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1篇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
电力系统运行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其高度可靠性和高度安全性对运行、检修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电力生产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理论基础上锻炼其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因此,多年来 电力系统仿真一直是电力行业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自八十年代引进第一套300MW火电机组仿真培训系统 以来,已先后开发了核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电网调度仿真培训系统等,这些系统为提高电力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电力安全、优质、高效地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2,3].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来的培训学习系统以逐渐不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比如基于物理的培训系统 ,需要专用设备实现,设备不仅相对复杂,需要相对较大的空间,而且价格昂贵,学习人员不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到专门的培训部门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习人数和质量[4].因此,近年来虚拟显示技术被逐渐引入到 了电力系统计算机仿真教学培训中。
在电力行业中,由于电是很危险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中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并且不是每一个生产现场都可以 进去的;同时电力设备的昂贵,一旦发生事故则损失惨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电力培训系统,不仅能节省资金 ,降低危险,还能使这些环节联系更加密切,使受训员工进入每个部分进行深入了解,往往会学到现实当中无法接 触的东西[5,6].本课题利用计算机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模拟二次回路故障现场情况,并可以与实际的二次装置相连 接,使学员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环境下,进行所有二次项目的判断、查找以及故障处理的训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力系统中仿真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实在计算潮流、稳定性分析、系统规划、事故分析, 还是对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都离不开电力系统仿真,对于电力系统的仿真现在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主要针对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及机电暂态分析的仿真,其主要由一些仿真软件来实现,如Matlab、PSASP、 EMTP、PSCAD、BPA等,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模块分析的功能,用程序模块实现电力系统装置各种可能的功能元件, 在仿真时用图形操作将这些功能元件按被试装置的实际结构组成装置的软件框图,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结构和参数 ,对系统各种情况下稳定性及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7,8,9,10,11].
二、为物理操作方面的仿真,这种仿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分为三大块:电站仿真、电网仿真和变电站仿真 ,其主要是由仿真机来实现的。
一般仿真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仿真计算机、I/O接口系统和控制操作盘台。运行技术人员通过控制操作盘 台上的模拟操作器、逻辑操作器或按钮、开关把手等进行所需的有关操作例如增加或降低某些设备的负荷,也可能 是启动或停止某些设备。这些操作信号经过I/O接口的输入通道进入仿真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按照输入值的变化, 根据所编制的程序进行数学模型运算或逻辑判断,把运算和判断结果通过I/O接口输出通道送到控制操作盘台上的 显示设备,显示出整个发电机组各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12],例如各参数点的压力、温度、流量、汽包水位、汽轮 机转速、发电功率等,以及各个主、副设备的运转状态,如某设备正在运行中或处于停止状态等。
仿真机一般用于电厂、变电站和电网调度运行操作人员的培训,且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仿真机的主要任 务是培训运行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干部,使其熟悉掌握机组的全部操作,包括正常工况、异常工况和事故状 态的操作与处理,以及自动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和切除条件下的操作。其可以为学员创造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为实现“学生中心,从做中学”提供了理想的条件[13,14,15].
仿真机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特点[16]:
1、经济性
在仿真机出现以前,电站机组的运行人员往往只能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机组的跟班操作,即“师傅带徒弟”的 模式,才能获得对机组的操作与控制能力。而仿真机在实际投运后,极大地缩短了培训周期,减少了培训费用。同 时增强了培训效果运行人员在培训的时段内,可以自由地操作控制虚拟的机组。能够予以各种运行设置,有练习机 组突发事故的机会。它所带来的是机组运行的新概念与全新操作感受。
2、安全性
仿真机问世后,可以放心地在仿真机进行大量故障设置,针对事故的紧急排除,及早消除隐患。由于是软件操 作,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问题。在培训期间,运行人员的安全,可以给培训人员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提升培训效果 ,让运行人员在真正的事故中处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这样,就为电站的运行安全增加安全系数。
3、灵活性
在实际运行的机组上进行运行人员的培训,一般都会受具体环境制约培训。而如今的培训阶段,教练员又可以 依据相关的情况。例如运行人员的运行水平和机组的特性,合理地安排培训范围与培训内容。在培训课上,教练员 能够方便的确定机组运路线、安排启停机、故障的预设置、仿真速度的调节、事故追忆的多次练习等。
其缺点是只有二维画面,无法给使用者以真实的三维感觉;使用专用设备来实现物理仿真,导致了仿真培训系 统的庞大、复杂及昂贵;仿真培训系统难以随真实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等。
三、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仿真培训系统
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崛起的一种实用技术,它是一种综合计算机 图形技术、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等多种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17,18,19,20,21].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各 种传感器构成三维信息的人工环境--虚拟环境,以模拟方式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 三维图像世界,在视、听、触等感知行为的逼真体验中,参与者可以直接探索虚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和变化 ,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22,23,24].
