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参观报告书(必备4篇)

时间:2025-01-26 08:02:28 admin 今日美文

西安博物院参观报告书 第1篇

人文荟萃:

宗教汇聚

中华名族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开放型的名族,从不拒绝优秀的外来文化,并经常能将其发扬光大,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一直流传至今,而印度的佛教反而因为不能适应环境、与时俱进而推出了历史舞台。唐朝曾大量引进西域文化,奏胡乐、跳胡舞、耍狮子、喝胡酒、看胡姬舞蹈、欣赏西域的杂技魔术成风,成为“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反而使得西方开始“遣唐”学习,出现了“万国衣冠拜冕旈”的盛景.

唐•一佛二菩萨插像

唐朝的都城长安,以其雄伟博大的气势、海纳百川的精神,被当

时的人们看做世界中心,吸引著世界各国的人民,来一睹其神秘的风

采,因而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会中心。中国的宗教很多,但土生土长

的宗教只有道教,佛教、_教、基督教、祆教、摩尼教等,都是

外来宗教。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外来宗教中,没有一个像佛教那样

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无论是高层的统治者还是下层的穷苦百姓都虔诚

地归依佛门;并且能够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政治、文化、思想、社

会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佛教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代,成为了中国

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鎏金西方三圣造像

于 1977 年在西安市莲湖区土门李家村 出土,通高 厘米,铜质鎏金。中间为_,左右脇侍为观 自在和大势至菩萨。佛菩萨背后背光为榫卯链接,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也是榫卯结构。整体造型比例匀称,结构合理,面形丰满,方圆适度, 含蓄庄严,工艺精湛,是唐代鎏金造像中的精品,1996 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有唐一代,从高宗显庆四年(659)至咸通十四年(873)僖(xī)宗即位,

先后六迎两送佛骨舍(shè)利,使得当时已经到了“十分天下之财,

而佛占七八”的地步,从这件鎏金佛像身上,我们依稀可见当年国人

不惜财力,虔诚供养的大唐气象。

汉代乐舞跽坐女俑

我们从她们的衣着,动作,表情可以看出汉代女性的含蓄、内敛的美。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她们的姿势并不是直接跪在地上,但也不像我们今天的坐姿,这种坐姿是什么呢?展牌上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出来,他们的坐姿叫做跽坐,指的是这种上半身直立,同时臀部要紧挨脚后跟的姿势,这是一种古代非常礼貌正式的坐姿。而从他们的手势来看,则是在做音乐演出。两汉时期继承了秦代的制度,扩大了“乐府”的建制,大量整理民间乐舞,一方面作为统治者的施政参考,更重要的则是加工创作乐舞,供宫廷欣赏享乐。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汉乐府》,就是对汉代乐舞的总结。

隋代黄釉乐舞俑

该舞俑是一个身材修长的女俑,她的左臂上举至耳侧,袖头自然下垂,右臂垂落至身体右侧,似乎在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众所周知,隋代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过渡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陶俑也有着强烈的过渡性质。与唐代陶俑相比,造型上,隋代人物俑的形体比较瘦长,唐代人物俑的形体则相对丰满;色彩上,隋代人物大多都为单色,且基本是清一色的黄釉,而唐代陶俑色彩则较为丰富;质地上,隋代人物俑以瓷质多见,而唐代则以陶制居多。

唐代杂技俑

杂技在古代称为百戏,在长安,每当有盛大的会典一定要表演杂技。唐代社会开放,国家富强发达,包括走索、旱船、丸剑、斗鸡等都属于“百戏”的门类。

唐代仕女俑

她们千娇百媚、安静恬然而大气,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独特气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而唐代的陶俑的特点可以说是所有陶俑中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组陶俑于1987年在西安市韩森寨村的唐墓中出土,当时一共出土了17件,高度在60到75厘米。既然提到唐代女性是以丰腴为美,因而她们每个人的双下巴都很明显;此外,再来看她们的服饰,不仅脖颈袒露,连胸部也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这就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唐代的社会风气是空前开放的,同时也坦然表现出了当时的人们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说到对美的追求,唐朝女人更甚于其他朝代,例如,唐代女性的发式有140多种,在这组当中就可以看到很多种不同的发型,如单刀髻、堆髻、堕马髻、荷花冠等。大家也许会疑惑,当时的唐朝女性营养到底有多么丰富才能让她们的发量如此之多?探其原因,一是利用结鬟、盘叠、拧旋等梳编法,使发髻高耸;二是掺杂他人头发,使头发增多增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女性会有如此美丽的发髻了。这一组唐代仕女,都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了唐朝女性信心十足,精神饱满,生活富足的状态,从而也从侧面凸显出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以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使我们领略了大唐盛世的巍峨雄风。

