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书报告 第1篇
答:禅让既不是儒家标榜的礼让,也不是墨家鼓吹的尚贤,更不是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是规矩如此,习惯如此。部落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最早不过会议的召集人,或者会议的主持人,有什么好争的?就连总部的其他公职人员,比如民政部长契,农业部长弃,司法部
长皋陶,文化部长夔,手工业部长羲均(又名倕),还有神枪手羿,也都是尽义务。这种风气或制度直到周代还有,比如诸侯各国的大夫都有领地,都是家君,在自己的地盘上都是老大,但也都为邦国服务,同样是尽义务。
事实上联盟的部门负责人,也都是本部落的酋长,甚至小联盟的首席执行官。比如弃,就叫后稷。夔和羿,则叫后夔和后羿。联盟的部长或内阁成员既然都是“后”,当然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决策权。显然,这里面没有道德的因素,也不能理解为“民主集中制”。尧成为部落联盟的一把手,只因为当时尧部落的实力最强。舜和禹也一样,后来居上而已。四岳、十二牧有发言权,则因为他们的实力不容小看。既然谁都吃不掉谁,又要在一起共谋发展,那么,民主共和,有事好商量,无疑是最聪明的选择。因此,历史的尧舜是存在的,道德的尧舜是人造的。禅让,是不得不让。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报告 第2篇
从网上书店购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六卷,加上总序,共七卷,才100元多点,不贵。分别是《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国家》、《第三卷——奠基者》、《第四卷——刺客与情人》,后更名为<青春志>、《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第六卷——百家争鸣》。
总序,应该说是不错的,把中华文明与_和西方现代文明这三大文明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中华文明的位置,坚定了中华文明的信心,建立了中华文明的自信。
第一卷,祖先,应该说他有所创新,也比较大胆。他把《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与中国的女娲补天的传说结合起来一起讨论,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比较,开阔了视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伊甸园的故事》等神话传说,说来说去谁都没有确凿的事实和证据,最终还是神话故事。当然,他从甲骨文中找到一些有力的文字方面的佐证,也不失为好的有力的证据。
第二卷,国家,本卷的逻辑是清晰的,思路是开阔的'。由分封到封建再到国家,层层推进,历史演变,由奴隶社会演变发展到封建社会。
第四卷,剌客与情人,后更名<青春志>,可能<刺客与情人>这名太过了,后来才另起一名。该册尚未读完,所以暂时不谈。
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描述的思路比较清楚,各个时期,各个小国,都有比较祥细的资料,用几<青春志><青春志><刺客与情人>个主要人物把整个混战的年代交代的比较清楚。重点突出,主题分明。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报告 第3篇
中华历史洋洋洒洒已五千年,从治水的禹建立夏朝,到如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也因此而奠基下深厚的历史底蕴。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是唐宋时期优美典雅的诗词文化,抑或是元、清朝代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异域风情,中华儿女始终屹立于华夏大地,不断的创造、丰富、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人们不再推崇皇家至理:儒学,反而视“玄学”为至高学派。这个时期的男人个个以柔为美,肤如凝脂,手如柔荑,涂脂抹粉。然而,在这看似病态的风气里却蕴含着他们对真实而自由生活的追求。这个时期便是继汉以后的魏晋时期。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他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他家财万贯,位及三公,本可以像他的朋友嵇康一样放荡不羁,超凡脱俗,然而他却吝啬不已,俗不可耐。史书记载,王戎在女儿出嫁后,还要像女儿讨回随嫁的嫁妆;侄儿结婚所送婚礼,事后也要讨要回来。而正是这样俗不可耐的.凡人却写下了“琼林玉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这种雅量非凡的话;也正是这样以为吝啬不已的小人,在儿子去世后哭得天崩地塌。正如他自己所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吝啬不已的小人竟是重情重义的名士,俗不可耐的凡人却有非凡的雅量,虚伪与真实共存一身,真假难辨。再比如,王坦之的父亲王述接到尚书令的任命时,丝毫不推辞,立马上任。儿子王坦之说:“父亲,您应该推辞”作为礼仪,而王述却毫不在乎的说:“我竟然有能力担任,又何必要谦虚”,说完便头也不回的去走马上任了。