与以往的仿真培训系统相比,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力系统仿真培训系统具有以下优点[25,26,27,28,29]:① 充分利用文本、图形、三维影像、三维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刺激学员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学员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了培训效果;②既可以降低培训系统的硬件投资,又能方便及时地反应电厂、变电站等的变 化。因此采用虚拟仿真培训系统有助于实现对于不可视、不可摸、不可入的危险场所的仿真以及解决培训设备不足 、型号落后且难以更新换代等困难。
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30,31]:
沉浸性(Immersion):指计算机操作人员作为人机环境的主导者溶入于虚拟环境中,通过多维方式与计算机 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能使参与者全身心地沉浸在计算机所生成的三维虚拟环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2篇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有关供配电、照明、消防、防雷接地、通信、有线电视等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建筑开始走向高品质,多功能领域,应向综合应用方向发展。
因此,建筑电气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科学,建筑电气则应建立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以适应现代建筑电气课题的需要。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过程能对所学专业课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掌握建筑电气工程课题的步骤、方法、绘图技能以及建筑电气的施工程序。
学会选择和确定电气设备的型号及规格,学会查找相关手册,开拓视野,提高工程语言表达能力。
建筑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创造、维持与改善室内的电、光、热、声环境的一门科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耗及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关于节能的技术也倍受社会关注。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消耗占社会总消耗的25%,其中建筑电器占14%,今后比例还有可能上升,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建筑电气设备本身没有或很少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建筑中缺少先进的电气控制系统对攒同电气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产生人为和非人为的巨大能源消耗。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加快,国内外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住宅需求量很大,原有建筑电气已经不能满足课题要求。
本课题在完成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减小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此类建筑电气技术新趋势:采用现场控制总线技术;融合弱电技术和强电技术;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弱电的方式控制强电;使用者现场控制方便节能;管理方便;提高建筑安全性能。
三.课题内容: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该建筑系统电气课题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课题选择的结论等。
主要内容有:1.按环境要求、光源特性、建筑物风格,装饰效果,环境氛围材料质地及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选光源。
按配光需求、灯具特性、照度质量、装饰效果、灯具与建筑配合,与环境配合、与气氛配合、并要求要均匀无眩光来选择灯具。
根据民用建筑照度规定,应用适当的照度计算方法布置灯具计算被照场所E。
2.按外形、功能、防护要求,控制要求选开关、按安装数目规定、外形功能,防护要求,选插座。
按走线原则及安全便捷省钱省管、安装规范,建筑结构等走线。
按供电可靠、安全、优质、经济原则及负荷类别确定整个建筑内供电方案。
3.按供电可靠、安全、优质、经济原则及负荷类别确定整个建筑内供电方案。
按导线选择原则、各类导线优缺点及各种敷设方式确定课题供电网。
统计系统理论数据,为导线设备选则提供理论依据。
选择各部分导线、设备。
绘制系统图。
完善各层平面图。
按本地区及建筑具体情况确定防雷等级。
进行防雷选择课题计算。
完成防雷及接地平面图。
四.毕业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 认真学习和消化任务书,明确课题题目,任务和要求,搞清楚已经给了哪些数据,还要收集哪些资料。
2. 借阅相关书,征求老师意见,拟定大致进程,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供配电、照明、消防电气系统课题计算,在CAD中队整个系统进行模拟细化。
3. 分析研究资料,并整理资料。
在配电课题中先根据手册确定各个空间的照度值;课题中以放射式接线,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应用需用系数法计算负荷,按规定选择保护电器,电线电缆,达到安全用电和节能的目的。
4.在照明系统中,本着节能的原则,选择合适光源,通过照明计算,确定最佳光源数,为人们创造一舒适、明亮‘休闲的环境;插座安装课题避免拖线板的滥用,满足增加用电设备的需求,提高用电安全性。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3篇
中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人类的行为都源于一定的动机。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行为,同样源于一定的动机。如果我们能够对行为的动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就可以对可能的行为做出预测,并通过对调节动机来调节行为。如果对英语学习者的动机类型和强度有基本的了解,这对于英语教学者调整教学行为以培养和调整学习者的动机,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普遍不足,厌学情绪时有流露,他们的英语成绩普遍较差。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市场经济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即培养应用型人才。鉴于学习动机对于英语学习重要性的理论,我们有必要以他们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英语学习动机,并对学习动机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2、同类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对于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国外已有许多理论,如强化理论、成就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归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从系统分析的视角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包含促进学习的多种心理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这一动力系统主要由两个动力因素即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构成。奥苏伯尔则从对学业成绩的实际影响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是制约学生外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gardner对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动机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具有开创性。他把外语学习动机定义为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学习语言时的努力程度。动机包括三个要素:学习语言的态度,学习语言的愿望和努力(动机强度)。他的理论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受到挑战,许多研究者指出,gardner外语学习动机模式过于强大与完善,以至于阻碍了其他模式与理论的存在发展,并且该模式主要考虑了社会大环境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影响,而对学校和课堂教育情景下的外语学习动机重视不够。九十年代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研究者把心理学上多种动机理论和因素引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williams从社会构建角度出发,提出了他的外语动机理论框架。把动机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兴趣,能动作用感、掌握欲望,自我概念、态度、情感、状态、语言发展阶段,年龄和性别等;外部因素包括学习环境或与他人(父母、教师和同学)的关系等。他认为一开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受各种原因激发,这些原因可能来自学习者本人,也可能来自外界,并且学习动机内部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外部因素之间的等。九十年代后的动机研究从社会,认知,心理和构建等多角度出发,扩大并补充了以前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但大量的动机研究集中于发现学习者的各种动机因素,还缺乏足够的理论简述各种动机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者秦晓晴、文秋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外语学习动机因果模型。该模型包括了个人需要、动机前提、情感中介、认知中介、动机行为和学习结果等几类动机成分。王振宏,刘萍研究发现:内在动机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外在动机与学生成就呈显著的负相关。并且动机因素与学业成就存在着因果关系,内在动机通过直接影响学习策略而间接影响学业成就。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动机状况的研究与考查,一直也是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最大规模一次莫过于1981年在朱智贤教授指导下进行的“国内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理想、动机和兴趣”的研究。我国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普遍从社会心理视角,只涉及诸如学习目的或自信心等少数动机结构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没有考察更多的动机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主要以在校的本科生为主,在所有实证研究中占80%。而针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则很少涉及(王晓旻张文忠xx),对中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也很少。
3、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引言
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文献
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为更好地进行主体部分的论述打下基础。
第三章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如何?
(2)形成这些学习动机的原因是什么?
2、研究对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两个班级共约110人。
3、研究工具: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学生英语测试题
4、研究过程:xx、09—xx、01,历时4个月
5、数据收集
第五章结果与讨论
1、研究发现
2、本研究的教学启示
3、本研究的局限性
4、研究的前景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如何?
(2)形成这些学习动机的原因是什么?
4、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用来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
学生英语测试题—:用来研究学生学习动机组成因素与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是否相关。
5、论文的创新点、学术或应用价值、预期达到的水平
创新点:
研究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学术或应用价值:
对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指导教学。
预期达到的水平:
