要素方法两大类。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中最常用的是“能源强度”,用单位GDP的能耗来表征,早期对能源效率的研究通常采用该指标。虽然该指标的测度简单易行,但其把能源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忽略了其他生产要素,也未考虑能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弹性[2]。Hu和Wang[3]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下,提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并以“目标能源投入量”和“实际能源投入量”的比值来测度这一指标。该指标综合考虑了能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更加符合生产实践情况,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被广泛采纳。魏楚和沈满洪[4]、李世祥[5]分别采用此方法对我国各省的能源效率、工业部门和6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杨红亮和史丹[6]则使用单要素方法和全要素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全要素方法所具有的优势。鉴于此,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对建筑业的能源效率进行测度。
对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包括因素分解法和要素计量回归法。史丹等[7]采用方差分解测算了全要素生产效率、资本-能源比率、劳动-能源比率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李廉水和周勇[8]、王群伟和周德群[9]等利用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效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而考察了各要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谭忠富和张金良[10]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经济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单向动态变化过程及成因。因素分解法和指数分解法的缺点在于选取的指标都较为综合,无法准确把握具体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影响能源效率具体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而采用回归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深入把握导致差异的原因。
其中,θ表示第k个决策单元的生产效率,X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Y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产出向量,λ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权重,S-为投入的松弛调整量,S+为产出的松弛调整量。(1-θ)Xk为投入要素的径向调整量,冗余投入量等松弛调整量与径向调整量之和,(θXk-S-)即为目标投入量。
22 投入产出指标及数据说明
合理确定投入产出指标并对其进行准确度量,是采用DEA方法准确测度建筑业生产效率从而计算能源目标投入量的前提。随着对能源的重视,以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作为三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已逐渐为众多学者所采用[11]。在以往对能源效率的评价中,学者们较为一致的选取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三个要素作为投入指标,选取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本文延续学者们的做法,结合建筑业实际情况,各指标的具体描述及度量方法如下。
(1)资本:一般认为资本存量能够较真实的反映资本投入的实际值,但由于计算较为复杂,且各区域的建筑业固定资产折旧率无法获得,本文以固定资产来表征资本投入。当期固定资产=(当期末固定资产+上期末固定资产)/2,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
(2)劳动力:严格的讲劳动力投入应当用从业人员的有效劳动时间来衡量,并考虑劳动力的质量差异,但由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择《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的“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这一指标来代替,该指标是指建筑业企业(或单位)报告期实际拥有的、与建筑施工活动有关的人员的平均人数。
(3)能源:建筑业所消耗的能源种类繁多,且省份之间的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将各种能源消耗统一折算成“万吨标准煤”后汇总形成能源消耗总量。能源基础数据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能源平衡表。
(4)总产值:直接选取《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的建筑业总产值这一统计指标。
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数据缺失)2005-2008年的建筑业面板数据,利用DEAP21软件对各省建筑业的目标能源投入量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公式(1)计算其能源效率,最后按4年平均效率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为黑龙江、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和天津,能源效率较低的省份为内蒙古、山东、海南、甘肃和宁夏。其中,黑龙江、上海和浙江4年的效率值均为1,表明其能源效率高且非常稳定。
通过对30个省份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能源效率最高的为1,最低的不到03,各年的平均效率值约065,标准差为024,表明省际间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四年的标准差相差不大,说明省际间的这种差异在考察期间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能源效率较低的省市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通过对各省四年的效率值进行纵向比较,除天津和福建的能源效率有明显下降,河南与吉林有明显提高外,其余省份的能源效率均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当然这是指在全国的相对水平,而非绝对值。
3 建筑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上文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省际间的建筑业能源效率差异较大,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这一差异的?此问题的解决对于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能源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12],为对建筑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对有关能源效率和建筑业生产效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将建筑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确定为以下五个方面:能源消费结构、产业发展程度、产业组织特征、辅助产业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具体影响因素的指标描述及定义见表2。