金乡县主墓

出土于1991年西安东郊,墓主人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她被封为金乡县主,这是金乡县主与她丈夫的合葬墓,墓中出土了150多件彩绘陶俑。这部分是骑马奏乐俑,生动体现了盛唐时期女子骑马出行的场景;中间这部分是骑马狩猎俑,其中我们可以在马背上看到有猎物,同时还有陪伴狩猎的老鹰、细狗等,不同于之前女子足不出户的场景,唐朝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骑马狩猎,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女子日益提升的社会地位;再来看这些唐马,个个头小颈长,膘肥体壮,比例恰当,生动自然。最后看到的是一组仪仗俑,可以联想到贵族出行时的盛大场面。这批陶俑颜色鲜艳,造型生动,是盛唐陶塑艺术品的代表之作。而像其中戴孔雀冠的骑马伎乐女俑,裸袒相博的角抵相扑俑等,在众多的唐俑中也是首次发现,价值弥足珍贵。

抚琴舞凤海棠形银盘

抚琴舞凤海棠形银盘是1968 年 1 月西安市城建局送交至我馆的。口径 21 厘米,底径 15 厘米,重克。器物造型恰如宽边海棠,整体模压成型,表面錾刻纹饰,局部鎏金,为唐代贵族茶具用品之典范。盘内刻画有一位衣着交领长袍,头顶束发的逸士,席地而坐,双腿蜷曲,双目视琴,似乎正在弹奏膝上放置的古琴。逸士身后的童子执杖恭立,侧耳细听,画面右侧的凤鸟听闻琴声后振翼起舞。四周各饰有叠石一座,留白处以折枝萱草为地,器物外侧以菱形几何纹带及如意云头各饰一周,边缘以石榴、仙桃及折枝花相间装饰,处处尽显奢华。

琴、棋、书、画本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必备才能,而

仙桃在传统纹饰中有健康长寿之意,凤鸣起舞寓意天下太平。纹饰中出现的逸士、童子、古琴,以及周围的凤鸟、石榴、仙桃、折枝花构成一幅美妙的高士隐逸图。再现了初唐至盛唐时,人们自信、进取、开放、包容的生活态度。

三彩腾空马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所谓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如浅黄、赭黄、浅绿、天蓝、茄紫等,但主要以黄、绿、白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从其性质来看,唐三彩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是一种高温烧胎,低温烧釉的铅釉陶瓷器,但由于实用性较差,所以主要用于随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器和俑。此外,唐三彩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大家面前的这一件三彩腾空马,就是唐三彩当中的精品。它于1966年在西安西郊制药厂出土,通高38厘米,长52厘米。这件马四蹄腾空,马背上坐着一个胡人少年,双臂前伸,正在驾驭奔马。众所周知,唐人爱马,因此在古代许多的诗歌、绘画、金银器、石刻艺术中都经常出现马的造型。我们常见的艺术品,都是以马的四蹄直接站立在地面上居多,然而古代工匠在制作这件陶俑的时候,跳出了过去的惯性思维,做了这个绝无仅有的腾空飞奔造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马腾空飞起的动态美感。再来看马背上的胡人少年,身着圆领蓝色长袍,这种蓝颜色的釉料在当时也十分稀有,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发源于西域地区,最早见于唐三彩当中的应用,因而也为我们展现了丝绸之路开通下东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唐代蓝釉驮物骡

通高厘米,长33厘米,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出土。骡短耳直竖作低头负重前行状置于一长方形踏板上。背上有鞍鞯,鞍上驮一沉重行囊。骡体施蓝釉间有褐色斑纹。行囊施黄、白、蓝三色釉。马(骡)的神态和肌肉健壮的腿部均雕刻得细致传神。骡是马、驴杂交而成,兼有驴、马优势具有体形高大、耐力长久的特点,适宜作为驮畜。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被称为匈奴“奇畜”之ー。此件蓝彩骡嘴微张似在长途跋涉中稍作喘息。唐三彩马、驼类常见。而驴、骡类极为少见。此件蓝釉点彩骡是罕见的实物弥足珍贵。

彩绘小憩骑驼俑,1987年西安市韩森寨出土,高,长60CM。骆驼站在一块长方形的踏板上,背峰间斜坐着一个姑娘。姑娘的双臂搭在前驼峰上,掩面入睡。而骆驼抬头前视,想要行进,却显得很疲劳。展现的正是风尘仆仆的西域驼队途中小憩的场景。它使我们想起以长安为起点,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从艺术角度欣赏,这件彩绘陶俑令人耳目一新。骆驼与俑是唐代陶器艺术中常常见到的,而艺术匠人在多彩的生活中捕捉最“精彩”场面,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渲染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骆驼形象适当加大。姑娘熟睡时天真的面容虽然看不到,却给我们留下一个遐想,具有典型的浪漫色彩。