对学习动机理论有全新的认识,探讨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今后将对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6、可行性分析(对设计的技术路线、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导师的指导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普遍从社会心理视角,只涉及诸如学习目的或自信心等少数动机结构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没有考察更多的动机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主要以在校的本科生为主,在所有实证研究中占80%。而针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则很少涉及(王晓旻张文忠xx),对中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也很少。试图从多个视角探讨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作用心理机制组成因素及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全面理解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7、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4篇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选题背景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为国家实施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过往的舞蹈教育那样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虽然学科化自有其优势,但过于或单一强调学科化,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不能融汇贯通和迁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封闭型人才”的养成。本文以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教育、舞蹈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生态式舞蹈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态式舞蹈教育与多种艺术文化联系贯通,密切相连的培养优势,找出实施生态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将其合理的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而探寻能够培养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艺术素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全方位艺术知识的开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调查分析,促进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舞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意义建设构想,促进人才合理化知识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既是对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一种探讨,同时也是对其它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生态”一词是 21 世纪的热门词,全世界几乎同时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路,科学一直承担着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点一点尝试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正是科学的试验和真理的获取,使得人类得以进步、生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但是,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艺术带给人们的真与善、美与丑、幸福与苦难等。任何时候,艺术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极为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观念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也为人类带来了道德、修养、观念,艺术是人类精神内核的外在形式,是人类灵魂修为的建筑师。第三次科技革命打开了综合艺术教育思潮的大门,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以美国为首,包括欧洲在内的主要艺术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加入,改变了原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与音乐课独占的局面。这一改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对部分落后的地区及中小学实施起来却具有困难。这种困难多数来源于艺术种类多样,艺术师资缺乏且过于单一化等原因。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同时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而一些仅保留一门课程,无法开设其他艺术课程,更别谈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资金、教师及岗位编制等问题的限制,被迫将原有的艺术课时间改为文化课。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社会各行业需求中,越来越将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创造能力,看作职员综合性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1]。由于艺术教育长期以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致使普及型人才缺乏。在社会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的环境下,众多中小学用人单位开始要求艺术教师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能够同时教授多门艺术课程,这使得单一的专业人才走到中小学等基础教学机构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再是以高精尖的专业单一型人才为终极培养目标,而是以培养掌握多种艺术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技能,具备人文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艺术鉴赏力、批评能力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为同级目标。社会对艺术能力的渴求,点燃了艺术教育自身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普及型人才培养转变的火焰,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把火焰的燃料。生态式艺术教育突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形成各科艺术门类相互交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艺术人才培养及艺术基础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以舞蹈为主体,阐述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发展情况,通过舞蹈学、教育学、艺术生态学等,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方法。论文从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发,结合教育学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现象、舞蹈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舞蹈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探寻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论文将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以我国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为参考对象,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合理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来获得论文所需的资料。通过对教育学、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态艺术观,及舞蹈学相关文献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帮助确定当前新时期,生态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养的应用和设置。同时,拟定在西南地区选择几所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对其普及型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此外,也将针对论文需求,拟定重庆市 6-8 所中小学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在社会群体、学生群体、用人单位群体了解到舞蹈教学,及对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以生态艺术观、生态艺术教育理论认识为依据,结合我国高校舞蹈培养现状、我国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从一般现象到个别认识,从而推知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
五、写作提纲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5篇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20xx年xx月xx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4月26日”或“20xx-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xx]53号)执行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xx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xx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xx年第6期第140页。
3、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xx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xx年第1期第20xx。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xxxx年xx月xx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xxxx年xx月xx日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6篇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1、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2、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3、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4、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5、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6、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7、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xx年第6期第140页。
8、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xx年第4期第38页。
9、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10、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11、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年02期,第39页。
12、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7篇
一、研究课题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二、课题研究概述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村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信息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村镇建设的效果.我国村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村镇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信息发布、传递和反馈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因此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缺失问题,本文研究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需求.
