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篇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测算,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增速同比提高个百分点。其中环境服务营业收入约万亿元,同比增长约,增速同比增加个百分点。2017-2021年的5年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高于同期GDP增长率。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为,较2011年提高个百分点。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为,较2011年提高个百分点。2022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万亿,已成为绿色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图1 2017—2021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状况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2篇
从企业经营存续时间来看,2021年,全国有的环保产业从业企业为近10年成立,其中,的企业为近5年成立,由此可见,近10年,尤其是近5年以来,我国环保产业市场主体迅速增加,市场活力加速释放。同时,环保产业并购整合加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央企、国企布局环保市场,省级环保集团数量持续上升,环保产业主体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我国环保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A股上市环保公司数量由2012年的86家增长到2022年的190家,注册制改革启动以来新增A股上市环保公司超60家。
图3 2021年不同存续时间环保企业数量占比
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环保企业仍以小微型企业为主,2021年列入统计的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占比为,大、中型企业占比分别为、,产业集中度较低。其中,数量占比仅为的大型企业贡献了行业近83%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大、中型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均保持增长,小、微型企业则双双出现下滑,且呈现企业规模越小,降幅越大的特点,说明小、微型企业受疫情和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
图4 2021年列入统计的不同规模环保企业数量、营收及营业利润占比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3篇
关键词农村青年 创业 综述
一、创业研究概况
20世纪80年代创业开始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出现,此后创业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并进入制度化时期。但这一时期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一般性描述。20世纪90年代末,创业研究和其他学术领域之间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时间维度上看,创业研究之初集中于创业者、创业环境和企业家精神等因素,后来开始关注创业过程,通过综合分析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创业活动。
二、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
创业作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吸引了以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为代表的多学科的研究参与。不同的学科立足于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运用本领域的概念和相关术语,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入点,围绕着创业机会、创业者素质能力、创业过程、创业管理、创业环境、创业行为、创业政策支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创业活动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一)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经济学主要是分析创业者如何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将其所利用的全部资本、支付的工资价值、租金和利息以及属于他自己利润的重新组合都体现在产品的价值当中。
(二)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和功能方面的描述来解释创业现象,他们利用个体所拥有的特性,比如成就需要、自主需要、信念追求、创造欲望和自信心等来分析创业者及其活动,力图找出其内在的关联。
(三)管理学的研究视角。
管理学主要是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创业现象,探讨创业者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的创业行为,进而把创业视为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组织类型内部的管理过程,把创业视为一种管理方法,从管理方法上解释创业活动。
(四)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创业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创业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即创业现象中涉及的创业家远见、创业机敏、直觉和智力等因素对创业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2、创业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社会文化的研究视角将创业的产生和影响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许多学者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文化下更容易产生创业家,某种特定的文化必然培育某种特定的创业行为与方式,所以他们将文化看作是创业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3、创业研究的社会资本视角。社会资本对创业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察,一是考察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二是考察网络结构性资源和关系性资源,如信任和规范等如何影响创业家的创业活动。
通过对主要学科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侧重从微观层面(创业者、创业行动、创业组织)对创业活动展开研究。而与上述学科相比较,社会学则侧重从宏观层面,将创业活动置于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关注创业活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分析影响创业活动的社会因素(例如制度环境、技术环境)和规范创业活动的行动模式。
三、创业研究的研究框架
(一)国外创业研究框架。
目前国外的创业研究多在Timmons创业学模型的框架下展开,该模型提供了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等不同的研究视角,认为创业是由机会、团队、资源三个要素组成,强调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弹性与动态平衡。三个要素会因比重发生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因此必须及时地对创业管理策略进行调整,掌握当时的活动重心,使创业活动重新获得平衡。
另外一个被学界经常应用的创业研究框架是GEM研究框架。GEM是指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即全球创业观察的英文简称,是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旨在研究全球创业活动态势和变化、发觉国家创业活动的驱动力、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和评估国家创业政策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始于1999年,现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创业环境研究项目。
(二)国内创业研究框架。
与国外创业理论研究相比,国内很少有对创业过程建立研究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但也取得了一些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朱仁宏(2004)通过归纳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定义,通过细化创业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变量,提出了一个包含创业者特征、创业过程、创业结果与创业环境的概念框架——研究边界模型;池仁勇(2006)从创业研究领域的界定概括得知:创业过程由机会发现、机会评价、机会开发以及创业结果组成;在创业过程中,个体创业家是核心要素;创业过程受到社会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创业可以在新创企业中发生,也可以在已创建的企业中发生;此外,蔡莉等(2007)提出了一个由创业资源开发过程、创业周期及创业情景3个维度构成的创业研究框架,并着重分析了这3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而言之,创业研究作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人士以及研究人员的关注。但目前创业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一个共同为大家所接受的研究理论体系,还有待学界进行深入地研究。
四、我国农村青年创业研究现状
我国在创业研究领域除了介绍和完善西方的创业学术研究理论外,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对本土创业现象的探讨和实证分析,并选择一个具体群体例如女性、青年、农民或农民工来对创业现象进行讨论。由于近年来国家对青年创业群体特别是农村青年创业群体的重视,农村青年创业群体近年来开始得到了学界更多的关注,并形成了一些专题性的实证研究,例如:《宁波市农村青年创业文化调研报告》(宁波团市委调查组,2005)、《浙江沿海地区农村青年创业现状与思考——基于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关于福建青年创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张学军,2009)、《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现状调查报告》(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创业研究中心,2009)、《吉林省农村青年创业问题新思考》(郑磊,2009)等实证调研报告,取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
宁波市团市委(2005)通过实证调查,指出当前宁波市农村创业文化整体水平较好,创业文化与创业活动密切联系,求富是农村青年最主要的创业动因,创业精神是农村青年最主要的创业条件,示范是农村青年最主要的创业精神来源。并指出创业文化培育应该着力培养农村青年的创业精神,农村青年的创业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升,政府应努力为农村青年的创业冲动转化为现实创造条件。
周国红、张艳(2008)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浙江沿海地区创业氛围较浓,农村青年较有创新精神,家庭对农村青年创业影响较大;农村青年创业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资金不足和经验不够;创业培训或讲座对农村青年创业帮助较大,但目前还比较缺乏;当地政策与中介机构对创业比较支持,但农村青年了解不够;要突破农村青年创业的瓶颈,必须大力优化创业环境、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加强创业教育。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创业研究中心(2009)通过对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发现农村青年创业热潮逐渐形成,青年协会在促进农村青年创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农村青年创业群体的类型包括农村企业家二代创业、务农青年创业、农民工青年回乡创业、大学生毕业生回乡创业和城镇青年到农村创业;农村青年创业获得成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现代农村、特色养殖业、农村工商业、现代服务业、休闲产业和环保产业。
郑磊(2009)在基于对吉林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建构一个从政策宣传与执行,到持续的职业技能培训,再到长效的充分就业和创业,再到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保障建设一体化”的立体模式的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新模式。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农村青年创业进行了一些对策性研究。丘运生、谢顺恒(2008)指出农村青年要创业,一要选准创业目标;二要选好或创造当地自己的品牌;三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四要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五要瞄准市场,扩大市场;六要找准定位。陈莉萍(2006)从成才教育的维度对青年创业进行了探析,指出针对农村青年的成才教育,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二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三要树立创业成才典型,示范推广科技项目;四要提供信贷支持,使创业启动资金能够到位;五要创新青年的组织形式,建设农村青年中心;六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双学双促城乡互动。
五、结语
总之,农村青年创业研究已经成为学界进行创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就总体而言,农村青年创业研究现阶段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开展的实证研究也多局限于现象的描述,而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另外也缺乏基于大样本调查的普遍意义上的定量实证研究。因此,农村青年创业这一热点问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必要对农村青年创业状况开展基于大样本调查的实证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使创业研究既符合创业实践又具备理论高度。
文献:
[1][美]T·帕森斯着,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二版.
黄德林.中国农民创业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林强、姜彦福、_.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经济研究,2002(9).
黄中伟.非均衡博弈:浙江农民创业的原动力.企业经济,2004(5).
林离、张炜.邱琼:创业过程的研究评述及发展动向.南开管理评论,2004(7).
王延荣.创业动力及其机制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4(7).
郭军盈.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5).
吴昌华.基于微观视角的农民创业模式选择.农村经济,2008(6).
[10]张玉利.杨俊.试论创业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应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
[11]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势.科学学研究,2005(5) .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4篇
一、省委反馈共性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没有很好把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还没有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2.责任意识不强,环保职责不清、尽责不力、推诿扯皮现象,环保责任和压力传导层层衰减、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3.重安排部署、轻落实督查的问题。
4.意识淡薄、熟视无睹任至徇私枉法的问题。
二、整改目标
1.提升我局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自觉贯彻落实中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把省委环境保护督查巡查反馈意见到位。
2.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向社会公开的同时建立严格的督办制度。
3.加强基层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自觉贯彻落实中省市环境保护决策部署。
三、整改措施
按照要求,我局每年定期召开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学习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题调研、主管领导讲生态建设课、邀请了有关单位的砖井学者做生态环境文明报告,确保了我局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局每季度研究、讨论2次,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坚持环保工作,形成定期听取生态环保工作汇报、研究生态环保突出问题、制度生态环保重要举措的常态机制。
四、强化管理,理顺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
一要根据盐湖的生态功能保护和管理要求,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区域产业环境准入标准,将监管关口前移,有效发挥生态环境准入门槛作用。
二要积极推进环保体制改革,理顺管理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配合。要创新方法,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县实际的环保工作制度。要明确环境治理项目的后续运行和管护办法,确保各项政策长行久效。
三要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区域环境保护网络,加大环保专业人员招聘力度。严格组织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严肃执法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5篇
情况的调研报告
**工业经济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工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发展现状
**特色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特别是近几年来的不断培育、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特色日趋明显。至目前,主要分布有特色产业板块。
1、化工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新浦化工、锦鸡染料、振华油脂、常农化工、康鹏电子等企业为重要支撑,初步形成了氯碱、染料颜料、医药农药、油脂化工、电子化学品及化学助剂等精细化学品五大化工产业集群。目前,氯碱化工产业链相对完备,每年开票销售规模在100亿元左右,油脂化工以振华油脂为代表,发展势头迅速,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突破30亿元。同时有新加坡、荷兰、法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入驻园区。目前,全市共有化工生产企业2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5家,2011年开票销售收入达280亿元,占全市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比重接近50%。
2、减速机产业。以济川街道办和姚王镇为主体,以泰隆、泰星集团为龙头企业,全市有减变速机制造企业1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产品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几十万种规格。仅泰隆、泰星集团的减速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就超过20%以上。“泰隆”、“泰星”牌减速机双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减速机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达10800人,2011年开票销售超50亿元。
3、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以济川药业、中丹制药、蓝韵凯泰为主体,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拥有符合GMP标准的制药厂房近5万平方米。济川药业集团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医药企业百强行列,初步形成以中成药、化学药中的抗生素类药品为主,消化系统、抗肿瘤类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为辅的多元化格局,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40亿元。
4、船舶制造及配件加工产业。以虹桥工业园为主体,以港华、华泰、大洋、中旭四家船舶为支撑,全市现有船舶制造企业13家,另有船舶配套生产企业26家,主要生产吨位在5万吨以下的驳船、成品油轮、运输船、化学品船等,2011年开票销售实现50亿元。目前,计划总投资49亿元(生产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万箱级集装箱船)的扬子鑫福造船正在抓紧建设世界第一大船坞(长543米,宽147米,深13米,能容纳4条30万吨级船舶同时建造),年底投入生产,力争3年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将成为**第一个百亿元船舶企业。
5、汽摩配件制造业。全市现有汽摩配件企业52家,规模以上企业34家,2011年开票销售达30亿元,以塑光汽车部件、幸运宝贝、华骋科技、三迪为主体,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油箱、儿童座椅、汽车灯具、摩托车整车及配件等产品。幸运宝贝、华骋科技等3家分别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
6、电子电气产业。全市现有电子电气产品企业6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家,主要以星光发电、波瑞电气、航联、科兴、中船永志、龙溢端子等企业为主体,生产各种规格的发电机组、输变压电器、开关柜、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产品,2011年开票销售近35亿元。星光、波瑞、航联等5家公司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航联、永昇等企业产品直接为直九飞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配套,波瑞、航联被省认定为“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永志电子、航联分别与中船重工、中兵光电等成功实施高位嫁接。
7、乐器制造产业。以黄桥镇凤灵集团为龙头,目前共有专业乐器制造企业50多家,企业规模从5万元起不等,有2万多人直接或间接地为乐器行业服务。全年提琴产量达70万把,占全国生产总量70%,占世界市场份额30%以上,2011年开票销售达4亿元。凤灵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提琴博览馆,“凤灵”乐器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黄桥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命名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