三彩载物卧驼

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县)郭杜镇三十一号唐墓出土。唐三彩骆驼是唐三彩动物雕塑中最独具匠心的品种,逼真、优美的造型配合华丽的三彩饰釉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造型多样的载货骆驼三彩作品体现了自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后中亚、西亚商人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域来到中国以骆驼为运载牲畜。唐帝国疆域辽阔随着西域诸国的臣服这条商路更加畅通。胡商们通过丝绸之路与唐朝进行着繁忙的商业贸易为唐朝社会带来了浓郁的异域风情,同时也把唐文化传播到国外,这些载货驼满载着东西方文化浓厚的货物正是唐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证明。此件载货卧驼刻画精细对多姿多样的货物表现入微是对丝绸之路上往来驼队及各色中外货物的真实表现。

史君墓石椁

这座石椁是2003年在西安市北郊炕底寨村出土的。这座北周时期墓葬的主人姓史,曾担任凉州萨宝,凉州指的是今天甘肃武威地区。萨宝是官名,主要职掌管理波斯商人事物和主持祆教祭祀。史君墓石椁长米,宽米,高米,是歇山顶式的殿堂式建筑,最能反映粟特民族信息的是石椁外部的一系列精美的石刻浮雕。椁门两侧是脚踏小鬼的四臂守门神,头上都有燃烧的火焰,最外侧是直棱窗,上下分别刻有伎乐和祭司点燃_的样子,也体现出了粟特人的风俗习惯,完美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除此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史君墓极具特色的墓志铭,分别用汉字和粟特文字篆写,虽然篆刻的汉字并不熟练,但却为我们研究粟特文字和文化以及当时中亚和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这件作品的第二个特点就在于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石椁,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墓主人生前的一生。石椁的四面分别是墓主人降生、出行、家中对饮、飞天落难等图案,带有浓郁的粟特民族特点。

皇陵巨冢

长安自古帝王都,因此,在西安附近有不少帝王的陪葬陵墓。

   陕西汉帝陵共有十一座,十一汉帝陵是指埋葬在今陕西省的西汉十一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11陵当中,除文帝霸陵在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南郊的少陵原上外,其余9陵都在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

唐十八陵是指唐朝19位皇帝位于渭河平原的18座陵墓。从高祖李渊算起至哀帝李祝,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晔葬河南偃师的和陵,哀帝李祝葬山东菏泽的温陵之外,又因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陵墓。陵墓区西起乾县、礼泉,经泾阳、三原、富平,东止蒲城共6县(分属咸阳、渭南两市)约150千米。

灰陶裸体男俑

男女裸体陶俑曾在阳陵和杜陵等帝王陵或王侯将相墓有大量出土,据考古研究,这类俑在当时下葬时是穿有丝帛或麻布衣服的,并安装有竹木类的臂膀。历经两千年,现在出土时衣服和竹木质的胳膊早已朽掉,才看到了这种裸体无臂的陶俑,因而这类俑也称着衣俑。

彩绘风帽俑

模制烧成陶后敷涂色彩,轮廓线条流畅优美。艺术造型超出军阵陶俑,富有生活情趣。她的身材消瘦,腰部最细,向下裙摆逐渐摊开,一方面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基座,另一方面将女性的曲线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步兵俑

这一组西汉时期的步兵俑有着扁平的面部,头发在脑后结成发髻,并用头巾包裹。上身穿长至膝盖的长袍、下身着宽腿裤,并在小腿处绑扎。人物的手中有孔洞,原当持兵器,但已消失。他们双目前视,神情严肃。两脚与肩同宽,直立于地面,端庄威严。

镇墓兽

是放在墓门外侧守卫墓门、镇压邪恶的怪兽。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木雕漆绘的镇墓兽,到了唐代,则结合了军队中军人的形象,所以身材魁梧高大,宋朝以后,“以俑随葬”的习俗日益衰落,镇墓兽也随之少见或基本不见了。其形象一般分为两种,一个是人面兽身,一个兽面兽身,面容都十分的狰狞凶猛。

天王俑

其实是佛教文化中的人物,本是佛教中守护一方的护法神,约在东汉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进入中国后,被民间文化所吸收采纳,所以其身往往穿着中国武士俑的铠甲,但面部仍有强烈的西域人面相。天王俑经常放在墓门两侧,起着镇墓辟邪的作用。

府城华章

唐朝末年,战乱频繁,政治中心动迁。西安失去了它的国都地位,但由于地处西北军事要冲,但它仍受到宋元明清的高度重视。而且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的贸易往来仍十分盛行。公元1369年,西安府成立,“西安”首次作为城市的名称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今天的西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

北宋刻花五足炉

这个展柜中有众多精美的瓷器,这是一件北宋刻花五足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产于陕西铜川耀州窑,其造型为子母口盖合式直腹平底五足,沿上刻花叶纹。通体施青釉,炉体内素面无釉,这种器型完整的耀州窑遗物发现很少。

