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第1篇
一、林地采石现状
经过调查统计:我区采石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引起了挖损及石漠化2类生态破坏。挖损总破坏面积公顷,石漠化公顷。其中生产矿中挖损破坏公顷;闭坑矿中挖损破坏公顷、土地退化公顷。
㈠林地采石面积与分布情况
我区矿业开采企业在发展高峰时达到300余家,经过几次清理整顿,截止到XX年年底,全区矿产企业有39个联合体合计125家,年产量368吨。
全区采石开采涉及开采面积亩,其中有林地面积 8100亩,灌木林地面积亩,无立木林地亩,其他土地亩。采石主要集中在××、××、××、××、××、××,相对比较少的乡镇是××、××、××、××。采石分布的范围、面积分别是:××街亩,涉及7座山体;××亩,涉及5座山体;××亩,涉及2座山体;××街亩,涉及6座山体;××2703亩,涉及18座山体;××街亩,涉及24座山体;××街亩,涉及27座山体;××镇亩,涉及2座山体;××亩,涉及3 座山体;××亩,涉及2座山体;××街亩,涉及8座山体;××镇亩,涉及3座山体;××亩,涉及8座山体。
㈡已停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停采情况比较好的乡镇为××、××、××。
通过几次的整顿和矿区的分布调研,历年呈不断减少趋势,到XX年年底,全区已停采的面积亩,分布在75座山体。分别是:××街亩,涉及4座山体;××亩,涉及2座山体;××街亩,涉及6座山体;××亩,涉及10座山体;××街亩,涉及15座山体;××街亩,涉及 19座山体;××镇亩,涉及2座山体;××亩,涉及 2座山体;××亩,涉及1座山体;××街亩,涉及 3座山体;××镇亩,涉及2座山体;××亩,涉及 4座山体。
㈢正在开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正在开采地集中在××、××、××。
截止到XX年年底,正在开采的面积亩,分布在43座山体、12个乡镇。其具体分布为:分别是:××街亩,涉及3座山体;××亩,涉及5座山体;××亩,涉及8座山体;××街亩,涉及9座山体;××街亩,涉及8座山体;××亩,涉及1座山体;××
亩,涉及1座山体;××街亩,涉及5座山体;××镇亩,涉及1座山体;××亩,涉及4座山体。 ㈣林地临时征战用审批情况
我区林地临时征占用审批严格按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占用征用林地审批管理规范》的通知要求办理。临时征占用林地时效为一年,对每家采石单位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XX年年办理临时征占用林地手续的采石企业31家,目前已有7家截止,另有24家到今年6月31日截止。
二、林地采石治理情况
由于长期无序掠夺性开采,已形成采石迹地面积17235亩,其中造成重度破坏面积2150亩,中度破坏面积12383亩,轻度破坏面积2712亩。为了遏制林地采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一方面从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入手,加强对采石单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大对采石厂秩序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多次组织专门人员对采石破坏山体进行调研,精心规划山林扶绿、森林植被规划,林业局于XX年年5月组织进行了××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调查,制定了××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方案(主要目的与任务是查明矿区基本情况、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矿区开发引起的森林植被与生态破坏问题及危害种类、面积、分布状况;调查与评价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模式、恢复成本及效果;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汇总、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测算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提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建议。),为下步开展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另外,配合××区对乌龙权环境大气污染破坏综合治理,制定了《××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规划》。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虽然已经多次调研制定森林植被恢复方案,但是就目前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以下的二个问题:
㈠采石场的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
林业部门对矿区的森林植被恢复有管理权利,但是对采石厂管理必须依靠区政府,多部门互动协调,对于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必须引起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类企业的生态破坏导致的森林植被恢复已经远大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让政府牵头,科学合理有序关停这类企业。
㈡矿区恢复植被难。
一方面是技术上,废弃矿区一般土壤稀少、没有水土保持功能、岩石分布广泛、坡度大,不具备植被生长的必备条件,如何治理大片的废弃矿区将是个很大问题,需要引进比较成功的分阶段治理、分不同坡度、分不同条件的山体扶绿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资金上,在矿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植被恢复,需要的资金是一般地段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采矿企业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远远无法弥补植被恢复的需要,如何筹措资金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四、工作建议及进一步打算
㈠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采石企业的管理。
采石企业采石行为必须在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的管理下有序进行。区政府制定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科学利用资源方案,协调多部门联合管理,采取多样措施,对于现阶段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给予坚决的关停;对于不注重保护环境、生态破坏未予治理的企业给予处罚和限制,将保护环境、植被恢复的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㈡恢复生态,进一步加快矿区生态修复的步伐。
制定科学可行的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的规划,加快综合治理进行生态修复的步伐。要采取生态和非生态治理的方式分年度实施。虽然需要巨额资金,但进行森林植被恢复已
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资金的筹措采取多元化投入。一是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项目资金;二是由采石企业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三是把一部分不可逆转的采石迹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将拍卖土地的资金用于恢复植被。
