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宣传活动的意义(共3篇)

时间:2025-07-04 06:52:10 admin 今日美文

旅游宣传活动的意义 第1篇

目前,大家的关注点往往在真人实景类的影片,觉得通过电影的放映,由摄像机记录的旅游目的地的美景会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起到宣传的作用,而作为影视剧中组合部分之一的动画片却乏人问津。实际上,无论是真人实景影片还是动画片,只要是优秀的有票房号召力的,都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如1929年的美国动画片《大力水手》是由一家生产菠菜的企业赞助的,片中菠菜是大力水手波比钟爱的食物,影片放映后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菠菜销量增加33%,可以说该片对菠菜种植行业影响巨大。2001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讲述一个小女孩在神灵异世界里发生的事,该片取景于九份老街,并成为九份的旅游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来。

动画片表现形式灵活,使旅游相关产品焕发生命力

我国很多旅游地都有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如剪纸、皮影、面塑等,如果能利用影片对这些产品进行宣传的话,就可以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动画片就可以采用剪纸、面塑、泥塑、皮影、国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叙事,如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猴子捞月》等就是采用了剪纸的形式,《东郭先生和狼》就是一部皮影动画片,通过动画片,不仅宣传了旅游地,还使这些旅游相关产品焕发出生命力。

动画片拍摄不破坏取景地的环境,更加环保

近年来影视旅游发展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其在拍摄过程中对景区的破坏,媒体上关于影视剧组破坏外景地环境的报道屡见不鲜。而动画片与之不同,也不存在场景搭建的问题,工作人员用画笔、相机等来记录景观,然后再进行加工,不会对景区造成破坏,所以说开展动画旅游更加环保。

动画片衍生品众多,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宣传

一部成功的动漫作品往往有很多衍生品,如音像制品、书籍小说、各种游戏、玩具、动漫形象模型、服饰、饮料、文具等,同时更能以形象授权方式衍生到更广泛的领域,如主题餐饮、漫画咖啡馆等旅游产业及服务行业,这对于影片和旅游地的宣传都十分有利。

旅游广告植入隐蔽,游客更易接受

随着影视剧中旅游广告植入作用的显现,植入费用越来越a高,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影视剧中旅游广告植入数量越来越多,观众的警惕性不断提高,对影片中旅游植入反应越来越冷漠,宣传效果也逐渐减弱。而动画片植入数量还很少,不易引起消费者的警惕。如《功夫熊猫2》场景以青城山为蓝本,街道旁川西风格的建筑,很多细节设计都参照了成都宽窄巷子与锦里。而这些设计随着该片的热映马上被观众发现并在网上,动画旅游广告植入效果值得期待。

为旅游目的地的网络宣传提供支持

除了利用影视剧进行宣传,旅游目的地还利用网络、网站,尤其是网络游戏等进行宣传,如十堰市由于考虑到网络游戏深受网民喜爱,网民参与者较多,其对参与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很大,开发了《三国风云》《热血三国》等游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我们知道,网络游戏可以是动画片的衍生品,如果将动画片与网络游戏结合在一起,使二者在人物形象、布景、情节等方面保持一致,统一营销,那么对旅游地的宣传效果就会更好。

动画旅游的主题公园模式可以复制,有利于形成品牌

旅游宣传活动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茶产业;旅游业;茶旅融合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2省7县市,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冲。宁国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100个、安徽省10个重点产茶市县之一,但宁国茶叶品牌不够响亮、影响力不强、茶产业总体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在面对目前茶产业发展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有必要拓展茶产业链,融合发展茶叶一、二、三产业。而茶旅游产业的开发及茶旅融合发展对于拉动茶产品消费、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增加茶区农民收入、推进茶区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创新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