8、牛仔布织造及服装产业。以黄桥镇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分界、古溪、广陵、元竹等镇。全市现有纺织服装生产企业400余家,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近10亿元,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全市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之一。其中,以黄桥镇牛仔布织造为主,已形成织机1600台,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加工牛仔布8000万平米生产规模。
另外,像古溪的拉丝业、曲霞的纽扣业、黄桥的液压机械制造业、张桥镇的消防器材和麻将业、宣堡镇的制鞋和绳网带业等产业,虽然起步较早,有的曾经辉煌,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盘大做强,现在这些产业的开票销售一般在5000-8000万元之间。
(二)基本特征
1、产业集群优势初现,但龙头型、基地型大企业不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特色产业和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规模,但由于缺乏完备的规划和布局,导致现有的产业集群不是靠专业分工合作占领市场,而是在同一层面上无序经营,互打价格战。这些产业虽有集群的雏形,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缺失拥有行业话语权和能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型、基地型的大企业。
2、具备了一定技术工艺基础,但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近年来,全市积极引进、开发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技术工艺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但总体来看,全市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源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中低档、外协配套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研发力量薄弱,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
3、培育了一批产业能人,但做大做强欲望不强。随着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汇集了一大批产业熟练工人,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产业能人。但不少企业负责人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家族式管理企业多,现代化管理企业少;作坊式生产企业多,科技成长型企业少;求稳守摊型企业多,开拓创新型企业少”,企业机制活力不能充分释放,企业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4、生产要素基本具备,但软实力建设较弱。经过长期的自身积累,不少企业和特色产业已基本具备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生产要素,仍难以在行业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相当一部分负责人过分地以挤压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品牌建设、领军人才、研发创新等软实力方面建设不够,最终造成企业人心不齐、效益不优、销售不畅、前景不光明,长此下去,将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产业的加速集聚。
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十二五”期间,**的特色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世界投资看好和聚焦中国,国内制造业由南向北转移,**地处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产业基础条件具备,医药、机械电子、乐器制造等产业已初具特色,且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重点产业,加上“468计划”的快速推进,都有助于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迅速扩张,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起跑,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的总体思路,以全球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推进**特色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1、坚持在空间布局上彰显区域特色。坚持按照“三城四片五重点”空间布局整体规划,围绕各自功能定位,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优化调整四大片区产业结构,推进片区与园区发展互动并进,不断提升片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东片区坚持以黄桥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乐器制造、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古红旅游等产业。南片区坚持以城东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电子电气等产业。西片区坚持依托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船舶及配件、机电、医药等产业,实施与城区联动发展。北片区坚持以农产品加工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交易、物流等产业。
坚持“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留足空间”的原则,高标准实施“一区四园”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现代大化工为目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高新技术领域,努力建设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虹桥工业园加快推进扬子鑫福造船项目投产达效,努力实现船舶产业向船型差别化、技术高端化、行业领军化发展,全力推进总投资86亿元的天星洲整治开发及沿江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使天星洲在未来5-10年内打造成为支撑**沿江发展的大型现代化核心港区;黄桥工业园以省级开发园区为标准,积极规划建设中奥(**)绿色技术科技产业园,加快引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城东工业园立足节能环保产业,加大龙头项目开发实施和科技研发力度,促进产业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加工园以雨润、百汇项目落户为契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真正把“一区四园”打造成集科研、制造、商务和现代服务为一体的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能量、有级别的高品质特色园区。
2、坚持在产业集群上突出特色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产品结构调整将由过去的适应性调整转为战略性调整,由对单一产品的结构调整转为产品链的调整,通过实施招大引强、政策扶持、突出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着力培育减速机产业集群、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油脂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产业集群、电子电气产业集群、汽摩零部件产业集群、乐器制造产业集群、牛仔布织造及服装产业等特色产业,抓好各园区、乡镇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服务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
“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1300亿元。
3、坚持在乡镇发展上体现“专精特新”。依据**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各乡镇要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扶优扶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以“专精特新”求发展、求竞争、求实力、求质量。元竹镇要以精密铸造为发展方向,逐步改进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古溪镇要以星光发电为龙头企业,打造省级发电机组工业园区;黄桥镇、宣堡镇主要围绕旅游业着力在乐器、食品、银杏系列产品上打造**品牌;新街镇、分界镇、广陵镇、珊瑚镇主要在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上求突破;曲霞镇主要围绕粮食深加工做好延伸发展文章;济川街道办、张桥镇、姚王镇、河失镇、根思乡主要围绕减速机、电子电气产品系列化生产、延伸上出精品。
三、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措施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突出比较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围绕“一个调整”,推进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一个调整”即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早调早主动,晚调就被动”的意识,及时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节奏,在保持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一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产业集聚度。二是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由政府管理、行政推动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转变,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四是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实现由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转变,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整合“两大优势”,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两大优势:一是区域和资源优势,二是机制和环境优势。从**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来看: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居于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承上启下的节点,地处上海、南京两小时经济圈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一小时经济圈内。**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全面对外开放,已建成5万吨级通用码头及化工、建材、煤炭等10多个专用码头,江海联运四通八达。“一区四园”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产业集聚功能日趋完善,整体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另外,**岸线资源方面,拥有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深水岸线公里,是发展大型港口和大工业项目的理想岸线。江滩资源方面:平方公里的天星洲经过综合整治,将形成深水岸线、10km二级岸线,可规划建设5万-10万吨级泊位25个。地热资源方面:地质勘探查明,多处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水层在1500米左右,温度为50-60摄氏度,有一定的含硫量,非常适合开采利用。
矿产资源方面:境内全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气田,已探明储量1000多亿立方米,出井即为液态,纯度,伴有黄金气体“氦气”,储量1000多万立方米,极具开采价值。另外全市银杏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未来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从**的机制和环境优势来看:**作为省管县试点,工作节奏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灵活,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黄桥镇作为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已全面实施,同时配套黄桥老区扶持政策,极大地推进东片区提速发展;“工业强市、工业兴市”主导地位确立,“三城四片五重点”发展方向明晰,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强势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业、小微企业升级、新兴产业等发展计划全面实施,各种扶持、上争积极开展,政府机关致力于服务企业、服务园区的“高效服务活动年”全面展开,所有因素叠加,都有助于特色产业、特色企业集聚发展、快速发展。
3、抓好“三个保障”,提升特色产业的组织服务程度。一是做好一个特色产业规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资源优势,制定全市及各园区、乡镇(街道办)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设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金融担保、工商税收、鼓励扶持政策等环节为特色产业提供各种便利,鼓励金融机构向特色产业及园区进行“打包贷款”、“封闭贷款”,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用于特色产业的贷款贴息和再担保,努力改善特色产业经营环境,降低经营成本,使**特色产业逐步向国际化迈进。三是组建一批特色产业自律性行业组织。协会成立之初,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服务的形式积极介入,通过引导搭桥,结成行业联盟,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自律,减少磨擦和矛盾,随着协会功能的完善再逐步退出,使协会成为特色产业的自治组织,有效解决和防止**很多产业存在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的问题和现象。
4、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市,以特色产业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围绕“468”计划,坚持不懈地推进“四大”发展战略。
一是坚持建设“大园区”。坚持突出以“一区四园”为特色产业核心区,高起点规划,选准特色定位,创新招商模式,调强发展活力,培大特色产业企业,抓好功能承载配套,实现园区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力争到2015年“一区四园”特色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000亿元。
二是坚持发展大产业。加快化工、机电、医药等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产业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化工产业要瞄准世界500强和央企,招引一批大化工、大企业、大项目,以增量调优总量,盘活存量,促成氯碱、油脂、煤焦油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的接长接粗;机电产业重点要以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为发展方向,通过实施战略合资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强化科技创新等,做大做强减变速器、电子机械及器材、船舶制造及配件、汽摩配件等产业链,构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制造基地;医药产业要突出生物化、绿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和扩大中成药生产规模,加快生物医药、原料药的研发生产,提升产业档次,进一步构建以济川、中丹为龙头,集医药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生产、医药物流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要走本土化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化、生态化、安全化”生产,加快发展粮食、油料、畜禽产品、银杏产品等产业的深度开发,实现利润最大化效应;新兴产业要坚持走人才兴业之路。重点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在招引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以人才和团队推进企业和产业跨越式、突破性发展。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6篇
一是绿色低碳,向更宽领域拓展。环保产业范畴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减污降碳和清洁生产延伸,实现污染治理、资源利用、节能降碳等全链条全覆盖,服务业向“双碳”领域拓宽,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服务市场等将快速扩容。
二是提质增效,向更深层次推进。环保产业中传统的污染防治板块将向提质增效更深层次推进,加速补齐污染治理短板,市场重点将逐渐向生态治理、农村乡镇转移。
三是科技引领,向更高质量迈进。环保产业技术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深入融合,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等特点。
四是系统协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满足区域治理、流域治理、协同治理、系统治理的产业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形成,实现减污降碳一体化推进、污染要素一体化治理、上下游企业和大中小企业一体化发展,以一体化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服务提升,向专业化、综合化发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服务、环保管家、园区污染防治、“智慧+”等模式持续推进,提供以效果为导向的全方位综合服务和精准的专业化服务将成为环保企业发展的方向。
六是模式创新,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进一步打通,充分体现环境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的新业态、新机制将持续涌现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7篇
美国十月公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称,全球绿色包装市场2011年的市场总值将近1090亿美元,而到2018年这一数字有望接近1780亿美元。而调研同时称,在2013年至2018年,亚洲地区的可再用和可降解包装有望呈现快速增长。
这项调研或许能让人们明白,为何美国通用电气(GE)提出“绿色即美元”的口号。
作为全球最大的绿色践行者,美国通用电气在2005年就启动了“绿色创想”项目,希望通过增加环保技术的研发投资,以帮助全球客户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同时减少自身在全球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以环保产品和服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今年,通用电气了2011年“绿色创想”年度报告,报告指出,自2005年以来,通用电气“绿色创想”产品销售与服务总收入超过了1050亿美元,其中,仅2011年一年,公司就从“绿色创想”产品与服务中获得了210亿美元的收入。
报告还重点指出,通用电气实施的业内领先的严格的操作管理,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和用水量进一步减少。与2004年的基准线相比,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29%;而淡水的使用量则较2006年的基准线减少了35%。
这或许与很多企业所认知的不同,大多数认为:绿色经济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更低的利润回报。
而通用电气公司副总裁史蒂夫·福莱德则认为,环境解决方案并非意味着更多的成本,通用电气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客户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比如说帮助客户减少能耗的同时能帮助客户减少能源成本,还能帮助客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绿色也能盈利
曾经的口号变成了如今的事实。如今,在通用电气人的心中,绿色不仅代表着美元(美元的颜色就是绿色),还代表着人民币(50元的人民币亦是绿色)。
2008年中国奥运,通用电气作为赞助商之一,参与了三百多个北京奥运项目,提供交通、安防、能源、照明和水处理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为国家体育场提供的纳滤膜雨洪回用系统,这是中国大型公共建筑第一个雨洪综合利用工程,该系统利用地下积水池最高可每小时处理100吨雨水,并产生80吨可回收用水,用于景观绿化、消防及卫生清洁,直接节约了体育场的常规用水消耗。相比于传统占地面积大且添加化学药剂的水处理方式,这项技术通过非化学方式进行水处理,同时占地面积小,直接安装在地下室,并完全满足场馆对空气、噪音等严格的环境要求。
而在北京清河污水处理厂,通用电气也采用了滤膜的技术,将污水通过处理变成干净的水,并成为奥运中心区以及奥运森林公园景观用水。这些项目彰显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主旨的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盈利。
作为一家多元化的企业,通用电气目前正在开展跟环境、工业发展以及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的产品和技术。比如说清洁煤发电,比如海水淡化设备,比如新的医疗、分子、影像技术,以及新的飞机发动机的技术。
不管是在能源还是工业,或者是在交通运输、航空、水处理,还是居住、商业楼宇..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更环保的运作方式。
推广绿色商业模式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8篇