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第2篇
水源短缺加剧
导致汾河水源短缺情况加剧的主要原因一是降水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增加等,引起汾河中下游干流河道断流;二是工业和城市生活严重依赖地下水开采,以及农业用水增加,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水位急剧下降;三是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低,中水价格不合理,回用规模小,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四是植被被破坏,土壤储存水分能力下降;五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汾河中下游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急剧减少,主要是河道乔灌木的过度砍伐,造成了大量动物、植物、微生物受到威胁;其次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和加大畜牧业的发展,人们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生物所需的食物大大减少;三是捕捞业的发展,人工过度的捕捞使得生物数量大大降低,很多种类已经绝迹;四是山西工业化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很多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被很快淘汰。
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调控水生态环境中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各环境影响因子,促使其形成平衡和稳定的生态系统为目标。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利用培育的高等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对水体中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吸收及降解,使水质得到净化的相关技术。该技术具有修复效果稳定、低耗能或不需耗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以及不形成二次污染等特点,主要用于受污染而失衡的自然水生系统的修复。这类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较为成功的应用,在我国也开始大量的应用,主要有土地处理、高效微生物固定化和人工湿地等技术。
1土地处理技术
废水的土地处理,是将一、二级处理出水用于农田、牧场或林木灌溉,或将原废水经土壤渗滤后回注于地下水等处理技术的总称。废水中通常含有农作物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据我国一些城市污水的测定结果表明,污水中含T-N为30~90mg/L,NH3-N为20~50mg/L,P为3~4mg/L,K为5~40mg/L。上述养分经一级或二级处理后只有少量被除去,而大部分随出水排出。利用废水灌溉,不仅解决了农牧林业对水、肥两大要素的需求,并通过其中的腐植性提高土壤肥力和地温,可获得十分显著的增产效果,而且能除去人工生化处理难以除去的N,P营养物和难生化降解有机物,进一步降低COD,SS和病原菌,使废水资源得到再生。
2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高效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近年来随着废水处理的不断完善和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是指将经过培养的高效微生物、酶或菌藻共生群限制在特定的材料区域内部,达到提高微生物或酶的浓度,创造有利于生物代谢的环境,有效减少微生物流失,并使固液容易分离的目的。该类技术主要用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
3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在土地处理、稳定塘和生物滤池等污水处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工构建并控制的、主要利用天然净化能力的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技术。它利用了微生物、湿生植物和动物等一系列生物的代谢活动,综合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复杂过程,使污水中污染成分得以降解,并将其无害化或转化为可利用的物质。
人工湿地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1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床基具有巨大表面积、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无数的植物根系及其代谢产物(氧、生物活性物质),为污染物的过滤截留、物理和化学吸附、化学分解和沉淀、生物摄取和氧化分解、矿化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依靠人工湿地床基内的物理和生物、化学的综合过程去除;不溶性有机物被过滤截留、水解、生物摄取和氧化分解;溶解有机物直接被水解、生物摄取和氧化分解;氨氮在床基中大部分通过硝化—反硝化生化过程被去除,部分氨氮和硝氮通过植物吸收而去除;有机氮主要呈悬浮状,被床基过滤截留,并通过生化作用矿化为氨氮、硝氮,进而通过植物吸收和硝化—反硝化过程去除;污水中磷大多以正磷酸盐形式存在,并主要通过人工湿地床基中的钙、铁、铝离子沉淀固着,以及植物的吸收过程去除,沉淀固着在床基中的磷可通过床基料更换而移出;污水中一些微量的金属通过人工湿地床基的吸附或沉淀作用去除,被湿地植物吸附、吸收去除。污水中大部分病原菌和病毒被人工湿地床基好氧微生物摄食分解,部分被植物根系分泌物杀灭。
2人工湿地的类型分析
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在系统中流动方式不同划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自由表流湿地和构筑表流湿地)、潜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式潜流湿地)。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对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表面流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类似,污水从湿地表面流过,在流动的过程中得到净化。这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占地面积较大,水力负荷率较小,去污能力有限。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是指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系统。其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其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处理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落干/淹水时间较长,控制相对复杂,夏季有孳生蚊蝇的现象。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因污水从一端水平流过填料床而得名,它由一个或多个填料床组成,床体填充基质,床底设有防渗,防止污染地下水。与表面流人工湿地相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较大,对BOD5、CODcr、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而且很少有恶臭和孳生蚊蝇现象,有利于在北方地区的冬季运行。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复合流式潜流人工湿地技术(以水平流为主,与垂直流结合)中的复合流湿地结构由底至上分别为防渗区、导淤区、主控区及种植区。与其他类型人工湿地相比,复合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大,对BOD5、CODcr、SS、氮磷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而且很少有恶臭和孳生蚊蝇现象,特别是能有效地解决湿地系统的淤堵问题和北方地区的冬季运行问题。