1 茶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茶旅融合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茶是传统产业,其流通和消费模式正面临经济新常态的严峻挑战,昔日品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茶企欲获得可持续发展,其产品开发和营销模式必须适应新常态。茶旅融合发展使游客可以在像公园一样的茶园里体验采摘乐趣、手工制茶、茶文化,是一种时尚、绿色、环保的现代消费理念。实现茶产业带动旅游业,旅游业促进茶产业,达到双赢互补协同发展,是新时展的必然选择。

茶旅融合发展是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茶旅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而是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耦台,以茶为主题,以旅游业为内容进行融合发展。将茶区建成旅游景区,将茶园建成休憩公园,将采茶劳动变成休闲运动,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融合发展格局。茶旅融合发展,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3]。

茶旅融合发展是宁国茶产业弯道超越的现实选择 宁国市近几年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山区老茶园较多,茶园基础薄弱。劳动力资源紧张,生产成本逐年增加。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带动力不强。区域茶叶品牌不够响亮,知名度仍然不高。茶叶营销网络不全,营销手段也不够多,市场占有率较低。要解决上述问题,做强宁国茶产业,实现弯道超越,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是切实可行的现实选择。

2 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优势

产茶历史悠久,基础较好 宁国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即盛产茶叶。唐代陆羽《茶经》之出原注“宣州生宣州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唐初中期宁国属宣城县管辖,故记为宣城县。据宋代李心传所著《建炎杂记》载:“宁国岁产茶112万斤,宁国县鸦山茶为贡品。”2016年,茶园种植面积约4900hm2,无性系良种茶园近2380hm2,无公害茶园产地认定面积3850hm2,茶叶总产量2600t,名优茶产量1025t,茶叶总产值达亿元。省级茶叶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40余家。

茶叶品质优良,知名度高 明代徐渭《刻徐文长先生秘集》中记载的名优茶产地有“罗介、天池、武夷、龙井、鸦坑、鸦山、蒙山等”。其中所云“鸦坑”位于宁国高峰东南,即今方塘乡潘茶村。民国25年修篡的《宁国县志》载:“宁国产茶以高峰为最,色绿而味香醇厚,若改良焙法,不让龙井”。宁国茶园多分布于海拔200~800m地带,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板桥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和港口湾水库坐落其中,自然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所产茶叶品质超群。1985年6月,“黄花云尖”被评定为全国11种新名茶之一,并获得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和奖杯。_年7月,农业部在西安举办全国名茶评比会,“黄花云尖”名茶被审定为全国名茶,再次获得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2014年“世界绿茶协会(日本)”举办的世界绿茶评比中与“野兰香”双获金奖。

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多彩 宁国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誉为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之一。皖赣铁路、宣宁高速、宁绩高速、宁千高速和宁广高速均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近78%,素有“长三角绿色氧吧”之称。宁国现有4A级景区2家,国家森林公园1个,“山门洞”、“千秋关”、“仙人塔”载入《中国名胜词典》,青龙湖、板桥原始森林以其独特风光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2016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达6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安徽川藏线”自驾游线路火热,被评为“2016年长三角自驾游十大精品线路”。

人文底蕴厚重,古韵悠长 “宁国”语出《易经・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物阜民安。宁国自东汉208年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江南著名古邑。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禅宗文化在宁国源远流长。南宋大慧禅师定光佛宁国人宗杲,首创“看话禅”,对佛教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国西北部嵩山修炼,其活动遗址在《宁国县志》中被称为“洪崖仙迹”;孔子南下吴国途经宁国仙霞时曾一路讲学,建有孔夫关、孔子井、夫子巷。宁国与“红学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宁国的民俗、饮食、语言文化及地名、山名等,都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有所体现。

