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祠堂落成庆典贺词简短 第1篇
敬的各位宗长、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这犹如春风扑面,春意盎然的隆冬季节,我们惠安郑氏宗亲团聚一起,进行东岭下村郑氏宗祠重建落成庆典,这是我们惠安郑氏宗亲的一件大喜事, 预示着宗族的兴盛与兴旺,也为地方增加了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我们作为惠安郑氏宗亲,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在这里,我受惠安郑氏宗亲联谊总会的托付,向东岭下村郑氏宗祠的重建落成表示最最热闹的庆贺!向邀请我们参与郑氏宗祠落成庆典的各级领导、族中各支代表以及各界朋友,表示最最诚心的感谢!
天下郑氏一家亲。我们的祖先,都来自中原荥阳、来自光州固始。自西晋以来,我们的郑氏祖先,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地从中原迁徙入闽。
居莆田,开拓“南湖”发祥地;居惠安,成为我们的列祖列宗。他们辛勤耕耘,艰难创业,为我们惠安郑氏宗亲建立了丰功伟业,不朽业绩。今日,我们每一位宗亲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沿着祖先的光芒一路走来,都在为我们共同的荣耀而不惜爱心与汗水。今日,我们齐聚在东岭下村,共同为郑氏宗祠的重建落成剪彩、拜祖朝宗。这一切,深深地反映了我们惠安郑氏宗亲的`相知相守、共同进展的良好愿望,也充分展现了郑氏宗亲人才辈出、事业兴盛的无限风采!
在这里,我要向东岭下村的各位宗长道一声感谢,正是由于有你们的乐观提倡、亲力亲为,才有下村郑氏宗祠的重建,也正是有你们的爱心奉献、大方解囊,才有宗祠的落成。同时,我还要向为重建宗祠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各位宗亲道一声辛苦,有你们献计谋,运筹谋,捐财资,出力气,无怨无悔。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古训,感受到了合族团结的力气。
各位宗亲、各位嘉宾,今日,我们在这里为下村郑氏宗祠重建落成庆贺的同时,也盼望你们把宗祠建成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庄重场所,成为我们效法先贤,崇尚礼义,遵纪守法,承先启后,光大门庭,光宗耀祖的地方。同时,把宗祠建成敦亲睦族、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场所,成为教化子弟、熏陶菁英的文化场所。使全体郑氏族人融合到社会大家庭中,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者,致力于增加民族分散力,为建立美妙的明天、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做出更大的奉献!
最终,我在此给各位宗亲拜个早年,祝大家春节欢乐,幸福安康!
感谢大家!
宗族祠堂落成庆典贺词简短 第2篇
尊敬的新屋全体金氏宗亲,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日吉时良,阳光和煦。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谨代表花屋全体同胞,对贵村祠堂落成庆典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贵村金氏宗亲的热情接待致以衷心感谢!
我金氏源起,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三黄五帝中的金天氏少昊,自此世代相传,源远流长。自古名人辈出,族史辉煌;先祖美德,万古流芳。人文蔚起,世代书香;五湖四海,创业图强;祖妣贤淑,儿孙成行;枝繁叶茂,兰桂腾芳;事业发展,前程辉煌。
恰逢太平盛世,贵村搜峰峦之大木,集能工与巧匠,施生花之妙笔,遂成宏伟之祠堂;金壁生辉,裔孙荣昌;男添百福,女纳千祥。如周邦巩固,为景智增光。实乃可喜可贺可歌之盛事!
全体同胞们:衷心祝福我们金氏宗亲千秋绵衍,万代炽昌!恭祝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事业有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谢谢!
宗族祠堂落成庆典贺词简短 第3篇
各位父老宗亲、兄弟姐妹们、各位来宾:
大家好!
在这春和景明、鲜花盛开的季节,在这缅怀先贤、祭祀祖宗的清明时节,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欢聚在一起,参加xxx氏祠堂的初次庆典,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新建祠堂,是我玉浦x氏族人盼望已久的心愿,现在终于就要实现了!