[关键词]污水处理;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制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是国家鼓励和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积极引导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可以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1]。近年来,无论是在鼓励治污企业加强污水治理还是在引导水处理设备产业发展方向方面,我国的污水处理产业都亟需国家给予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撑与支持。为此,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治理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并适时地科学、系统评价和客观掌握我国污水处理产业发展情况,持续调整和鼓励发展相关环保产业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污水处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及问题分析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于污水处理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等为主。近年来国家与地方颁布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表1所示。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污水处理企业的税负压力,间接的扶持了我国的污水处理产业,对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通过政策分析和市场调研发现,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1)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优惠重合,且企业难以享受实质性优惠。购置目录设备所得税优惠在时间上与“三年三减半”优惠区间重合,无法充分发挥这两种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治理废水的鼓励性作用。此外,在开始运营的前3~5年,污水处理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而当企业进入获利期时,优惠政策也基本到期,企业难以享受到实质性的优惠。(2)相关税收政策主要集中于企业所得税,其他税种偏少。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企业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较为系统健全,关于污水处理领域的税收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也有详细规定,但其他税种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水处理的优惠政策尚不够完善[2]。因此,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治污企业的优惠方式过于单一,仅靠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也显得优惠力度明显不足。此外,企业所得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施,对地方财政收入有直接影响,势必会降低地方政府推进优惠政策落实的积极性。(3)现行的税收政策优惠范围较窄,税收优惠政策难落实。目前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只对再生水和部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实行“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对污水中的其他可利用资源的回收无优惠,且回收利用的资源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即使取得相关票据,优惠抵扣率也往往低于征税率[3-4],从而加大了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税负。各地方土地使用税优惠对象几乎全是城镇污水处理厂,而排污私营企业享受到的土地使用税优惠较少,加之排污生产企业用地多属商业用地,用地成本较高,如在修建污水处理设施过程中不能享受一定的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这对污水处理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也会大大削弱企业治理废水的积极性。企业所得税在促进废水治理方面的规定相对全面,税收优惠力度也相对较大,但也存在优惠范围划定不合理,政策实施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财税[2008]48号文件公布了19类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环境保护污水处理专用设备,并明确了不同领域享受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规范条件与范围。但优惠目录中只有7种设备属于污水处理专用设备,一方面,这些设备占治污企业投资额比例极低,导致设备购买方申报优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专用设备的性能参数和应用领域的界定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与实际工程用到的设备种类和性能参数存在不小差距,无法起到引导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作用。新《企业所得税法》也规定了加速折旧和缩短折旧年限,但大多数的污水处理企业不能符合该优惠政策规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般无法享受该优惠政策[5],导致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4)退税备案手续复杂,退税效率低。税收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通常需要财税部门、环保部门和申报企业等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办理目录设备优惠退税的手续繁多,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够的问题。同时,污水处理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兼具特有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财税部门工作人员与环保部门及申报企业之间对申报项目是否能够享受优惠政策的界定存在偏差[6]。目前尚缺乏科学明确可行的判定方法,使得财税部门在税费减免的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对企业是否能够给与税收优惠无法进行有效判定,退税效率低。(5)目录普及度低。通过调研发现,国家所颁布的优惠政策仅为部分国家环保部门及专业投资环保公司所了解,而优惠政策的真正使用对象——各治污企业及工程设计人员则对行业内相关政策知晓度较低,这使得国家颁布的各项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建议
(1)扩大税种优惠范围,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为了更好地体现政策目标,建议政策制定部门适当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优惠。例如,可将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金额由专用设备购买费用的10%提升到30%,并适当延长所得税优惠年限至5~6年;增大享受免增值税优惠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范围,或将专用设备购买费用的增值税予以抵免;亦可通过将污水处理专用设备的运行费用和土地使用税列入优惠范围,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优惠政策覆盖范围扩大,提高政策实施辐射范围,加大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力度,切实提高企业申报税收优惠的积极性。(2)简化退税备案手续。考虑到污水处理行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充分发挥环保部门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建立科学的税收优惠备案方法。建议将企业是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界定与退税备案办理过程由环保部门与财税部门分管,建立环保部门与财税部门配合工作机制,加强各级环保部门与财税部门工作联系,简化税收优惠申请与备案程序。此外,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与政策制定和应同步进行,在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即明确退税备案办理手续。(3)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政策部门应适当加强对目录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型网络媒介互补优势,及时有效宣传环保税收优惠政策信息,增大税收优惠政策普及度。保持税收优惠政策的内容与享受优惠政策须符合的条件、备案手续等同步宣传,加强政策解读,使税收优惠政策申报企业能够及时知晓政策,并快速掌握申报要求和办事流程。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鼓励和促进污水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与其他法律和行政手段积极配合。例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的监管力度,使治污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对废水排放的有关规定。对于严格遵守国家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可实行相关环境经济政策对其进行扶植,使其享受更大的经济优惠;对于不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实现废水达标排放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采取整改措施或整改后仍不能达到国家环保排放要求的,可中止企业继续享受税收优惠,并视具体污染严重程度追回企业已享受到的部分或全部优惠税款。
参考文献
[1]刘晓萍.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2]关于西部大开发及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N].内蒙古财会,2013,6:46-49.
[3]曲顺兰,路春城.循环经济与税收[J].税务研究,2005,9:7-10.
[4]乐丽萍.促进我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理论研究,2007,1:28-29.
[5]肖太寿.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9,5:19-24.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9篇
一、工作现状
(一)水质保护及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按照省市县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区域范围内主要河流的分布情况,全面推动我镇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建立了例会制度,每月召开“河湖长制”工作会议;建立工作动态报告制度,每月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对各村进行河道管理量化考核。截止目前,池河和境内11条河沟的醒目位置均已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同时与涉及河流的村全部签订了“河长制”目标责任书,并安排15名护河员负责辖区内江(河)道垃圾杂物清理和水体漂浮物的日常打捞工作,切实落实好“河长制”。
(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广泛开展。为扎实推进我镇治污降霾工作,努力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助力追赶超越,我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池河镇2018年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依法依规治污,科学精准降霾。
一是加快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深入开展“气化乡村”工作;
二是从严控制扬尘污染,加强施工工地监管,对各个建筑工地进行巡查,要求建设项目“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六个措施必须落实;
三是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督促全镇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必须强制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
四是严查秸秆杂草焚烧。镇环保所及各村加大巡查力度,严控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同时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户签订秸秆禁烧奖补协议书,对秸秆还田或运离存储不进行焚烧的农户进行奖补100元/亩。截至目前,焚烧秸秆处罚共计10余起,处罚金额2000余元。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二是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做好农村污水收集和处理工作,农村生活污水集中进污水管网;
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督促各村与石泉县金豪物业有限公司签订垃圾清运合同,定期对收集垃圾进行清运,基本实现农村无垃圾堆积。
二、我镇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镇饮水来源大多为山泉水或地下浅层水源,极易受到污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类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虽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待细化。经过多方努力,我镇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但是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存在概念不明确、划分不细、落实不够有力等问题。例如:对于秸秆的界定范围、奖补政策的兑现、违反对象的处罚力度、秸秆综合利用率等都有待进一步讨论和完善。
(三)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池河镇作为农业大镇,发展养殖的群众较多,但大都为分散小型养殖户,缺乏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也基本没有,集中治理难度大。同时在对于农药管理上面,目前未有具体管理措施,为降低生产成本,群众大都使用普通化肥,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目前,池河镇每个村都建立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场所,但是由于地理位置限制、管理措施不完善、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等,个别地方任然存在垃圾乱倒、焚烧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是积极探索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村环保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导,逐年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一方面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对重点流域、水源地、畜禽养殖等进行专项治理,另一方面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和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是积极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同时,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秸秆回收利用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在镇环保所的统一管理下,逐步在各村设立环境保护监督员岗位,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思,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上下一心、全民参与、共抓环保的良好氛围。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0篇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约343万人左右,比2020年增长,较“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增长近倍。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占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的,比2020年提高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个百分点,对全国就业贡献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近两年,环保产业积极响应国家“稳经济、稳就业、保民生”政策要求,持续吸纳应届毕业生。据初步统计测算,2021年以来环保企业新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超过10万人,为行业发展积蓄了科技和人才力量。在2022年最困难的时刻,广大环保企业仍然坚持不裁员、少裁员,不降薪、少降薪,与员工共渡难关,为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图5 环保产业就业人口及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1篇
探究企业
钨回收业务成新增长点
格林美上市以来不断进行业务拓展,其拓展的领域都是与其核心业务相关,如废钨回收。
由于公司每年生产的钴粉都销售给国内外的硬质合金公司,格林美与这些公司建立了极其良好的合作关系,而相关的硬质合金公司在生产硬质合金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边角废料,格林美看准这一时机,透过其全资子公司荆门格林美在2011年与下游硬质合金客户浙江德威共同设立合资公司“荆门德威格林美钨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硬质合金废料的回收工作。通过回收硬质合金废料,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路,回收回来的钴可以继续生产钴粉来提供给硬质合金客户,而回收回来的碳化钨也可以直接提供给硬质合金客户。
格林美在刚刚完成的非公开发行方案中扩大了该项业务,规划新建年处理1万吨废弃硬质合金及其他钨废弃物的生产仓储场地及配套设施,并计划产出2000吨碳化钨/年、钴盐(钴金属量计)100吨/年。如果按披露的产出计,根本不需要1万吨左右的生产仓储和其他配套措施,据此判断格林美显然已经为后续继续扩大该项目规模预留了空间。而按现有产出规模计算,达产后格林美的碳化钨总产能将达到300吨/年,基本相当于一个中型的钨企业。
储备电子废弃物回收业务
2011年,通过第一次非公开发行,格林美正式进入电子废弃物处理领域。电子废弃物回收即为通常意义上的对“四机一脑”的回收。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统计,我国电器电子产品居民保有量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18亿台,而随着保有量的不断增长,电器电子理论报废量也在不断增长,有机构预计2013年已达到了亿台,这些都预示着电子废弃物回收业务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券商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格林美在电子废弃物行业的产能规模排名行业第二,待在建项目建设完成后,格林美将合计拥有约130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能力,有望升至行业第一。
2013年格林美废旧家电的拆解总量突破200万台,电子废弃物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9%;而在2014年上半年,格林美电子废弃物拆解量已经超过200万台,电子废弃物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6%,格林美电子废弃物业务正在全面释放产能。
进军报废汽车拆解
格林美最早涉足报废汽车拆解行业始于2011年。报废汽车拆解行业和电子废弃物行业类似,都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获得资质后才能进行经营的,也同样存在回收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据中国物资再生网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达到522家,同比增长。2012年全国回收报废机动车(包括摩托车)共计万辆,同比增长,平均每家企业的回收量约为2200辆。从中国物资再生网的统计看,年拆解企业规模达3000辆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7%左右,可以说整个汽车拆解市场仍处在大发展的初级阶段。
同时,统计还显示东部地区的汽车拆解市场相对来说发展较好。单个企业的平均回收量超过5000辆,单车销售收入达到了6700元,每个企业平均的年营收规模超过3000万元,均好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显示东部地区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地区,汽车拆解市场的发展也相对较好。
格林美在武汉的报废汽车处理基地已完成主体土建工程建设,目前进入设备安装与调试阶段,天津基地已开工,随着三大基地建设推进,公司在全国报废汽车行业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形成。同时,公司与HONEST和三井东京签署意向,通过技术、资本与资源合作,发展汽车零部件再造产业,未来将建设汽车零部件再造示范基地,打通从报废汽车拆解到零部件再造的完整产业链,全面布局报废汽车产业,培育公司下一个业务增长点。
收购形成电池材料生产能力
格林美在2012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了国内电池原料主要生产商凯力克51%的股权,从而介入电池材料业务领域。
2013年,格林美电池材料业务(四氧化三钴和三元材料)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占到公司总收入的21%,2014年上半年电池材料业务的营收贡献已经进一步增大至33%。
在格林美收购凯力克后,凯力克又以万元收购其余股东持有清美通达锂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59%的股权。此次收购完成后,清美通达锂能将成为凯力克的全资子公司。
清美通达锂能主要从事三元系锂离子正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应用于下游锂离子电池等电池制造领域。目前凯力克已经拥有四氧化三钴产能1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3000吨。在刚刚完成的非公开发行的“动力电池用高性能镍钴锰三元电池材料项目”,规划建设年生产镍钴锰三元动力电池材料5000吨、电池级球形氢氧化钴2000吨生产规模及其配套措施,显示格林美将进一步增强其在三元电池材料方面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其在电池材料领域的市场地位。该项目上半年已经基本完成建设,目前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即将进入收获期。预计,该项目建设完成后,格林美在电池材料领域的总产能将达到2万吨。
进军危废,布局环保新领域
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收购宁达贵金属股权间接控股杰嘉固废。该公司是江苏省8家危废填埋处置许可企业之一,是扬州地区唯一的工业固废处置填埋的企业,目前危废处置资质涉及26类,在江苏8家企业中,许可经营危废大类品种排名第一、许可年处置数量排名第二。公司藉此新增工业固废填埋业务。从行业来看,两高出台司法解释从严打击环境污染,推动工业固废规范化治理,市场发展空间打开。本次拓展将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公司环保产业链,为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券商评价
光大证券:公司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已为世界一流。但2014年前,由于拆解量较小、拆解物深加工空间小等原因,公司盈利状况较差。在研发费用超过1亿元/年,深加工投入超过10亿元的巨大资本开支下,技术优势并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而2014年,公司电子废弃物拆解量从2013年的200万台提高到700万台,电脑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始逐渐放量,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公司进入规模与技术共振阶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落地,将促进该优势的发展,同时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和长期的研发积累,致公司模式难以复制。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目标价元。公司为电子废弃物、废旧汽车、钴镍制品龙头,随着产能的释放、产能利用率的提升,2014年有望成为业绩拐点,同时看好并购基金未来带来的外延扩张。
风险提示:金属价格下行的风险
广发证券:受益基金补贴制度的实施,公司废旧家电拆解业务快速增长,201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幅增长,是带动盈利增长的主要因素。我们预计政府未来基金目录扩容的政策将采取逐步放开形式(成熟一个扩容一个,2015年拆解全面放量概率较小),因此2015年废旧家电拆解品种仍将以“四机一脑”为主,且市场预期的增值税退税及补贴标准调整等政策红利实施的力度、进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认为2015年公司废旧家电拆解业务增速将放缓,并下调2015-2016年的拆解量预测至750万台、1100万台(原值为1100、1500万台),且在新扩容品种拆解放量前,业务毛利率面临下行风险。
风险提示:废旧家电拆解量增长低于预期;金属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
高管访谈
记者:格林美主要秉持“城市矿山”的理念在发展,努力成为循环经济的样本,但是环保产业通常说起来好听利润低,格林美如何保证持续盈利呢?
