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悲剧成因开题报告 第1篇
哈代是19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哈代的作品更是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历来就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其作品以及其塑造的形象有各种各样的评价。
哈代笔下的苔丝这一形象在当时也遭受过争议。在父权意识形态为正统的文学批评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苔丝是一个迫于压力而向环境和命运屈从的被动受害者。 在他们眼中, 苔丝是大自然最不幸的女儿; 由于家境贫寒和老马 “ 王子” 的意外死亡, 苔丝不得不去寻亲, 并在所谓的表哥阿历克的诱惑下失身, 开始了以后的种种不幸。很明显,在男权统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苔丝的故事似乎落入了传统的诱奸故事俗套—— — 年轻单纯、贫穷善良、温柔美貌的女子受到富贵人家的恶少的引诱而失身,从被玩弄到被抛弃, 身心俱遭摧残, 女主人公痛不欲生, 要么是步入歧途, 要么是香消玉殒, 最终构成悲剧。 基于这一点, 传统的父权主义文学评论家们在为苔丝的失身寻找着各色各样的 “ 开脱”之辞—— — 生为女儿身, 苔丝生来就缄默寡言、 轻信屈从、 消极被动。 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由于女人意志薄弱和理智缺失等女性共有的性格弱点所致。所以父权意识占主导的文学批评一直是用“ 缄默无言” 、 “ 温顺忍耐” 、 “ 思想匮乏” 和“ 消极冲动”来界定苔丝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品质。[4]
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观点来看, 这是一种典型的男权主义价值判断。在女权主义批评家的眼里, 苔丝既不是思想匮乏, 道德败坏的“ _” , 也不是温柔屈从、 忍耐克己、 无情无欲的“ 圣女” 。 她身上所体现的丰富的性感受和严肃高尚的道德意识使她成为文学史中一个真实生动、 富有感染力的女性形象。[4]苔丝将自己失身受骗的原因归结于受教育的缺乏,这不能不说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5]
孙致礼(2006)曾写过《因纯洁之名》,他在文中从苔丝失身、被抛弃、如何同意委身阿历克,和如何杀死仇敌等人生历程的四个转折点入手,分析苔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孙致礼总结苔丝最后落到悲惨的命运,“并非因为她有利己打算或有什么不洁念头”,她大可以像阿历克所说的那样“若是聪明,就该大显示一下身手,不要等到年老色衰”,“而是无奈残酷的阶级剥削、压迫逼得她一步步走向贫困和毁灭。 她的自我牺牲精神,也是中国人长期崇尚的一种美德,我们又怎么能说她是一个不纯洁的女人呢? ” 哈代是按照一个完完全全不谙世事的纯洁形像来塑造苔丝的。[6]
袁荃(2014),她认为哈代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农村社会中性契约关系的观察, 集中刻画苔丝这一心地正直、 诚实而善良的女性形象, 她遭受重重苦难、 成为受害者、 沦为罪犯以及最终被社会所吞噬的悲剧, 表达了哈代对社会主导的、 深陷危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质疑, 以及对世俗道德伦理贞节观造成的女性个体的精神桎梏与身心摧残的强烈批判。父权制主导的世俗道德伦理已然使女性所遭受的非公正的压迫成为 “正常” 的公理 。[3]
秦国丽(2012)认为,哈代试图给这个男权意识中心下的非正统女性以公正的评价,为她辩护,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苔丝作为道德高尚的女性来塑造。苔丝被赋予了美好的品质,但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酥一样,她被传统道德和社会习惯势力定性为“_”。 呈在祭坛上面的东西必须是圣洁的,哈代安排这些细节便是为了说明:苔丝是纯洁无辜的。毫无疑问,小说的震撼力源自苔丝—— — 古老并显赫一时的德伯维尔家的后代,德伯菲尔德是她的社会地位的印记,她的灵魂却是高贵、坚韧的德伯维尔。双重的烙印是对颠倒黑白的男权社会的讽刺,在极端的冲突,苔丝被送上绞刑台。
苔丝悲剧成因开题报告 第2篇
苔丝坎坷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她的悲剧不止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女性的悲剧。她“既是命运的牺牲品,也是对男人和性无知的牺牲品”。苔丝在那个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女性只有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要拥有自我的价值,才能获得女性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高万隆.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托马斯哈代著.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吴笛.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4]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6]姚振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新论[J].世界文学评论.2007(1)
[7]郑海燕.康宁.浅析苔丝的悲剧命运[J].时代文学.2009(14)
苔丝悲剧成因开题报告 第3篇
西方的女性主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维多利亚时期。19世纪初期,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几乎没有自由,存在感微弱。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可是女性并没有因为弱小而受到保护,而是经常受到攻击和骚扰。当时的女性面临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当女性渐渐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获得社会认可时,女性主义运动也就顺着历史的潮流产生了。[1]
《德伯家的苔丝》发表于1891年,那个时代还是父权社会,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没有权利没有自由。自发表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界针对这部作品所反映的道德伦理观,宗教思想和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褒贬不一。英国文学评论界指责哈代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位堕落的女子歌功颂德, 甚至称其小说是令人羞耻的 “丑闻”。[2]而哈代的立场是超越了对苔丝这位女性人物寄予的同情与怜悯, 表达了对维多利亚晚期社会道德伦理、 宗教制度和阶级等级对女性的压迫和戕害的现实批判。[3]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主义的发展情况。