“追根溯源修家谱,继往开来建宗祠”。修建祠堂,不单是为了拜祭、缅怀先祖,颂扬先祖功德,同时它也将是我们玉浦x氏家族文明友孝,兴旺发达的象征。有了祠堂,就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场所,有了祠堂,也就有了团结宗族和联络亲情的纽带。祠堂的落成是我们x家人的共识,也是我们亲如一家、血脉相连的象征。今天,我们借祠堂庆典之机相聚一堂,既是祭祀祖宗,更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宗亲聚集谈心、交流沟通的好机会,我们今后在百忙之中常回家看看,为宗族兴旺献计献策。
在这里我谨代表我们x氏已出嫁的女儿们,向修建祠堂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兴建祠堂从动议到初步建成历时二载,其间,设计、拆迁、募资、建设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心智和汗水。同时,我也向建设祠堂出资出力,添砖加瓦的所有宗亲族人们表示感谢!各位宗亲的热心支持,积极出资才是建设祠堂的根本所在。
祠堂主体、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全部完工,预计需要xx多万元。我xxx氏一族群策群力,各家各户积极响应集资,无私奉献,捐资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目前统计已达xx多万元。要完成本族的建祠大业,资x尚有很大缺口,仍需广大宗亲慷慨解囊!我们作为x氏儿女一员,责无旁贷,也决心投入其中,共同集资捐款,为祠堂建设出一份力!在此,我愿捐出人民币x元,敬献我绵薄之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尊敬的各位长辈、亲爱的各位兄弟姑爷、各位姐妹们。今天,我族续谱建祠的大幕已经拉开,在这个舞台上,人人是主角,个个是英雄。让我们团结起来,以蓬勃之气,进取之志,奉献之心,创新之举,务实之风,把这项追本溯源,弘扬祖德,凝聚族亲,扬我族威,展我风采,激励后人的大事做实做好。
可以预见不久之后,就在蕴育我玉浦x氏世代宗族的这片富饶美丽的沃土之上,一座古朴大方、气势恢宏的x氏宗祠,拔地而起,x碧辉煌,光耀于天地之间,重聚亲族之力,再畅和顺之风,福延后代,庇佑子孙,惠泽乡里。而这一部玉浦x氏全体
宗亲共同建设祠堂的奋斗史,也将在我们x氏家史上,写上最辉煌的一页,流传百世!最后,衷心祝愿玉浦x氏建祠大业圆满成功!
衷心祝福玉浦x氏子孙兴旺发达!
自明代至民国,祠堂是中山民田地区宗族祭祀、聚集的公众场所。一个宗族,无论贫寒显贵,均把祠堂作为最重要的地方,把兴建祠堂作为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掌握着大量沙田的大族自不必言,即便是单寒小姓,一旦有条件,也会立刻建立宗祠。如果一个宗族不具备建立祠堂的能力,其中较有能力的族人,也可能“奉私宅为祖祠”[1]。当时建祠风气之盛行可见一番。族人每年都要在祠堂中祭祀祖先,族中的重要事情在祠堂里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说,祠堂是一个宗族存在的象征和精神家园。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山的古建筑中,祠堂占据了几近一半。它们往往处于一村的中心位置,是当地建筑质量最好、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建筑[2]。不过这些祠堂规模大小不一,样式千差万别。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归类和比较分析,以期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祠堂(本文所统计的中山祠堂的相关数据,主要为笔者和同事在“三普”调查时收集的资料,也有部分为笔者田野调查时收集,力求基本将现存的祠堂都统计在内,不过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遗漏在所难免)。