首先,运用需求识别理论分析了系统用户,将用户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结合村镇建设的具体活动明确用户需求内容与特征;其次,基于用户需求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功能需求及业务功能流程,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最后,根据顾客需求满意度理论,尝试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两方面分析系统的适用性,并构建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在充分分析系统需求和满足用户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的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涉及用户入网查询、在线验证、内部审核、网上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功能,通过完善的标准业务流程设定,清晰的操作界面以及明确的.工作划分,有效地将用户需求与系统各方连接起来,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可逐步认识村镇建设标准的准确性、适用性,使村镇建设标准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最终达到用户的满意度.
三、研究背景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和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小城镇,城镇化是的民生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
⑴.国家“十二五”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是各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保障.
村镇建设活动极其分散且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目前,全国共有约330万个自然村,66万个行政村;有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居住、工作和生活.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亿亩,城镇建城区5700万亩,而农村建设用地亿亩,农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5倍.住宅建设一直是村镇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村镇建设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据_统计,20xx年农村住宅投资2334亿元,村镇住宅建设量8亿多平方米,而同期城市的年住宅梭工面积约为25?30亿平方米.20xx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40%,“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xx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47%.目前农民自建住宅每年还以2%的速度增长,其中楼房比例增长更快,约占60%,年梭工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工程建设量将不断增长,一批适应村镇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等建筑形式也会相继出现.每个村镇的功能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村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等.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把村镇定位为分担大城市人U的聚居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质量管理”为指导,探索建立小城镇规划备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划执行,大力加强了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非经济生产功能.
四、研究目的为了有效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村镇公共事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规划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式作为技术指导来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适用于村镇建设项目特点的工程建设标准,为村镇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维护、加固、拆除等活动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是村镇建设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涉及到有关村镇建设的众多标准的申报、编制过程管理、审核和发布、宣贯、修订和废止等等诸多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还涉及到与村镇建设标准相关的信息发布、技术指导、动态辅导、专家支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化系统平台作为媒介,满足村镇建设领域标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保障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快捷、方便、广泛传播.任何信息服务建设都需要满足相应的需求,适合使用者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相关工作效率,节约时间、资源等.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经验,针对我国村镇建设标准不能被及时掌握和标准实施效率低等问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利用顾客需求识别的思想,分析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和体系构架,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以测量用户满意度,为系统平台的开发提供依据.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应用和政府职能变换转向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功能、体系和开发模式,能够直观地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以用户为中心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涉及用户、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需求满意度四个概念,其巾需求是核心,用户是需求对象,而功能需求是用户需求的实现方式,需求满意度是用户需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将从用户需求、基于需求视角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和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三个方面展.
全文内容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简述我国村镇建设现状及研究本文的目的,回顾国内外建设领域信息化研究现状,总结现代信息化建设不适合村镇建设,提出建立符合我国村镇建设的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规划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概述了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和标准化概念,介绍了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分析和体系结构.运用需求识别理论,阐述了顾客识别和顾客需求的概念,总结出顾客需求识别流程,提出顾客需求满意度含义.
第三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运用需求识别理论,针对村镇建设的实际情况讨论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进一步指出不同用户存在不同的需求,分析了系统用户的需求与特征,最终对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进行论述.
第四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出系统功能需求的实现目标,继而分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立、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归纳出采用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建立系统的特点.
第五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本章是对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过程中,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方面,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系统的适用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第六章,结论.总结所做研究的成果,提出本文的不足和对后续工作的期望.