在魏晋这段浊流中,文人名士们试图摆脱汉朝腐败的文化,转而去追求真性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相处。他们逃离儒家文化的束缚,用自身的真实去追求新的文化。无奈,这种情感、心理上的真实却被_的虚伪所病态了,也就产生了男子以柔为美,玄学兴起的结果,这一切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王朝,到兼容并包,风气开放的唐宋时期,所不可缺少的即是魏晋南北朝。尽管这个时代风气混乱,并不为人称道,但也只有经历了这段不断探索转换的过程才能迎来文化与制度的巅峰:唐宋。
易中天先生曾说:“实际上,在一个不真实的时代追求真实,这本身就是悖论”。历史就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找人类的生存命题,又有谁能确定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没有一个民族会反对真实,崇尚虚伪,但对他们的时代而言又孰是真实,何谓虚伪。人类的存在对于历史只是一个推动者,历史的发展趋势是时代决定的,虚伪与真实也不一定必须对立,他们也可以共存,而真正的真实也便蕴含其中。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报告 第4篇
答:禅让不得不让,也可理解为:能不让就不让,最好不让。但这同样只能靠实力说话,对于那些茁壮成长的后起之秀便不得不防。因此,如果某个小弟发展势头好,大佬们就会联合起来,找个茬把他掐死。尧就干过这种事,而且帮凶就是舜。
被尧舜剿灭的,是所谓“四凶”: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大约是四个既冒尖又不听话的部落。由于舜的出手,他们被彻底干掉或驱逐出境。
被尧舜做掉的,还有“四罪”:共工、驩兜、三苗、鲧。
被号称有穷氏的羿射下的九个太阳,很可能是九个或多个小部落。称为射日,也许是因为他们崇拜太阳,也许是因为鲧所在的族群崇拜太阳,那些和鲧一起遇难的族群便被追认为太阳。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报告 第5篇
约三百九十万年前,南方古猿出现。
约一百八十万年前,直立人出现。
约二十万年前,智人出现。
约五万年前,母系社会出现。
约一万五千年前,母系社会结束。
约一万两千年前,人类移民至所有非冰封大陆。
约公元前九千年,农耕社会出现。
约公元前六千年,撒塔尔·胡尤克女神像出现。
约公元前五千年,中国人开始务农。
约公元前四千年,“白夫人”女神像出现。仰韶文化出现鱼蛙纹。
约公元前三千年,国家出现。马家窑文化出现蛙纹。
约公元前两千年,米诺斯文明出现生殖崇拜仪式。二里头文化兴
起,有观点认为这是“夏代”的遗迹,中国历史进入以“夏商周”为起始的谱系。
易中天中华史读书报告 第6篇
这套书对于读者有门槛要求,准确说,易大师这套书对于读者有门槛要求。因为不是翻译古史书,再根据每一段历史自己发挥。易大师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述说历史的变化,理清历史和制度、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关键点。所以如果没有明朝历史基础的人读起来不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样津津有味。同样,由于是通俗读物,面对一般民众,又不能如学术论文一样深入论述,枚举符合自身的观点的论据。造成给人匆忙、零碎的印象。有很多转折和变化是默认读者能自行推导出来的,而没有深入论述。因此综上所述,本书就变得很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不过易大师写这书的.目的,嗯我还记得几年前他开始写这书时的序言所说,为的是寻根,而不是给读者讲历史。所以以政治、文化变迁为主线,去芜存菁地摘录关键历史事件,似乎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不过易大师其实对国外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是有自己的理解的,就如一些评论所说,为什么不像两汉两罗马一样引入国际观来看看中西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对比呢?其实这一阶段西方正值启蒙运动,也是开始出现思考者那样的,从神到人的转变。是否世俗化对于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是一个必定关键点,也是一个必经阶段呢?我感觉易大师也是这样想的,不然不会在最后李贽死时会说大明王朝最后的一丝光亮暗下去,但皇帝和大臣们却不觉得痛…
好吧,言归正传,跟明朝那些事儿不一样,本书前半段其实详细论述了明清的政治制度的变化以及来源和原因。明清承金元,而且由于朱元璋和朱棣,造成政治制度更趋集权,且思想本质上已经与唐宋不一样,不再是共治,而是_独裁。伴随独裁而来的,就是由于统治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由于不安而形成的特务制度。同时,又得益于太祖出身贫困,成祖曾为藩王接触人间烟火。所以太、成二祖奠基的明朝政治对于民间仍然是开明的。这就造成大明王朝在官方政治和思想形态乏善可陈,但民间经济和文化均有所长的情况。虽然不如唐诗宋词,但实际明的小说一直影响后世甚大。也不必妄自菲薄说明文化不如唐宋,其实单小说就足以给予肯定,更别说一系列戏曲的出现。
不过易大师的书里虽有王守仁出场的戏份,但没评论心学。从程朱理学到心学的变化是民间人心的潜意识自主选择还是在文化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嬗变,还是异类只能作为个案单独谈。这些都没有说。本书对于朱明王朝这种快到近代,而且史学、野志也还没散逸的朝代的评论似乎不是一两本书可以说完的。看到下一部是想专门写严嵩和张居正。那是不是应该也把哲学方面的也过一下,再出部跟西方同时代的对比书呢?易大师本书中诸多没有展开的观点是否还另外著书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