1 平面格局
在古建筑中,祠堂的格局一般通过路、开间、进来描述。路是指一座祠堂内单体建筑沿一条纵深轴线分布而成的建筑序列[3]。中山的祠堂存在一路、二路、三路三种情况。以一路建筑最为常见,共189座,部分一侧或两侧建有厢房。二路祠堂由主路和一侧边路组成,主路为主祠,面阔三间,边路为衬祠,面阔单间,共17座。三路祠堂则由主路和两侧边路组成,主路为主祠,面阔三间,两侧边路为衬祠,面阔单间,共13座。
祠堂布局整齐规范,因而可以用头进祠堂的开间数来描述其横向格局。在调查到的单路祠堂中,面阔有单间、两间、三间和五间几种。其中以三间为主,共173座;单间居次,共13座;五间再次,仅2座(濠头郑氏大宗祠、三乡桥头村桥西郑公祠);而两间的仅见1座(龙头环侯氏大宗祠)。
进是祠堂主体建筑面阔方向平行的单体建筑的称呼,也用来描述建筑的纵向格局[4]。中山的祠堂有一进、两进、三进、四进几类,以两进最为常见,即由头门和后座组成,共164座,在面阔单间、两间、三间,乃至二路、三路的建筑当中均可见到。三进也较为常见,即由头门、中堂、后座组成,共54座,可在面阔单间、三间、五间,乃至二路、三路的建筑当中见到。一进的祠堂仅见于西江里静斋林公祠,建于民国十六年,三开间,面阔 m,进深 m。四进的祠堂仅见于大夫六世祖祠,三开间,但仅存头进,其他部分均已拆毁。
通过路、开间、进的组合描述,一座祠堂的规模和布局便可以明晰地表述出来。根据笔者的调查,中山祠堂共有单间两进(含带厢房)(根据表达习惯,祠堂若为一路,描述形制时省略“一路”二字)、单间三进带厢房、两间两进、三间一进、三间两进(含带厢房、后斗)、三间三进(含带厢房)、五间三进、二路三间两进、二路三间三进、三路三间两进、三路三间三进等11类15种组合。各种组合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见表1。
表1反映了几点:1)中山祠堂在平面格局上的类型非常丰富,从单间到五间、从一进到三进、从一路到三路、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皆有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一小部分格局被广泛采用,三间两进、三间三进、二路三间两进等少数几种形制占据了80%以上;其他大部分格局的祠堂数量稀少,部分仅见一座,在总体上显现出趋同性。3)三间两进、三间三进是祠堂的基本格局,其他的三间两进带厢房、三间两进带后斗、三间三进带厢房、二路、三路等形制格局,都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
祠堂比较完整的形制应有三进,即前门、中堂、后寝。前门是祠堂的入口,主要承担礼仪性的功能;中堂,也称祭堂、享堂等等,是祠堂的正厅,也是举行祭祖仪式和宗族议事的所在地;后寝即寝堂,也称上堂、祖堂,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但根据调查,两进祠堂远超三进祠堂。其头进同样是祠堂的入口,二进为祖堂,将祭堂和寝堂合二为一[3]。可能因为其单体建筑少了一进,造价也就低很多,对于一般宗族来说,其费用相对容易承担。同时也说明民间并没有严格按照“门—堂—寝”这种形制来建造祠堂,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变通。此外,一座祠堂的格局并非是固化不变的。有些祠堂的各单体建筑可能由不同时期先后建造。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有可能先建寝堂,后建头门,长洲北村的前洲祖祠即是如此(《前洲祖祠碑记》,位于西区长洲村前洲祖祠内)。
2 头门样式