六、论文提纲摘要Abstract1、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
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化概述标准化信息系统分析标准化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需求识别理论本草小结3、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系统用户需求内容系统用户需求特征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木章小结4、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系统功能的需求实现目标系统功能模块分析业务功能需求分析业务功能流程分析系统体系结构分析系统运行环境分析木章小结5、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需求满意度分析构建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8篇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题来源
多年的部队营房保障工作经验,让我积累了一定的军队营房保障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关于营房保障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投入巨大的营房建设方面问题严重。通过这两年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的开始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思想来研究营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几年的理论积累和实地研究,终于发现了营房建设有效管理的方法————-营房建设集成管理。
.课题意义
部队营房建设集成管理是运用集成理论与系统工程的方法、模型、工具,对部队营房新建、改建项目项目管理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达到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和军事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项目管理最初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_队,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军中,项目管理运用最多的还是大型科学研究和建设项目,并逐步扩展到部队管理的其他方面。军队营区作为屯兵、养兵、练兵、储备军用物资和装备的基地,是部队军事打击、军事机动、军事隐蔽等的硬件支撑。为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军队营区的军事价值,部队营房建设的集成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部队营房建设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既是对营房建设管理方案的一种创新性,用同时将项目集成管理应用到军队营房建设中去。这既加强了营房建设管理,又扩展了项目集成管理的应用领域。
2.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现状
项目的集成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国外很多领域都已经采用且部分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项目全寿命期框架体系、集成系统软件开发等。
但在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部分要素定量集成管理研究、建设项目多要素综合集成问题研究、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化问题研究,以及建设项目过程集成化问题研究[5]。Abudayyeh和提出了费
用和进度控制信息模型,提出流经计划和控制系统的数据的质量、完备性和时效性,将费用和进度控制智能集成化[6]。JaafairA.提出了基于寿命期目标的一般管理模型[7]。提出了一个新的针对目标的数据库集成技术,提供一个表处理方法将工程数据集成起来,并开发软件支持这种方法[8]。
项目管理来源于美_方,美军不断投入资源对军队项目管理进行研究,并应用在军队的各个方面。StumpfA.提出;了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建筑产品和过程集成化的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为建筑学、工程学、营造(AEC)提供必要性信息框架。该项目由美_队工程项目研究室和建造工程研究实验室(USACERL)共同赞助和支持下进行的。该文提出目标定位模型能集成产品和生产过程信息以支持设计和施工承包商之间的合作[9]。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系统性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启动较晚。主要是将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引进并运用在我国实践中,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创新性和开拓性严重不足。就其研究理论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项目管理因其自身特点存在着自身的矛盾性,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和阶段性都很显著的管理活动,因其阶段性任务和目标不一致,导致各个阶段的决策者、实施者以及目标不一致。这必然导致项目各个阶段产生割裂,这又与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相矛盾。
2)国内研究项目管理大都集中在项目建设过程,国内的建设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主要介入工程的建设过程,并且各项目标、计划都以建设期为目标,没有采取项目周期全过程管理。
3)项目管理集成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代表性的是:同济大学何清华教授等在对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管理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LCIM)的概念[1]。天津大学李瑞涵教授将集成化的思想和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工程项目集成话管理理论,并从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实施基础、内部平台、外部平台和信息平台五个方面提出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思想[2]。
对国内部队营房建设这一特殊建设行业,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军事价值是该建设项目完成好坏的最终检验标准。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际形势对我军的要求,我军更要做好军队后勤保障工作,而军队营房的军事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部队营房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营房建设采取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管理方法!我军各部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营房建设制度和阶段性管理工作的研究[3],如对质量、成本和合同等方面的研究,并没对营房建设项目以全周期的眼光进行集成化的管理研究,军队营房建设的管理还未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法。
.对比分析
(1)现今项目集成管理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有些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定量方面,并没有管理系统化的角度进行的。人们认为,在项目管理中对建设项目在工期、质量、成本方面的集成化理解不完善,致使在工期、质量、成本集成化方面没有发挥人们预想的作用。
2)有些集成管理系统主要解决的是信息技术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信息的提供和传输技术,并没有解决项目过程各个阶段、项目管理职能、项目组织单元之间统一的信息媒介和处理规则问题,所以并不是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3)国内建设项目管理远未成熟和有系统性,许多研究仅为部分职能管理功能的集成,还没有将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提高到应有理论高度来研究。
4)军队建设项目并没有引入集成化管理。虽然有些兄弟部队采取了某些项目管理的方法,如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等,但这些都是建设项目各个周期阶段性的管理,项目集成管理相差甚远。
5)军队建设项目仍处于一种解决问题管理阶段,问题出现了,才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树立一种项目集成管理的思想,全周期的对营房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2)军队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1)提供优秀的军队后勤保障,部队营房作为我军屯兵、养兵、练兵和军资储存的重要据点,期建设周期、建设质量、军事价值直接关系到我军战力保障和战力提升。
2)缩减军费开支,提高军队营房建设投资收益。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投资。军队营房建设集成化管理能缩减投资额的同时,更快、更好的提高营房的军事价值。
3)扩展项目集成管理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军队营房建设有别社会建设项目,军队营房的集成化管理能将项目集成化管理应用到军队营房建设这个特殊的领域,也对军队营房建设采取集成化管理进行了研究,以期实现军队营房建设项目的最优化管理。
4)适应建设项目中高科技的需求,现代建设项目高科技采用越来越多,我军各部不可能都编制有掌握最新建筑技术军官,这就使我军在营房建设时有更多项目需要代建,这使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成为必要。