许开华(董事长):格林美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了。首先是稳定的政策补助。以电视机回收车间为例,目前国家有相关的补贴,拆解一台电视机大约是补助85元,电视机的回收成本每台在65元至75元,国家的补贴足以支付收购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拆解成本。
其次,是向下游高端产品衍生。环保产业一定得靠技术,用下_生品相对高的利润来养上游的回收拆解环节,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譬如说塑料,我们拆解电视机、洗衣机和冰箱等,有大量的塑料出来,如果直接在市场卖掉,估计每吨也就3000元钱,没什么利润,但如果我们做成塑木型材,每吨的价值就可以提到7000元左右,利润就来了。同样,如果单纯卖镍矿,利润也不高,但做成镍粉,价格就不一样。这里面就涉及核心技术,技术水平越高,做出来的产品附加值也就越高。
从格林美的情况来说,有些方面公司已做到全球领先,譬如镍粉,国内目前没有其他厂家有这个实力,同样公司还拥有钢粉的生产技术,该技术门槛也相当高。现在热门的3D打印,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粉末的原材料制备。
记者:格林美自上市以来发展迅速,版图不断扩张,您的未来十年战略规划是什么?
许开华:在未来10年的产业化规划蓝图中,首先就是将格林美原有的业务,也就是由废旧电池、含钴废料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末与钴镍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与制造固化。在公司进行完重组之后,这块业务得到了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奠定公司效益持续稳定与增长的坚实基础。
其次,是成为中国的循环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由废弃线路板、废五金至稀贵金属提取的完整产业链,并且将其做成核心竞争力,争取在两到三年间能够成为全球综合废旧资源处理商。
此外,涉足报废汽车领域,探索对于报废汽车完整的综合利用,再生出比单纯出售废铁更具价值/更高级的资源。例如美国是目前全球最有效的废旧汽车回收国,全美大约有12000家汽车零部件回收商,多数与汽车生产企业联合经营。它们能够将有再利用价值的发动机、电机和其他零件拆卸翻新,重新出售。至于金属车体,则由破碎机碾成金属碎片后再运往钢厂铸造新车体。几乎占每辆汽车重量75%的部件都已被重新利用起来。废旧汽车回收在美国已成为一项年获利达数十亿美元的新行业。
为了这个目标,格林美已在建设深圳、湖北武汉、荆门、江西南昌、河南、江苏等六个循环再造生产基地,形成覆盖华南、华中、华东、华北的循环再造产业格局。拥有年处理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钴镍废弃资源等各类废弃物量达50万吨以上,循环再造超细钴镍粉末材料、钴镍动力电池材料、钨锡铜、金银等稀缺金属和塑木材料等产品5万吨以上的能力,成为中国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与废弃钴镍资源循环利用与低碳资源化的产业基地。长远来讲,我们不只是要做一个企业,更是要做一个面向未来的产业。
记者:废弃物再利用的企业的业绩受政府补助政策等影响较大,废弃电子产品的处理手续较为繁琐,格林美在发展中遇到哪些困难?
许开华:格林美现在已遇到发展阻力。如电子垃圾收集成本越来越高,利润逐渐摊薄;行政干预过多,想在国内新增生产线却苦于拿不到一纸批文;省内电子垃圾不够吃,到省外收集手续繁琐。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2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每天天蓝”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农场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2月24日-26日,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专班就农业绿色发展对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进行调研。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山东省人民政府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蒋高明博士于2006年创建,位于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农场在全部种植过程中采取“六不用”原则: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农膜、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
一、具体措施
1.用发酵秸秆养殖肉牛,制造有机肥
自主研发了大型遮雨式分室青贮池,实现了年产1500吨“微储鲜秸草”的能力,将秸秆通过发酵变废为宝,发酵饲料转化率高,肉牛10个月累计体重增加600斤。相当于每7斤秸秆加3斤精料就能够产出1斤体重的活牛。由于牛的饲养全程采用植物性饲料,牛粪不仅没有异味,而且成为优质有机农肥。牛粪堆积发酵后还田,完全取代了化肥,增加了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有机质从增加到5%,土壤肥力显著恢复。
在养殖环节,弘毅生态农场自制饲料,所有饲料都是植物型的。拒绝提供任何动物型饲料,也不为猪、鸡等动物提供所谓骨粉鱼粉饲料,鸭等动物可在河里自由觅食,人工补充粮食类饲料,牛、猪、鸡、鸭、鹅等动物都不催肥,自由长大。拒绝瘦肉精、鸭料,市场化饲料;鸡在林下自由觅食,鹅和鸭有亲水空间,猪自行饮水。农场自繁自育,养牛300多头,年需消耗秸秆1500吨。研发了遮雨式大型发酵青储池专利技术,建有3个大型青贮池,解决了周围三个村庄的秸秆焚烧问题,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秸秆经过动物消化变成粪便,再经堆肥发酵,变成几乎没有臭味的优质有机肥。建立大型发酵青储池不仅解决了饲料问题,也从源头解决了有机肥来源问题。农场肥水不流外人田,污水零排放。由于生态农场不使用化肥,种植区大量需要有机肥,养殖场里的肥水舍不得排放,建有肥水池,用清水冲淡后为庄稼、蔬菜和果树施肥。农场还建有沼气池,沼气用于做饭,沼液用于防治蚜虫和红蜘蛛和部分病害,沼渣是优质的肥料。
2.禁用农药,生态防控害虫
停用农药后,害虫控制是非常大的难题。研究人员冒着粮食绝产的危险,成功摸索出害虫防治的物理+生物方法,建立了害虫生态防治的四道防线,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通过脉冲式杀虫灯、养鸡、培育天敌昆虫、野生鸟类、人工除草等方法消灭越冬害虫,有效控制了农田的虫害。2009~2016年,农田害虫年捕获总量和金龟甲类害虫的年捕获量分别降至起初的和。在生长季,每天每盏脉冲灯捕获害虫的数量由2009年的450克下降到2016年的12克。该害虫防治模式也成功用于苹果园,从而彻底告别了果园里需要喷洒20多遍农药的管理办法。
告别农药在弘毅生态农场最先取得成功。防治害虫是物理+生物防虫。这样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其林下空间以及土壤里的草籽、昆虫或卵等就有了利用价值,诱虫灯捕获的害虫也成了鸡的美餐,发展林下养鸡额外增加了收入。农场对于杂草的防治不是除草剂灭杀,仅在苗前管理,后期用杂草养地,鼓励果园生草;对于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大量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病菌。
3.控制杂草,告别除草剂
人工除草耗时费力。除草剂对人体健康和土壤有很大危害,但因为既省事又便宜(除草剂一亩地除草一遍只需10元材料成本),所以农民愿意采用。为从源头停止除草剂污染,弘毅生态农场推行“机械+人工”物理除草方法,采取“竭库、断流、把握时机”做法,聘请经验丰富的农民承包除草工作,每亩地两季除草费用在240元以内,这对当地农民很有吸引力。由于使用物理方法锄草,杂草的种源有效减少了,所以杂草会越来越少。除了控制田间自生杂草外,还要围堵外面飞进来的草籽。弘毅生态农场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结合的防护隔离带,外来草籽很难吹进来。在控制果园杂草方面,则采取“以草治草”的策略,即种植高覆盖且有固氮、固二氧化碳功能的本地草本植物,形成单优种群,以占据杂草的生态位置。在农田杂草和果园杂草控制方面,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4.生态农业将低产田变高产田
弘毅生态农场15年的实验证明,“六不用”种植模式是非常严格的生态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可以获得更多的产量与经济回报。如果耕地质量恢复,农民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加上不断补充有机肥、科学利用秸秆,利用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间作、套种,增加微生物菌肥等措施,就可以有效恢复地力与土壤的生物多样性。经堆肥、深翻、人工+生物除草、物理+生物法防治病虫害、以及保墒等措施,实现了农作物产量逐年上升。自2011年后,弘毅农场的试验田就达到吨粮,在大田环境下,农场花生、玉米、小麦、小米、苹果等均超过普通农田产量。
5.成功将农田由温室气体净排放逆转为净吸收
通过科学配比上述生物质材料,添加适量矿物质如磷矿石、虾蟹壳粉等,添加益生菌起到抗生作用,堆肥3个月或经过蚯蚓处理,可以实现粮食产量提高,并将光合产物以碳的形式储存在土壤中。该成果为我国退化农田恢复和土壤改良、生态农业产量提高和农田碳减排等提供科学理论和可靠的技术保障。
二、农产品效益
自2013年10月,弘毅生态农场建立了网上销售平台,其过硬的放心产品赢得了消费者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产品供不应求。依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弘毅生态农场的农产品销售采取了网络销售的朋友圈模式。中间环节有飞行抽检,末端有消费者监管,消费者买的生态农产品也是可靠的。
目前全国已有弘毅生态农场会员7952人,且以每月100~150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弘毅生态农场所在村庄蒋家庄约有500亩土地纳入了弘毅生态农场生产体系,收益农户约80家,最大的收益户年均收入30万元,一般合作农户受益3~10万元。
生态名优农产品的网络销售,进一步释放了城市居民的购买力,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巨大推动力,如果1亿个城市家庭每年消费3万元的生态优质农产品,即可带动1亿个农村家庭从事生态农业。围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加工与生态农产品的销售,会增加就业机会,引导农二代、大学生二代进入生态农业领域,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农民积极参与,不采取化学对抗的办法,同样可以保证国家粮食供应和安全,最终形成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我们认为,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开创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途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既满足粮食安全,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带动全民健康。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建立更多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选择有良好条件的县或市,大范围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农民积极参与,利用相对较少的土地,同样可以保障国家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促进农业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必须对各地搞的所谓现代农业产业园、反季节设施等做法进行反思,对用国家政策资金搞形象工程的做法必须尽快禁止。
第二,资金和政策向生态农业倾斜。在全省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发挥国家涉农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促进精准扶贫,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研究、技术和教育部门,研发更多生态农耕技术和方法;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农民培训学校,通讯技术等,加强技术的传播;完善生态产品的贸易、补贴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知识产权机制,对开发新技术的农民的研究成果进行保护。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3篇
2021年环保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同比增长,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高于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其中,环境监测领域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高,达。企业平均专利授权数同比从2020年的件/企业增长到件/企业。
图2 2021年列入统计的各领域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
我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电除尘、袋式除尘、脱硫脱硝等烟气治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污水和常规工业废水处理,已形成多种成熟稳定的成套工艺技术和装备;污水深度处理、VOCs治理、固废处理和资源化以及土壤修复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在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立体化和支撑管理部门精准监管方面进步显著。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4篇
关键词:FDI;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一直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政策,积极融入国家发展环境,采取更加开放的发展姿态,使得经济快速增长得到了更加强劲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位居前列。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的独特贸易格局中,我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存在过度追求外贸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倾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以环境来换取外贸发展的作为,缺乏将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法和手段,导致了在外贸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的外贸格局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对于我国地区经济、解决国内就业等问题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一投资方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都没有将环境问题考虑到发展的成本中去,使得这类投资行为伴随着一些高污染的环境代价的出现。随着环境容量的日益稀缺,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外国直接投资过程中带拉力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开始采取了一定的手段来加以控制,但是对于外国直接投资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改善成效并不是很好。
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于10%,而在这一经济发展成就中,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外资快报统计,2010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同比增长,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连续19年我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500强企业中的490多家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进行了投资。中国已经获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在未来存在的巨大市场发展潜力和在一段时期内仍然廉价的社会劳动力资源,都决定了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尽管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外资的引进,也对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将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论证分析 二、我国引进外资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一个研究课题组所公布的一份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中的资料数据显示,我国1995年在资源消耗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的外商规模在我国的外资企业总量中占据了大约30%的份额,而这一份额发展到2005年,就已经高达%的比例。而和这种趋势相反的是,我国环保产业领域投资的的外商占据全部外资企业的比例却在%以下。 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境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我国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是客观事实,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和忽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污染环境的特征,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从总量上看,外资的大规模流入直接导致了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1990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提高。1990年大约为,2008年达到。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考察我国外资流入和工业“三废”排放水平的变化可以发现,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尤其是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之间的联动效应更加明显。2000年以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出现大规模增长,而这种发展趋势的另一个同步趋势就是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投入的对象中污染环境的产业比例不断提升,伴随而来的是我国工业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的大幅度攀升。我国学者已经用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结果。
2、从外资流入的行业结构来看,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的制造业是外资流入的首选行业。200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均超过了50%,其中,2004年和2005年的比重高达70%以上。2008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11568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占全国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42%和54%。进一步观察外资在制造业的投资分布可以发现,近十年来,三资企业在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资产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均大幅增加。2008年,外资投资的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如造纸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等,其资产份额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高达、和。
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影响因素中,外资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外部力量。
三、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外资质量,调整外资结构
1、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引资力度
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那些需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是:设备、生产工艺都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相对而言,这些产业的资源消耗比较低,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要比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要低;同时,这类产业中的科技人员占据全体员工的比重较大,决定了这类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相对较高;此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技术性能较为复杂,产品、工艺等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因此,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国的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部门可以获取先进的劳动手段和新型材料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引入,不但可以有助于引进吸收国外同类行业中的先进技术,还有利于节能环保。
所以,对于出口规模较大、前景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给与重点支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抓紧制定鼓励国外跨国公司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要将技术引进、对外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目前应细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录,让一些鼓励类高新技术 产业的进口享受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的待遇。
2、加大环保产业的引资力度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整合为一种高效率和高增长的行业,与制造业等老的产业相比具有更强的“后发优势”。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企业的资金能源浪费很大,最重要的是付出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环保产业的兴起可以有效遏制“三高”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恶果,因此我国应积极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开发,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全面提高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加大绿色产业的引资力度
绿色产业是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个新的产业概念,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一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选择具有无害或低害特点的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保证产业的发展可以体现少投入、高产出和低污染的产业特点,是有利于在生产全过程实现对环境污染物进行控制的一类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保护自身生态环境为主体的“绿色行动”日渐引起了全人类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1993年美国克里夫斯市场预测公司的调查表明,当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绿色产品己占国内生产产品总量的10%左右。可见,环保因素早己开始渗透于人们的日常消费之中,绿色消费构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伴随绿色产业的兴起,我国在引进外资时,应考虑创造优惠条件,将FDI引向绿色产业。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要有效提高对外国直接投资中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力度,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一就是要适当提高对于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具体来说,我国各级环保主管部门应该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爱对于外商投资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实施的处罚金额,利用更为适当的排污费标准等来有效地将相关污染问题转化成为这类投资的内部成本,也就是利用这类控制手段在外国直接投资领域实现污染治理的责任机制,实现污染治理职责的层层落实,以便最终达成“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目标,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成本 。第二就是科学设计和全面落实相关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目前,有关FDI污染转移管制的法律法规已经较多,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但是地方政府具体针对FDI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却配套不足,需要管理部门及专家学者研究,基于FDI国民待遇原则,借鉴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