祠堂头进的立面是整座建筑的大门所在处,相对比较规范,不同的样式之间差别较大。因此,祠堂还可以依据头进立面的差别进行区分。冯江将广府祠堂的头门分为敞楹式和凹肚式两种主要形式,并将敞楹式中有塾台的称为鼓台式[3]。赖瑛将广府祠堂的头门分为门堂式、凹斗门式、平门式三种形式[4]。彭全民则将深圳广府祠堂分成内凹肚型、外凹肚型、双凹肚型三类,并将双凹肚型分成叫面墙式、落地檐廊式、鼓台式三类[5]。综合这些学者的研究,根据中山祠堂的特点和当地称呼习惯,除了将其分成敞楹式、凹肚式、平门式三类外,还有一类面阔单间的祠堂可以称为单间式。
敞楹式也称为敞开式,祠堂正面檐下开敞,前檐使用柱子承重而非封闭的墙身,可见檐柱立于台基之上。这种样式在中山的祠堂中最为常见,已调查的有163座。根据两侧是否有塾台,又可以将其分成落地檐廊式和鼓台式。鼓台式即头进前廊两侧可见塾台,塾台上有立柱、梁架等,共有50座。因祠堂举行仪式时吹鼓手坐在塾台上,当地人又称为鼓台或者包台。落地檐廊式的头门前廊可见立柱和梁架,但两侧没有塾台,共有113座。落地檐廊式现存的实例比鼓台式的年代要早,年代较早的大夫六世祖祠和舜举何公祠都不见塾台,较早的鼓台式祠堂古一村苏氏祖祠、安堂林氏宗祠等的年代比前两者要晚。
凹肚式的头门正面封闭,前檐没有廊柱,心间向内凹进、两侧为两次间的外墙,形成凹门廊。从立面看,只见大门与墙体,不见门厅梁架和柱础,空间上也显得比较狭小[4]。唯一那座两开间的龙头环侯氏大宗祠也应称为凹肚式,除了少一侧次间,并无其他不同。这种形式与当地常见的民宅类似,在中山祠堂中也较为常见,共有35座,其规模一般不大,多为规模较小的房祠或支祠。
平门式祠堂的头进前檐同凹肚式一样没有廊柱,但心间和大门没有内凹,而是与两次间的正面墙体在一条直线上。其规模小,也非常少见。中山现存的平门式祠堂有绣廷孙公祠和西江里静斋林公祠两座。绣廷孙公祠建于民国时期,三间两进,面阔 m,进深 m。静斋林公祠建于民国十六年,三开间,面阔 m,进深 m,规模更小。
单间式指祠堂的面阔仅有单开间,前檐没有立柱和木梁架,用两侧山墙承重。这种样式的祠堂在中山也非常少见,共有13座。其等级低,规模同样很小。如黄圃鳌山村的苏氏祖祠,单间两进带左偏房,面阔 m,进深 m。其装饰也比较简单,主要靠灰塑和壁画装饰。各种样式祠堂所占比例见表2。
在这四种类型中,敞楹式头门的等级最高,工艺最为复杂。祠堂对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对外是彰显宗族实力的地方。敞楹式头门的外观高大开阔,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正好契合了这两种需求,是以最受时人欢迎,现存的数量远超其他样式。凹肚式头门正立面一般用壁画、灰塑等进行装饰,秀气而不张扬,有小家碧玉的感觉。这种样式经常可以在当地一些规模较大的民居中见到,因此,很可能直接来源于民居,有很强的生命力,广泛用于小型的祠堂中。现存的两座平门式头门有所不同,其中绣廷孙公祠仿敞楹式结构,前檐出挑,有两根梁的一头架在正立面墙上,另一头向外延伸,但没有架在檐柱上,而用牛腿支撑,梁上用博古架支撑檩条。有壁画、灰塑、木雕檐板等装饰。静斋林公祠前檐没有出挑,也未见装饰。两者规模较凹肚式小,等级上也低于凹肚式。单间式面阔仅有单间,直接用两侧山墙承重,整座祠堂均无需使用梁架,其工艺最为简单,规模也小,与前三者相比,其等级最低。
3 头门样式与布局的关系
敞楹式祠堂的等级最高,其规模相对也大。其中鼓台式主要出现在规模较大的祠堂中,以三进居多,共有30座。其中三路4座,如茶东陈氏宗祠;二路2座,如乡贤容公祠;一路但带左右厢房的5座,如长洲黄氏大宗祠;五间三进1座,为桥西郑公祠,均为规模较大的祠堂。两进的鼓台式略少,共有20座,这20座祠堂中,有4座为三路祠堂,3座为二路祠堂,余下的13座中,有8座宗祠、5座房祠,房祠的装饰都非常精美,其中4座使用了驼峰斗栱梁架。
落地檐廊式祠堂以两进居多,共95座。其中三路4座,如田边村竹窗程公祠;二路10座,如泗悌张公祠;而一路有古四邓氏大宗祠等81座。三进落地檐廊式祠堂17座,如小榄的舜举何公祠;四进落地檐廊式祠堂仅大夫六世祖祠1座,两者皆为一路建筑。
