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1篇
甘孜州文化旅游资源富集,集中了全省50%未开发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且众多世界级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组合好、品质好,是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的“中国具有推向世界的自然生态和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指导下,一代代甘孜旅游人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旅游产业从80年代的一纸空白到如今的高速增长,贡嘎雪峰巍然挺拔、稻城亚丁雄奇险峻、海螺沟冰川气势恢宏、甲居藏寨古朴典雅、318国道帧帧如画……圣洁甘孜在人来人往的脚步声里,向每一个来往的游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2篇
解放前,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一穷二白,科技发展几乎为零。当时虽然在康定设立了一个农业改进所,在道孚八美办了一个垦牧场,但两个单位仅有几名技术人员,无任何实验设备,更谈不上有科研成果。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食不裹腹;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畜牧业生产也十分落后,草场退化,“三害”(牛瘟、毛虫、地鼠)横行,牲畜疫病肆虐,大批牲畜“秋肥、冬瘦、春死亡”现象十分普遍。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全州科技工作立足“研发、转化、普及”,通过科技研发夯基础、成果转化扩规模、科技普及强素质,我州科学技术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和进步。科技队伍发展壮大,形成了门类齐全的科技队伍,2019年末,全州仅农牧科技人员就达2304人。其中,高级职称173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中级职称293人,占比。有独立科研机构5个,职工305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藏族传统文化、艺术、农、牧、林、矿、水电、农机、医药卫生、气象、地震、计量、通讯、广播电视、交通、建筑、国土等先进实用技术广泛应用推广。截止2019年末,全州共取得各项科研成果278项。其中,1950至1990年40年间共获得科技成果159项;1991至2019年获得科技进步奖119项。
建州70年来,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甘孜州科技事业迅猛发展。主要取得以下成果:一是高新科技实现零突破。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拥有“最高的高能伽马射线探测灵敏度、最灵敏的甚高能伽马射线巡天探测、最宽广的宇宙线能量测量范围”三个世界第一,领跑国际天文科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继南美的极高能宇宙线观测站、南极的中微子天文观测站、欧洲的伽马天文观测站之后的第四个宇宙线研究中心;建成“千里眼”——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甘孜分中心,有效支撑全州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抢险救灾、资源调查、环境保护、草原确权、精准扶贫等重大领域应用需求;康定蓝逸、雪域俄色公司相继成功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农业科技结出硕果。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青稞原种基地、藏区最大的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全省最大的青稞生产基地及四川青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了康青8号、9号,康麦8号,川芋117、川芋802等农业新品种和“H2048老芒麦”牧草新品种。州林科所与成都科分院共同完成的芒苞草科研究,改写了世界植物学100多年无新科发现的历史。通过《藏鸡孵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引导乡城县开展藏鸡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孵化成活率由7%提升到75%,辐射带动农户1400户,实现户均增收3700元。不但将藏鸡蛋价格做到了35元一枚,开发出了一套新的营销模式,创造了一个鲜活的雪域高原干热河谷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样本”,在藏区逐步实现农牧民群众“租地拿租金、打工领工资、土地入股分红利”的三重增收效果,乡城基地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藏鸡保种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甘孜州牲畜养殖实用技术组装示范推广,优选组合包括草原建设、畜禽饲养、疫病防控等11项实用技术,在全州13个县、94个乡镇、1543家农户推广应用,实现年创经济效益2000万元。组装配套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项目》在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建设2000亩青稞综合基地。集成示范和推广了青稞良种、药剂拌种、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化学和物理防治病虫害、农业机械等系列农业科技成果,实现了“良种、良法、良机、良壤、良制”五良配套。重点突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通过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不断提升农牧民科技素质,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制的规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方面:与省农科院、西南民大、川农大、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农大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科技合作,有力推进了我州“中国松茸之乡”品牌的取得、食用菌产业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截止目前,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4个面积1万亩,引进新品种13个,推广新技术23个,开发新产品11个,示范带动52个贫困村987户贫困户3636人增收;建成“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19个,构建“互联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万次,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收获“真金白银”。三是民生社会科技得到拓展,州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四川省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信息服务民生领域不断延伸,州科信所成功研发了《县域应对“新冠”疫情摸排信息化平台》,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科技与中藏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建成“泸定波棱瓜、丹巴羌活、稻城川黄芪、德格藏药”等中藏药材种植基地万亩,成功研制出“仁青佐塔”系列、“然降多吉胶囊”“德格宗萨藏药”等藏医药品牌13个,科学技术正在帮助中藏医药产业实现由传统走向现代,并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3篇