3人工湿地生态修复适用性分析
从汾河流域亟待解决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来看,主要是水污染的治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而人工湿地的技术特点正是以不同类型的湿地系统的营建和组合来实现河流水质的净化、生物栖息地的营建和水源涵养与保护,这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汾河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再从该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成熟性来看,人工湿地技术是目前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中投资较低,且便于维护管理的实用技术。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使人工湿地生态治污技术进入到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在河道与湖泊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方面已有很多成熟应用的经验。从人工湿地类型特点的适用性来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复合流式潜流人工湿地的选用有利于处理污染负荷较高的水体,适宜净化目前汾河中下游严重污染的水质。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负荷虽然较低,但便于在汾河滩地应用,对河水水质有较好的缓冲调整作用,有利于汾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改善与营建。
因此,可根据汾河及其支流的不同河道特点、河床与滩地的可利用性、不同河段的水质污染状况和生态修复目标,在不同河段将潜流湿地与表流湿地优化组合,合理布设。对于汾河太原出境处的严重污染河段还可考虑适当的预处理措施,以保证水质达标及湿地系统的入水要求。综上,结合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工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特点,以人工湿地为主要技术手段实施该流域的生态修复是可行的。
汾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对策
1源头治理调整布局和优化结构
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要进行源头治理,坚决杜绝未经处理直接向汾河排污。在沿岸几个重点排污城市应增扩建污水厂,扩大处理规模,中小城市也应因地制宜地建设合适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或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应当根据各个企业的产品及所产废水性质区别对待,经过处理的废水,有回用条件的应该回用,不能回用的也要实行达标排放,应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从污染源上治理汾河水污染。对于汾河中下游流域的污水治理,应结合实际情况,建议污水先通过城市污水厂处理,再通过湿地系统处理后排放入河,这样对于水环境容量较低、自净能力较弱的汾河来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汾河的断面达标。特别是人工湿地技术,不但成本低,而且植物根系土壤可以涵养水分,大量植被的形成有利于生物数量与种类增多,同时可营建生态景观,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2加快汾河支流流域治理
汾河支流是汾河全流域的重点水源补充,直接影响着汾河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与其生态修复息息相关,故针对汾河支流应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第一,对汾河支流流域内的污染源进行治理,从源头上对排入汾河支流的污水进行治理,降低入河的水质指标,为汾河支流的生态修复做准备;第二,以人工湿地技术为主,在汾河支流干线实施生态修复,提高水环境容量;第三,在汾河支流入汾河河口处营建河口人工湿地,利用潜流湿地、功能表流湿地和景观表流湿地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改善汾河的支流水质,同时营造湿地景观环境,提高汾河流域河口环境质量。
3落实汾河流域干流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以汾河流域干流殊区域重点段生态修复为基础,以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为依托,加快落实汾河整个流域干流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汾河水水质指标,增强汾河的自净能力。通过湿地工程的营建,流域内的植被系统逐渐得到修复,野生动物系统也会随之得到恢复,有效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从而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修复。
4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依法保护水资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命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水忧患意识,强化水利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加大环保宣教力度,提高环保法律法规的普及,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公众要通过扩展环境权益来提高环境意识,把个人的环境意识的提高过程与对人们切身利益的保护和改善联系起来,自觉参与环境管理。
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方案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DOI:
Study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HU Hai-hui,WANG Ming-lu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Garden,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near-natural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to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near-natural landscape were summarize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 urban waterfro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was provided.