(1)能源消费结构。建筑业能源消费种类繁多,总体上以原煤、汽油、柴油和电力为主,但不同地区的消费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能源效率的高低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小相对应,[13]相对于煤炭,电力属于高效能源,电力的消费比重上升,有助于提高能源整体使用效率[14]。
(2)产业发展程度。建筑业发达的地区,建筑市场相对较为规范,能够实现有效竞争,从而促使各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另外高度发展的建筑产业能促进各生产要素的配置趋向合理,更容易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学者的研究亦表明建筑业越发达的地区,建筑业效率水平越高[15]。
(3)产业组织特征。一般认为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有效的竞争;专业承包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外商投资带来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在促进市场竞争的同时会对内资产生技术外溢和示范效应,从而对区域的生产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16]。而大量分包使工程涉及更多的参与者,使总承包的协调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繁重复杂,生产效率降低,但分包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专业化。
(4)辅助产业发展程度。建筑业的生产过程与勘察设计、监理咨询密不可分,研究表明辅助产业对当地建筑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协助作用[17]。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能够从源头上促进设计方案的合理化,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约;监理咨询等则能通过过程监督降低各种资源的浪费。
(5)科技水平。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能够有效的提高能源效率[8,10]。科技水平包括技术装备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创新则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回归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发展程度、产业集中度、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均对建筑业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技术水平、辅助产业发展程度、工程分包和专业承包的发展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能源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较少,因此影响程度有限,但随着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业中的推广,技术创新能力对建筑能源效率的影响势必会加强。而由于目前对建筑节能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在设计阶段的节能意识薄弱,导致勘察设计等相关辅助产业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工程分包和专业承包,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建筑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但同时过多的分包使管理工作变得复杂繁重,生产效率降低,所以综合起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对能源效率最高及最低的9个省份的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果:①黑龙江的高效率主要缘于其电力消费比重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上海和江苏的高效率分别得益于其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浙江、北京和天津的高效率则是由产业发展程度、产业集中度、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海南的低效率主要由其较低的产业发展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所致,而内蒙古和山东的低效率则是由其过低的电力消费比重、产业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所致。
此外,分别对效率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天津、福建、河南和吉林的影响因素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导致天津和福建能源效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电力消费比重和外商投资比重的下降,而导致河南和吉林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电力消费比重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省际间的建筑业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消费结构、产业发展程度、产业集中度、市场化程度和外商投资水平,而技术水平、辅助产业发展程度、专业承包发展程度和工程分包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各省的节能潜力不仅与能源效率相关,而且与能源消费规模相关。山东、内蒙古和河北的能源消费规模大且能源效率低,是全国节能潜力最大的省份,尤其山东的节能潜力约占全国的33%。因此,在设置建筑业节能降耗目标时,不应一刀切,而应综合考虑各省的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的差异。
(2)各省应注重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尽可能提高电力等高效能源的消费比重,降低煤炭等低效能源的比重,从而提高能源效率;应适度的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加强市场化改革和外资的引进,从而在提高建筑业生产率的同时提高建筑业能源效率。
由于数据可得性所限,本文在进行能源效率评价时,仅考虑了能源的投入,而未考虑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有待寻求有效的方法将建筑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离和量化,从而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中,以提高评价结果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WEC WEC Statement 2006: Energy Efficiencies: PipeDream or Reality[R] London: World Energy Council (WEC), 2006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10篇
关键词 公共建筑; 暖通空调系统; 能效分析; 对策措施