成功应对“11·22”康定地震、“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灾害,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面前,全州卫生健康系统担当使命、临危不惧、超常付出,以严的举措、实的行动,强力推进全州疫情防控。第一时间设置并公布州县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储备专用病房、床位,储备州县乡三级后备医院54家、后备床位753张,做到“宁可床等人,不可人等床”,保障救治所需。针对疫情发展趋势,660余名省州县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在道孚一线参与救治防控工作,在道孚县紧急改建定点医院3个(含方舱医院1个)、负压病房2间,在炉霍县、稻城县紧急建设片区中心负压实验室2个,全力提升防控实效。积极协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省疾控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等机构会同州疾控中心、州人民医院、炉霍县疾控中心加强核酸检测,实现最短时间内“应检尽检、应查尽查”,最大限度发现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有效阻断疫情蔓延。道孚县前线疫情防控组组织20个采样小组全面排查采样,累计采样检测10507人,主动发现占比达确诊病例总数。全面落实“四集中一远程”救治原则,采取中藏西医结合方式全力救治病员,多次邀请上级专家运用5G网络开展远程会诊,院内随时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力争为每一位患者确定最优化治疗方案。危急时刻,甘孜州卫生健康委主动协调雅安市和青海省玉树州卫生健康委,先后借用2辆负压救护车转运患者,有效降低院感风险。3月19日,78名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住院病例“清零”;整个治疗活动实现了高原病人救治“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医疗事件“零发生”及病员医疗费用“零自付”。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4篇
以往参保群众跨县、州、省就医,都需要先垫付费用,再回参保地手工结算。报账往返奔波累、报销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大等问题,是众多参保患者就医时的痛点。为解决这一痛点,我州启动实施信息化建设及医保基金州级统筹,2010年实现城镇职工州内跨县医院直接联网结算,2014年实现城乡居民州内跨县医院直接联网结算,2010年实现了州外异地医院直接联网结算。2014年9月启动实施异地就医结算工作,首批接入省级结算平台,2017年5月接入国家平台。截止目前,全州接入国家平台医院36家、全省联网住院结算医院39家、全省联网门特结算医院15家、全省普通门诊个人帐户刷卡直接结算医院21家,全省个人帐户购药刷卡直接结算药店34家。同时,着力提升经办服务质量,规范经办服务,提升经办服务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全覆盖,极大地缓解了参保人员“垫支”和“跑腿”的困难。全面落地实施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耗材加成工作,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推进高值耗材改革。制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申报经办流程,规范了项目价格申报。27家州级和县级医疗机构实行了付费总额控制管理,二级以上23家公立医院实行了102个病种的按病种收付费工作。糖尿病、高血压、肺结核门诊用药和35种民族医疗(藏医)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障报销范围。全州各级医保经办机构与409家医院、399家药店(诊所)签订了协议,协议签订率达100%。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5篇
一张温情脉脉的照片吸引观众驻足。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摆起长龙宴。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为小康示范村。_发
20世纪70年代,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患病得到救治,周围的人流露出幸福的笑容。这是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王桂珍到社员家里送药的情景。
“什么是‘赤脚医生’?”有观众问。“‘赤脚医生’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他们利用‘一根针,一把草’缓解了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问题。”讲解员回答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少之又少,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地方病、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健康。
山西省柳林县贾家垣乡曹家沟村村民冯探贵在收割扫帚草。2019年,曹家沟村种植扫帚草270亩,预计产量可达到14万株左右,产值超过80万元。_发
一群经过简单培训、没有编制的“赤脚医生”,凭着简陋的医药设施,走家串户,担负起了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温暖了数亿中国人的心。
随着时光的穿梭,“赤脚医生”早已成为历史名词。“2002年10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2007年7月,_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块块展板,记录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一条致力于让近14亿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健康中国之路正在铺就。
江西省万安县果农在采摘成熟的井冈蜜柚。井冈蜜柚是万安县的特色产业,2019年蜜柚丰收,产量预计突破1800万斤。_发
生病不愁,养老也无忧。一张黑白的照片,虽不起眼,却标注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大步。1992年,沈阳市企业退休职工在领养老保险金时,笑容满面。
成效的背后是国家精准施策。1991年6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探索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2009年9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开始。2014年2月,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亿人。
在河南兰考黄河滩区易地搬迁扶贫社区谷营镇姚寨新村社区,居民黄玉英展示搬迁前的老房子照片。_发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民生持续改善,彰显着党和政府浓浓的民生情怀,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个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织就了一张民生保障“安全网”。2016年11月,_获得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的“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展现出社会保障事业的大国担当。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6篇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励精图治。纵观甘孜州科学技术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我州的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还不够,县域科技发展参差不齐。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自立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改进和加强科技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实施“科创甘孜”行动,高标准规划建设州科技馆,全力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努力提升农牧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十四五期,要进一步围绕基础科技研究、民生科技等领域做文章,组织实施青稞、牦牛、中藏医药、野生菌、高原水果等关键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瓶颈技术,开展一批应用示范,实施一批机械化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推广一批农业科技转化成果,创建一批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增添新动能。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7篇