两相比较可知,鼓台式更多地出现于大规模的祠堂中,就算有少部分规模较小的三间两进祠堂,也多为宗祠或装饰精美的房祠。而落地檐廊式更多地出现在规模较小的祠堂当中,其中三间两进祠堂就有81座之多,占了落地檐廊式祠堂总数的。落地檐廊式见于规模较大的三间三进、四进的祠堂中,不见于规模更大的二路、三路祠堂中,且三进、四进的落地檐廊式多为房祠或支祠。就此来说,塾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座祠堂显示自身等级或者规模的显著特征。
凹肚式祠堂以三间两进为主,共有33座,其中翠亨村冯氏宗祠等3座带有一侧厢房;二路三间两进的有安堂义烟林公祠和日富曾公祠2座;三间三进仅土瓜岭欧氏宗祠1座。未见有三路的凹肚式祠堂。
平门式祠堂仅2座,1座三间两进,1座三间一进。单间式祠堂同样也仅见于一路祠堂中,分别为单间两进和单间三进。这两者的规模又小于凹肚式。
祠堂的平面布局和立面样式进行组合之后,中山祠堂存在单间两进单间式、单间三进带厢房单间式、两间两进凹肚式、三间一进平门式、三间两进敞楹式(含带厢房、后斗)、三间两进凹肚式(含带厢房)、三间两进平门式、三间三进敞楹式(含带厢房)、三间三进凹肚式、五间三进敞楹式、二路三间两进敞楹式、二路三间两进凹肚式、二路三间三进敞楹式、三路三间两进敞楹式、三路三间三进敞楹式等15类21种组合。
从以上组合可以看出,祠堂的立面样式与其平面的布局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敞楹式、凹肚式、平门式、单间式这四种在等级上递减的样式,其建筑规模在总体上也呈递减趋势。像平门式、单间式这种低等级的样式,不可能出现在规模较大的三进或二路、三路祠堂当中。凹肚式这种等级较低的样式,基本上也只出现在三间两进这种规模较小的祠堂当中,二路三间两进、三间三进的便已非常少见。大规模的祠堂则普遍都采用了敞楹式头门。由此可见,祠堂的立面样式和平面布局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关联。
4 形制发展缘由
祠堂形制的类型如此丰富多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建祠之风盛行,祠堂来源多元化。明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事件后,霍韬、方献夫等在“大礼仪”中支持嘉靖皇帝维护孝道的广东官员推动了广东地区家族制度的快速发展[6],使得庶民建立祠堂合法化,催生了珠三角地区建祠的风气。风气形成之后,时人无论是大姓豪族还是小姓寒族,都将建造祠堂以安祖先之灵视为人生的重要追求,形成“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7]的盛况。因此,有安置祖先灵位的场所是第一位的,其形制如何则是第二位的。富有的宗族建造大祠堂;一般的宗族建造小祠堂;而一些没有能力建造祠堂的宗族,则可能将私宅改造成祠堂,并保留原有的形制。这样一来,祠堂的形制就难免多样化。
2)祠堂类型多样化。庶民建祠合法化之后,族内五代可立房,房下三代可建支,房派、支派皆可建祠。因此,村里既有宗祠,也有房祠、支祠。此外,某一区域内,同一姓氏的多个族系的人还可能出资建造合族祠(统宗祠)。相对而言,宗祠和合族祠建造资金的来源更为广泛,所能聚集起来的资金更多,也就能建造更为宏大、壮观的祠堂。而房祠或支祠建造资金的来源少,其规模也就不如宗祠和合族祠。如西区长洲村,现存黄姓祠堂5座,宗祠(黄氏大宗祠)为三间三进带左右厢房的鼓台式祠堂,其他4座房祠中,3座为三间两进落地檐廊式,1座为三间两进凹肚式,规模上宗祠远大于房祠。当然,不同宗族之间财力不均,一个宗族的房祠未必比另一宗族的宗祠小。
3)区域和宗族发展不平衡,宗族间财力悬殊巨大。明清时期,石岐及西北,尤其是小榄、古镇、大涌、长洲、沙溪等地区的很多宗族通过参与沙田开发,聚集了大量财富。这些宗族势力强大,财力雄厚,更多地建造形制比较完整的“门—堂—寝”三进大规模祠堂。如大涌安堂村,现存林姓祠堂14座,包括林氏宗祠在内,有8座祠堂是三进的。清中叶以后,由于澳门、香港的原因,石岐东南及南部地区,如南朗、三乡、南区、开发区等地有大量的人外出经商、当买办或出洋谋生,积攒了一定财富[8]。他们捐资建造了南朗茶东陈氏宗祠、南区功建铁城梁公祠等大规模祠堂,也捐资建造了大量中小规模的祠堂。而一些小宗寒族,更多地建造“堂寝合一”的两进祠堂或单开间祠堂。