明青花阿拉伯文碗

接下来这一件是明青花阿拉伯文碗,其青花色泽浓艳,釉质细腻,碗外沿可以看到一圈阿拉伯文字,意思为“真主啊,保佑我们”表明是一件外销瓷。

从宋代开始陶俑的制作和数量走向衰退期,主要由于宋代在对外战争和政策上的失败,导致社会财富总体减少。因为厚葬太过于消耗社会财富,所以皇帝号召薄葬,而开始出现大量的纸做的陪葬品,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元代的陶俑

这边我们看到的是元代的陶俑,一提到元代,很多中国人都很自豪,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版图疆域的最大时期,包括今天俄罗斯的全境,最远打到了欧洲多瑙河的沿岸。目前在国内我们发现的元代陶俑不多,主要出现在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元代陶俑主要是俑人和马,形态较为写实,一般是灰瓦色。最大的特点就是蒙古族的特征。首先这里的俑人均为蒙古人形象,脸庞方正,倒八字眉,双目炯炯,嘴唇紧闭。从其脸型、服饰以及姿态动作,都表现出了蒙古人刚毅、朴实、勇敢的性格。此外,这里的马车造型也很像蒙古族特有的蒙古包。这一组陶俑虽然在造型技法上显得简单,但能抓住人物的典型形象,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造型当中的地方民族特色。

明代的陶俑

这是一组明代的陶俑,2000年出土于曲江明汧阳王朱公zeng的陪葬墓中,当时一共出土陶俑97件,反映的是明代贵族出行的仪仗阵势,数量较多。其中有彩绘毡帽俑、举杆、举旗的仪仗俑、双人牵马俑,最后一排是演奏乐器的骑马奏乐俑。他们是明代官僚贵族居尊生活的一个缩影,形态逼真,比例适度。在明代,只有藩王以上的贵族墓才随葬陶俑,西安仅发现区区几座,由此可见,这组完整的明代陶俑出土十分难得!

白地黑花诗文梅瓶

瓶身外壁在白色化妆土上描绘黑彩,通体施透明釉。上腹部饰卷枝花叶纹,下腹部题写“风吹十里透瓶香”,诗句的出现,证明其贮酒的用途。这件白地黑花诗文梅瓶为元代磁州窑典型作品,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彭城就是今天河北邯郸市彭城镇和磁县一带,磁县宋时称为磁州,故名“磁州窑”。“磁州窑”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底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长方形端砚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辋川图卷》

 以辋川二十景为蓝本,位于今王维故居陕西蓝田。多以群山、亭台楼榭、舟楫出现。此外,这幅画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属同一画派,即青绿山水画派。

于右任书法

“当年仗义登坛,仓隼护巢竟返,云屯牧野繁星烂,西北天容照眼。学强先生正 ——于右任”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在关中书院都就读过,还创办了复旦、上海大学、西北农科三所顶尖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_担任高级官员,后于1949年11月随_政府迁往台湾。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先生在台北病逝,终年86岁。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将他的《望大陆》当作他的遗愿。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每每读之令人心潮澎湃的诗句,是于右任先生晚年思念故乡所作的著名诗篇——《望大陆》,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满满的对故乡、故土的思念和家国情怀。

华夏古都,人杰地灵。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精工绝艺,融通中外。此即万千年以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崛起。

西安博物院参观报告书 第2篇

说到周秦文明,首先想到的就是青铜器。青铜是指铜、锡、铅为主要元素的三元合金,青铜器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专家大致将其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青铜工具、农具、杂器这五大类。

中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顶峰,因而西周时也被称为“青铜时代”。西安作为京畿之地,青铜铸造业更为发达,在西安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造型精,很多器物上还刻有铭文,这些铭文记载了西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很多的重要史料。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的铜器出现要晚于世界上的一些其他地方,但就我国铜器的使用规模、造型、工艺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与我国的青铜器相媲美。

这些看似平常的青铜器具,每一件都包含着不同寻常的价值,直接反映出青铜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等级社会,其实,青铜器大部分是仿陶器而来,最初,都是生活器皿,同时也作祭器之用,

藏礼于器

西周初年“制礼作乐”强化了等级社会的等级制度,于是,祭器又进一步演变为礼器,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性,什么人可以用青铜器,用多少件,多大个头,有什么纹饰,什么人不能用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青铜器这些特殊的性质和作用,所以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不惜大量人力、物力去铸造它,而无数造像精美的青铜器也确实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以及最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古代形成的“礼”几乎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完全的,全面的体现了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度,在制作礼器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对于“礼”这种最高社会原则的重视。所以,您看的不仅仅是一件器物,这完全是“礼”的具象化,古人通过礼器表达了对于“礼”的尊重感和敬畏心。

