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讲座报告 第1篇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郑伟鹏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从高校教师的构成、对高校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教学过程的
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高校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大学课程内容有着许多的特点,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
作为大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的掌握。
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四、观摩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这次培训又安排了两次课堂观摩。虽然是不同的专业,但是教学的方法是相通的。从观摩教学中,我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自己的差距,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总之,这次新教师培训虽然是安排在学期之中,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次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来参加培训的。我通过这次培训,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教师,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师专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科技讲座报告 第2篇
20__年,我开着我的宇宙飞船回到了我的家乡慈溪,。啊,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到家,我惊呆了:怎么变得这么小了?就在我疑惑的时候,我妈不慌不忙的按了一个“放大”键。哇,奇迹发生了!原来的小房子变成了大别墅。
来到卧室,发现没有床,但是床从天花板上慢慢的下来了。电视在哪?啊!一张纸其实就是一台电视机,可以折叠,可以撕,可以拼接。多么便携的电视机啊!
中午,妈妈说:“该吃午饭了。该吃饭了。”但是餐桌是空的。妈妈这样对待从火星回来的儿子吗?我妈大概看出了我的想法,轻声说了句“准备午饭”。一个机器人好像收到了特殊的订单。一边哼着欢快的小曲,一边从角落踱到餐桌前,慢慢打开胸前的显示屏,用流利的普通话让我们点菜。我们在屏幕上点了几个喜欢的菜,机器人急匆匆的进了厨房。两分钟后,这些菜都做好了。机器人附上一句话: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和你小时候的饮食数据,把大米作为主食送人。请慢慢欣赏。祝您用餐愉快!
吃饭的时候,妈妈告诉我,机器人现在真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饭后,我参观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是我妈妈的好助手,也是我妈妈的好朋友。
最神奇的机器人是气体机器人,如果发现气体泄漏,它可以吸入所有气体,转换后吐出氧气。如果当时主人正好在厨房,机器人会换个防毒面具让主人尽快逃离厨房,然后关上密封门,把气体吸干净。
未来科技生活真美好!
科技讲座报告 第3篇
在这次科技创新讲座中,我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还学到了如何通过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下面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许多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技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其次,讲座提到了科技创新的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敢于想象,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二是要注重实践,将想法付诸于行动。三是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创新的突破口。这些要素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启示,它们可以指导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创新实践。
在讲座中,教授还分享了一些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反转思考、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这些方法让我认识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和培养获得的思维能力。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讲座还强调了团队协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可以集思广益,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最后,我认为这次科技创新讲座对我的启示是深远的。它让我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这次科技创新讲座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历。通过聆听教授的讲解和与其他听众的交流,我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科技讲座报告 第4篇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他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家在强大,在现代社会,科技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当然,科技离不开创新,简单说,没有创新自然不会有科技,这是人们脑海里潜意识的想法。今天下午,我荣幸来到多媒体教室,听取来自株洲市二中张天如教授的科技讲座。
讲座分为两个篇幅,社会篇与学生篇。社会篇强调《两个必须,两个一定》,
1、要学会创新周围一切;
2、创新要对身边事物感兴趣;
3、创新要敢于想象;
4、创新要信息畅通。
学习篇要注重‘六会’,
1、会看,要学会观察;
2、会想,要学会有创新思维(逆向思维);
3、会画,学会画出各种图(外观图、结构图、三视图、统计图、电路图);
4、会做,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5、会写,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6、会说,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紧张、抓重点、科学分析表述、应变能力强)。
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创新,比如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可以改变工具的使用方法,改变工人的组成和结构;比如为实现仪器工具的多功能,我们可以改变工具的结构,或许稍微变动一下其零部件我们就可以得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工具。这些例子都叫创新,不只是造出了一种新的东西或想出了新的方法才叫创新。
创新是一切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源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的我们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作用。同时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一种指南,它还应作为一种行动贯穿我们每一项实践中。创新还应应用于我们的各项专业研究领域中,以便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创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创新者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个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人,在该领域里是不可能有新颖见解的,只有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内涵、外延、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质疑,才有可能有创新之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而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少年,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将自己雕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祖国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科技讲座报告 第5篇
第一场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微痕分析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李为亚老师将微痕分析与淀粉粒分析方法进行关联;最后一部分则以三个案例作为媒介,进一步深化对两种方法的理解。
图1 微痕分析的概念
接下来,李为亚老师讲述了淀粉粒分析方法,及该方法如何与微痕分析方法进行结合。微痕分析可以推测多类加工对象,但无法鉴定植物的种属,而淀粉粒分析则可以做到对富含淀粉类植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此外,根据损伤的淀粉粒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古代的食物加工方式。因此,对器物功能等进行研究时,他认为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图2 微痕和淀粉粒分析的步骤示意图
第三部分,李为亚老师展示了在微痕分析与淀粉粒分析方法结合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考古学问题进行探索后获得的进步性认识。第一项研究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痕和残留物分析方法获知,不同类型的石磨盘用以加工不同类型的物质,证明古人可能是有意制作出不同类型的器物从事不同的生业活动。
图3 石磨盘微痕分析结果
接下来,李老师提出古人使用何种技术研磨谷物的问题,进而通过模拟实验,使用微痕与淀粉粒分析,建立了区分古代不同食物加工方式的微痕图谱,并发现贾湖先民采用的是干研磨的方式加工谷物类食物。该项研究可以更广泛的应用到其他的遗址中,揭示古代粮食的研磨方式。
图4 不同的研磨方式产生的不同微痕
案例三则聚焦在水稻淀粉粒在石磨盘和石磨棒上发现的数量和频率低这一现象上,李为亚老师借助模拟实验、微痕与淀粉粒分析,提出水稻淀粉粒在干研磨后损伤最大,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时难以发现,因此可能导致了前期研究中水稻出现率低的现象。
图5 不同谷物淀粉粒在干/湿研磨后粒径的变化
最后,李为亚老师展示了他在莱顿大学读博期间,其他同事们从事的关于微痕的丰富工作,研究对象包括石斧、兵器及装饰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