能源危机作为时代的课题,追求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建筑节能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是能源消耗大国,坚持能源的高效利用,确保能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对我国城镇公共建筑的能耗进行统计分析,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约为普通居住建筑的15~20倍,特别是大型、配置全年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其能耗比将更大,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将超过建筑全部能耗的65%以上。因此,加强对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效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共建筑中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特点
从建筑的分类来看,由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两大类,而民用建筑中,又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我们常说的如商场、酒店、娱乐场所、以及写字楼、科教文卫建筑,邮电、通讯、机场、车站等,都属于公共建筑的范畴。由于公共建筑人流量大,人口密度相对集中,对公共建筑的能耗需求较大,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共建筑能耗与民用建筑进行比较,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整个建筑能耗中的比例已超过一半以上,笔者结合郑州地区冬冷夏热的特点,选取25栋公共建筑来作为调研对象,就其建筑内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进行测试,其结果如下。
从上图表分析可知,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整个建筑能耗的比例都在50%以上,其中在对被测查的公共建筑中,商场的照明系统能耗指标在256kWh/m~409kWh/m之间,平均值在328kWh/m,约占整个公共建筑能耗的;酒店的照明系统能耗指标在56kWh/m~189kWh/m之间,加上油、燃气等能耗折合成电耗约占71kWh/m~296kWh/m之间,约占整个公共建筑能耗的,综合办公楼的照明系统能耗指标在56-297kWh/m之间,其约占整个公共建筑能耗的。通过现场实测和调研,郑州市公共建筑的能耗相对较大,利用率水平较低,还存在较大的节能空间,特别是暖通空调系统中,对冷水机组的配备过大,在水系统中“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管理上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措施等。
2 加强对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结合郑州地区公共建筑能耗调研分析,从设计阶段的准确计量和控制,以及运行阶段的合理调节和管理,以及制度措施的建立与落实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现结合其具体实际提出相应的整治意见和措施。
从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阶段来强化节能目标
我国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中,从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和原则上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此,加强对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环节的节能管理,合理配置建筑冷热负荷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系统形式,如配置冷水装机容量,设计恰当的输配系统等,都能够实现对节能指标的有效管理。
对建筑空调系统进行动态负荷计算
空调设计通常是采用负荷指标来确定其冷、热负荷,而在公共建筑的负荷计算上,其估算值均比实际值大1/3左右,从对郑州某四星级酒店的调研中发现,其配置的冷水机组的制冷量分别为1584kW、2112kW,在平时的运行中,1584kW的机组就已经够用,及时是在最大的需求下,2112kw的机组也能够完成制冷需求,也就是说,其冗余负荷比实际最大负荷大了一倍,不仅增加了前期投资,还造成了设备利用率降低。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来看,在对公共建筑进行冷热负荷计算时,必须要求设计单位逐项逐时的来进行,对于全年动态负荷的计算,也需要计算出供热、制冷负荷的全年能耗,因此,合理的负荷设计和冷热源方案,都能够对公共建筑的节能目标进行改善,特别是针对夏、冬两季的计算和累计,从提高设备的设计容量和总负荷量来合理分配供冷、供热量,以实现整个公共建筑节能目标的完成。
强化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输配系统的能效控制
输配系统是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公共建筑节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普通民用建筑不同,大型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中,输配系统所占的能耗约占总系统的60%-70%,因此,抓住输配系统的能耗指标是提高整个系统能耗的关键。从暖通空调系统的构成中,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变频技术的成熟,大大减少了水泵、风机等输配设备的能耗。通过对郑州某酒店水泵变频技术的测试和分析,3台冷冻水泵和3台冷却水泵全部安装变频器后,结合郑州夏季典型日的温度值,通过对变频器的温差进行设定,对进出水温差设置为℃~℃,通过进行实测,冷冻水泵的平均每小时节约电耗为47%,冷却水平均每小时节约电耗为51%。
强化对室内环境设计标准的合理设定
结合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特点,合理的设定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参数,对于建筑节能也是重要的关键点。比如对于夏季时室内温度设置过低,冬季室内温度设置过高,不仅加重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负荷,也使得能耗增加,运行成本攀升。据统计,在冬季供暖时段,每降低1℃,能够节约能源6%-10%,在供冷时段,每提高1℃,能够节约能源8%-10%,而且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下,对人的健康是不利的,因此,从人的舒适性来看,合理的温度和湿度是确保健康的前提,也是实现公共建筑节能目标的前提。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风量作为输配系统中消耗大量能量的关键指标,在节能目标上,合理的减少新风量,充分利用自然风源,如过渡季节应该加大新风量,或者全部采用新风,可以大大节约建筑能源消耗。
强化对暖通空调系统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节能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从对郑州部分公共建筑的能耗分析中,做好节能技术工作,充分利用过渡季节的新风量,对空调系统中的热量和水系统进行回收和利用,都是节能的重要方向。如变频技术的使用,可以对冷水泵、冷却水泵,以及机组进行高效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管路系统的能源消耗。再如变风量空调系统,通过对末端装置变风量的调节,从而合理调节空调机组的风量,已达到节省设备和能源的目标。热回收系统通过对内外余热进行回收,以便于充分利用加热设备的余热,实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要求。同时,增加太阳能、热泵技术等也可以大大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加强对暖通空调运行中的姐能控制
运行过程中的节能控制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方向,特别是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各设备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通常可以实现对能耗的精确计算。如对投入运行的空调机组台数进行控制,对启停进行控制,对供水系统进行有效调节等。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专门针对建筑物内部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以实现对人力、物力、能源等安全可靠控制。同时,对于智能化建筑来说,加强对空调系统的自控能力,也是提高建筑设备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加强对建筑系统内各能耗的准确计量