商周时期,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周礼.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近年考古发现,在西周以前,流行匜、盘配合使用,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渐废除,盘亦被“洗”替代。

匜、盘

在祭祀之前为了表达对祭者的尊重,首先要行“沃盥之礼”,“沃盥”就是用流动的水来洗手,匜是浇水用的、盘是用来盛接洗过手的水。古代贵族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双方要相互敬献食物,作为一种礼节,在饭前也需要洗手。

兽面纹提梁卣

兽面纹提梁卣yǒu又称“饕餮面提梁卣”,提梁卣是祭祀中专门用来盛放秬鬯的礼器。秬鬯是用黑黍子和郁金香草酿造而成的一种甜酒。

爵相当于我们现在喝酒用的酒杯。青铜爵在整个商周酒器和青铜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祭祀活动中浇酒敬神的第一重器。

勾连云雷纹大鼎

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对于使用鼎,在当时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被称为“列鼎制”。根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的百姓是不可以使用鼎的。成语中的“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鼎大名”等都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外型来分,鼎可以分为圆形三足鼎和方形四足鼎两种。

永盂是盛水或盛食器。表面有焦叶纹、窃曲纹,两侧有耳,并且在飞棱的地方用兽面进行了装饰。在器物的内底有123字铭文,铭文记述了“益公受天子的委托,向一个叫师永的人授田,参加授田仪式的有邢伯、荣伯、尹氏、师叔父等大臣和司土、司工等官员。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西周时期的土地分封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由于历史的变迁,早期留下的文字资料非常少,有专家说过:“商代的史料不足,要仰仗甲骨文;周代的史料不足,要靠金文做补充”。青铜器上的这些文字最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对于了解古代社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甗是古代炊蒸器的一种,是由甑、鬲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甑,用来盛放食物,下部分为鬲,用来盛水,中间有箅来通空气。使用的时候,在底部烧火煮水,通过蒸气来蒸熟上边的食物。就像现在家中使用的蒸锅一样。

簋是一种炊具,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礼器。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奇数的鼎和偶数的簋相配合使用就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在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八簋,在九个鼎中盛放不同肉食,在八个簋中盛放不同的主食。依次类推: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两簋。

编钟是古代祭祀、宴享时用的打击乐器。西周时期的编钟只有五个音:宫、商、角jue、徵zhi、羽,就是今天的1、2、3、5、6,没有4、7这两个半音,我们常说五音不全,其实五个音照样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就是五个音。1978年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战国初期的编钟,共六十五枚,十二音律具全,可以演奏现代的交响乐,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

土室火塘、石梨木耒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模式,使得古人的生活进一步提高,而中国“以农为本”的社会基础,也随着这一进步,其特色越发的明显。

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比较发达,但用于铸造生产工具的仍然比较少,当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石、木、骨、蚌为主,也有少量金属器,到了汉代这些用具的材质几乎被铁器所取代。

鬲是古代的炊煮或盛食器。陶鬲出现于新时期时代,鬲的下部是分档的设计,这样设计既可以增加器物内部的容积,也可以扩大受火面积,适当的缩短了做饭的时间。

茧形壶

茧形壶是战国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容酒器,形似蚕茧而得名,也叫鸭蛋壶。

在“京城”有大批为王室贵族服务的各种工匠,他们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同时也缔造了周秦文明的“金辉玉德”。

秦高足玉杯、金虎饰件

金和玉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古代礼仪活动的“神器”,同时也是至上王权的彰显。以玉作为装饰品,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盛行不衰,金玉饰品造型优美,占古代器物的大宗。在古代社会中,也是王族特权的象征,同时,金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以后,铁器开始广泛应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变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郡国辐凑 财货汇聚

是古代印章盖在门户或包裹封口上的小块泥土,防止被别人打开或拆动,也称为“泥封”。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秦始皇时期,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作为当时的一种保密措施,上奏官员要将竹简捆好,并糊上泥团,再在泥上钤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台后,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封泥完好,确未被奸人私拆偷阅,才敲掉泥封壳御览。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

统一货币

先秦时期,货币体系分为布、刀、圜、贝四个体系。当时由于币制混乱,阻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繁荣,至秦朝统一,货币才统一为圜钱,同时实行“书同文”的政令,钱上以小篆铸其重“半两”二字,从此开辟了钱币的新时代。

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统一币制,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加强中央财权,又可以从财权、财力上防止六国残余势力利用其原来的货币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防止地方分离。同时,货币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黄钺金戈 战车铁驷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与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是为了祈求好运,打仗是为了掠夺更多的疆土。

出土于秦始皇陵东侧的陪葬坑内,出土时多为俑马同穴而出,专家研究得知出土的跽坐俑是秦宫厩院内饲养马的仆役。他们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秦代马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跽坐是上身直立,臀部紧贴脚后跟的一种非常恭敬的坐姿。