4)村落布局和祠堂用地的限制。祠堂的平面布局如何,固然取决于财力,但同样取决于祠堂之下的土地规模和形状。其用地大小和形状很可能受到村落布局与周边道路、建筑的影响和限制。如黄圃镇鳌山岗东村,明代开始有多个姓氏的人在此定居,逐渐聚成村落。每个姓氏的人口都不多,宗族势力不强,财力有限。其中苏氏族人,自明至乾隆二十五年,“奕叶相传二百余年,祠宇未建,以其时之犹有所待也”,而“庚辰之岁,丰年屡庆,万实咸登,群情允协,悉乐捐金,踊跃赞襄”,最终花银60多两,建立了宗祠(《建祠碑记》,位于黄圃镇鳌山村苏氏祖祠内)。该村共有10座祠堂,建造时间从清中早期到清末都有,但其形制相差无几,面阔均为单开间,以两进居多,部分带有厢房。这除了财力外,还与岗东村的村落布局有关。该村背靠饭盖岗山,村前有一条主道,每两间房屋为一列,中间用纵向的巷子隔开,并与主道相连,整个村子的布局非常规整,房屋均呈纵向布局。这种村落的整体规划影响到了建筑的形制。每一座房屋的建造都需要服从于村落整体的格局,祠堂也不能例外。它们无法横向扩充建成三开间,只能纵向扩充建成三进。这应当是该村祠堂均为单开间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祠堂是经过拆后扩大规模重建的,其横向扩建还是纵向扩建,也同样要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5 结语
明嘉靖以后,在“大礼仪”事件的影响下,祠堂的兴建从品官之家逐渐扩大到了庶人。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乾隆以后,很多下层平民都具备了建立祠堂的条件,祠堂由地方显贵豪强的专属向平民普及和扩散。道咸以后,大量香山人外出经商或出洋谋生,积攒了大量财富,在这些人的倡捐之下,建祠之风更盛。加上五代立房、三代立支,大量房祠和支祠兴建起来。祠堂进一步普及化和庶民化。在这过程中,人们对固有形制的沿袭也出现松动,大量的中小型祠堂涌现出来,民间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祠堂的形制进行灵活变通。祠堂庶民化的过程,也是祠堂形制多样化的过程。建造者更多地选择将中堂和寝堂合二为一,建成二进;有些根据自身情况,建造厢房或者后斗;个别甚至将头门、中堂、寝堂三者合一,建成一进;并出现了面阔单间的祠堂。在立面样式上,除了以敞楹式为主外,也出现凹肚式、平门式、单间式等样式的祠堂。祠堂的立面样式和平面布局的组合也就多种多样。
另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当地人对祠堂形制格局,乃至于样式外观的认识和要求都相对固定。三间两进敞楹式、三间三进敞楹式、三间两进凹肚式被广泛采用,而其他带厢房、带后斗、二路、三路格局的祠堂,则大都在此基础上扩建而成。换而言之,建造者在做选择时,有趋同性的一面。大规模祠堂以三间三进为主,比较严格地按照前门、中堂、后寝的形制建造。中小型祠堂则以三间两进为主,这种前门、后寝的布局不仅数量最多,还广泛存在于敞楹式、凹肚式、平门式这三种样式之中。这似乎说明,这种布局最具普遍适用性,也最受普通百姓的欢迎。综合来看,中山祠堂的形制虽然在发展中衍生出多种样式,但在总体上比较稳定,呈现出趋同化、规范化的特点。祠堂在建造时,既有灵活变通的一面,也有相对固定的一面。
参考文献
[1]中山市文化局.中山市文物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凌建.顺德祠堂文化初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
[3]冯江.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彭全民.深圳广府宗祠的调查与研究[Z].