1950年到2001年,囿于财力和保障水平,全国医疗保障较为薄弱,制度尚不完善,仅有国家公职人员享有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待遇。随着财力增长和改革推进,2001年,甘孜州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全州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启动,同年,取消原公费医疗,启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005年甘孜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8年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11年,我州在全国藏区率先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实施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013年,作为四川省首批地区,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2019年按照机构改革要求,甘孜州医疗保障局正式成立,整合了过去由多个部门管理的多种医疗保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职工医疗补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补充,覆盖全州各类社会群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费率、统一待遇、统一经办的州级统筹模式。全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启动之初的8000人扩大到目前的万人,参保率达到,全民医保格局已基本形成。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8篇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甘孜州卫生健康委坚持将健康扶贫作为卫生健康“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两保三救助三基金”等政策,实行财政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保障问题,全州卫生扶贫基金共筹集资金万元,累计支出万元救助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救助比例从2016年的提高到96%,人均自付费用从2016年的2508元下降到2019年的140元,个人支付占比严格控制在5%以内,健康扶贫取得良好成效。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9篇
包虫病是甘孜州发病率高、对经济社会和身体健康危害大的重点地方病。据2012年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全州人群患病率达,受威胁人口高达万人,石渠县尤为严重,个别乡镇包虫病发病率一度接近15%,患病人数占全省包虫病患者的45%以上。2015年11月,国家启动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甘孜州同时启动了以石渠县为重点的全州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2017年,探索出的“两抓四管六结合”石渠模式,得到_、_和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其经验做法在西藏自治区、四川藏区和青海玉树、果洛州复制推广,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广泛关注。2015年启动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以来,全州共B超筛查万人,目标人群筛查覆盖率,手术治疗2098人,现有9170名病人正在接受免费药物治疗,健康教育覆盖各类人群340万人次,包虫病防治总体知晓率达,人群患病率由2012年的下降到2019年的;6--12岁儿童新病人检出率从2014年下降到2019年,犬感染率从2014年的下降到2019年的,呈现出“一升三降”的良好态势。今年8月,石渠县包虫病防治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终期评估。
甘孜州传染病病种多、分布广、危害重,国家40种法定传染病报告30种,其中有20种是全州常见病和多发病。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着力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8个县(市)疾控中心编制全部增至30个,全州疾控机构编制由原来的461个增编至626个,18个县(市)疾控中心全部达到“二乙”标准,州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三乙”。全州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由50年代万下降到2019年万。疫苗接种率稳步提高,针对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以来一直维持无脊灰状态,无白喉报告,麻疹发病率从1959年万下降到2018年万(2019年无报告)。连续8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结核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10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课改,是党和国家在认识自身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主动探索,是在不断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自我建构,其立意深远,影响巨大,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课改体系走向完备。在国家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中国_都会挺立潮头,为课改指明方向;在社会进步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国_都会审时度势,为课改描绘蓝图。从这点而言,8次课改是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党在教育事业上的高瞻远瞩,体现了党对课改的密切关注和人文关怀,并且每次课改均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符合人才培养方针;是带着目标与问题进行的既有整体性又有阶段性的改革,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美好发展的时代诉求。正是因为阶段性课改经验的不断总结,包含课改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实施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系统性的改革体系才得以形成,在诠释整体意义的同时又丰富了其内涵与外延;是指向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关切具体内容——课程目标从社会本位走向以人为本、课程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内容从分科知识掌握走向综合经验的获得、课程实施从集体传授走向个体生成、课程评价从强调选拔走向注重综合发展——走向完备的行动尝试。可见,70年课改是在党的关怀和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层替衍进,课改体系也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完善与未来展示。
