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钱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第1篇
开展以“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实践,让我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同时,并把温暖与爱心传递给他人,让人们感受处处春暖花开、暗想悠然的人间爱。
实践时间:
xx年1月22日——xx年2月27日
实践地点:
实践内容:
刚放寒假,我就和几个同学筹划着到我县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活动,与大多数活动不同的是我们这次活动经费较少,所以只有多从实际行动中让他们感受的到我们的关怀与温暖。 首先,我们为老人们买了点东西就来到敬老院,刚进入敬老院我们就说明来意,她们都很欣喜地样子,随之我们便与她们交谈起来,她们问了我们很多问题,譬如在那上学,什么学校之类的,我们都一一做了回答,和我交谈的几位老人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模样,但唯独那张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的脸让我记忆犹新,至今也牵引着我,无法忘怀,老奶奶讲到她的经历时,我屏住呼吸,不敢想象老奶奶所承受的伤心与痛苦,老奶奶泪流满面的说“她以前的家庭很幸福,儿子和儿媳妇都很孝顺,对她也很好,还有个可爱的小孙子,小孙子最爱听她讲的故事了,一家幸福的生活着,可是无情的08年地震灾害让她家破人亡,无情的摧毁了原本幸福的`家庭,现在只剩下孤零零的她一个人”。想象那时老人所承载了多少忧伤与落幕,我们年轻人都未必承受的了如此巨大的打击,是多么坚强,多么伟大的精神。老奶奶还说:“所那时她几乎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意志,是伟大的祖国与可爱的人给了她希望,也安排了她的生活,让她很好的生活下去”。现在想象爱可以创造生命,爱更可以更好的让生命存活与延续一点都没有夸张,是爱让老奶奶有了意志与希望,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回来后我们几个相互交流思想与心灵的感触,其次我们走进了孤儿院,那双双蓝宝石般的眼睛是那么纯真无暇,他们都高兴的和我们做游戏,玩老鹰抓小鸡时他们的嬉笑声淹没了一切,所有的烦恼与苦闷都随着嬉笑声越飘越远,最后在那朦胧的山头消失殆尽。时光如梭,转眼间一天的时光已消失在夕阳的余晖里,我木就不得不离开,人虽然走了,可是思想还在那里盘旋,孩子们脸上没有被遗弃的痕迹,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快乐的童年呢,是人们的爱与奉献然给他们的童年带来了欢声笑语,是爱让他们茁壮成长。
实践总结:
在这次活动中一路走来,我在他人快乐的之时,我也快乐的笑了,也在童真的感染下,童年的幕幕重现眼帘,让我又重拾了乐趣,勇敢的面对生活。在几天的皑皑白雪里,我也用雪重铸了我的心灵,也让爱飘散在孩子和老人们的心田,让他在寒冷的冬天里不在孤独与寒冷,更在那眼神中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今后祖国的强大,因为我国是人性的祖国,是处处开满鲜花的人间圣地。
暮然回首,发现原来匆匆的假期多了一份充实,虽然这次实践已经结束了,但是实践带给我的巨大影响还在延续,这次实践虽说没有给我带来物质利益,但是我知道,我把爱心传递给他人,当自己身处困境时也定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人们将爱不断的延续下去,全世界那些处于困境之人得到帮助,他们才能更快脱困,那我们的世界将听不到叹息声了。这次实践给我带来了精神财富,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磨练了意志,短短的几天实践,是庆幸,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现,乏味中充满希望,苦涩中充满香甜。
实践体会:
寒冬不只是自我检验的季节,更是在寒冷中让人温暖而将爱心传递的季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做为大学生的我们,读了万卷圣贤书,思想时候富有的,灵魂是富有的,精神是富有的,所以我们有责任走进基层,步入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上传播思想,播撒爱的种子,用一份爱心关心他人,用一声问候与祝福化为寒冷的季节里千丝万缕温热的光,照射在家乡的热土上,温暖你我,让爱充满每个角落,让社会成为和睦的社会,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伟大的祖国会因爱而和睦。因而更加强大,永远成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社会是一所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使所学知识能用运到实践中去,作为全面发展的当代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综合课堂,是课堂的一种延伸,更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我们在实践中使自己成才,那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捐钱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第2篇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又一个寒假如期而至,我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褪去了大一时期的青涩与迷茫,我在内心酝酿了几个寒假计划,希望能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干部保险扶贫”这个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因为当时了解到活动的时候已经是假期,因此只能报名参加个人宣讲活动。
我对这次志愿活动进行了深入地学习,该活动是在中国_,共青_的指导下,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把覆盖广泛、社会关注度高,对新生事物认识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发动起来,通过志愿宣讲,需求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利用假期走进社会,传播风险知识和保险理念,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效果,从而为构建形成全社会学保险、懂保险的大格局作出贡献。这次假期我们的主要宣讲对象是贫困农村,通过我们的宣讲让农民们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了解这些,我联系到了活动的主办方,努力学习保险知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讲师。