Key words: urban; near-natural waterfro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为了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部分城市内河、湿地被侵占,或被建设成与高楼林立相配套的硬质驳岸和硬质铺装广场,失去了生态滨水景观原有的自然风貌。滨水近自然景观设计作为新常态,已被学术界广泛研究,并在实践中采用景观设计理念[1]。朱国平等[2]在研究中认为单一和乏味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张文杰等[3]阐述了江、河、湖、渠等湿地景观中滨水绿地的建设原则,周亚莉[4]针对城市内河的沟渠化、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问题,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中河流生态修复方案,朱晓博等[5]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滨水景观进行近自然评价,孔强等[6]介绍了景观游憩型滨水绿地与生态修复型滨水绿地的特征和自然群落配置的模式。国外滨水景观建设中,由于中欧时期很多国家工业建设都选择建在阿尔卑斯山脉,使其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掀起了滨水景观建设回归自然的改造热潮[7]。日本的河流治理经过一段先渠化再治理的过程[8],推出《近自然工法》指导建设近自然河流生态工程,将研究重点放在恢复生态,保护河流、水库和海岸的自然生态系统上[9]。英国颁布了全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规,为河流治理的规范化提供了标准和法规基础[10]。德国提出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上以及河流治理上使用接近自然的生态建设模式[11]。美国生态学家以生态学为设计主体的河流景观设计理念,推进了河流生态化建设的进程[12]。城市滨水区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1 滨水近自然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1)提供城市生活用水。目前,城市用水主要通过过境城市河流的取得,少数采用地下水。由于过量使用地下水会使地质与地下组成发生改变,导致地下空洞、地面下沉等问题。也有远距离调水,但供水成本会提高。所以,河流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就近取水的主要水源。
2)改善城市交通结构。开发城市河流的水运功能,可以缓解城市交通紧张。城市河流将城市分隔成道路与开敞的空间,河流两岸及出城而过的河流为城市交通构成提供了道路系统的路基,降低了城市交通的汽车尾气污染,其植物群落能降低城市交通所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建设在城市周围的滨河交通系统不仅是道路也是城市的旅游通道,更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建设与提升尤为重要。
3)保证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的水系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供条件。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地带,作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区域,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生态特征。这种生态交错地带,适宜各种生物,尤其是两栖类生物的生存,并且对水体污染有一定的自净功能。若河流环境恶化,成为污水通道,生物多样性则逐渐降低。因此,保持良好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提高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提供城市居民休闲环境。滨水^场地是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观赏、使用的主要场所。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应将审美功能、生态功能和实用功能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突出滨水绿地场所的公共性、多功能性、近自然性、亲水性和生态性。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不单纯是解决防洪问题,在增加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通过人性化的休闲、活动、亲水空间的塑造,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2 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1)滨水区水质恢复。城市河流水质恢复方法较多,目前主要采用污水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态平衡处理等方法。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滨水区水质净化,如通过芦苇、菖蒲、香蒲、水葱、千屈菜、泽泻、睡莲、萍蓬草等植物的根系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来净化、改善水质。而动物也是构成滨水绿地生态复合系统的主要因子,能够提升水体的自然调节能力。此外,恢复水质还需要控制污染源流入,提高水资源的品质,实现水资源与动植物物种的和谐共融。
2)I水区土地规划。目前,一些滨水区的土地使用功能杂乱,土地整体的利用率较低,用地结构、形式和功能比较单一。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滨水区的规划区域、景观区域进行充分调研,确保滨水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并突出滨水区域土地标志性地段的识别性,保留、保护规划区域内的近自然元素。对滨水区进行科学、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更好地发挥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作用,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
