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收获感言50字内容 30句
1. 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能够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 采访后可询问是否能够带给相关资料;
3. 采访时注意自我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4. 问:老师,您能给我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一些建议吗?
5. 保持记录的完整性,不让遗漏成为问题。
6. 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到达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持续,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7. 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构成互动;
8. 注意掌握时机,不急不躁不强求。
9. 问:您就是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生活,是吧?
10. 诚恳以待,维护双方尊严。
11. 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12. 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能够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13. 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 采访资料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15. 问:我听说大学里评职称是个很激烈的过程,您有为自己争取过吗?
16. 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到达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持续,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17. 问:哦,那也算不短了,那您现在的职称呢?
18. 选取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19. 问: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这么多年工作有什么变化吗?答:没什么变化,就是普通人,普通生活而已。
20. 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21. 不断学习,提升采访能力。
22. 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个性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就应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23. 问:因为在大二的时候我听过您的课,我觉得您是一位非常有激。
24. 问:老师您从教多长时间了?
25. 时光、地址的预约;
26. 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能够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27. 准备充分,理清思路。
28. 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光的控制;
29. 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30. 赠送必须的礼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