(三)推动生态发展理念深入发展
针对各地发展不均衡,对于外资需要的急切程度不同的实际情况,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理念更加深入地植根于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思想中。对于政府来说,不急功近利,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是关键。政府作为公众发展的指引主导力量,正确的绩效观念才能促使他们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以长期眼光制定既能够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又能兼顾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发展规划,从而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对于社会民众来说,通过相关理念的宣传和教育,营造社会低碳发展有利氛围,形成对引资的社会监督力量,避免引资行为处于社会监督的空白之处,从而约束引资行为在有利于当地社会环境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正常运行。因此,要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渠道,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来推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民素质教育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从而有利于引资行为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中被规范,从社会认识上提高对污染严重的投资的进入壁垒。
(四)积极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对我国相对发达地区在引资时所采取的更重视环境因素的客观发展情况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引资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推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关键,同时,也为各地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和绿色生产;在工业积极推进信息化改造,提升工业生产效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各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为一、二次产业提供更为专业的中间商品和服务,从而也有助于这些产业的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保证整个经济发展都能更为洁净的前提上,更有效率的发展。因此,从政府层面来看,要积极采取政策、财政以及公共服务等有效措施,引导企业进入更有发展前景的新型低碳朝阳产业领域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要积极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对于民众来说,应该偏好于购买低碳环保产品,加大对新兴生态产业的支持。从而形成我国后工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减少对国外引资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引进的倾向,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引资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军.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5(4)
[2] 包群,陈媛媛.外商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J].世界经济,2010(l):3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5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financing situ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Guizhou,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caus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from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upported by the finance, summarizes the typical practice of the loan risk compens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ed by the domest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build a credit risk compensation mechanism participated by multi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banks, insurance in Guizhou.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credit risk;compensate
0 引言
近年来,贵州的科技产业有了长足发展,2008年-2013年间通过支撑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累计投入科技资金亿元,实施项目带来新增产值年均增长,净利润年均增长。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亿元,同比增长。但从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来看,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科技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仍不足,要想实现贵州经济的腾飞,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为活跃、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实体,因此,贵州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将取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1 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与成因
随着国家对科技产业发展的大力推动及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相继颁布实施,科技型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但从政策的推行效果来看,绝大多数金融资源都流向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型科技企业,像贵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难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在贵州的中小企业现阶段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2011年以来92%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向银行申请过贷款,但贷款获批的比例不是很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在可以得到银行贷款支持的情况下,放贷过程中的担保、承兑汇票及保证金等相关手续的存在,使得银行贷款融资的综合成本达到12%以上,大部分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融资成本。银行的信贷供给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这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致命因素,也是制约贵州实体经济成长的关键因素。这当中除了贵州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外,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关系极为密切。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轻资产
在贵州,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模式仍以传统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为主,而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基于技术和知识发展起来的,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较高。企业最核心的资产就是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等软资产,缺乏可以抵押的有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这使得银行在无实物抵押的情况下不愿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而企业的生产设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又存在着价值不确定性、估价困难、处置不易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难以掌控和化解,信贷投放动力明显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大多具备发展迅速、经济活力旺盛、创新力强的特点,但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注册资本少,自有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人员变动频繁等问题,经营稳定性较差。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少抵押的状况,又表明了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可以说在信贷市场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远远高于其他企业,毫无融资优势可言。出于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考虑,金融机构在贷款业务上必然更倾向于风险低且稳定的其他类型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短期投资效益不显著
虽然从长远意义上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新亮点,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内对贵州经济的提振作用远不如扶持商业、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成效显著。而且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无论是在初创期还是成长期、成熟期都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对于金融资源原本就比较稀缺的贵州金融机构而言,更不会将需要长期大量投入而短期内又得不到很好经济回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总的来说,主要是风险因素的存在使得贵州金融机构不愿意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消除了贷款的风险因素,也就打消了银行的后顾之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就能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成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是以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最大限度地弥补银行已发生的信贷损失的规章制度为核心内容的运作机制,是消除信贷资产存量风险的有效手段。为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良好运转,在构建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和借鉴一下国内外科技金融持续发展的经验模式,这对保障贵州科技金融事业稳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经验
国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
美国的硅谷银行模式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科技银行相互联动的较为成熟的金融科技创业市场。硅谷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商业化运作的科技银行。它主要服务于软件与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行业,客户主要是风险投资机所投资的科技企业。一方面,硅谷银行以低利息吸收风险投资机构或企业客户存款,再以较高利息向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从而产生高的净利息差,保证了银行传统的债权收益;另一方面,硅谷银行直接或间接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分享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增值收益。同时,硅谷银行要求其发放贷款的企业必须将资金存放在硅谷银行,从而可以有效地监管的企业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凭借在熟悉领域的专家团队以及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硅谷银行成功获得了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溢价,并实现了相应的风险控制。
英国的科技担保模式
2009 年,英国政府提出企业融资担保计划(EFG),为具有轻资产特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担保,营业额在 2500 万英镑以上的企业在政府担保的前提下,可贷款 1000 英镑到 100 万英镑不等。对于逾期未支付贷款的科技企业,有权获得商贷利息作为补偿。同时对于个人及法人组织根据其投资与社区金融机构的资金多少,有不同额度的税收减免,从投资之日起四年内每年减免5%,这就为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从而保证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
日本的风险投资模式
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较大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风险投资开始在日本出现,20世纪末,日本建立和完善了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相应降低了市场准入条件,畅通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大大提高了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风险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推动日本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创业投资市场,以及完善的信用评估和知识产权估价机制,再加上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为数众多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因素保证了上述发达国家金融与科技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投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科技信用体系也不完善,这使得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主要还是依靠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为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分散银行科技贷款的风险,各地纷纷建立了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国内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
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进行补偿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贷款风险直接补偿模式,即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净增额的一定百分比对银行进行风险补偿,这是地方政府最常用的融资风险补偿模式。具体做法是如果银行发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形成了坏账,政府要承担贷款损失的20%-40%,以减轻银行的损失。
第二种是贷款贴息模式,即地方政府针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直接进行资金补贴。具体做法是银行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发放一笔贷款,就可以获得政府部门支付的1%-2%的额外利息,提高银行贷款的收益,从而鼓励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提供信贷资金的支持。
第三种是贷款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模式,即各级地方政府对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具体做法是如果担保公司愿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担保,政府给担保公司1%的风险奖励。通过担保公司的担保,分散银行的科技贷款风险,间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
这三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无论是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利息补贴、损失补偿还是风险奖励,其最终目的都是鼓励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提高金融对科技的支持力度。
3 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设计构想
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参考目前国内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普遍做法,再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征,对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作出如下构想。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构成
积极探索建立“省市财政出资为主,区县财政出资为辅,镇(街道)财政为补充”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分担机制。一方面各级财政共同出资有利于扩大风险补偿资金来源,保证风险补偿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可以推动各区县政府加大对本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共同创造有利于贵州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融资环境。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支持对象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支持对象必须是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主营业务符合贵州省产业发展导向,主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处于创业期或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贵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装备制造业、民族制药、化工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科技评估体系的搭建
由省科技厅、财政厅、工商局、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科技专家评审工作组,对区域内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审核遴选,建立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录库”,只有进入目录库的企业才能成为银行的贷款对象和信贷风险的补偿对象。同时与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合作,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财务数据、偿债能力、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相应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形成信用评级报告,为银行贷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政府部门遴选企业重点考察项目的先进性和企业生产活动中科技含量的判定,评级机构则重点考察贷款企业的市场发展前景、盈利能力和贷款资金的稳定安全,两者相互补充,尽量解决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是核心资本的特征,对已获得优质知识产权、发展前景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具体运行过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经过审查同意进行担保后,担保公司与企业签订担保协议,企业将知识产权质押给担保公司,并在知识_办理质押登记。然后,担保公司将担保金存入银行,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
科技保险的介入和推广
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高新技术企业财产险、高管及核心研发人员团体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在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经营模式中引入保险公司这一风险分担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投保科技保险,降低企业的贷款风险。考虑到保费支出会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本,为鼓励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省政府可以对投保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保费补贴,并配合科技保险保费按照150%的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税收政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管理和运营
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在贵州省政府指定的银行开立独立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原则上基金只能用于补偿银行的贷款损失,其收益也只能用于充实基金。基金由省科技厅主管,负责基金的审批和使用监督,编制管理办法,并向省政府报告基金年度使用情况及效果。省审计厅负责基金的专项审计工作,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
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的具体操作过程为:首先,由科技专家和信用评级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科技评审和信用评级;经过评审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向银行申请贷款和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由担保公司和银行对企业进行调研审核,形成调研报告;在担保公司同意提供担保、银行同意放贷后,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分别签订《借款合同》、《保证合同》,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签订《担保协议》,然后银行对企业放贷,同时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购买相关的科技保险产品。若贷款到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能还款,首先由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对企业进行保险理赔,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然后由银行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抵押变现、担保追偿,这是风险补偿的第一道防线。最后剩余的贷款损失由银行提出申请,省科技厅进行审核后,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进行代偿。
通过上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希望实现贵州省财政科技资金的循环使用,通过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引导和撬动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为贵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融资环境,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金融与科技融合模式:国际经验借鉴[J].南方金融,2015(3).