苔丝悲剧成因开题报告 第4篇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文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研究哈代的成果呈现多元化,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表现出对哈代生活与传记的兴趣,重新整理了哈代的相关资料,例如迈克尔.米利盖特用了近20年的时间写成了他宏伟的七卷本的《托马斯.哈代书信集》( 1988 ),《托马斯.哈代的笔记》(1994 )、和《爱玛和佛罗伦斯书信集》( 1996 );二是将理论界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不断运用到哈代研究中。近年来理论界开始用生态主义、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等新角度来研究哈代小说。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是哈代精心塑造的形象,但却有着悲惨的结局,他甚至认为苔丝的结局只能如此,无法改变。哈代深受爱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影响,在小说中描写不可克服的神秘命运。因此,很多研究者就对于苔丝悲剧的必然性和哈代的宿命论等方面进行研究。比如,哈利特·莱恩的《哈代小说中的命运》、埃利奥特的《哈代作品中的宿命论》等都详细论述了苔丝悲剧的宿命主义观点,揭示哈代对于人生宿命论的态度。在论及苔丝悲剧命运时,一些国外研究者偏重于苔丝是命运的牺牲品的观点。如特伦特曾提出:“这命运是太强大了,终于把她送入耻辱的坟墓。”(邵殿生,1992:203)艾文斯强调说:“读者最终的印象是邪恶的命运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毁坏他们幸福的可能性,并将他们引向悲剧的结局。”(邵殿生,1992:203)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同样有评论者认为苔丝命运是哈代精心设计的。在描写苔丝悲惨的一生时,哈代运用宿命的观点、偶合预兆、因果报应等来解释苔丝的悲剧。哈代用因果报应解释苔丝全家的被逐,“当初德伯家是郡中望族的时候,一定有过许多次,曾把无地可耕的人,毫不客气的驱逐”;用命运注定解释苔丝的失贞并用遗传因素解释苔丝杀亚力克的冲动。“稍作幻想便可以把这一动作看作她那些玩武器的祖宗久经训练的武艺的重现。”(孙法理,1994: 363)仅凭这些还不能清楚地解释哈代完全是“从临驾宇宙之上并支配它的命运的那种神秘力量,去寻求对生命中悲剧因素的解释。”(戴馏龄,1980: 466)对于苔丝的命运,哈代自己也给出了不同的阐述。当苔丝的乡亲们用宿命论的观点解释苔丝的失身源于命中注定时,哈代指出苔丝的品行和起初碰运气的姑娘被社会沟壑分离。显然,哈代在解释苔丝悲剧实质的时候是矛盾的。他把苔丝的悲剧归咎于命运的必然的同时,同时也模糊认识到社会因素对于苔丝悲剧的影响。哈代复杂的悲剧思想在对苔丝悲剧根源的矛盾看法上得以反映。
国内外对哈代的热情从来没有消减过。在国内,根据学者刘茂生研究统计,我国对哈代小说的研究从民国初期就已经开始了。这期间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小说体现的悲剧思想的研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世君的《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吴锡民的《主体的构架和多重的意蕴》和聂珍钊的《哈代的现实主义与悲剧思想》等;第二个方面是对小说现代主题的关注,这方面研究成果有严学军的《论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主题》、周秀敏的《论哈代悲剧小说的现代精神》等;第三方面是对哈代小说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艺术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吴笛的《论哈代创作中鸟的意向》、《文学与音乐的奇妙结合一一论哈代文学作品的音乐性》、丁世忠的《哈代小说结构微探》等;第四方面是对哈代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宗教观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马弦的《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王桂琴的《哈代的女性观透视》等。最近几年也出版了张中载的《托马斯。哈代一一思想与创作》、聂珍钊的《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吴笛《哈代新论》等研究哈代小说的专著。
苔丝悲剧成因开题报告 第5篇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_,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1.性格的妥协性
苔丝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是一个毫不妥协的反抗者。然而苔丝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她的性格中也包含着保守落后的伦理观念。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必然造成她内心的自我折磨和谴责。
苔丝性格的妥协性还表现在她和克莱尔的关系上。恋人之间本是平等的,而苔丝却一味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尔。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她悲惨的过去,得不到克莱尔的宽容。面对克莱尔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克莱尔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尔冰冷的心。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2.自卑心理
苔丝失身后的痛苦是巨大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指出,苔丝的自卑心理加剧了她的痛苦。
对于苔丝来说,她的许多痛苦都是心理上的。她往往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上对自己的所谓“过去”作出道德上的判断,从而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苔丝无法卸掉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她在忍受世俗舆论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审视自己、谴责自己,她在大胆反抗传统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而成为其维护者。“苔丝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是世俗谬见在她身上发挥作用的体现,说明了苔丝自身在当时社会道德理境中培养起来的非正常心态。”苔丝正是这样给自己结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苔丝的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3.自我意识缺乏
自我意识缺乏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
苔丝悲剧成因开题报告 第6篇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