3 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措施

近年来,宁国在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安徽云尖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2017年采茶季,通过承办“三月三,茶旅欢”活动,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接待公司的会员和客户及自驾游的游客近500余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通过畅游青龙湖、感受“川藏线”、漫步茶园步道、亲手采茶制茶、品尝农家菜肴、体验特色民宿等茶旅融合活动,既享受了旅游带来的休闲乐趣,又体验了茶山生活带来的异样感受。同时,云尖公司既拉近了与会员和客户间的关系,又增加了旅游和茶叶带来的双重收入。但宁国茶旅融合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广大茶叶经营主体还没能真正领悟到茶旅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示范引导,有待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宁国名优茶的主产区,主要位于“皖南川藏线”穿过的青龙乡和方塘乡。“皖南川藏线”支线及茶区道路都有待向景区道路标准改造提升,沿线农家乐和特色名宿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全市域通往景区公路建设和旅游交通标牌;提升现有星级宾馆住宿条件和旅游接待能力;完善集交通、气象、安全、医疗和救助等为一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茶区改造提升 茶旅融合发展离不开旅游所需要的茶园。选择景色优美、生态良好、交通便捷的茶区通过改造提升开发建设“生态茶园、茶叶观光园、茶叶公园”等茶旅游项目,打造集美丽茶园观光、采摘鲜茶、炒茶制茶、茶艺欣赏、科普宣传、运动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茶旅游基地。同时,注重保护茶园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性。

充分挖掘茶旅文化 挖掘以茶为重点的历史民俗文化,包装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原生态文化[4]。收集茶诗、茶歌、茶赋和历代名人跟宁国有关的故事;如,挖掘宗杲将圆悟克勤禅师“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家乡宁国高峰寺(今方塘乡)、通灵寺(今通灵峰)、高三寺(今太山山麓)和余杭径山寺的历史,将禅茶文化发扬光大。积极举办各类茶旅游文化节等茶事活动,丰富宁国茶旅文化内涵,提升宁国茶旅游的魅力。

总之,茶旅融合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茶叶主产区,要积极的利用自身的资源,在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将旅游业融合在其中,使茶产业和旅游业完美融合,实现双赢发展,这不失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茶叶主产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昌敢.茶叶主产地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梧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5(6):22

[2]卢念念.印江县推进茶旅一体化战略的思考[J].中国茶叶,2015(8):15-16.

旅游宣传活动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诗教、乐教艺术精神传统经典

古今时域差异所体现出来的各类文学艺术的提纲统领者可谓艺术之精神,它成为贯串各类文艺的主旋律。对这类文艺主旋律――艺术精神的把握,也正是大学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大学艺术教育的范畴较广,其含涉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科领域。通常认为艺术教育内容应指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和绘画、建筑、雕塑、织造这类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却忽视文学这类含有更广泛更深层含意的艺术教育。表面上,音乐、美术类艺术教育似乎多呈现于技术层面的教育特性,事实上,艺术教育并非仅是一种技术的培训,也是一种美育和德育范畴的人文素质教育。音乐、美术教育本身也含有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等美育教育目标。文学既同样具有这类美育教育目标,也具有德育教育的义务。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有对技术层面的教育培养。没有对文体技术层面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准确而恰当地对文本的深层艺术精神的领略。而且,最高的艺术创造,必须通过精神与技巧的修养而始能达到。从这一点来讲,文学艺术教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便具有某种共通性:一是都具有美育德育的双重目标:二是都具有技术与艺术层面相结合的双层面功效:三是都具有一种相通共融的艺术精神。但这种“艺术精神”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观照,文学艺术较其它艺术更为显性直观。这种感性直观的语言能够在技术层面上直接传达哲学的意味(艺术精神),而且文学(诗歌)艺术既有其他艺术所具有的空灵性,也有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言说性,又加之能有语言余留的空间作为思维联想的系带,以把握藏在语言文字后面的真精神,这恰如“轮扁斫轮”的喻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通识教育)作为当代大学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重视和深掘文学教育的内涵。作为艺术教育重要内容的文学,历来论美论道多标举古典,其古典传统诗学兼有其艺术性和哲学性,但文学艺术教育的内涵也并非仅此而已,其文学艺术和古典诗学中超越于技术层面。由技而进乎道的理论,是对艺术哲理的深刻揭示。孔子所谓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也是对艺术欣赏和艺术精神把握中自证、自觉过程等深刻的哲理分析。从文学发展的时域和文学自身演进的规律看,论美论道的精品也不乏其代。所以,在大学艺术教育行为中,我们必须贯通古典与当今、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的关系,真正把握其艺术精神之所在。