[2]顾海峰.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实现机制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4).
[3]赵玉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及其破解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
[4]王军.政府主导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实践:菏泽案例 [J].金融发展研究,2012(7).
[5]谢科范,陈龙.企业自主创新信贷及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效果模拟[J].科学管理研究,2013(10).
[6]黄卫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J].学术交流,2003(11).
[7]蒋玉洁,徐荣贞.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银保协作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补偿实现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8]徐苏江.借鉴硅谷银行模式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J].金融博览,2010(6).
[9]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赵昌文.企创新型企业的金融解决方案―――2011年中国科技金融案例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谢冰,蔡洋萍.科技型中小企业立体式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财贸研究,2012(2).
[12]朱朝晖.信息不对称与研发活动的信息披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
[13]陈蕾.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投资研究,2013(10).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6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投资决策;实物期权
JEL分类号:G11;C60;C61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develops an explicit model of investment project with these characteristcs, and uses option prcing method to derive optimal decision rules for the green building project. We foun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non-market events will lead to the expected capital return fall. A decreasing in the threshold of the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the option value of the project will be clearly noticed, it also forced the company to enhance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The impact from the non-market event is not such strong for a higher free interest rate. But this may cause an excessive investment due to the fall of opportunity cost when exercise the option. Beside this, we found for the one-star green building project, the investment threshold sensitivity to unexpected events is relatively weak, However, for the two-star project the sensitivity is greater than the three-star project which with a higher incremental cost, and hence, it leads a higher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vestment.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green building; investment decision;real option
JEL:G11;C60;C61
1. 引言
对于绿色环保产业创新技术而言,由于其发生的不确定性与缺乏明确并统一的规范标准,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公平的竞争机会,这也刺激着投资者们将发展与推广该领域新技术纳入其迎合市场广泛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战略中。当发展绿色环保创新技术项目时,公司经常面临需要在项目价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传统的净现值法只考虑到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而原本应处于整个项目运营核心的隐含期权价值被忽略,容易造成价值严重低估。而实物期权理论则考虑了管理柔性的价值,也考虑了绿色技术创新项目以后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更加适合分析不确定性技术引进项目的投资价值问题[1-2]。学术界普遍认为Myers [3]是将期权思想引入投资定价研究的最早学者之一。狭义地看, 期权是项目投资赋予决策者在未来采取某些投资决策的权利。在实物期权价值研究中,Black-Scholes (B-S)模型[4]是该领域最为典型的模型之一, 但是这种期权定价方法的成立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如相关价格行为符合正态分布模式,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等。此后,许多学者试图通过研究对B-S模型进行改进,如Merton[5],使用套利理论对B-S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将该模型拓展到一个连续时间段消费与投资优化决策问题的描述中,并通过动态规划方法获得了一个最优解析解。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 R&D 投资领域中研究实物期权方法的应用[6-10],这也涉及到绿色科技投资领域,如[11-13]。对于引入绿色技术的建筑项目来讲,通常其项目价值与增量成本都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决策中如把冲击性事件 ( 如支持政策变化、经济环境变化、更新技术出现等) 导致的项目价值下降或项目彻底失败情形排除在外, 显然与事实不符。实物期权理论经常应用在多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投资决策分析[14-15]。因此,本研究将针对项目价值,增量成本及冲击性事件对项目价值带来的影响这三类不确定因素,建立项目投资模型并运用实物期权法推导出项目建设和推广运营过程中的最优投资决策制定规则。在文章的下一章节,将着重介绍在假设项目价值与增量成本相互独立的前提下绿色创新技术引进项目投资机会期权模型的构建。我们考虑两个独立变量分别服从几何布朗运动模式,假定冲击性事件服从泊松过程,在本章节也将陈述我们探索最优投资决策的方法。在文章的第三章节我们将基于我国引进绿色环保创新技术的住宅项目相关数据, 结合数值解法对模型的解析,阐述模型中的相关参数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投资决策的。第四章节,我们将总结研究观点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目标。
2. 模型建立与分析
基本假设
对于引进绿色环保创新技术的住宅项目,通常需要在技术引进后进行二次开发,才能帮助公司实现产业化价值。但技术项目本身的难度及复杂性,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性,通常会导致技术引进所发挥的作用没有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使得项目未来产生现金流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项目的市场价值自然会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随机浮动。而冲击性事件的发生,会进一步增加二次开发周期及成功率的不确定,成为项目市场价值下降的不利因素。此外,随着创新技术的扩散,原材料及技术支持价格的不确定性,项目引进技术直至产业化所产生的增量成本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增量成本显然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随机波动。在本章,我们将提出并详细分析不可逆投资的一个连续时间模型。模型的建立基于McDonald 和Siegel[16]研究成果, 模型中,公司必须对单一项目投资的时机做出决策。项目增量成本( )服从几何布朗运动,节能产出价格(P)服从带跳跃过程的几何布朗运动(如公式)。
下一个章节,我们将数值分析最优投资规则的特征及投资机会价值,并进一步说明这些不确定因素是如何影响投资决策的。
3.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根据《2013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439个住宅性建筑样本中,一星级有161项,二星级228项,三星级50项。但报告中仅提供了年增量成本数据的平均值,对于投资决策来讲,则需要时间间距更短的信息。因此我们根据已知均值及我国节能建材和节能用具上市公司版面数据,假设数据整体服从正态分布,并结合三次样条统计差值[18]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全,得到更短的时间间隔内,该样本群单位面积的增量成本的平均漂移率和变动率。由于马尔科夫性,模型对增量成本的预测仅需要运用到 在2013年末的值( )及现有样本增量成本平均漂移率和样本标准差(如表.1)。
对于住宅性建筑而言,引入技术带来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燃煤、燃气等一次能源节省量、节电量和生活热水节水量三部分。研究中我们将节约总能耗转换为节约电量并以此定义成引入技术的“产出”。由于现阶段,国内经星级评估后的绿色建筑,技术单位“产出”浮动不大,所以我们的数据将参照对深圳市7项绿色技术住宅项目调研报告及分析报告[19]共40个案例,结合深圳市居民平均用电价格及广东省绿色建筑补贴政策,经整理后,得到引入绿色创新技术后相关数据(如表.2),
(e-2)时的投资决策
首先我们来关注参数 θ=, ,其余参照表.1和表.2数据的绿色技术住宅项目投资决策问题。研究 [20]在探索创新技术引入项目中由于非市场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时,将一般冲击性事件产生时所带来的价值下降幅度定义在至之间。我们研究中采用1-θ=的结果虽不一定有代表性,但也应被看作属合理范围。至于 则参照定期存款1年年利率。公式()给出表.3内容,我们发现高于一倍成本的价值部分使得公司在投资之前必须等待更长的时间,而这点显然与传统NPV方法结论不同。从图2(a)-(c)中可以看出,不论项目是哪个星级,项目的投资阈值都是随着突发事件平均发生率 的增高而下降(参照表.2)。产业支持政策发生改变或星级评估标准的提升都会导致 上升,即使其它条件不变,项目价值的预期增长率也会下降。在公司做出不可逆投资之前所要求的回报也会因此降低。为了探明 的变化是否会给不同星级的项目带来不一样的影响,我们对比了将当 升高时单位变化率 内各星级项目投资阈值的变化(如图.2(d)所示)。这里,我们定义 为 由增长成(n+1)时投资阈值的变化(n )。结果表明,对于一星项目,由于其项目价值的预期增长率并不高,所以其投资阈值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也相对较弱。但是,二星项目投资阈值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超过了平均增量成本更高的三星项目,这就意味着对于二星项目来讲,通过投资引进技术创新项目来控制甚至降低 值,在实施投资之前,公司要求的回报率要高于三星项目。虽然增量成本的增加给项目带来了更高的机会价值,但是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冲击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服从向下的泊松跳跃过程对于投资机会而言, 的上升给项目价值带来的影响显然是负面的。当 变大,由于项目价值的预期增长率下降,投资机会价值的预期折旧也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了F值减少(如 图.3(a)-(c)),这也迫使公司需要提前投资,从而表现为过度投资。事实上,不论哪个星级的项目,等待而不是现在投资会也将变得更加昂贵。
(e-2)时的投资决策
前面描述的数值结果都基于所有参数在无风险利率比较小的情况,依据公式()这样做也使得了 变化带了的影响更加明显。该阶段我们将通过数值解析探究当无风险利率大范围增大,即 (e-2)时不确定变量与投资阈值及投资机会价值的量化关系。同样,相关参数参照表1和表2,θ=, 此时,当 以的增幅从扩大到时,相应的投资规则如表.5所示。无风险利率 的提高使得突发事件对投资阈值的影响弱化(参照表6)。较高的利率增加了 值,但同时也降低了投资阈值。在这种意义上,高利率刺激了投资。基于期权理念,高利率使得现在执行期权变得相对更重要,因此它降低了执行期权的机会成本,而从图4(d)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出二星项目投资阈值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超过了三星项目。随着 值得升高,投资开支 的现值显然是被降低了的(),但作为该开支的回报,公司获得项目现值( )也同时被降低。图5也进步一阐述了不同星级项的投资机会价值也随之减少的情况。 的增长进一步的降低了公司投资期权的价值,不论哪个星级项目,它都会使这些期权得到更多的执行。突发事件平均发生率的增加降低了投资机会价值,因而也降低了现在就投资的机会成本。
4. 结论
本文基于实物期权法,在项目价值与项目成本及能导致的项目价值下降或项目彻底失败的冲击性事件均不确定的背景下,针对绿色创新技术引进项目建立了投资决策的期权模型。在我们的模型中提到需要引入绿色创新成果的公司,通常通过引进一系列绿色创新技术,提高相关项目(如住宅性建筑)的经济价值及示范价值。该类技术同时赋予引进公司一个投资期权,但是一些冲击性事件的发生,如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因素、更新技术的出现,都将引起项目利润减少,从而降低项目的投资期权价值。而这种下降与冲击性事件平均发生率紧密相关,因此,模型中定义这类冲击性事件的不确定性服从向后泊松跳跃过程。通常我们关注的绿色创新技术引进项目,其项目价值与增量成本的变化过程都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许多公司为了方便起见,将增量成本定义成一个长时间不随时间变化的固定值,这样显然与事实不符)。二者均满足马尔科夫性及独立增量性,因此在模型中我们概括项目增量成本和产出价格两个独立变量分别服从几何布朗运动模式和带跳的几何布朗运动模式。特别地,我们的模型将通过控制突发事件平均发生率的变化着重比较分析,非市场因素对项目投资阈值和投资机会价值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我们还进一步量化了这些影响因素对投资时机抉择的影响程度。依据本文所构建的动态模型以及数值模拟的结果,我们发现对于引入绿色创新技术不同星级的住宅性项目,冲击性事件的发生将导致引进公司预期资本收益率下。项目投资阈值也随之下降,在公司做出不可逆投资之前所要求的回报也会因此降低。项目价值的预期增长率下降,投资机会价值的预期折旧也相应减少。这也迫使公司提升将进行的投资数量,因为等待而不是现在投资会也将变得更加昂贵。另一方面,对所有星级的项目,无风险利率 的提高使得突发事件对投资阈值的影响弱化。较高的利率降低了投资阈值,也降低了执行期权的机会成本,但可能引起公司的过度投资。此外,研究还发现,对于一星项目,投资阈值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也相对较弱。但即使无风险利率大幅度升高二星项目投资阈值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均超过了平均增量成本更高的三星项目。因此当二星项目欲通过投资引进技术创新项目来控制甚至降低 值,在实施投资之前,公司要求的回报率要高于三星项目。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 以把握投资机会, 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 AK Dixit, RS Pindyck,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M].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2]. SA Ross, R Westerfield, JF Jaffe, Corporate finance[M]. 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 1988.
[3]. SC Myers.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5(2):147-175.
[4]. F Black ,M Scholes,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81): 637C654.
