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比赛获奖感言 推荐46句
1. 对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
2. 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上语言表述和板书不规范,对课标、教材重难点、学情把握不准,教学问题设计过难或缺乏层次性,限制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质量;还有极少数选手出现不该有的知识性错误。
3. 乡镇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高中:
4.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理想跟现实之间的差距,当我们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如何的,但经过几次外出实践,展会现场的各个方面都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到时就业了就是在逛市场呢(展会期间现场管理混乱造成的);
5. 奖项设置
6. 城区组语文、数学、英语、化学;
7. 乡镇组语文、数学、英语
8. 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2个
9. 评委推荐
10. 光盘内包括作品和参赛作品登记表两个文件,其中,作品文件夹内包含作品所有文件(详见项目说明),文件夹以作品类别-作品名称命名,比如,课件-勾股定理。参赛作品登记表就用“参赛作品登记表”七个字命名。其中,学科主题社区、网络版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作品光盘中只有参赛作品登记表。
11.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现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
12.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3. 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14. 比赛方式
15. 创意设计,脉络清晰
16. 参赛对象
17. 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18. 六月上旬,县(区)电教部门汇总、遴选、上报参赛作品,市直学校可直接上报到学院电教部。
19. 放飞心灵,交流感悟
20. 参赛选手的课件、教案及教学视频在上传的同时进行公示,并接受网络投票,网上作品网络投票截止时间为9月30日。未按要求上报上述材料的参赛选手将丧失市、省级参赛资格。附件:1.赣州市首届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大奖赛参赛课题登记表
21. 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不到位,形式化和贴标签的倾向明显。有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脱节,不少课堂出现“三多”:掌声多、笑声多、表扬多,“三少”:点拨少、总结少、收获少;乱而不活,深入不够,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失误和困惑得不到必要的点拨、纠正
22. 各乡校要积极动员和组织符合参赛对象的教师参赛,要求每人录制好作品进行网上报名和资料上传,并踊跃参加网上投票。
23. 突出主体,鼓励探究
24. 参赛工作安排
25. 语文、数学
26. 将作品光盘和纸质参赛作品登记表(一式三份)装入一个透明的、新的、按扣式塑料档案袋内,其中光盘要单独装入质量较好的软塑光盘套内,光盘上不可粘贴任何标志物,光盘套和档案袋的正面要粘有用四号宋体字打印的标签,分三行写明作品类别、作品名称、单位全称和作者姓名。
27. 少数教师对比赛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缺乏谦虚谨慎的精神。有的没有按照比赛要求提供导教案,还有的选手存在备课不充分、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入,课堂活动设计和教学语言过于随意的现象,造成课堂的沉闷或无序。
28. 有的教师经常考勤点名导致一些学生也存在逆反心理。
29. 大赛个人奖项设置
30. 书声琅琅,以读促悟
31. 参赛作品登记表(见附件)要打字填写,选项时插入黑方块取代白方块,用A4纸正反面打印,按要求加盖有关公章。
32. 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33. 搞好乡校选拔推荐工作,各乡校要组织评委对本乡校参赛教师进行评比,各学科评选出一人参加本市级比赛,不得缺赛,名单初中于4月10日、小学于5月9日,高中于10月18日前报市电教室。
34. 特等奖、一等奖:占各赛项报送作品总数的10%(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
35. 比赛组别、学科和内容
36. 比赛要求
37. 作品报送要求
38. 城区组语文、数学、英语;
39. 许多学生不能正常上课,导致知识链连接不上,因此有厌学心理存在,这是最根源之所在;
40. 五月份,参赛教师制作参赛作品,市、县两级电教部门要积极协助和指导参赛教师的制作工作。
41. 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42. 青年教师充分展示了不俗的教学基本功
43. 选手准备充分、细致
44. 四月底前,学院电教部下发本通知。
45. 形散而神聚,课堂教学有效性被广泛关注
46. 尊重体验,指导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