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1篇
(一)病毒的危害
1.减少存储器的可用空间;
2.使用无效的指令串与正常运行程序争夺CPU时间;
3.破坏存储器中的数据信息;
4.破坏相连网络中的各项资源;
(5)构成系统死循环;
6.肆意更改、破坏各类文件和数据;
7.破坏系统I/O功能;
8.彻底毁灭软件系统。
9.用借读数据更改主板上可檫写型BIOS芯片,造成系统崩溃或主板损坏;
10.造成磁头在硬盘某些点上死读,从而破坏硬盘。计算机病毒通过这几种危害形式,给计算机造成的灾害是巨大的。这方面的事例数不胜数。
(二)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计算机系统的互联,在大大扩展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的同时,也将其本身暴露在更多恶意攻击之下。如何保证网络信息存储、处理的安全和信息传输的安全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是指防止信息财产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法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辩识、控制;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信息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访问控制、加密和鉴别七个方面。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扩展阅读: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问题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
摘要:随着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了一门重要课程。而为了能够最根本地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岗位中对于计算机能力的适应力,就必须对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实践操作训练、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本文将探讨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在其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实践问题。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tp3-41前言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型知识时代,科技水平往往决定了科技信息,而计算机则成为了目前人类社会中进行信息沟通的不可或缺的科技手段。在中职教育中,为了能够稳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开设了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其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中职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日常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很多人毕业之后可能直接步入社会岗位,因而如何保证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在正式入岗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就成为了目前中职计算类教育的基础。
本文将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基本教学实践问题展开探讨,并将结合项目教学法给出针对目前该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的几点措施建议。2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就现阶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以及具体教学实践过程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直接上机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电脑,在操作训练中提高计算机技能。很多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局限于教材与教师,往往是通过教师讲述书本教材内容,或者由教师一人进行计算机操作,而学生则坐在下面接受知识灌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上机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整体教学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上课的兴趣。而在当今社会中,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是进行各类工作的必要基本手段,因而我们必须改变这一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中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切实提升其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学课堂中学生实战机会不多
以office软件word的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为例,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单纯的课本知识点教授让学生理解在word打字操作中的一些注意点,但是想要中职学生能够切实记住这些操作要点,并且能够将word操作技能真正运用到将来的工作环节中,就必须要通过反复的实战操作,在任务完成中落实知识点。但是目前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这些实战机会,也以word教学来说,目前多数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师就没有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word操作任务,使学生从实战操作中感受到word操作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2篇
通过对Origin的学习对数据分析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对复杂的实验数据的处理再不是一件耗时又低效的'事,用Origin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求斜率和截距等参数都有能把误差降到最低,从而对实验的分析相对更容易一些。
在学习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的同时,不仅从这门课程本身学到了有用的知识,也明白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捷之处,因此要善于利用这些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真心感谢一学期以来老师的谆谆教诲,在教给我们高分子化学知识的同时不辞辛苦的传授给我们其他课程对化学的促进和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报告 第3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开设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本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近多年,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所用的教材,然后,精心地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并且有目的地收集有关资料,与所用教材有机结合,还必须关注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因为计算机的发展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教材中难免出现“陈旧过时”、甚至错误的内容。如果教师对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动态不闻不问,光知道照本讲解,就有可能把错误信息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许多版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往往只提到病毒对软件的破坏作用,而根本没提到对硬件也能起破坏作用。但C1H病毒却使计算机硬件遭到严重的破坏,如果教师照搬教材的内容,就可能造成一次错误的传授。
现在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能动性的教学对象,他们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除了课堂的讲解和实践的指导,还应该鼓励学生多使用相关的计算机
辅助教学。
学生有较多自由安排的时间,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不限于课堂和教室,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阅览室,开阔视野,多翻阅一些有关计算机的报刊杂志,增长知识,以弥补课堂知识的局限性。
2、以应用为目的,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大多数职业学生来说,将不会从事计算机的科研与开发,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或辅助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教师的讲授,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及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应本着应用为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的线索,靠这根线索把有关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
如学习Powerpoint20xx应用知识时,在正式讲授前,教师就把任务提交给学生,要求在本章内容结束时,能利用本章知识把个人的简历制作成演示片,并要求对其中幻灯片的表现效果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以应用为目的进行作业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就有方向性,任务完成了,他们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如果说由于应用的目的,学生会出于外在压力“要我学”,那么,由于兴趣的缘故,学生会出于内在动力变成“我要学”,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不但更主动,而且也更有效,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深入学习。
首先,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所举的例子尽可能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或接近实际的事例:其次。要学生完成的作业,也尽量和学生所熟知的问题挂钩。这样,使学生感受学习计算机不是枯躁乏味的,也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和他们的世界紧密相关的。通过解决一些学生常见的问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培养兴趣。
3、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台阶
学习计算机,特别是以应用为目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如同在空中楼阁。我认为学习计算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知其然,再循序渐进知其所以然,有机会动手组装一台当前流行的个人电脑是学习硬件基础知识的最好的辅垫,通过把一些电脑零部件组装成电脑,对主板、CPU、内存、硬盘、软驱,光驱、显示器、显示卡、键盘等硬件就有了感性认识,以这些感性认识作为基础,来学习相关的硬件知识就不会觉得过于抽象,接受起来也就不至于太困难。
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必须通过实践,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能完全理解每一个界面,每一个菜单的真正含义,对于应用软件的学习同样如此。如学习WORD排版,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先让他们选出一张他们感兴趣的报纸,以这张报纸为参考,要求他们分别用WORD来重新排版(小组成员人数少用两人,多则五人),最后,都打印出来,再一起讨论哪组的打印效果最好。这样,通过自己输人,自己改错,自己排版,自己插图、自己打印,相信学生就会更清楚WORD有什么功能。并且如何使用这些功能。
对于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的培养确实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只会组装电脑却不懂每一个零部件的功能及相关的基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只会用现成的应用软件,却不懂软件的基本知识,若电脑出了一点问题,就慌了手脚,束手无策,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理论的学习和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计算机理论知识是攀登计算机世界高峰的台阶,对学生很有必要学习一些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知识、数据处理的知识、网络和多媒体的知识、程序设计知识等,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会帮助他们更加得心应手地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的提高能帮助他们站在更高的高度使用计算机这种人类的工具,从而指导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