5)适应军队营房建设复杂性的需要,高科技战争时代的来临,对我军各项基础实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营房建设的'复杂性逐步提高,营房建设的管理也复杂和重要。实行军队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管理能能有效的管理这些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用集成的思想诠释营房建设项目管理行为,用管理的理论分析建设项目的运行机理,结合部队营房建设实际,通过理论分析与系统创新,探讨建设项目全寿命集成系统及集成管理在军队营房建设中的应用。探讨建立军队营房建设项目的目标集成管理、组织集成管理、过程集成管理、信息集成管理和军事价值全程监控管理。通过军事价值和评价创新,建立部队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评价体系。
.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
本文以探索建立部队营房建设的集成管理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提高军队营房建设的军事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详细了解国内外项目、项目管理,尤其是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应用,充分掌握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
2)对以往部队营房建设工作进行总结,系统总结现在部队营房建设的管理方法和过程,并对营房建设管理的相关关系人进行访问,深入了解现在部队营房建设的全过程。
3)构建军队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理论框架,通过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军营房建设的实际,构建适合军队营房建设相适应的集成管理理论体系。
4)建立军队营房建设集成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按照军队对营房建设的特殊需求,建立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5)结合现在实际,实证分析所建立的部队营房项目集成管理体系。
(2)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以学习借鉴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集成思想诠释部队建设项目管理活动。
以理论分析、实践应用的思想为指导,没有一种万能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是依附于具体主体的,充分考虑部队营房建设的特殊性,建立
部队营房建设的项目集成管理体系。
采用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工具,以定性定量分析为主,正确的选择各种数学模型,建立部队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系统管理体系。
结合实际案例,实证分析所建立的部队营房集成管理体系。
2)技术路线
4.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
.系统总体解决方案
.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
(1)怎样军队营房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和系统性,提高其集合效应是本研究管理上的难点。拟通过系统管理、合适的数学模型,建立集成的项目管理体系,提高各阶段的集合性,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2)以军事价值为部队营房建设集成管理的最终目标,怎样通过项目集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军队营房建设军事价值,这是因主体特性而对本次研究的特殊要求。本研究拟建立军事价值全程监控体系,时刻关注项目建设是否符合最总目标的要求。
5.预期的研究成果形式及创新点
.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研究成果是研究报告
.创新点
(1)、本研究将建立营房建设的项目集成管理体系。
(2)、此研究将会建立军事价值全程监控体系。
(3)、将项目集成管理应用到部队营房建设之中。
6.论文工作计划
2008年11月1日——-2008年11月30日 实践工作经验总结
2008年12月1日——-2008年12月31日 文献资料查阅
2009年1月1日————2009年2月28日 理论研究
2009年3月1日————2009年4月30日 实证分析
2009年5月1日————2009年5月31日 论文撰写
7.主要参考文献
[1]何清华、陈发标,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8月
[2]Anumba CJ,Evbuomwan NFO,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design-build projec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7:15(3)
[3]李仁斌、荀平、李自力,编制营区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王乾安,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6]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 teaching Case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 125(4):133137
, formation Management to in integrate Cost and Schedulef or Civil Engineering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9篇
论文题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学号:
姓名:
专业: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入学时间:
班次:
指导老师:
填表时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10篇
开题报告是考核研究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多方征求意见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开题报告,可以使研究生在导师和学科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做到选题准确、合理、恰当,明确论文要达到的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加强对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学位论文质量,依据《_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吉林财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特作如下规定: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
1.应站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本学科发展前沿的需要下选题,要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并对本学科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2.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独立进行选题,论文题目应与其所学专业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对应。
3.所选题目要正确规范,观点阐述要正确无误。
4.所选题目应具备能够按期完成的基本物质条件和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可能,其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选题依据(研究的背景、价值或理论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2.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学位论文框架及本选题的特色及创新之处等);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有关方法、调研路线、完成手段等);
4.参考文献。
三、开题报告撰写要求
1.开题报告字数为4000字以内,用a4纸张小4号宋体打印。
2.研究生在对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资料进行收集、阅读和整理,获取全面准确的学位文献体系后,填写《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
3.参考文献应为25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原则上应不少于5篇。
四、开题报告的时间
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三或第四学期的6-8月期间进行,如因故不能按期进行,必须及时办理手续,经导师和系、部、所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研究生院批准。无故不参加开题报告或未能按时参加开题的学生不得参加该届毕业论文答辩。
工商管理硕士开题报告时间每年进行两次,见《吉林财经大学mba学位论文撰写进度安排》。
五、开题报告的其他相关要求
1.开题报告采取报告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以ppt形式汇报,时间为10—15分钟。
2.开题报告要开放进行,开题报告前一周,在mba官方网站上公布时间、地点等,相关研究生务必参加,其他人员可以旁听。
3.开题报告以硕士点所在学院、研究所为单位,由硕士点负责人组织不少于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包括导师)组成开题报告审定小组,组长由院、系、所指定,负责主持开题报告会。
