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消费者报告 第1篇
整体来看,我国消费者在日常收支管理方面表现良好,大多数处于收支盈余或平衡状态。在应急储蓄方面优势明显,的受访者可以应对相当于3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在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的群体中,受访者大多能够意识到要通过资质来辨别金融营销宣传,的受访者认为要通过查看金融牌照来辨别,的受访者认为要通过金融营销人员的资质来辨别。在有阅读合同习惯的群体中,八成以上受访者能够理解金融产品合同的关键性条款。的受访者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假币,即交给商业银行或公安机关。的受访者在使用ATM机时具有密码保护意识。在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方面,受访者基本能够选择正确的投诉渠道。
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要提高债务管理能力,的受访者感觉债务负担较重或非常重。在面对互联网上的高利诱惑时,近半数受访者没有第一时间查看资质或直接拒绝。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更多依赖自身经验和知识,而非寻求第三方专业力量的帮助,容易因过度自信等因素而产生不良后果。
与2019年相比,消费者在理解合同条款、应急储蓄、选择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渠道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在ATM密码保护、假币处理等传统技能掌握方面有所下降。
2021消费者报告 第2篇
整体来看,我国消费者普遍认可现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对商家拒收现金持有明确的反对态度。在负债消费意愿方面,普遍持有谨慎的态度,仅有在购置大件商品时会考虑用足贷款额度。在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态度方面,过半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持肯定态度,也有不少人()认为便利与风险并存。大部分受访者()认可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且多数人()认为针对青少年金融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学校课程教育。在金融投资的收益预期方面,整体上消费者对金融投资组合的收益预期具有非理性特征,仅有的受访者的金融资产整体收益预期在0%-5%之间。
与2019年相比,受访者对金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认为金融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提高了个百分点,认为金融教育不重要的比例则下降近10个百分点。
2021消费者报告 第3篇
整体来看,我国消费者对信用知识掌握较好,的受访者知道严重不良信用记录会对自己申请贷款产生负面影响,的受访者知道不良信用记录的保存年限为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对风险收益关系有较正确的认识,的受访者认为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对退保犹豫期认识比较到位,的受访者知道无条件退保相关规定。对人民币有较好的认识,的受访者能正确认识到外币不能在我国境内流通使用。多数受访者()对贷款期限与月还款金额及利息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解。
消费者的复利意识和贷款知识还存在不足,的受访者能够正确理解复利,的受访者知道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区别。对存款保险的认识有所提升,的受访者知道存款保险最高偿付限额。对商业保险的理解还有待提升,的受访者认为保险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障(分摊风险),的受访者认为重复投保财产险无法获得重复赔偿。投资基础知识较为欠缺,仅有的受访者对分散化投资有正确认识,的受访者能够正确估算年化收益率。
与2019年相比,消费者在不良信用记录保存年限、不良信用记录影响、财险重复投保、退保、贷款期限的影响、还款方式、存款保险、年化收益率估算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在复利意识方面基本持平;在分散化投资、风险收益关系方面的掌握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