其次,课改机制不断创新。机制创新是课改的原动力,也是改革结果内化于心、外化于人的一种成果展示。70年课改机制创新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教材发展机制的创新。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课程教材发展先后经历了由“国定制”到“审定制”,再到“教育部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以及随后成立的“国家教材委员会”和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这种带有明显“统权—分权—统分结合”的权力机制创新过程。二是课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于课程的管理还停留在国家统一管控的传统认识之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影响了课改效果的深入人心。1999年6月,_、_决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此开启了我国课程教材的三级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到今天。三是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的创新。70年课改的历程,我国逐步见证了改革带给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变化,正因如此,党和国家给予了基础教育更多的关注。比如,2007年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2年成立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一系列举措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决心和勇气,未来课改机制绝不会墨守成规,不断创新仍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主旋律。
再次,拥有能力出众且经验丰富的改革队伍。70年课改的道路是艰辛的,之所以课改能够持续推进,是因为一批能力出众且经验丰富的改革队伍支撑起了课改事业的一片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一批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队伍。回顾8次课改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历次课改正式实施之前,都需要验证课改实施的理论基础是否可行,课改理论主张能否科学指导具体实践。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省思,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多领域、多学科,具有理论或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组成了能够给予课改具体经验指导的专家团队。二是拥有众多具有高水平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队伍。搭建一支高水平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对于课改而言不仅能够指引课改走向正确的改革方向,还能够对课改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制度上的规范。新中国成立至今,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愈发走向结构合理、权责分明和程序规范,维护着课改的稳固前进。三是拥有大规模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课改的实践检验需要一线教师的亲身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对改革的实践反馈反映了课改的具体成效。从最初国家未重视教师参与到提倡教师加入讨论,再到如今教师与课改的密不可分,认识的转变证明了教师的价值存在,而现实的需求促成了大规模懂课改、促课改、思课改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也仍将是未来课改继续关注的核心议题。
最后,“立德树人”得到有效落实。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相较过去,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是因为党和国家的审时度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认识的转变开启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征程。课改浸染了人们认识转变的精神内涵,通过实际行动赋予改革新的理念与活力,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根本指引,加速了学校课程在课改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完善,同时也丰富了学校课程与地方课程、乡土课程的关系内涵。二是学校教研的有效推进。“立德树人”赋予课改新的生命力,必然要求校内教研活动的配套开展,引导教研活动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推动课改进程走向科学顺畅。三是课堂教学的认识转变。以人为本的概念主张,扭转了传统“三中心”对课改造成的固化认识,课堂教学也从不断讲授走向具有情境化、生态化与个性化的合作交互式学习,提升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11篇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治疗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专利药品售价昂贵,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州将136种国家谈判高值药品纳入报销范围,新增谈判药品平均价格降幅为,报销比例提高了10%,最高报销金额增加了3万元,极大减轻了重病患者的个人负担。2019年我州启动实施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首批将25个中选品种药品平均降幅66%,最高降幅达到98%。截止目前在我州落地实施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的药品以增加到57种,有效减轻了老百姓医药费用负担。
70年发展出硕果,70年腾飞铸辉煌。70年来,甘孜州实现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医疗保障的平稳过渡,建立起了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70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甘孜州医疗保障工作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保基本、可持续、全覆盖”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两个原则,倾情打造“平安、暖心、高效、智慧、阳光”甘孜医保,在雪域高原为甘孜各族儿女幸福小康构筑起生命和健康的保护屏障。
记者:央金 龙文强
责编:文妞儿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12篇
全州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上予以优先保障。
2001年实施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
2004年实施了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2011年出台了《甘孜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甘孜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意见》《甘孜州关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见》;
2012年出台了《甘孜州关于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3年出台了《关于创建藏区一流教育州的意见》;
2018年出台了《关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
在建立机制的同时,大力度推进政策的落地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成逐年增长趋势,2017年 亿;2018年亿元;2019年54亿元;全面夯实了教育持续、稳步、跨越发展基础。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13篇