[5]. RC Merton, 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1973(4):141C183.
[6]. YH Liu, Valuation of R&D Projects[J],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 2011, 16(3): 289-304.
[7]. SH Ho, SH Liao, A fuzzy real option approach for investment project valua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12), 15296-15302.
[8]. D Cassimon, DM Backer, PJ Engelen, MV Wouwe, V Yordanov, Incorporating technical risk in compound real option models to value a pharmaceutical R&D licensing opportunity[J], Research Policy, 2011,40(9): 1200-1216.
[9]. 王文轲, 赵昌文. 研发投资动态多阶段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多期复合实物期权[J]. 软科学, 2010 (1): 12-16.
[10]. 张立, 扈文秀.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R&D 项目多阶段投资时机研究[J]. 软科学, 2014, 28(8): 7-11.
[11]. S Fuss, J Szolgayova, M Obersteiner, Investment under market and climate policy uncertainty[J], Applied Energy, 2008, 85(8): 708-721.
[12]. DM Walsh, K O'Sullivan K, WT Lee, When to invest in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echnology: A mathematical model[J]. Energy Economics, 2014(42): 219-225.
[13]. 蒋丹璐, 曹国华, 顾湘, 商业地产类绿色建筑投资时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8): 147-150.
[14]. G Villani, Valuation of R&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with the Threat of Competitors Entry in Real Option Analysis[J].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2014, 43(3): 331-355.
[15]. S Majd, RS Pindyck, Time to build, option value,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7, 18(1): 7-27.
[16]. RL McDonald, D Siegel, The value of waiting to inves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7(101) 707C727.
[17]. K It? ,Stochastic integral[J]. Proceedings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1944, 20(8): 519-524.
[18]. P Dierckx, Curve and surface fitting with splin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3.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7篇
一、经济方面
工业经济方面成华区曾是成都市老工业基地,90年代中期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半壁江山。近年来,随着“东调”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建设发展,大量工业企业搬迁,成华工业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年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比2009年净减少21家。如果按现行的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标准不变,预计年搬迁和下规企业约有10家。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现产业结构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城市产业体系转变,将成为成华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发展工业经济的力度不能松,年全区全口径税收亿元,其中全口径工业税收亿元,占全口径税收的比重为;全区地方实得税收亿元,其中地方实得工业税收为亿元,占比,虽然远远低于房地产税收占比()和建筑业占比(),但仍然是成华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较大企业做大做强、提檔升级,向产业和产品的高端发展。同时,积极协调搬迁企业把总部留驻成华区内发展,形成总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二)狠抓重大工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引进。围绕城乡统筹,建立完善全区一盘棋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统筹方式。切实加强工业招商引资工作,增强与知名企业的联系,吸引一批企业在我区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加强与省、市的对接,积极争取在我区布局重大项目;积极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会,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狠抓以企招商,围绕延伸产业链开展对外合作,做大一批项目;加强重点产业分析,围绕我区重点产业中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和关键环节,策划包装重大项目,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重大项目。二是要继续收集完善工业项目计划,要加强和完善项目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分级协调制度、问题即时报送制度、目标督查与服务问责联动制度,充分调动各方服务项目、促建项目的积极性,紧盯重大工业项目狠抓落实。三是切实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增强全区工业发展后劲,加强协调服务,健全完善项目促进机制和工作体系,确保项目促建“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和协调,合力推进项目,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初步收集的“十二五”工业项目计划,年有工业项目34个,总投资1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亿元,其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有28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有8个。
(三)强化企业技术进步,发展壮大重点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对技术落后、污染较重、能耗较高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大产学研联合。充分发挥财政贴息和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拉动更多社会资金和银行资金投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坚持贴息和补助资金向重点产业、优势企业倾斜,切实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四)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服务、担保、公共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加强对优势中小企业和重点产业链中配套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提高中小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信用征集、评级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失信惩戒机制的不断强化,积极探索和完善联保新模式,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鼓励支持我区优势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大对企业上市的培育,抓紧完善成都军通有限公司上市的冲刺工作。成都军通公司是我区自己培育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局将密切配合市经信委、券商,加强与企业的协调,力争明年完成上市工作。做好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富森美家俱有限公司上市培育前期工作。二是将龙潭裕都打造成我区融资工作品牌。龙潭裕都入驻企业的按揭贷款是成都市总部经济融资贷款的首创,年将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工作重点是扩大宣传,抓紧筹办“总部经济融资专项对接会”,力争让这个融资品种成为我区融资工作的亮点、品牌,成为总部经济城招商引资有力手段。三是加大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建立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将工商、税务、金融、就业等部门工作职能集中形成全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让全区中小企业的服务落到实处。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策激励的原则,大力发展区域品牌,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和发展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推介会、博览会、展销会,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大力提升我区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的知名度,逐步推进实现我区工业向品牌经营型的转变。
(六)加强工业经济的监测、预警和分析加强与重点企业信息联络员和各部门单位的联系,理顺和完善工作网络,进一步完善“信息员直通车机制”,通过“重点企业信息员网络”和“重点工业项目信息员网络”收集问题后,通过“街道、部门、区领导”分级协调机制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快速的信息回馈管道,及时了解重点企业运营情况,提高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七)加大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将全区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闭关停区内落后工艺、生产线以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做好LED照明示范工程,完成3条中小街道LED路灯应用示范,完成40个建筑物或光彩工程4000盏LED灯安装工作,400户家庭或企业单位推广安装万盏LED灯工作,加强建筑节能和机关节能工作,认真落实好“十二五”第一年节能工作。
二、科技工作
(一)继续加大专利申请工作力度,着力提高我区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深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鼓励专利技术实施,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继续深入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积极配合市局“12330”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咨询服务公益热线工作,进一步规范维权运行机制、工作模式,提高维权援助质量和水平,及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
(二)做大做强产业联盟一是搭建“精密机电装备创新联盟”。将“成都精密焊接装备创新联盟”扩展为“精密机电装备创新联盟”。以龙潭“精密焊接装备产业园”为基础,将中国南车集团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四川柯士达汽车制动系统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建材设计院有限公司装备部分等企业纳入新的产业联盟核心成员,鼓励跟多中小企业加入“精密机电装备创新联盟”,鼓励企业招商引资,力争“精密机电装备创新联盟”的产值从目前的6亿元到年底达到15-18亿元。二是搭建“电力产业创新联盟”。以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为龙头,摸清我区电力设计、电力装备生产与制造的企业数量,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力争“电力产业创新联盟”在年中形成调研报告,年底前将电力产业创新联盟搭建完成。三是打造环保产业研发基地。用我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加大对环保产业研发基地的支持力度,力争在年,将我区环保产业培育壮大。
(三)打造科普旅游特色,做出科普工作亮点。打造成华区科普旅游特色线路,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8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工作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区政府常务会、区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认真施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相关综合方案,制定年度目标,及时分解落实,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
(二)有序开展环保“五大行动”。碧水行动。落实“河长制”责任,开展沙溪河、通惠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用,新建污水治理设施10座,加强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加强工业废水、医疗废水、采石场废水监管和治理。蓝天行动。加强城区扬尘污染管控。强化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督促水泥和砖瓦窑企业错峰生产,改造砖瓦窑19家。淘汰黄标车2016辆。绿地行动。加强老瀛山、长田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启动编制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等规划。实施工业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基本实现医疗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全覆盖。田园行动。完成市下达的7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任务,完成152家万头生猪当量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宁静行动。对坝坝舞、夜间烧烤等噪声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制止和查处夜间施工扰民投诉举报394件。
(三)积极服务市场主体。坚持“提前介入,靠前服务”,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成工业园区环评修编工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管理,认真落实负面清单、污染物排放许可、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全年共计审批项目环评69件,受理网上项目环评备案114件。
(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环保普法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开展餐饮油烟、城区噪声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企业日常监管,抽查企业1579家次。严厉打击恶意违法排污和造假等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00件,处罚金额412万元。
(五)整改环保督察反馈意见。贯彻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重庆反馈意见精神,制定细化整改方案,落实责任单位,对标对表,打表推进,按时完成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20××年度整改任务。接受20××年全市环保督察,及时办理督察组交办的相关工作,顺利通过市环保集中督察。
二、总体评价
20××年,区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研究办理_会审议意见,以“五大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绩值得肯定。
一是认真落实区_会审议意见。加快推进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用。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对城区给排水管理职能进行调整。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联动,环境刑事违法案件实现零突破,移交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件,移交刑事犯罪案件3件。加大对街镇、部门环保工作考核力度,考核分值从2016年的4分、5分统一提高到10分,促进街镇、部门落实环保职责。
二是区域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各项环保目标较好完成。加强城乡绿化,全区森林覆盖率达,较上年度提高五点二个百分点。20××年,全区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7天,超市下达目标任务4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同比下降。地表水水环境总体较好,綦江河、蒲河等河流监测断面均达到Ⅲ类水质要求。城区噪声得到控制,声环境质量达标。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环境安全事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保责任意识有待提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精神不够,意识有待提升。部分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环保投入足不,管理能力弱,重生产轻环保现象还比较突出。街镇和部门环保监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属地监管、行业监管难。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法治意识不强,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淡漠。
(二)环保监管体制机制不顺。环保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单位、街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环保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的情况,导致监管不到位、监管缺位。特别是城镇污水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污水治理设施缺乏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及时移交和统一管理等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存在多头管理又无人管理的情况,尤其是东部新城至龙角桥段污水主管网的管理维护问题突出,箱涵污水大量外溢流入綦河,造成河流的污染。
(三)污水治理问题尤为突出。
一是规划缺失。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没有前瞻性,已建成的污水治理设施之间不匹配、不协调,导致运行成本增加,作用发挥不好。比如,綦河东岸的污水主箱涵未考虑东部新城片区的污水容量,食品园区污水处理厂标高比污水箱涵高10余米。
二是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建设。在加快推进城镇建设的同时,污水治理设施没有同步规划建设,导致生活污水直排污染河流。比如,老城区雨污未分流,三江、赶水等污水处理站建设进展缓慢,东部新城通惠场、登瀛场和沙溪河上游没有及时建设污水管网。
三是污水治理设施管理不到位。通惠河、沙溪河黑臭水体整治不彻底,綦河、通惠河、沙溪河两岸仍有不少污水没有接入主管网,綦河两岸污水主箱涵淤积未及时清掏,部分开发企业存在随意搭接污水管网问题,东部新城部分污水箱涵破损后未及时修复导致河水进入箱涵,街镇污水收集处理率低。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19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区人民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责任落实;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工作重点,打好污防攻坚;加强执法监管,坚持常态长效;狠抓问题整改,健全惩防体系”六大措施,有力地推动全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止2018年10月,空气质量达标率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2016年以来首次在全年已监测的时间内均达到二级标准。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56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同期67微克/立方米削减11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为33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同期36微克/立方米削减3微克/立方米。大格纽、虹桥、窑上、金竹沟等4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城河水质逐步得到改善,双桥水库等18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分贝,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辖区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建成和改造中心城区12座垃圾收集转运站;投资亿实施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投资7331万元完善乡镇垃圾收运设施;投资亿元建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亿元建成市政污泥处理项目;投入1000余万元对双桥水库一级保护区17户进行搬迁,投入1000万元建设界碑、界桩及水质环境监测监控设施设备,积极谋划二级保护区污水及垃圾治理等项目。积极整改中央和省委环保督查问题,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我区自查问题39件、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信访案件69件已全部完成整改,反馈问题涉及我区20个,已完成整改16个,矿山恢复治理等4个问题正在整改中;省委环保督察交办钟山区信访案件79件,办结79件,办结率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环保工作认识不足,职责界定不明。
有的职能部门对环保工作认识还不到位,未分清环保工作和环保部门工作的关系,以为环保工作就是环保部门的工作,未履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履行的环保监管职责。
现行的环境统管与分管的权限看似分明却关系不顺,只有分工,缺乏协作,部门、乡镇社区不同程度存在环保职责不清、任务不明、主辅关系不分的情况,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能,导致监管不到位、监管缺位。比如噪声污染防治的责任分工就有10个以上的部门,群众举报投诉方式更为复杂,要分时间段、分行业,是否办理了手续,还要分是固定声源噪声还是非固定声源噪声,才来确定向哪个部门进行投诉。现实中,噪音污染多发于凌晨,群众首先找的是公安局,因为群众弄不清楚什么污染源归谁管。这些复杂的职能分工,看似细致明确,可监管无衔接性,直接导致的是工作上的推诿。
(二)环保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1.集中污染处理项目建设缓慢,如:市政污泥项目未投入正式使用,市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尚未动工。
2.污水管网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需要,污水管网不健全,断头管网多,截污不彻底,污水收集率不高,雨污分离不完善,含有大量雨水、地下水的混流污水进入截污管网,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量过高而COD过低。
3.环保项目运营效果不好。
一是由于资金、人才、技术跟不上,造成后续运营和维护困难,许多项目面临“建而不管、建而失管”的问题,如月照双洞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农户散养畜禽私排私倒,造成设备被大量动物粪便堵塞。
二是由于收集、运输等环节不规范,有的项目没能充分发挥作用,“供需”问题凸显,比如垃圾焚烧厂的处理能力为150万吨,但是目前每天仅有不足一半的处理量,设备闲置、资源浪费;全区没有规划建设标准化建筑垃圾、渣土堆放场,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运输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一方面是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公司缺少足量的建筑垃圾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偷倒乱倒屡禁不止。