因为这次活动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想要学习有关农村的保险知识只能在线上进行,这也是对个人的自律性的一种考验。通过一周的学习,我基本了解了农业保险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了网络试题测试,成功地认证为该活动的讲师,随后主办方颁发了“农村保险志愿者”的资格证书,我的寒假社会实践就这样开始了。
根据主办方提供的资料,我开始联系山西省朔城区神头镇的张姓大学生村干部,却别告知该村干部已经调走到其他地区;随后又了解到赞助此次活动的保险公司也没有我们当地的,一下子感觉自己像是被抛弃的孩子,一时摸不着头脑。一个去年暑假参加过这个活动的同龄人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他告诉我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己也能完成的,只要想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少想多做”才有效果,想得再多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勇气也是纸上谈兵。与此同时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我相信我可以完成任务。
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选择了自己比较熟悉的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村进行宣讲,再亲戚的帮助下我找到村支书杨书记,杨书记表示支持我们的保险宣讲活动。正值正月,走亲访友的人也多,于是我们采取去村民家里宣讲的形式来完成活动目标。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我重新看了一遍农村保险的知识,并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解说,活动在我们的计划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本次宣讲活动尽管比较困难,但还是坚持完成了,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东西。
首先,意识到增强了农民的农业保障意识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农民还是靠天吃饭,农业是典型的风险产业。而现在农村逐渐走向老龄化,很多农民学问不高,防灾意识不强,收到损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靠“老天爷”的眷顾。天有不测风云之时,苦的还是农民。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产业生产循环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比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因此,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都离不开对农业风险的防范和管控,而农业保险的`灾害补偿功能也正推动了农业风险的社会化转移和分散。在宣讲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当地村民农业生产保障意识薄弱,一大部分村民对农业生产保障政策了解甚少,对于农业保险的理解也是比较狭隘。有的认为花钱投保没有必要;也有的农民有一点保险意识,但不知道怎么进行理赔;有的人甚至担心会被保险骗了钱。
这样下去,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产很容易因灾致贫返贫。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到乡村宣传相关知识,或者加强对他们子女的培养和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也为改善我国农业的现状作出相应的贡献。
其次,增强了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的责任感。我感受到村民们听到可以通过农业保险保障权益的欢欣喜悦。同时很幸运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来提升农民们农业生产保障意识,为当地能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出一份力,让百姓们生活得更幸福,同时更加确定了自己之后要更多参加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助推精准扶贫。
最后,提升了自己的保险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即使我的专业和保险无关,但是通过培训和宣讲,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国家有关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政策要求,拓展了保险方面的知识。本次活动深入基层走进乡村,亲身感受到了民风的淳朴。虽然这次活动有些仓促,又是个人展开,没有和大学生村干部及保险公司取得联系,但是后期在亲朋好友和村支书的帮助下,我最终还是完成了为期两天的农村走访式保险宣讲活动。