艺术教育,既要从时域上通观古今,也要从流派和对艺术精神的把握中去体认传统与现代,传统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精神会随着人类对文学、艺术、科技,乃至自然的认知的不断进步而有所差别。所以随着文学观念的演变、艺术精神的不断超越,经典与流行也必定贯注着各自时代的文艺精神。“流行”的艺术应是当下文化体系中的大众化的文艺形式,但经典可能是曾经的大众的流行的文艺形式或文本,也可能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成为“阳春白雪”式的“雅”文化艺术代表。往往这类经典具有超越时代时尚,其优越性为大众所公认,故《尔雅・释言》谓:“典,经也。”而“经”也涵盖典范的意义,故刘勰《文心雕龙》称:“经正而后纬成。”显然这些经典之作应有引领时尚的意味,而且应是作为大众的通常的典范,正因为经典的流行性和大众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在当下完全可以复原其流行的品质,即还原经典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流行性和时尚性,又将其融入时代的精神特质,为当代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此亦有助于艺术精神的把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从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艺术来看。诗教、乐教的艺术理论地位颠扑不破。正如前文所说,艺术既有技术层面的内涵,也更应升华到哲学或精神层面的品质。古代社会礼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歌,而“歌的主要内容可能即是诗。诗在当时是与乐不分的。”故《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从而《诗》、《书》、《礼》、《乐》成为公认的古代儒家教典。所以诗教、乐教也成为艺术教育所不可缺失的内容。尽管后来艺术的分类派别逐渐齐全,有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等,但古典的诗教、乐教理论可以说已经涵盖万象,成为后来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以及其它艺术形式的理论源泉。文学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从艺术表现的特性上看,可以说既具有表演艺术的特性。也具有造型艺术的特性,如对情节、抒情、叙事方式精心安排、语言的铺陈夸张、典型人物事件的塑造和描写。无不体现出其综合的艺术特性。从中国古代较早的诗教、乐教文艺理论中也可窥出其综合的艺术理论特质,可以说从中是绝对可以找到后来音乐、美术、建筑、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理论来源的。

传统诗学理论一开始就将生活、艺术与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艺术是“在人们精神的发现中才存在”的,因而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也便存在其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便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精神。在大学艺术教育任务中,除开诗、词、歌、赋、画具体作品的鉴赏形式外,对艺术精神的把握理应成为艺术教育的本质和重心所归。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艺术教育皆应追求艺术精神的崇尚,这种艺术精神的反映,正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从而达到美育、德育的体认、融合和实践。对艺术精神追求的绝佳效果便是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的境界,即心灵受文本的启迪和触发,其心智得以完美的融入和升华。要达到这种艺术的境界,美育和德育的目标皆可同时实现,故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往往是可融和的。朱子在《论语集注》中以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来解释曾点在当时所呈现的艺术的人生境界。而且孔子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这种艺术境界深致喟叹,实际正是感动于这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不是纯然的艺术境界,而是包涵政治社会理想的道德境界,从而成为将美(艺术)善(道德)结合的艺术的人生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也成为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艺术精神的最本质的内核。大学艺术教育的任务,最重要的也应是对这种本质内核的揭示,对古今艺术作品中对艺术的人生境界的宣扬和对艺术精神的追求,并从而实现大学美育和德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卷三十七《乐记》)

“君子日,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同上)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同上)

这种理论主张对个人修为的要求,也是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结果。此结果是一种“融情于我”、“融我于物”的心灵震动和感触。当今大学艺术教育所追求的实质也便是这样一种积极、乐观、振奋和正影响的艺术精神释解效果。对艺术精神的充分而精当的释解,可以合理建构和达到艺术教育的最佳效果,故徐复观称:“我们可以把一切的艺术追溯到艺术精神的冲动上去。”

