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言20字 优选68句
1. 读、教《论语》的些许遗憾
2.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 《论语》书中的“仁爱”思想
4.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5. 天地人之道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 于春梅.儒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探讨,2007(3)
8.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9. 学生的学习心得还写得太少。
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1.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2. 自已身经力行的为直接经验,听别人所做的事为间接经验,多听间接经验可以让自已多些直接间接
13. 近三十年《论语》热的文化生态
1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15. 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
16.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
17.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 yulu.jb.net
18.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9. 全球化时代如何读《论语》
20.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2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3. 国学经典名句 论语,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4.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法的运用,以和为贵。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25. 《论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6.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27.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8. 像《论语》这样的经典,不仅我们这些成年人需要它,我们学生更需要它。
29.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0. 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31. 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儒家确立的仁学思想对于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忠诚国家和事业的优良品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在今天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诚信友爱、12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3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当做自己的任务,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3. 诵读
3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5.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6. 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37.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8. 说话要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要懂得礼节。做好人首要是学好礼
39. 《论语》里的和谐思想
40. 在什么位置做好本身,不要越过位置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别人操心是锦上添花,自已的工作则是雪中送炭。
41. 做人做事多思多想多看多做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42.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越早让孩子独立,脱离自已的关爱,这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
43.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孔子《论语》
44.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45. 国学经典名句 论语,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论语》
46. 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47. 做任何事,要注意,过犹不及,要光意把握住个“度”,这是人际关系最重要关注的。
4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9.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论语》
50. 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51.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2.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
53. 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54.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56.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7. 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58. 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59. 克己复礼以为仁。——论语
60.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论语
61. 写感受
62.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儒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v^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63. 见事贵乎明理,处事贵乎心公。——论语
64.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65. 处世之道
6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7. 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研究。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非常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楚。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钱穆先生《孔子传》说:“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此以外则全可忘。……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61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释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恕”呢?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容易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68. 限于条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还不够。
论语感言20字 优选98句
1. 君子以文会友,以反辅仁。——论语
2.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3. (小孩子生气拔钉的故事)与亲人朋友之间争吵,过后可以道歉,但在亲人朋友心中永远留下了伤痕
4. 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人际关系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5.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6.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7. 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公正与正直)报怨,以德报德
8. 《论语》书中的“孝道”思想
9. 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10.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12.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3.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5. 看待“缺憾”
16. 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1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8.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论语
19.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论语
20. 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可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21. 塑造和谐心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儒家修身为本、身心和谐的和谐思想,概括了心态与社会的关系,折射出的基本道理在于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身心和谐的个体,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只有和谐的人格,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它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和谐的社会心态,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人格的塑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23.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论语
24.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25.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6.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7.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28. 教学的方式还太单调。
2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3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1. 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32.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3. 教师的“仁恕”
34. 心灵之道
3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36.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没有邪恶。’”
37.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理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论语
38. 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9. 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0. 寻找“快乐”
4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42. 君子之道
4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44. 禅宗说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一点以期待,从而产生美。
45.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46.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
47.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8. 当我们关注社会环保的时候,但没有关注的我们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49.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50. 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主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这很不容易,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51.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2. 读《论语》的方式
5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4. 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这就是人际关系分寸的一个“度”
55. 《论语》书中的道德思想
56.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7.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58.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59. 近二百年来《论语》的遭遇
60. 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61. 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论语
62. 利用多媒体教学
63. 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64. 读《论语》的背景
65.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
66.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67.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借公道遂私情。以情恕人,以理律己。——论语
68.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公平正义的现代和谐社会。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是为实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社会服务的。因此,从孔子的“仁学”到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在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寻找理论根据。当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的理解也就有所偏重,但在把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儒家的理想上,他们的观点却是一致的。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资借鉴价值。
69.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7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71. 论语中的国学经典名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7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73.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论语
7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论语
7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人多做事,少说空话。
76. 避免资源的浪费,就是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已最有价值的方式
77.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78. 语录大全网,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7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80.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论语
8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82.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83.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8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5.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86.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87.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88. 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需先端正自心,正心需先诚实自已所发的意念,立念则需学知识,而学知识当研究一切事物的真理。
89.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9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91. 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92.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9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9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5. 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然而从那时至今,知识界对此一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最后,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议。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认真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养我们真诚心,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96.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论语
97. 课堂探究
98.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