古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步兵在战场上只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这个展柜中展出的是车马器,这件器物叫做铜泡,大小不一,鼓面多有花纹,凹面有梁可穿皮条。是马具上的装饰。   

軎为圆筒状,外端封闭,套在车轴的两端,一般位于古车的车轴两侧,而“辖”是固定车轴与軎的部分,起键或销子的作用,形状呈长方形,上粗下细,顶部有兽头装饰。大多时候与“辖”一起配合使用。辖将车軎与车轴固定,使车轮不能外脱。而这也正是汉语中管辖一词的来源。

銮铃是古代车上装饰配件,就是装在车上面的铃铛。兽面当卢,是古代马头部的饰件,用来保护马鼻骨。

这件器物叫马镳,与俗称“马嚼子”的马衔配合使用,可以改变马车的行进方向,所以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分道扬镳”,就是由这两种器物的使用方法演变而来。

古代有很多的战争,大量的青铜兵器就应运而生,,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古代武器及礼器的一种,作为持有者权力的象征。

弩机

中国是弓弩的首创国,学术界一般认为后世的弩机是春秋晚期由楚人创造的,战国以后弩普遍投入战场。弩由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为铜或铁制造,由望山、牙、牛(钩心)、悬刀等部件构成。 望山用来瞄准,汉代望山高度增加并有了分度线,类似近代步枪标尺的分划。牙用来钩挂弓弦。悬刀用来发射,相当于现代步枪之扳机。牛是连接望山、牙和悬刀的机件,当弦钩挂在牙上的时候,牛起到固定牙的作用,当搬动悬刀时,牛使牙沉入臂槽,箭即脱弦而出。

这件弩机重 千克,1976 年西安市大白杨废品由回收库征集。 郭右侧刻有 4 行隶书 34 字铭文:“延熙61十七年五月卅日□□督奸李 炅业,更任忠、都像张□,工郝生□石重二斤十二两。”由铭文可知, 此弩机是公元 254 年为蜀汉的李炅业所造

汉唐风采

汉唐时期的长安城,规模宏大,人口剧增。汉长安城三十万人口,唐长安城在最繁盛时期也达到了上百万人。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国都长安成为了世界东方的国际大都会,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产从长安经由这条国际通道输往西域。同时,西域的奇珍异宝、葡萄、苜蓿等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百戏也来到了长安,丰富了这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使长安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

物阜民安

这时的宫殿建筑更加宏丽,王府巨宅越发豪奢。汉长安的九市,唐长安的东西二市,是繁华的商贸中心。从大量的家畜陶仓、生产工具、生活器具、钱范货币等出土文物中,不难看出首都长安百业兴旺,物阜民安的生活景象。

汉代瓦当

刘邦真正实现“汉并天下”,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后经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 中国第一次进入了国富民强的小康社会。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更是利用儒学敦化民风,同时采用法学巩固政府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一改对匈奴妥协的政策,主动进攻,扫除匈奴之患。并派张骞出使西域,展开结盟外交,最后迫使匈奴归顺,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首次崛起。

瓦当产生之初为素面,以实用为主,随着对形式美的追求,进而在瓦当上创造出各种纹饰,将实用与艺术审美相结合。

瓦当最初的形制是半圆形的,是根据筒瓦的弧形而制作,以后才发展成圆形。

西安博物院参观报告书 第3篇

荐福寺的前身是两位帝王隋炀帝杨广、唐中宗李显做太子时的“潜龙旧宅”。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唐睿宗李旦为其父唐高宗死后“追献冥福”,而跨“安仁坊”“开化坊”兴建佛教寺院,命名为“献福寺”。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荐福寺”。女皇还亲自用“飞白体”题写寺额“敕赐荐福寺”,荐福寺遂成为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荐福寺也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吸引了唐代许多高僧大德,其中以义净法师最为著名。义净大师俗名张文明,生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籍贯齐州(山东济南),7岁初登大宝,受业于善遇和慧智二师,学习律宗,为了效法玄奘大师求取真经,萌发西取真经的念头。在外邦度过了25年的求法生涯,求取梵文经卷400部,1区金刚座佛像、300粒佛陀舍利,最大的收获是到达了玄奘法师去过的所有胜迹,同时还游历了更多的地方,根据义净大师自己的经历见闻撰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这两部著作,对于我们了解他不凡的经历见闻有着重要的文献意义。义净也是继玄奘之后的又一位唐代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