课改70年的历程是跌宕起伏的,每一次改革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对基础教育更好发展的美好诉求。历史在清晰呈现课改发展痕迹的同时,也将每次改革的经验沉淀下来。因此,我们探寻70年课改厚重的历史经验,既能重温课改求索之路的艰辛努力,又能为未来的改革献策助力。
第一,坚持党对课改的领导,保持中国特色。坚持党对课改的领导,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回首8次课改的历史进程,虽然由于认识不足和决策失误造成特定时期课改领导机构的无序存在,但总体而言,课改是始终沿着党的教育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的,突出了党在课改领导上的绝对核心。党的十八大召开是基础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基础教育各项事业的发展方向与行动选择得到了明确。其中,教育体制与机制的不断创新,为课改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2017年,国家先后成立教材委员会与工作委员会等机构负责课程教材建设工作。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有力人才支撑,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绝对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基础教育发展于国于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始终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和重视。一系列表述证明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力度与关心程度,表达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特色。只有在保证课改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助力课程改革,早日步入教育强国之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扎根本土进行探索,提供中国原创理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原创理论的产生向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中国方案,这是课改行动自觉的本质表现,也是建构我国课改话语体系的价值追求。回顾8次课改历程,我们从中依稀可见“师法”苏联与学习西方课程改革经验的影子。当然,也有扎根我们本土自己的课改实验,如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中学的“271”模式、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同时产生一批像李吉林等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本土教育家。不可否认,特定历史时期学习他域的课改经验是必要的,但是课改是动态、渐进的,过分移植国外经验而忽视本土的实践创生,终究难以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课改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课改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鼓励体系创新,呼唤本土教育家的群体出现。一方面是将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作为课改的精神统领,并将其精神内核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课程教材建设之中、课改实践之中,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积累改革的理论经验,形成自我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鼓励更多一线教师扎根本土实践,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课程、进教材、进教学,形成带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教学流派,以自己的实际耕耘和不断摸索探寻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规律,从而提炼属于中国基础教育特色发展的原创理论。
第三,正确处理课改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诠释中国风格。正确处理课改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就是要在改革的进程中求同存异。“统一”即部分连成整体,分歧归于一致,这就意味着课改要在既定的规则要求下达成统一的认识,维护统一的原则。课改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关心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这就决定了课改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典型的社会主义特色,这是课改统一要求重要的表现维度。同时,课改在课程标准、课程管理制度、统编教材编订等方面有国家统一要求的必然性。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文化适应以及教育现状参差不齐,国家在课改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又倡导各地区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寻求多样化发展。例如,开发校本课程,创新课程开发与实施机制;课程内容在核心价值指导下可增加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体现课程文化的多元性;课堂教学在统一要求上可寻求各自的特色表征,增强校际之间的特色化、差异性与个性化,等等。而维护课改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新局面,是党和国家关怀教育的集中体现,未来我国课改仍要秉持这种关系与理念,唯此才能够顺畅推进课改走向科学、走进人心。
第四,让教师成为课改的主体,彰显中国底蕴。教师是一切教育变革的生力军,缺乏教师参与的课改是没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让教师成为课改的主体,彰显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情怀是国家内在品性的外在显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改变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改中来,促进教师对课程开发、设计、决策、实施、评价主体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时成为课改的重要话题。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真正让教师成为课改主体,需要理念的三重转变:一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体悟到职业幸福感、成就感。也就是说,学校要让教师在课改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才能从精神层面去感召教师积极参与改革。二是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认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课改。“磨课”是当前教师广泛采取的“提质促专”举措,研磨需要时间,这就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转变认识,多方组织、反复演练、精心培育,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为教师“增权赋能”。也就是说,新课改要考虑赋予教师何种新的权利、增加何种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将相关权力下放,利用多渠道、多样化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第五,加强课改研究的国际传播,书写中国故事。向世界传唱中国声音,书写中国故事,是我国课改极力为之奋斗的价值选择。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渐开始摆脱域外声音的强制干扰,通过自身在课改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走向了与国际合作交流研究的自觉之路。一方面需要我们自身不断挖掘本土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是课改的文化之根,只有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整个课改体系之中,才能真正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课改经验。当然,我们也不能排斥国际课改的潮流,要通过借鉴、批判与创新的眼光去审视。例如,我国根据国际核心素养的表现维度创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体系,向世界课改分享了中国经验。另一方面向国际传播课改经验,就需要搭建国际经验交流平台。新世纪以来,我国多次参与或举办关涉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如国际课程论坛会议、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等,以学术交流形式向其他国家及地区讲述我国的课改故事,实现中国经验的国际化。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14篇