本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乡村的意义,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当今社会,就业问题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_总是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的我们社会经验又有多少呢?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以便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更好地去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以后的假期我会继续从事这样的公益活动,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平时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多认识一些热心公益的同学,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公益团队,用我们的绵薄之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村民们能从这次农业保险知识宣讲中有所收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捐钱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第3篇
绵阳市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爱心社团组织了以“预防艾滋病,我们在行动”宣讲会,对当前艾滋病的严峻形势进行宣讲,并鼓励大家树立对艾滋病的正确看法,尊重与关心艾滋病患者,以此来付出我们对公益的绵薄之力。 活动目的:
在我国,艾滋病预防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在生活中,人们的预防艾滋病的意识非常淡薄,并且,艾滋病患者仍然遭受着诸多的不平等待遇。未改变这种局面,提升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加深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去除人们心中的对艾滋病的恐惧,改变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不平等的待遇,我们小组特组织了本次“预防艾滋病知识宣讲会”,以期为艾滋病的预防做出我们的一份小小的贡献。
活动过程:
① 活动分工:由郭凯老师负责宣讲会的活动任务的布置;社团负责人负责宣讲会内容资料的搜集、资料的现场讲解及标志“红丝带”的制作;13级编导班学生负责为现场参与者佩戴预防艾滋病标志“红丝带”;12级播音班学生负责调动活动现场气氛及现场突发事件的情况处理;12级编导班学生负责活动现场拍照记录。
② 活动进行:
1)主持人上台宣布活动开始,并介绍活动开展原因、目的及流程
2)主持人介绍主讲人
3)主讲人上台宣讲(适时注意现场动向提一些相关的问题)
4)活动记录者同时拍照记录过程
5)组员注意适时调动现场的气氛,提升人们的兴趣
活动结果:
本次活动收到积极效果,很多学生表示了解到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一些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并对艾滋病患者所遭受到的一些不平等待遇表示震惊,也表示以后一定会改正自己的看法,更会向周围的人主动介绍预防艾滋病的有关知识。 个人感受及收获:
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深切感觉到自身的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我们为把此次活动办好,前前后后为之做了很多事情,从活动计划、活动准备、活动进行到活动善后处理,我们都力争尽善尽美,做到最好,到最后,活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时,我们也由衷的感到高兴和欣慰,也感到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有了结果,收到积极的反响。并且,从活动本身我们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从那些我们搜集到的资料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我们的有关艾滋病预防的知识也得到拓宽,也改正了许多以前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
同时我很高兴能够组织与参与这次主题为“预防艾滋病,我们在行动”的宣讲会,我们举办这次宣讲会应该算是比较成功,我感触很多。我发现同学们对于预防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多,内心人对其充满抵触与害怕,通过我们对此类知识的讲诉他们似乎明白很多。我们的宣讲会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并非压抑,所以我们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的。但此次会议中我们也存在不足,准备不是非常充分,现场过程有些混乱,并且社团成员对防治知识的掌握也不多,所以一些问题仍存在着无法解决。不管怎样,我付出过,也实践过,成为我们组织活动的一次经历,也对公益有了相应了解。我会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以后取得一定成绩。
预防艾滋病,需要你我携手共进。如何预防这一病毒的传播和传染?洁身自爱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纹眉;有毒瘾暂未戒除前切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医疗时要使用严格消毒的注射器进行检查、治疗;有必要输血时要使用经艾滋病毒抗体检验合格的血液和血液制剂;预防艾滋病,需要从自身做起,同时对于那些艾滋病患者,我们也不能带着歧视的眼光
看待他们。因为艾滋病除了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行为三种方式传播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如交谈、握手,一起吃饭等行为都是不会传播的。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们的健康而努力.
捐钱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第4篇
“善行100——圆梦六一”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重庆大学团委、重庆大学学工部主办,重庆大学励行志愿者协会承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善行100”公益活动是一项大学生志愿者筹款活动,通过高校的公益社团组织和宣传,号召大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报名成为“爱心包裹”活动的劝募志愿者,利用周末和其他空余时间前往邮局网点以及周边进行“爱心包裹”活动的宣传和劝募。
20xx年,“爱心包裹”以“小包裹,大爱心。我们五岁了”为主题。作为重庆大学互助协会的成员,我报名成为劝募志愿者。现将实践内容及我所获得的感悟报告如下:
实践时间:20xx年4月20xx日——6月2日期间的周末
实践地点:重庆市南坪万达广场和沙坪坝三峡广场
实践目的:为贫困山区的贫困小学生募捐六一礼物——“爱心包裹”
实践参与者:重庆大学励行志愿者协会及互助协会成员
20xx年4月,“爱心包裹”活动开始在重庆大学招募志愿者,我作为互助协会的成员报名成为志愿者。在成为志愿者之后,我参加了励行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培训讲座。在讲座中我对“爱心包裹”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并在视频讲解中学到了劝募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活动期间,我利用周末时间多次到南坪万达广场和沙坪坝三峡广场进行“爱心包裹”活动的宣传和劝募。到达募捐地点后,活动负责人分组安排工作,一般是两人一组,在募捐地点200米范围内进行募捐。在劝募时,为了取信于人,我们先拿出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出的志愿者身份证明,然后对“爱心包裹”活动进行简单地介绍。如果劝募对象有捐助意向或者又想要继续了解的意向,我们会再进行详细的介绍。为了使劝募成功率更高,我们在选择劝募对象时倾向于选择身边带有孩子的,或看似面善的,或身著名牌的人。因为这类人更容易对贫困学生产生怜悯之情,且他们具有捐助的能力。在沙坪坝三峡广场募捐时,我和队友选择了一栋商务楼里面的商场店主和店员进行劝募,他们多为年青一代,对公益事业了解更多,也更支持,并且他们更容易相信大学生志愿者。当天,我们总共募捐到5个包裹(每个100元)。
从高中时期,我发现自己对公益慈善有了更多的关注,也热衷于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到了大学之后,我申请加入了重庆大学互助协会。在互助协会的“三走进”活动中,我与协会的同学一起到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善举,但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公益慈善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种由衷的快乐,不仅仅是帮助别人之后获得的感谢,更多的是在帮助别人之后自己内心所得到的净化。从这个层面讲,并不只是我帮助了他人,同时我也得到了帮助。所以,在得知“爱心包裹”活动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我立即报了名。在参加了这次“爱心包裹”活动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尤其是锻炼了自己的与人交流的能力。另外,我对社会,对公益慈善事业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这次活动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和与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并取信于人。我变得更加主动的与陌生人交流。这为我疑惑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做了准备。同时,在劝募活动中我领悟到了团队合作的魅力。第一次在南坪万达广场劝募时,我与队友分头行动。两人各自在商场附近劝募,以为这样能够对更多人宣传和劝募。结果,单兵作战的成绩并不理想,我们没有劝募到哪怕一个包裹。第二次,我们来到沙坪坝三峡广场,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因为女生更容易被人相信,所以由她负责取信于人,我负责介绍活动。在默契的配合下,我们那天劝募到了5个包裹。
其次,在劝募过程中我们一些本来有捐助意愿的人因不愿相信我们而放弃捐助。他们说:“现在社会上骗子太多了,都不知道谁是可信的。”没错,现在的社会风气确实不怎么好。不断地有犯罪的案件被曝光,扶起被车撞倒的老人却反被讹诈,以及涉及到公益慈善事业的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这些负面信息导致社会上信任危机每况愈下。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上,搞得人人自危,还能指望多少人能够为贫困的孩子捐助一份六一礼物,献身公益事业呢?只有在一个互相信任的社会环境下,才能使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再次,在募捐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具有捐助能力的人不愿意捐助,甚至不愿意听我们把活动介绍完就不耐烦的走开了。确实,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多么的热衷于公益慈善。但是,如果我们够更多的去宣传我们的公益活动,是不是能够唤醒更多人的那份善心呢?在参加这次“爱心包裹”活动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
我认为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是有必要的。一来能够招募到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而来吸引更多有善心的人参与、支持公益慈善事业。三来能够使更多人相信劝募的志愿者,使他们不至于被人误认为是骗人的。 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公益慈善体系还不够完善。然而,通过这次的“爱心包裹”活动,我更加坚定了我参与公益慈善的初衷: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把那一份“公益的心”通过我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公益,参与公益。
捐钱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第5篇
在我为期将近一个星期的寒假社会实践中,我在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两个村进行了走访,并对县里的一些学校进行了简单的考察。
在我走访的两个村里,我看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村中所剩的多是老弱妇孺,年轻力壮的都外出打工。这样的现象,在瓜山村尤为严重。一路上走来,遇到的多是年纪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还未成年的顽童,偶尔看到一两个年轻的村妇,也都十分瘦弱,手中拿着农具,闲聊之下,毫不意外的得出,她们是农忙时务农在家,农闲时则大都会外出务工。而罗田咀虽然面临相同的情况,但是相对要好一点,当地有两个小小的纺织厂,据当地村民描述,里面大约有三四十个女工在里面工作,一个月差不多可以赚一千块钱左右。据我蜜察,工人主要是三十岁左右的妇女,也有四五十岁的女工。她们告诉我,那些年轻的都出去打工了,像她们这样“老不老,嫩不嫩的就呆在屋里头做些杂事”,她们无奈的表示“不做这些,做麽事咧?多赚一点是一点勒”。