[6]科大卫.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46-48.
[7]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宗族祠堂落成庆典贺词简短 第4篇
各位宗亲:
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今天上洋萧氏宗祠修缮落成典礼,这是上洋村萧氏子孙后代共怀祖德、敬宗睦族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县萧氏子孙后代光宗耀族、振兴开展的一大盛事。在此,我谨代表尤溪萧氏宗亲联谊会对上洋萧氏宗祠的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
追寻历史,萧氏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萧氏血脉高贵。泱泱中华,文明四海,我族风德,誉满全球。一直以来,我们上洋的萧氏宗亲继承了兰陵世家的优良传统,历代宗亲谨尊祖训,以忠孝仁义为本,耕读传家,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脑瓜,建立自己的`家园。在外打拼的宗亲,有指导干部、有专家学者、有商界名流,还有更多的宗亲在默默地为各地经济社会建立积极奉献;在家的宗亲,精诚团结,和睦共处,节省持家,尤其是我们上洋的萧氏妇女,样样农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给我们大家都留下深入的印象,相信有你们这样美妙的家风、优良的传统,一定会给我们广阔萧氏家族带出好的典范,也相信会给我们宗族事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活力。
上洋萧氏大宗祠有着悠久的历史,几百年来,从这里走出来的可谓能人辈出,人才济济,前几年,我们来这里开展90岁以上宗亲慰问,看到宗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大家都倍感痛惜。今天上洋萧氏宗亲,在萧宜星等宗长的带着下,以响应族众的意愿,组织族人翻修宗祠并在国庆节节举行祭祖大典。这项工作一定会增强上洋萧氏宗亲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的祭祀活动又是我族一次敦宗睦族,创立和谐社会的发动。同时,在举国同庆的国庆日举行这样的盛典,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推陈出新进步的标志,使这一古老的缅怀祖先的礼仪,符合时代的气息,适应历史的进步。
在这喜逢盛世,国家强盛的大好环境下,我们萧氏宗亲要作到族内团结,邻里和睦,牢记“孝双亲、爱同胞、睦夫妇、亲宗族、广交友、勤、守法纪、重修身、善持家、讲公德”的萧氏家训,把我们这个宗族溶入到中华民族和谐的大家庭中,富国兴邦,再展宏图。要在族中大力倡导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孝敬尊长,保护幼小,相帮相衬,共奔幸福康庄大道。在此我建议,我们萧氏宗祠建成以后,要把她变为尊宗敬祖、慎怀追远的庄严场所,变为敦亲睦族、和群合众的和谐场所,变为教化子弟、培育精英的文化场所,这样才能表达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宗族特色,正真发挥宗祠精神鼓励、道德教化和文化教育的功能,这样,我们萧氏子孙在这里,才会念祖念宗念先贤、同脉同心同发奋,也以此来告慰祖先、垂范子孙!
祝愿上洋萧氏大宗祠修缮落成典礼圆满成功!祝大家幸福快乐!
祝各位宗亲身体安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宗族祠堂落成庆典贺词简短 第5篇
各位来宾、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你们好!
首先让我代表修祠理事会全体同仁和古田镇三千多宗亲,向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赖氏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的'全体代表,向来自省内外各县市参加这次修祠竣工庆典和传统的祖坟祭扫活动的宗亲,表示热烈欢迎和崇高的敬意。追思标公嗣孙,十一世祖五郎公与诰命一品夫人罗太夫人育下十二世祖兄弟九人,有“九龙”之美誉。排行第二之七郎公遗下居古田之仲旻,仲庆、均智、均义四房嗣孙,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1年)买就祠基一所,契银壹仟两,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秋动工建祠堂,历时三年,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冬竣工,次年四月二十二日午时升神主。堂名致爱,坐南向北,未山兼丁,溯祀入闽始祖标公之神主。历经二百多个春秋,风风雨雨,时局变迁,年久失修,月池被毁,第8页共20页
石狮被盗,石鼓被埋,十数柱华表荡然无存,虽整体构架尚存,但外表已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