唐时荐福寺占地面积有260000平方米,可谓是规模宏大。其地理位置也很是优越,周边居住着很多的达官显贵,加之殿堂建筑精美,园林景致优美,寺院多举行佛事活动还有民俗活动,因此唐时的荐福寺是皇帝出宫巡幸,文人骚客聚会,百姓节日出行并进行礼佛娱乐等活动的首选,尤其到了每月初一、十五寺庙里更是热闹非凡,有“红娘”牵线给年轻的男女,成全他们的美满姻缘于寺院中。香火繁盛,人流如织,古树参天,花香草绿的荐福寺,一直被人们称为“西园”,成为风景名胜之地。

公元846年唐武宗李炎“灭佛”,荐福寺作为皇帝下旨保存的四座皇家寺院之一,侥幸免遭损毁,得以保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荐福寺损毁大半。至北宋,荐福寺的寺额就移到了南部的塔院,后来以圣容院为基础,维修扩建,遂成为一座殿堂齐备的寺院。现存的荐福寺古建筑群为明清两代重修,基本上保留先前的格局。明代对荐福寺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

今天的荐福寺内古建筑群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从殿堂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寺内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有南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钟楼(东)、鼓楼(西)、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东)、方丈室(西)小雁塔、白衣阁、药王殿、地藏王殿和卧佛殿等组成,完全按照中国古代寺院规划布置建筑。

晨钟暮鼓

清代康熙年间以来,因荐福寺内有一口重约8000公斤的金代(公元1192年)铁钟,每日清晨寺僧晓扣清音远震,悠远的钟声为早起的人们打点定时,再辅以雁塔秀影,成为很有意境的画面,清人朱集义把此景列为关中八景之一,并题诗云:“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从此“雁塔晨钟”成为关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胜景之一。现在寺院里悬挂的钟是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所做的一件复制品,而原钟则静静的悬挂在旁边的钟楼里面。此钟来历很是传奇,原本属于武功县崇教禅院,后来因为渭河洪水,河床改道,冲毁寺院,大钟埋于河床淤泥之下。清代康熙年间一妇人在河岸边捣杵洗衣时发现此钟,后由官府移至荐福寺悬于殿右。解读钟上铭文得知,此钟成器于金昌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钟通高米,口径米,重达8000多公斤,钟表面用界格划分了6个部分,铸字1000余,首款祈愿语“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_常转”铸造地陕西富县阳务村,被誉为“梵钟之最”。在南朝兴起的晨钟暮鼓,在唐代形成定制。荐福寺僧侣每日黎明敲钟礼佛,声闻数十里,充满祥和,裹挟无尽幽思。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遭到兵火被炸坏,再没有能敲响。

除了有名的关中胜景雁塔晨钟,值得一提的还有就是雁塔题名的,去过大雁塔的都知道从唐代神龙年间,进士张吕雁塔题名以后,考中进士的文人学士则争先效仿在大雁塔的内壁上雁塔题名,而小雁塔自唐代起就武举题名,后被明清时人效仿。明代嘉靖年间之后,朝廷下令各地增设武试,以选拔民间习武人才。被选中的文、武举人进士及第者,也模仿唐代进士雁塔题名的雅举,聚集塔下题名留念,1983年小雁塔出土明代“陕西武举雁塔”记名碑,其内容多是陕甘两省乡试举人在小雁塔题名。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均在小雁塔留有陕西武举题名碑。

慈氏阁

慈氏阁中的“慈氏”是梵文中“弥勒”的意译。传说56亿7千万年后,弥勒降生,将继承释迦摩尼的衣钵,成为“未来佛”。唐伪僧薛怀义假托《大云经》为武则天的上位造势,使得国内诸多的皇家寺院大造弥勒像,耗资巨万,慈氏阁的存在就印证了这个历史事实。

圣旨碑

寺内保存的一方《圣旨碑》中记载,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西域高僧勺思吉,请旨修葺荐福寺,历时七年将破败不堪的荐福寺整修完毕,奠定了荐福寺明清时期的布局。竣工后,勺思吉带着“荐福寺殿堂图”向明英宗请赐寺名,谁知英宗因琉璃瓦为皇家御用,对勺思吉用绿色琉璃瓦建寺不合礼制的做法而震怒,责令礼部彻查此事。勺思吉解释说,因荐福寺原本就是唐代皇家寺院,在修缮期间收集了一些唐代旧瓦作为装饰,不敢擅用。明英宗听后疑窦顿消,遣勺思吉任荐福寺主持,寺名沿袭唐制,并亲书“敕赐荐福寺”的匾额,现在这块匾额还高高地悬挂于荐福寺的慈氏阁上,成为唯一一件存放在户外的国家级文物。由于此次大规模的修缮,荐福寺一度复见昔日盛貌。寺内保存的《清代重修荐福寺石碑》记载,荐福寺在清代康熙年间也进行过两次大修,将殿堂佛陀像,伽蓝、大悲、禅师、弥勒等多座殿宇翻修加建,一度呈现十进院落的格局。历代的若干次修葺使荐福寺得以留存于今。