3)滨水区废弃设施改造。在滨水区规划范围内常遗留很多废弃的设施,主要包括工业遗弃物的相关元素,如原有厂房设备、厂区内的设施、运输设备等。在进行近自然改造中通过与设计主题、风格相同的处理使其成为新景观中的休闲设施或雕像作品,使废弃场地内的设施成为近自然滨水景观中的修饰符号,从而更好地提升近自然滨水景观质量。此外,合理利用滨水区域内已有的废弃景观元素,不但可以低投入就地取材,还能促进人们对于建设区域历史沿革与时展的回忆与思考。
4)滨水区植物群落设计。在滨水区近自然植物群落规划设计方面,需要依据群落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植物岸线,以绿为主,创造自然野趣。滨水近自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高,适应能力强,是城市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场所。设计中合理使用植物资源,实现乡土植物、引进植物的有机结合,确保地被花草、低矮灌丛和高大树木层次清晰,体现城市整体绿化风格和地域乡土特征,突出滨水区绿地植物群落的近自然性。另外,种植高大乔木,提供遮阴和减少热辐射,也符合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5)滨水区水系平面构成。在绘制滨水近自然景观平面图时既要满足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的形式美原则,还要注重近自然河岸线线条的流畅性,绘制出接近自然河流水体流线的平面图。根据水体的走向、形状、尺度的不同,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合理布置线状水、带状水和面状水形态,巧布游览路线,以满足滨水景观功能的多样化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平面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护岸的总体布局和柔美线条等因素,既提高设计水域水文的安全性又实现近自然滨水环境设计的目标。
6)滨水区护岸设计。滨水护岸的类型主要有木质护岸、生态植物护岸和石材护岸。木质护岸是使用各种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的生态护岸;生态植物护岸是利用各种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结合,通过植物根系在土壤里的固定作用形成自然生态护岸;石材护岸通过各种不规则石材的切割形成有机的组合,或无规则的堆放。各种护岸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止水土流失,稳固河岸,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护岸结构稳定是前提也是核心,护岸绿带断面处理应把水流、水位、交通、汛期和设计景观综合考虑。护岸断面结构多采用台阶式,包括外低内高型、外高内低型、中间高两侧低型。
3 小结
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行为心理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景观美学、社会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系统性较强。城市滨水近自然主题的河岸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的河岸带功能主要体现在防止自然灾害、保护城市安全方面,这与人们追求的休闲、舒适、享受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差距,也严重掣肘了生态城市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河岸带建立集安全防护、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带已成为时代赋予风景园林学科的一个崭新课题。在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中,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实现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成为生态滨水近自然河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主旨。
参考文献:
[1] 裴 莹.城市季节性河流景观恢复性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朱国平,王秀茹,王 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92-97.
[3] 张文杰,屈培源,张文博.“近自然”滨水绿地景观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018-4021.
[4] 周亚莉.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11, 10(1):52-54.
[5] 朱晓博,高甲荣,张金瑞,等.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河流近自然评价―以浙江省安吉县西苕溪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4(2):35-39.
[6] 孔 强,李小兰.城市滨水区带状绿地近自然植物群落营建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266-267,314.
[7] BERNARD J,TUTTLE R. Stream Corridor Restoration:Principles,Processes,and Practices[M].USDA:Natural Resoures Conservation Service,1998.
[8] WU J J,PLANTINGA A J.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en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288-309.
[9] THYSSENN. Rivers in the European Union:Water Quality,Status and Trends[A].NIJLAN H J,CALSMJR. River Restoration in Europe[C].Lelystad:RIZA,2001.
[10] ALLAN J D. Stream Ecology: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unning Water[M].Oxford:Chapman & Hall,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