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教师应当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论文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生是否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等。
4.开题报告会后,经审定小组认真讨论并做出是否可以开题的决定。决定经与会专家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即为通过;未通过者,在1-2个月内重新做开题报告,如仍未通过,需在下一年开题。
会后由专家审定小组组长填写小组意见和决议,报系、部、所分管领导审核并签署意见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
5.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改题。如有特殊原因需要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导师签署意见,工商管理学院分管领导审批后,报mba教育中心备案,并重新做开题报告。
6.未参加开题或开题未通过者,不再安排参与其他与论文相关的程序。
六、其它
1.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本规定由研究生院及mba教育中心负责解释。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11篇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课题的研究目标
(1)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为核心控制系统,对锅炉温度、压力、流量、汽包液位等参数进行控制。
(2)应用WinCC 建立锅炉运行的实时监控画面,并使监控画面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动态显示,阐述创建动态人机界面,实现过程监控的具体步骤。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手段
1、通过对文献的检索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了解目前锅炉自动控制的发展现状,完成文献综述和相关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
2、熟悉信号检测、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组态软件的'应用开发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题采用 PLC及WINCC组态软件对锅炉控制。选用西门子公司的S7-300PLC作为现场控制器,利用step7:进行锅炉运作程序编写。应用WinCC 建立锅炉运行的实时监控画面。
三、毕业设计进度表
2月21日~2月27日 准备材料,开题答辩
2月28日~3月31日 PLC控制软件设计
4月1日~4月30日 WinCC监控组态软件设计
5月1日~5月14日 系统的统调
5月15日~5月28日 撰写论文
5月29日~6月2日 打印论文
6月6日~6月10日 毕业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 施仁.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何衍庆,俞金寿.工业生产过程控制.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求是科技.PLC应用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4 何衍庆.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技巧.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 郑晟.现代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深入浅出西门子S7-300PLC.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7 廖常初. S7-300/400 PLC应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 钟肇燊等.西门子S7-300系列PLC及应用软件STEP7.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9 胡学林.可编程控制器教程(提高篇).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0 胡学林.可编程控制器教程(实训篇).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4
11 胡学林.可编程控制器教程(基础篇).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2 苏昆哲.深入浅出西门子Wincc V6.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12篇
2016硕士英语论文开题报告
人们普遍承认,乳制品质量安全发挥了以及乳品行业的稳定发展在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的重要作用。因此,它已成为一种必要的任务,为奶制品企业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水平的乳制品质量安全作为乳品行业的整体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最终。
然而,现在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进而制约乳品行业的整体发展,所以蒙牛是质量管理的一个例子,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了日记最近已经导致消费者减少满意度对乳制品的质量。
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公司的总部位于和林格尔县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盛乐经济园区的核心。作为一个领先的.企业生产的牛奶,酸奶和在中国乳业,蒙牛乳业集团其实也是行业中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公司拥有8千万欧元的总资产,拥有30000名员工,更重要的是在公司的乳制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约500万吨。
Case Study
It is common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umers’ health and safety as well as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Consequently, it has become a necessary task for the dairy industry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promote the level of dairy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urgent task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eventually.
However, nowaday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of dairy product occur frequently and then restri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dairy industry, so Mengniu is an example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paper in which a serious diary problem happened recently has lead the decreasing satisfaction of consumers on the dairy product’s quality.
The company, Inner Mongolia Mengniu Dairy (Group) Co., Ltd. (Mengniu Dairy Group) is founded in 1999, and the headquarter of the company i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China Dairy Capital Shengle Economic Zone in Helingeer county of Huhhot. As one of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on producing milk, yogurt and dairy in China, Mengniu Dairy Group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brands in the industry actually. The company has a total asset of 800 million Euro and has possessed 30,000 employees,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dairy products in the company will reach about 5million metric tons each year.
Furthermore, Mengniu Dairy Group has established over 20 production bases, including Helin base in 15 provinces of China. And the company has owned 5 major series of products which are liquid milk, yogurt, ice cream, dry milk and cheese, which involve about 200 categories. Depending on the superior quality of its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company not only develops its career in China but also devotes to export its products and provides its good services to many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ing America, Canada, Mongolia Republic, Hong Kong and Macao.