(三)环保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1.环保工作人员未配齐,基层环保工作机构未设立。如:区环保局编制空缺一直未能补齐;钟山公安分局负责环保工作的仅有1人。
2.集中污染处理项目缺乏专业人员,实际上未能正常开展日常自检工作。如: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对本职工作掌握不够甚至完全不了解。
3.仪器设备不足,难以开展环保指标监测,执法队伍执法困难,如:城 管局执法大队负责中心城区夜市等噪音污染治理,但是尚未配备噪音分贝仪,执法过程中,噪音水平如何,是否达到扰民,难以科学界定。
(四)环保工作精细化程度不高。
环保工作大面得到基本覆盖,对规模化的污染治理实现全覆盖,但在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一些散乱污还欠缺有效的监管和治理;高度重视对人口聚集地的环保问题,忽视了城乡结合部、人员居住较少等“边旮”地区。如:对大型餐饮的监管达到全覆盖,对利用住宅开设的“私房菜”、小餐馆的油烟治理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乡镇建立了垃圾收集处理体制,但是对群众乱倒乱扔等行为缺乏约束;对规模化养殖的监管基本到位,但是对农户散养、非规模化养殖的管理欠缺。
(五)宣传工作不到位。
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法治意识不强。
一是主动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够,未普遍形成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习惯,如部分居民将垃圾、废水随意倾倒,甚至阻碍对雨污管网的改造工程,不给钱就不允许改造。
二是对环境污染的真实性、危害性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要么缺乏必要的警惕,要么制造谣言,浪费大量行政资源,如部分砂石厂为达到垄断目的,恶意举报竞争对手;有的为了达到其他目的,重复举报,在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期间的14个投诉案件中,碧桂园垃圾中转站项目被反复举报10次。
三、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环保工作协调机制。科学界定各部门环保职责范围,有序整合并明确分散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职能,减少职能交叉,各部门充分履行本部门的环保职责,加强对本行业的环境监管,部门加强配合,切实提高环保工作效率,对各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更为有效地监管。
(二)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管理维护力度。积极争取各级环保资金,分类、分批推进环保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抓起,加快污水管网雨污分离项目的改造进度。加大对已建成的集中式污染处理项目的管理力度。
(三)配齐配强环保工作队伍。
一是尽快配齐配强环保监察、环保检测两支队伍,持续做好执法培训和业务培训工作,加大对环保监测设备的投入,同时,通过特聘专家、项目合作、兼 职、购买服务等灵活的用人机制,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环保队伍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整体实力。
二是延伸环保工作监管触角,落实乡镇社区和村级的环保责任,落实好网格化的环保监管,探索发动群众进行环保监察的新方法,发挥人人参与的“人民监督”作用。
(四)加大对“散乱污”的治理力度。建立网格化环保工作体系,全面排查和治理各种“散乱污”,加大对露天夜市烧烤、油烟、噪音、居民住宅小区化粪池外溢、农村畜禽养殖场等影响群众生活的“散乱污”整治力度。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加强环保法规、政策、工作的宣传和环保知识、常识的普及,不断夯实环境保护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要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把环保宣传作为环保工作的基本任务,常抓不懈。通过培训、宣传,切实提高认识,增进共识,让环保意识融入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增加曝光污染企业的次数和频率,通过对违法企业的曝光和严肃处理,震慑违法行为,调动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更多的部门和企业自觉依法保护环境。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20篇
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复杂多变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全市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这条主线,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实现总值亿元,五年年均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年均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年均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调整为2016年的10∶∶。
“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一)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调优。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完善。农业播种总面积119万亩,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为∶,优质油料、高原夏菜、玉米制种、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92%以上。二是养殖业迅速发展壮大。累计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47个,畜禽总饲养量万头(只),比2012年增加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万吨,其中奶产量显著提高,比2012年增加万吨。三是农业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全市共流转土地万亩,流转率达到,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27家,比2013年增加1246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5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四是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全市农产品生产面积的60%以上,产地畜产品、蔬菜样品检测合格率达,国家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66个,获得甘肃名牌认证农产品20个。
(二)第二产业主导地位明显。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第二产业“重化工”特征明显,工业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持续积聚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一是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循环、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三大重点产业”,培育形成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率达60%,镍网生产能力占全国的40%,成为全国最大的镍网生产基地;建成全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风光电并网规模达到228万千瓦。“十二五”末,三大重点产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十一五”末的、5%、4%调整为72%、6%、;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总产值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8户增加到2016年90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多年保持在96%上。二是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有色冶金行业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年以上,粉体材料、电池材料、印花镍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种类达190多种,其中28种工业产品获得省部级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各类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900万吨/年以上,生铁生产能力80万吨/年以上,新型复合肥料、高端耐磨铸铁件等新产品不断拓宽市场领域。三是工业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烟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6%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98%以上,工业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分别比2012年提高35%和21%。四是工业生产能耗持续降低。2012-201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积下降,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7%、30%、。
(三)第三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以补齐三次产业的结构性短板为目标,坚持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生产业和生活业并举,推动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第三产业呈现出扩规增量与提质增效同步提高的态势。2012-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提高到。一是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加快建设,培育了紫金赏花、骊靬揭秘、祁连揽胜、工矿探奇、乡村寻美、沙漠历险等六大特色旅游名片,骊靬古城、紫金花城、金水湖景区晋升为4A级景区,旅游综合收入亿元,是2012年的近3倍,年均增长32%。二是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建成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和便民市场,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所有乡镇和60%以上的行政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三是消费结构明显升级。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观念转变、消费环境改善,在刺激消费政策的引导下,旅游、汽车、家电、通讯信息、家居建材、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领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有效拉动了全市消费市场。201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比2012年提高;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同比增长;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同比增长。
二、存在的问题
(一)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仍然存在增长不稳、结构不优的问题,调结构、稳增长、促转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产增长速度缓慢,近几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处于全省靠后位置。工业经济下滑形势严峻,2012-201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从18%持续下降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由下降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由下降到,规模以上工业中地方企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由%下降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下降到,受工业经济影响,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三产占比不够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尽管从2012年的18%快速提高到2016年的,但仍然远低于全国、全省的水平,并且与同为工业城市的白银()、嘉峪关()有较大差距,与全面小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0%的目标要求也有较大差距。
(二)从各产业内部来看,存在行业分化明显,产业链条不长,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在提高产业规模联动效应和产品附加值上仍需下功夫。一产方面,种养结构不够协调,种植业增加值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多年维持在76%以上,养殖业增加产值占比基本在20%以下,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较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较慢。二产方面,工业经济重化工特征明显,以资源开发和投资拉动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变化,受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环境保护政策约束日益趋紧等因素影响,有色、化工、冶金、建材、能源等行业发展持续低迷;传统产业比重大,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和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7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只占工业经济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上关联性配套效应发挥不够,循环经济产业链相互之间的耦合度欠缺,上下游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效应尚不突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工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原”字号“老”字号的初级号产品多,高附加值的“新”字号、“高精尖”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三产方面,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现代服务业份额偏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其他非营利业等传统服务业仍然在第三产业中占主导地位,2016年四大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及其他营利业等现代服务业占,占比较小。
(三)从产业技术水平来看,存在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创新驱动在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中任重道远。受技术开发程度影响,各产业多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为主,在产业高端终端的产品较少,对产业结构升级带动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平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技术研发机构、创新型人才及团队绝大多数分布在金川集团公司等在中型国有企业,其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现有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发挥不够。
三、对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途径最终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继续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加速各类现代化要素的投入和积累,加快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四化共进”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要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按照特色明显、规模做大、品牌做强、效益提升的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把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戈壁农业与调整农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发展优质肉羊肉牛、无公害蔬菜、现代制种、食用菌、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大力实施舍饲养殖能力提升计划和百村万棚质量提升计划,加快建设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规模养殖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按照基地型、集团化、链条式思路,通过积育龙头企业、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智慧农业等措施,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努力构建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三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三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流通市场和特色产业专业镇村“三大发展载体”,切实强化结构调整、科技推广、质量安全“三大保障手段”,
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三位一体”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道路,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制造”行动,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变,产品向终端化延伸,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一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产品技术升级,推动传统冶金和铸造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采选业装备、新能源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水平,扩大特种水泥、太阳能真空镀膜、无机纤维等产品规模,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等新材料,推动新材料拓展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等高端市场领域,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进一步优化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现有硫磷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煤化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上,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着力推动现有初级产业向精细化工和有机化工方向延伸以及产业链间的交叉融合,着力完善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产业链整体附加值。四要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提升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坚持走文化旅游业融合引领、现代服务业多元发展、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多业并举”的第三产业发展道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规模和比重。一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持续推进“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建设,不断拓展香草花卉生态休闲等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通过文化旅游业发展带动基础服务业发展。二要加快发展生产业。以产业融合为重点,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推动与一、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节能环保、融资租赁、现代交通物流、仓储、金融保险、工程设计、广告、会计、法律、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培训等生产业发展,提高产品价值链中服务环节比重,大幅提高生产业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贡献率。三要加快发展生活业。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巩固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政等传统消费,扩大互联网内容产业等信息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积极开发文化休闲、职业培训、健身娱乐、社会养老、中介服务、养生保健等其他生活业,不断拓展新兴服务领域,增加新兴消费业态供给,以消费结构的优化带动服务业结构优化。
(四)扩大有效投资,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坚持效益优先、注重结构优化、提高投入产出比这一核心原则,牢牢把握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方向,更好发挥投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级突破的产业格局。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资本投向结构,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服务业扩规优化的大项目好项目,持续扩大在现代农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联动运行、节能降耗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消费需求升级等领域和产业链条上的投资规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加快“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一期、金川神雾弃渣综合利用二期、国防工业基地蓄洪生态治理、**铁路现代物流中心、市养老康复中心等重点投资项目建设,推动投资平稳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关于环保产业的报告 第21篇
一、城区畜情养殖户全部取缔。
xxxx年,在区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工作专班的指导下,街道对辖区所有的畜禽养殖户进行了摸排。通过全面摸排,辖区内共有养殖户xx家,根据区《关于印发襄州区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搬迁以奖代补方案的通知》文件规定,街道组织人员冒着炎热酷暑,深入到每家养殖户宣传政策,说明环保工作在城区的重要性。一开始,很多养殖户都有抵触情绪,拒不搬迁,通过专班人员不厌其烦,深入细致地工作,终于做通了养殖户们的思想工作,目前xx家养殖户全部进行了关停,奖补资金已经发放到位。
二、废品、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全部清理出城。
在xxxx年的环保工作中,街道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成立工作专班,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分工负责、分类推进、依法治理”的原则,对辖区回收站点进行了全面清查,xx辖区共有回收站点xx家。通过街道、社区及xx城 管中队、办事处城 管办上下努力,压实责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xx家回收站点进行关闭、搬迁、清运。截止年底,辖区内xx家回收站点已全部清理出城,如此一来,大大改善了城区环境,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禁鞭工作形成常态。
xxxx年以来,xx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禁止燃放烟花 爆竹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抓好禁止燃放烟花 爆竹工作。通过张贴禁鞭通告、宣传标语、发放禁鞭通知书等向辖区居民宣传禁鞭工作的重要性。街道已安装LED电子屏的所有部门、单位和城区临街门店滚动播放禁鞭标语;每天有xxx余执法人员对辖区内的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三无小区、破产小区和改制企业小区进行拉网式禁鞭宣传,特别对辖区内的酒店、副食店、新开门店、殡葬服务店进行来回、重点宣传;在人员密集地段,设置禁鞭警示牌,广泛宣传违规燃放鞭炮的危害性和违规处罚的相关规定。在街道禁鞭办全面化、立体化的宣传带动下,辖区居民禁鞭自觉意识日益提高,没有发现一例燃放烟花 爆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