医保基金启动之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征收额仅有6,000万元,2019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征收额达到81,万元,比启动之初增长了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提高到每人每年520元,个人缴费达到每人每年250元。2019年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 亿元,享受待遇人数达362,839人。2019年全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年征缴额已达到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亿元。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时,基金对参保人员年最高支付限额只有万元,加上补充医疗保险5万元,年最高保障水平也达不到10万元。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对参保人员年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到25万元(各险种年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到5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5万元,报销比例分别先后提高了10%至30%,城镇职工总体报销水平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总体报销水平达到60%以上,困难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总体报销水平达到90%左右。
同时,把强化医保基金安全作为重点工作,组织开展集中宣传、出台举报奖励办法、建立基金监管联动机制、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初步构建起“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社会共识。近两年全州共计查处违规定点医药机构 186 家,挽回医保基金损失达 万元。医保基金的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的显著提高让广大参保人员得到了实惠。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15篇
“屹立东方”展区,十余件“的确良”衬衣摆放在玻璃展柜中,有格子的、条纹的、斑点的,花色各样。
时光被拉回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随着上海石化等工程相继建成,中国开始大规模生产以化纤为原料的“的确良”。“的确良”,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解决了生产棉花与粮争地的问题,也改善了老百姓的衣着状况。
勾起观众回忆的,还有一组全国各地的粮票。作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粮票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中使用了40多年,直到1993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背后,折射出粮食从供给制向商品化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场景。
钟表、录音机、电视机……展厅中的一件件小物件,见证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伟大变迁。
从一衣穿多季到一季穿多衣,从填饱肚子到舌尖上的享受,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优其屋,从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到千里之地一日还……历史证明,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沉甸甸的。
充足的粮仓、饱满的果实,农民丰收节的场景,吸引观众围观拍照。2018年,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而展览开幕次日,正值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农民群众正努力播种辛劳、挥洒汗水、收获幸福。
在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一群青年扶贫干部走村串户摸底调研。_发
从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到农村环境治理,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和发展民生的生动例证。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_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降至2018年的,城乡居民已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升级;国内旅游人数从1993年的亿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亿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五六亿人次……
走出“时光隧道”,一艘在蓝天碧海中搏击的航船模型正扬帆远航。在新的征程上,中国_将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引领中华民族这艘巨轮驶向伟大复兴。
70周年活动感想与收获 第16篇
建州70周年以来,在甘孜州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人社厅、就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就业工作落地落实,城乡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就业形势稳定,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分类施策促进就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4050”、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抓好就业服务,分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载体,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开展岗位推介、实施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等一系列措施,2015年以来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45人,困难人员就业1437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430人,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10533 个,“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