At present, Mengniu Dairy Group not only has to face the various competitors in the dairy market such as Yili and Guangming, but also it has burdened the pressure of improving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More importantly, the company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s. So the company aims to search for the radical factors which lead to inferior quality products, and then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Problem Definition
On April 22, 2011, some students, who come from the primary school in Yulin, Shanxi province, had bad effects on their bodies after having the Mengniu milks. And what is worse, sixteen students had symptoms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t the end of April in 2011, the Mongolian cow CEO Yaotongshan in Hong Kong media news conference admitted that Mengniu milk quality in Hong Kong is better than mainland goods, reigniting quality management crisis.
After the event happened in Yulin, the quality inspection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issued an announcement said; a batch of products that come from Mengniu (meishan) were detected yellow aspergillus toxin M1 which had exceeded bid 140%. For the announcement, the related officials in Mengniu acclaimed that the company has devoted to inspecting the index for a long time while the QC inspectors in Meishan factory appeared the testing mistakes in the batch of the products, making the excessive yellow aspergillums toxin undetected.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company has a weakness in the process of quality control.
The problems have leaded to bad outcomes. So Mengniu Dairy Group had a sharp decrease in dairy sales and market share this year. And the company also had a bad performance in the stock market. The company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s. So the company aims to search for the radical factors which lead to inferior quality products, and then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iscussion, it is apparent that there is a serious of problems for the company on the quality control such as the control of product line.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find the defects of the company quality control. And put forward to the effectiv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ly in this way, the company can improve its quality and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 of the Study
In order to throw light of the case studying in the paper,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so that the company has positive long-term outlook.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help the enterprise to deal with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propose effective questions for the future positive outlook. The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how the company currently run's its operation 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al directives in relation to quality.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defects and its causes in the company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Analyze and establish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nd protocol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and where to implement them.
And the three objective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They are product development, material purchase, product line and human Ishikawa Diagram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help the enterprise to deal with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propose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t is clearly to define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Ishikawa diagram. There are four branches in the Ishikawa diagram. We will introduce the four branches respectively.
Product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ompany to have a deep research o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initially, which is helpful to ha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its operations and dairy products. The main diary products include liquid milk, yogurt, ice cream, dry milk and chees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duction design, equipment replacement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production design i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airy production experience, then updating the production. Only by defining the production 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products could be defined, and then determine the key points of its quality control. In addition, the equipment replacemen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to the company’s strength. But the old equipment not only impacts on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ut also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maintenance costs. By researching the equipment replacement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t will have a vital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ion. Therefore, it is the beginning point for the paper to research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par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Material purchase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safety and channels of material purchase on the dairy products, it has a necessity for the company to check the material purchase in detail which is a crucial proces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to study. In the view of Mengniu, material purchase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dairy products,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ctually. Therefore, material purchase should be studi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quality control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aterial resources.
This branch includes four aspects: the standard of selecting suppliers, the standard of the material, the detection of the material quality, cost analysis. The standard of selecting suppliers is the standard which the company demands on the suppliers. The standard includes the scale of the supplier,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supplier, the quality and services of the supplier, the reputation of the supplier and so on. It will b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to select the material. The company will check on every material’s quality. In regard of the material purchase, the compan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st analysis and quality analysis. Because cost analysis will minimize the cost and the quality analysis will ensure the safety of products.
By researching the channels and stand
Product line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Mengniu, product line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key area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which could reflect how the product are produced and tested to complete the whole product process.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could be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product line in details. Consequently,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paper to have a deep study on the product line, which is as the key poin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apparently.
The product line includes the control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test of the production quality and the dairy standard. The former is helpful to ensure the production of dairy products, and the latter i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 from which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both are vital for the control management.
The workers will process the materials then it will output the finished product when the materials get to the facto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t will decrease the production failure rate if there is a reasonabl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re also is a product of a random sample then check on the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nce the production is finished, the enterprise should set strict standards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dairy.
Human resour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necessary for the company to study, for a series of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on the diary products are mainly from the weak human management, which may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Mengniu.
Quit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ask in the company depends on staff and workers.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ment and workforce on quality aspect and protocols is substantial. So the compan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The human resource includes staff training, personnel assessment skills,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and re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 The paper will study the company’s stall training project to confirm whether it is a perfect system. There will be an effective assignment to every worker’s role through the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The award and punishment system i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staff of the production set. Above all, an effec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 quality and inspire the workers enthusiasm.
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13篇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意义:音乐教学涉及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问题,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儿童音乐的启蒙教育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促进儿童发展是儿童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儿童的发展。音乐艺术之所能,音乐教育之优势,都可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中去探索,去挖掘。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儿童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的声音确不具有确定的含义,是非语义性的。但音乐能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出音乐的`基本含义。音乐用声音来表达思想内容,是一种表情性的音响。我们知道音乐艺术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声音,声音只为听觉接受,儿童只有通过聆听音乐,接触音乐,有了一幅音乐的耳朵,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