能耗计量是实现公共建筑节能目标的关键,只有将建筑内部的各个用能系统进行分类、分时、分项统计和计量,对于不合理的用能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改进,如在结算能耗时,侧重于对房间面积、使用时间的控制,而忽视了对使用者节约能源意识的提高,以致于冬季房间温度过高,夏季房间温度过低,不仅有害健康,也对能源造成了严重浪费。
对部分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
暖通空调系统中,对水系统的设计和控制是节约能源的重要环节。从建筑设计负荷来看,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系统实际负荷都远远小于设计负荷,制冷机长时间的启停都是能源浪费的重要环节,因此,改进和完善机组部分负荷的运行效率,以实现对建筑节能目标的完成。
健全和完善公共建筑节能制度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其能耗也不尽相同,为此,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制度规范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对建筑节能工程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从管理条例和制度措施上来推动公共建筑的节能目标的实现。同时,作为公共建筑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的培养,从制度上明确国家对节能政策的实施要求,尤其是政府事业单位的建筑节能工作,更应该从严格管理上来突出节能的意义和重要性。
3 总结
作为公共建筑节能的重点,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从建筑设计阶段加强,加大对建筑冷热负荷的准确计量和合理配置,在运行管理阶段,加大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效监测和控制,从制度管理上不断完善,以真正将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建筑能效测评报告 第11篇
一、建筑节约能耗的几点措施
(一) 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新近问世的一种可以让玻璃既保持高透光性同时又有较好的隔热效果的高科技产品。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采用喷涂或刷涂技术涂与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在夏季,能抑制65%太阳能辐射不进入室内,并能保证透光率达到70%,能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达到4℃~7℃ ;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引进可视光,长波长的暖气能在室内反射,使室内的暖气(远红外线)约90%不外流。
(二)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价廉,对生态平衡没有任何影响。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103~×106kJ/(m2·年)之间,相当于×104亿t标煤。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日照能量在5×106kJ/(m2·年)以上。我国、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除四川盆地、贵州省资源稍差外,东部、南部及东北等其他地区为资源较富和中等区。
在建筑中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太阳能可以为建筑供暖、供热水、供电,甚至能够提供建筑物的全部能量。我国北方被动太阳房采暖节能60%~70%,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20kg~40kg标准煤,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注重墙体节能
多年以来,我国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以上,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新型复合墙体已经出现,复合墙体主要通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要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部分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墙体保温包括内保温、外保温、夹芯保温等。
(四)关注门窗节能技术
在整个建筑物的热损失中,而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则占20%~30%。所以,门窗是围护结构中节能的一个重点部位。门窗节能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3个方面进行。减少渗透量可以减少室内外冷热气流的直接交换而增加设备负荷,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减少传热量是防止室内外温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建筑物的窗户由镶嵌材料和窗框、扇型材组成。为此,要加强节能型窗框和节能玻璃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
塑钢门窗不仅防噪隔声功能显著,防雨水渗漏能力强,空气渗透量小,更主要的是塑钢门窗的导热系数极低,隔热效果优于铝材1250倍,在采暖和制冷上,能耗要低30%~50%,室内空调的启动次数明显减少,耗电量也显著减少。
二、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
节能建筑由于使用了节能材料,往往会增加初期投资,使建设费用增加。但从能量效率方面分析,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并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回收节能投资费。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平衡后,节能建筑就进入了纯收益期,在使用周期内可节约大量费用。从一些节能试点小区实际情况分析,住宅建筑节能投资增加额/住宅建筑本身的造价=6/1。与此同时,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节约锅炉供热设备和采暖系统建设的投资,并且在建成使用后可以节约能源支出,节约运行管理费用。试点表明,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在3年~7年左右。节能建筑经济分析可参照如下几个指标来进行。
(一)节能投资。节能建筑在一般情况下,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工程造价势必也要相应地提高。在我国,节能50%住宅的投资增长率一般可控制在10%以内。
(二)节能收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节能率指标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建筑的设备运行负荷比传统建筑小,其维护费用也相应的减少;建筑物由于受到良好的隔热保温措施的保护,从中就节省了一笔维护开支。
(三)投资回收期。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不应超过8年。
(四)生命周期收益。节能投资是一次,而收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更科学合理的分析节能建筑的经济效益,应该采取建筑物生命周期的计算方法: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收益=非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