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益活动报告 第1篇
公益创业教育是培养公益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社会公众是否了解公益创业,是否真正支持新型的创业方式,会影响中国公益创业的发展。在没有社会公众以及社会舆论支持的状态下,公益创业者们将很难有信心进行公益创业。另一方面,大部分公益创业者都出自于高校。学校是否开设公益创业的相关课程,是否对学生传授有关公益创业的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公益创业者的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
关于“是否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教育”,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访公益青年都认为应该推行公益创业教育。他们对于公益创业教育的意义看法不同,38%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是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可以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23%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方式,36%的人认为公益创业教育的公益性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图六】
王梦影/制图
2015年02月06日 T02 版
创业公益活动报告 第2篇
调研数据显示,的公益创业组织“已经注册成工商企业或民营非企业”,的项目“未注册法人单位”,“只是创业计划书未实施”的项目占(如图5)。与上年数据相比,“已注册的项目”比例增加10%,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法律体系逐渐完善。我国在公益创业领域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明确规定公益创业组织表现形式。因此,公益创业形式多样,具体表现为福利企业、民办非企业、社团、公司、合作社、互助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形式,或者没有获得合法身份单位的草根组织(如图6)。具有成功商业模式运营的代表性社会企业数量较少,多数由于缺乏启动资金且产品和服务处于试验阶段,多停留在项目计划书层面。
创业公益活动报告 第3篇
关于“青年进行公益创业的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如图7),的青年创业者的动机为“回报社会”;的创业者动机为“挑战自我”;的创业者动机为“学以致用”;创业动机为“兴趣爱好”和“解决就业”的创业者所占比例分别为和。对比上一年的数据,创业动机为“回报社会”“兴趣爱好”与“学以致用”的创业者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增长比例超过10%,说明青年创业者社会责任心增强,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并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同时,调查显示,公益创业组织可“自己造血”的比例接近60%(如图8),表明很多公益创业组织具有较好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收入来源具有商业性,能够为自己组织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
启动资金和人员规模较小 经济与社会效益双重性
调查结果显示,的公益创业组织的(计划)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内,启动资金规模较小;公益创业组织的人员规模在30人以下,大部分公益创业组织的相对稳定的人员规模较小。的公益创业组织的启动资金是由个人或家庭出资的;的公益创业组织是通过合伙人入股获取的资金;选择政府政策贷款渠道的组织只占有;资金来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组织数量甚至为零。公益创业组织向公众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比市场价格低,甚至有部分商品和服务属于无偿供给,导致公益创业组织所获得的收益较商业企业低,且分红比例相对于商业组织而言较小,无法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员工大部分都是属于自愿无偿服务的志愿者,规模较小。
公益创业组织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公益创业组织所追求经济价值,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公益创业组织更多是追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只是附属品,社会使命才是其核心所在,所获收入主要用于组织再生产与发展,用于利润分配较少。关于“公益创业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会将其多少的利润用于分红会比较合适”的问题,数据显示,有的公益创业企业认为将其获得利润的10%~30%进行分红;愿意将组织获取利润的30%~50%进行分配的公益创业组织所占比例有;仅有的组织只愿意将其经营利润的10%进行分配(如图9)。关于“公益组织在其章程中是否明确了社会使命”方面,有的组织表示其章程中有明确的社会使命。关于“公益组织每年是否会评社会价值的实现效果”方面,有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组织每年都会评估社会价值的实现效果(如图10)。明确社会使命、对社会价值进行评估已经成为公益组织中默认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