当然,只有对艺术精神脉络的清晰把握,对艺术作品“物我两忘”的感知,才可能达到真正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最佳效果。然而“物我两忘”感知实效的难于产生。也是众多艺术教育媒介流于形式和肤浅化亟待摆脱的困境之一。

此外,对艺术流派渊源发展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精神脉络的清晰把握和体认,也要求我们必须认知和借鉴“古典”,有足够的艺术素养。“物我两忘”的艺术感知实效之难与对此实效的不断追求似乎是一种窘难。显然。这种窘难只有靠艺术(乃至科技)自身才能解决,艺术授人以“物”(知识、思想、精神等),而人又反以“物”观照艺术。所以艺术在传承中同艺术创作主体和艺术受众一样重要,往往呈现出循环复杂的关系。这种传承链关系,使艺术在艺术教育中又理所当然被分离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认知形式层面的素质阅读,二是作为精神感悟层面的艺术精神境界享受。只有在第一层面的素质无限累积和丰富的时候,才能无限近地接近或达到第二个层面。

对艺术感悟的自觉、自证过程,自然也离不开艺术创造主体或艺术感悟主体的素质积聚和涵养。文化、艺术本身是一个历史的系统,既具共时性亦具历时性,无疑更需要我们阅读传统和古典、现代和流行。“古典诗学”传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显然又是可见而有效的。更应倡之于首位。有学者便认为要化解当今大学教育惫机非“古典诗学”莫属,西方教育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其教育开端是诗歌而不是哲学。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以诗、艺为主,其中诗是教育基础。经学四教,以《诗》为宗。孔子先作《诗》,故《诗》统群经。读诗可以培养人的心性,提升眼界,让我们看到更美好的幸福与更深切的不幸。显然,这种被受众阅读的幸福和不幸,即是艺术精神或对人性人文关怀的浮现,也便是“为人生而艺术”的性格品质的折射或反映。甚至有学者说“学习古典诗学是一种生命行为,其当下性可近可远……”便透过艺术精神,将艺术、诗学与政治接上了关系。

不过,在处理古典与当代、传统与流行的关系中,必须明确:首先,传统并不局限于古代,它尽管有地域的差别,但并不完全受时间的限制,“传统是在世代相传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方面的东西,不仅是古代,还有近现代”。中外就有各自体系的文化传统,这种表面所呈现的地域性差别,实际主要是因受了各自文化体系、社会形态和意识、以及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所形成的,因为承载这种文化体系和文化传统的社会人又是以各自较大或较小的地域结成“显”层结构上的联盟的,而真正的文化体系、传统、意识形态等,却是其“隐”层结构上的真正联盟的关键所在。在对经典与流行、古典与当代的把握中,从大学艺术教育的宗旨出发,也不应排斥外来优秀文化传统。而力争融汇中西,取长补短,因为人文、艺术、科学之类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仅仅停留于认知,而更应是发展。

其次,受西方实学特别是西方哲学的影响。一些追求实利性的学科对我们的教育制度产生了冲击,较早的苏格拉底就认为,哲学败坏教育。有学者便承此认为一味追求现代化,主张实利性学科,便是教育之败坏,恐怕这只是揭示的表象。传统与现代是可以融通的,现代中也有精品艺术,现代除开实利性追求外,也涵有人性化人文情怀内涵,其艺术精神绝非实利性所涵盖。此外,一些讲求现代性的实利性学科,从本质上来看,也是出于对人文、社会的关怀而讲求实利,只不过将实利性主张和追求大文化。而掩盖了人性关怀的艺术精神或艺术哲学内涵。并且实利性学科也有其自身学科特点的哲理内涵,哲理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既然具有哲理内涵,就理应是一种精神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