从我和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可以得出:农民对大学生的下乡公益活动看法不一,甚至有些看法有极大的分歧,其中,也不排除他们对活动的误解和排斥。
他们的看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不理解。
在农村地区,村民这样的看法是十分普遍的,甚至可以说,这种看法是居于主流的。而他们的x些看法,如误解、冷淡、好奇、盲目信任以及过度热情都可以说,是源于他们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不理解。对大学生下乡活动,对相关团体真正有了解的人并不多。一方面,因为村民文化水平低。村里受教育的,或者说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村民都是少之又少的;一方面,年轻的、受过些教育的村民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稍微有些见识的都不愿意留在村里;另一方面,村里通讯、交通都不便利,接受的新东西很少,在瓜山村里,一位妇女告诉我,他们村一个月也会有一次电影下乡,就是随便找一块空旷地,大家围在一起,通过大屏幕看一些非常老的片子。“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些老片子,冇得麽事好看的,也冇得麽事人去看,还不如在屋里在看电视,还划得来一些”。
二、误解。
我就这个话题,电话访问了一位曾经参加相关下乡活动的学姐,她的回答如下:“我们一行七人,统一穿着,拿着雨伞,背着包穿行在村子里、镇上,大家对我们的身份和目的猜测令我们啼笑皆非。有的人说我们是来招生的,有人说我们来搞培训的,有的人甚至以为我们来要钱的,也有人觉得我们是来推销产品的,也有人以为我们是来揭政府的短的,更有人怀疑我们是来拐卖小孩的。我们对他们解释之后,依然有人怀疑我们。在一个老婆婆家,我们对她说半天,她只是不断重复一句话:‘我屋里冇得啊,你介要钱到别个屋里去要啊,冇得哪,冇得哪,快走快走。’另有一些村民,看到我们接近,就盯着我们,我们和他搭讪,他就不断地重复说:‘我白麽事不晓得,哈不晓得,莫问我“哪”。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不少村民以自己没有知识、听不懂怕说错、耳朵聋了、什么都不知道、忙等理由拒绝我们的提问。”另外,他们的误解还体现在对下乡公益活动的x些方面的极大误解。有一个妇女,对于支教极有兴趣,但是她所理解的支教就是,大学生到村民家里去教育小孩,就和家庭教师一模一样。也有人说大学生教的知识,农村孩子根本不可能懂,她甚至举例,说农村孩子读三年级,我们来教五年级,根本是浪费时间,虽然我不断解释,但是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还告诫说大学生就应该在大学好好读书,这些事情根本不是我们该管的,我们根本就什么也帮不上忙,完全是在走形式。“你介这么着到处搞七搞八的,哈是因为生活的担子冇压到你介身上去,等你们长大了就晓得厉害了,就不会想这些事情了。”
三、冷淡。
这里的冷淡不是指他们的态度,而是对下乡公益活动并不怀有热心,觉得这些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不能有任何帮助。在罗家咀,我认识了一位老爹爹,他孤身丧偶,一个人在家务农,两个儿子都在外工作,孙辈都在城市里读书,偶尔他们会回来看看他。老人身体还比较健朗,忙的时候就做做农活,有空就看看电视,和村里的人聊聊天,家里摆着麻将,有时候也玩玩牌。他说,在农村已经没有什么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了,从他的角度,下乡公益活动根本帮不上他的什么忙,那些活动可以做的对他没有用处,他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们又帮不了。
四、好奇。
在我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有的人并不热衷于有关此类的交流,但是在我和其他村民进行交流时,他们却在非常认真的听,甚至跑过来,参与我们的谈话。还有的人,在我和x个村民进行交流后,他们会主动上前来,和我聊天。可见,他们对大学生下乡公益活动可能不了解,或者对活动目的有怀疑,但是总体而言,当对此解除疑惑后还是愿意和我们进行交流的。
五、怀疑。
一些村民了解此类活动后,提出了疑问,并十分怀疑大学生的能力。他们不相信,觉得大学生的工作对他们毫无用处。有人甚至十分露骨的表示“你问我介缺少麽事,那我介就缺少这个东西(做了个钱的手势),你介能不能解决,(看到我无奈的笑,她继续说)要不能解决的话,那你介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虽然我表示,大学生可以用支教等传播知识、文化的方式来支援农村,但是她只是不断摇头,表示不屑。关于支教的下乡活动,有人提出质疑,说大学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精力,而且到处跑家里人肯定会担心,更何况大学生到农村衣食住行的问题,还有农村条件差,有的小孩都已经不在农村读书我们这些大学生一定不会来,尤其是听到支教是自费出行时,更是大摇其头。关于电影下乡,很多人宁愿在家里看电视,也懒得去看电影。对于捐赠衣物,则有人表示,衣服运输过来十分不便,而且存贮不方便。建立图书室,他们觉得如果有地方放,村干部有没有意见的话,那也就没什么。持这种看法的村民一致表示,我们都是大学生,有好心,有热情,肯帮助农村脱贫,但是我们还不成熟,对农村现状缺乏了解,只知道凭冲动做事,根本就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政府。
六、信任。
在活动期间,虽然面临了很多怀疑的目光,但是也有很多人支持。有一位妇女十分信任地说:“大学生,受过好教育,肯定可以帮助我们撒!”大家对于支教、建图书室、捐赠衣物热情较高。我还在罗家咀遇到了一位老校友,老人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湖北大学的大学生,他告诉我,他读书的时候,湖北大学还不叫湖北大学,那时候叫武汉师范学院。老校友年纪很大了,但身体健朗,思路清晰,他对这类活动进行了评价,给予了珍贵的信任,但同时也表示,农村的现状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两个地方是这样,大学生的力量很小很小,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帮助。而家中有小孩的妇女,对支教活动有极大的热情。她们表示,小孩一放假就无事可做,整天跟村里的小孩一起到处跑,大人又要做事,又要担心小孩的安全,十分揪心。她们希望小孩能好好学习,但是自己没有文化,不能进行管束,如果有支教活动,肯定会让自己的小孩参加。更有村民直言,有的小学老师很差劲,只是教授数学、语文,并不怎么教英语,即使教,教的也不好,而一些音乐、美术之类的课程,孩子更是很少上,更不用说像城里孩子一样有学舞蹈、练跆拳道之类的活动。