小雁塔的碑石很是有名,在大雄宝殿前的碑楼记载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捐资维修和对于寺院、佛塔的礼赞。院内现存相关石刻三十八处。其中一方《上都荐福寺临大戒德律师碑》(复制品)中提到的大戒德律师是义净大师亲传的弟子智舟大师,他本籍陕西泾阳人,在荐福寺出家60年,主持戒坛30余年,历唐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四位皇帝,名望遍京城,声闻达宫廷,朝野万分敬仰。大师圆寂于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该碑于唐末埋藏于地下,保护良好,字迹清晰。共阴刻6000多字,楷隶书体虬劲有力,碑文的书写时唐初开元年间的书法家韩铎,是韩愈的叔父。碑头是蟠螭装饰,碑右碑背《般若波罗密心经》,左侧为遗戒,对他所创立的泾洲佛寺的布局加以说明。

西安博物院参观报告书 第4篇

中央大厅西安城迹——唐长安城——明清西安府城——帝都万象(二、三展区)

地面西安城迹:

地面看到的是西安的都城变迁图。西安,古称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的3000多年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我们看到地面上用不同的色块为您呈现的都城,自周秦汉唐一直到明清西安城。在地图西侧的沣河两岸看到的是周文王建立的丰京和周武王建立的镐京。溯水北上,看到的秦咸阳城,秦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渭河以南还建有很多的离宫别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房宫。依渭水而建的汉长安城是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遥相呼应的伟大城市,以及汉长城东南的隋唐长安城,它们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所在地。西安背山带河,图的南面深色区域表示的是秦岭山脉(南北地理分界线),四周的绿水线条代表的是“八水绕长安”中的八水(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这里水草丰茂,温度、湿度既适合早期原始农业文明的开端,也为后来的盛世辉煌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这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都是古代帝王选择在这里建都的主要原因。

都城模型

(1)唐长安城模型是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史料记载按照1:1500的比例缩制而成,为我们再现了大唐长安城的辉煌景象。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有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比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了差不多7倍,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倍,今天西安城墙范围内的倍。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构成。宫城位于城市中部的北面,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场所。皇城在宫城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区,政府衙门就集中在这里。廓城内有东西向大街14条,南北向大街11条,纵横交错的25条大街将廓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大家在模型上看到的这些方格子就是坊,坊就像一个个街区一样,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

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宽达150余米,相当于40多个机动车道的宽度。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市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这两部分内分别设有一个商品交流区,也就是东市、西市,当时的市场总面积近两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市场。东、西两市内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买完东市、买西市,我们今天说的“买东西”一词,就来源于此。东市周围的坊里大多为贵族占据,普通商人特别是西域胡商大多集中在西市周围居住,因而西市的繁盛更胜于东市。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

  太极宫(西内)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的场所。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北边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

 大明宫(北内)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面积约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含元殿是大明宫的第一正殿,它气势巍峨,仅殿基就高出地面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层楼那么高,是唐王朝举行登基、册封、改元、大赦和接见外邦使者的最重要场所。

  兴庆宫(南内)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兴庆宫内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天宝十三年(754年)在兴庆宫东墙外附外郭墙建造了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

    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在模型上您会看到很多的佛塔,长安城中建有100多座寺院道观,此外在宫廷中也有专设的佛堂。

唐长安城的东南角是风景游览区曲江池,将风景区与都城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举。当时每到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皇帝就会带着嫔妃来到曲江池游玩、举行宴会,文人墨客、城中百姓也会汇集到这里,因此古诗中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描述。

唐长安城这种整齐划一的格局在白居易的诗中有两句非常贴切的描述“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都城建设格局对后世以及周边国家的都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宋、元的都城,还有日本的京都、奈良两个城市都是这样的棋盘式格局。

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制度和文明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各国、各民族交往的频繁,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这种兼收并蓄的都市文化,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

公元904年(天佑元年),朱温出于政治目的使得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在唐皇城基础上缩建的“新城”,只有原唐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大,这座“新城”一直沿用到明代初期。

明清西安城模型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明清西安府城模型。明清西安城是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历时八年(1370---1378)扩建而成的,面积有平方公里,城墙周长公里,是目前保存规模最宏大、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公元1369年西安府成立,“西安”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明朝初年,西安虽不再是国都,但因地处西北、西南军事要冲,再加上盘踞在西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对刚刚建立的明王朝仍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西安修筑防御设施,西安也因此成为西北的军事重镇。

   城墙形制是一个长方形,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四面各有一门:东边的长乐门,西边的安定门,南边的永宁门,北边的安远门。每门的城楼都是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标志性建筑钟、鼓楼。钟楼最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是今天的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迁建于现址;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八年(1679)和乾隆四年(1739)先后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