捐钱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第6篇
一、 实践背景
这是我们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然天气严寒,寒风呼啸,我们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_总是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的我们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
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毕业以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决定先从义卖爱心笔开始,锻炼我们的能力。
二、实践目的
通过向中学生买爱心笔,以提高自己的交流表达能力,同时,本次活动为义卖爱心笔,所得爱心款将全部捐献给需要的人。希望在活动过程中,能激发同学们的爱心,让他们了解到其实在他们周围存在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本次活动就是要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献出爱心。在活动过程中也会向他们灌输爱心的思想,让他们明白向爱心的方式不止一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一些小事,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关心,树立
起关爱他人从点滴做起的意识。
三、实践内容
我把时间的日期定在20日和21日这两天,这时同学们刚刚开学,刚从假期的实践玩耍中回来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活动。20号早上,我乘车来到母校海阳一中在和某班的班主任任老师介绍过我们的活动后,老师同意让我们的活动在其班级内展开。开始,我向同学们解释了爱心笔的来源和我们的来意,并且向他们宣传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倡导慈善理念,鼓励学生们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刚到高兴的是,同学们对爱心义卖表示出了极大的支持,我们的爱心笔一元一支,同学们纷纷向我们购买,都希望能通过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对同学们来说,这些笔是既实惠又有教育意义的。
四、实践结果
这次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我们的爱心笔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很快就卖出去了。这次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中华儿女的责任感、爱心和奉献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收获了爱心,收获了理解,收获了支持,也收获了许多与人交往的能力与技巧。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所有人的力量汇集起来将成为一片爱的海洋。本次活动也提升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自己的假期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五、实践总结与体会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
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时,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的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时间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是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仅要学好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本次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地爱心,这也让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们从小就对此耳濡目染,也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时时处处存有一份善心,与人为善,多从点滴小事中关心帮助他人。有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都能给别人带来极大地温暖。
活动中我们发现其实90后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他们愿意为社会做贡献,愿意奉献自己,只是,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我们的鼓励和支持,就拿本次爱心笔义卖来说,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他们很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只是不知道该通过何种途径。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告诉他们,献爱心不止只有捐款这一种途径,也不仅仅是对那些贫困的人才算是献爱心,即使是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对身边的人献出我们的爱,比如多聆听,多理解等。
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时,要有自信,要培养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我们要学习许多与人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