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众号运营报告总结(热门3篇)

时间:2025-01-04 13:14:27 admin 今日美文

校园公众号运营报告总结 第1篇

而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迅猛增长,不仅用户规模超过5亿,使用率也达到,接近微博使用率的两倍。在放弃微博的用户中,的人转而使用微信[2]。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并结合目前微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情况,笔者想探讨一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借助于微信公众平台这个当下较热的新媒体来促进大学生的移动阅读,甚至是担当起延续全民阅读热情的推动者角色。

1.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2012年8月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面向个人和组织推广业务的功能模块。在这里可以通过微信渠道将品牌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实现和特定群体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3]。目前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运营主体为企业和组织的可以申请服务号或订阅号,运营主体为个人的可以申请订阅号,个人不能申请服务号。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并可以绑定私人帐号以群发信息,关注用户超过500人可申请认证,认证后增加自定义功能。用户通过关注公众号获取推送消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整体功能主要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以及一对一交流。群发推送是通过公众号主动向关注用户推送消息;自动回复则是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向公众号提取相关内容;一对一交流是公众号与用户之前针对个别问题开展的单独对话。

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广阅读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以及其他方式的各种数字阅读,微信公众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开始占领数字阅读市场,并逐渐成为传统阅读的主要补充力量。

平台界面干净友好,良好的阅读体验

读者真实,精准推送,互动便捷,阅读率高

微信用户从最初的注册就要求和手机号绑定,设置微信号和昵称。可以通过“添加QQ好友”、“添加手机联系人”或“查找公众号”等方式添加用户,这相对于微博粉丝的不可知性、不可控性具有极大的真实性,大大增加了平台与用户的黏性。当公众号将群发消息直接推送到每个关注用户的手机微信终端上时,一般5分钟内读者会收到信息提醒,因此这种传播方式到达率和被阅读率几乎100%。与微博用户相比,除了“僵尸用户”外,其他用户即使是真实的,但由于用户所关注的微博不只一个,且的消息都在同一界面上显示,因此先的信息内容就会被后的内容所覆盖刷新掉,信息被阅读率较低。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一对一的问答交流以及便捷的语音交流,都给信息用户以全新的互动体验。这种自助式服务,既让读者可以安静阅读推送的全文内容,又能及时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微信交流的私密性更能让读者就所阅读内容畅所欲言,这是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

推送信息内容质量高,用户有关注主动权

个人微信可以通过“手机联系人”、“QQ好友”、“附近的人”“摇一摇”等方式主动添加或邀请好友,但微信公众号无法主动添加好友,只能被动接受用户关注,主动权在用户。公众号可以通过“二维码”、绑定私人账号营销出去。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的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作为一个品牌对每天群发的消息条数和内容都有严格限制和规定,强调以内容为王。“公众订阅号在24小时内只能群发1条消息;公众服务号,1个月(按自然月)内可群发4条消息。”[4]像央视新闻、_、十点读书、厦大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等运作比较成功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资源内容质量都很高,已在业内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深受读者喜爱和关注。

3.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广移动阅读建议

我国数字阅读比例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手机阅读的青睐,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APP应用在在校大学生中的风靡,都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和推广移动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书馆员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先天优势,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移动阅读,延伸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选择高素质平台管理员,推送高质量的知识内容,丰富内容展现方式

公众平台无法主动添加用户和每天群发消息的数量限制要求只能以质取得用户的持续关注。笔者认为,一是选择一批自身知识丰富、业务技能精湛,又了解本馆读者阅读心理及习惯的高素质平台管理员。突破大学生的阅读障碍(如倾向浏览娱乐八卦新闻),选择契合社会热点的权威评论文章、经典文学作品或时事专题,进行全文推送。二是丰富展现方式。做到图文并茂、字体适中、编排工整,通过语音广播、文字、视频等多形式展现。“十点读书”“_”“哈工大威海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公众号推送内容质量高,形式丰富,给那些喜欢深夜静读的人带来了阅读盛宴。这种短篇的全文阅读,不但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且有利于培养读者日常阅读习惯,可以逐渐改变读者浅阅读的现状,大大提高读者的阅读深度和阅读量。

把握读者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校大学生的作息习惯一般都是晚睡晚起,每天上午的10-12点和晚上的21-23点是他们使用手机的高频时段,高校图书馆应选择在这两个时间点向他们推送信息。他们收到信息后能够及时阅读,并参与阅读互动交流。图书馆推送消息的频率和数量要适度,不能太频繁,给读者造成阅读负担;亦不能太久才更新一次,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两种情况过犹不及,都会造成读者退订。图书馆要做好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阅读的情况调查,然后有的放矢。“十点阅读”公众号每晚10点定时向读者推送一条包含4-5篇经典美文的消息,做的很不错,值得图书馆借鉴。

以数字阅读促进纸质阅读,以大学生阅读促进全民阅读

“十点阅读”公众平台致力于短篇定时(每晚十点)推送,在后边都会将来源书目推荐给大家;此外,还会在版权允许范围内选择最近出版的新书的前几个章节每晚连载,让读者试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就读的人少之又少,利用碎片时间试读是很好的阅读体验,以数字阅读促进纸质阅读。相对于高校馆藏资源仅对在校师生开放的情况,微信公众平台则对每位关注它的用户开放,且没有关注人数上限,也没有群发人数限制,本校读者可以,外校、社会人士同样欢迎,大大提高了服务辐射面,有利于开展全民阅读。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在全社会中打造出一个响亮的阅读品牌,吸引社会人士都来关注,就能以大学生阅读促进全民阅读,很好履行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

校园公众号运营报告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微信逐渐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微信的发展,公众号也应运而生。现在只要人们打开微信,翻看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习惯。与其他信息媒介相比,微信具有覆盖范围广、服务定制良好、API 接口开放等优点。而高校图书馆也瞄准了这个信息载体,逐渐开始建立和完善属于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说,微信公众号为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持,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供藏书查询、续借预约、阅读推广等功能和服务,在图书馆和用户之间打造良好的 O2O 交流平台,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可以说,微信公众号的诞生为各大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平台。

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

1.关于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总体情况。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底,全国大约有75%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公众号,这位高校的微信公众号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认证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而且这些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建立大都使用自己的名字作为微信昵称,然后在加上所在学校的校徽图案,这也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建立微信公众号的规则。

2.关于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分类

从2013年8月份开始,微信公众平台基于微信 版本的升级,便将微信公众账号分为服务账号和订阅账号两种类型。在微信公众号实现升级分类之后,公众平台上的公众账号都必须选择一种类别。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选择了订阅账号,而只有少数的高校则选择了服务账号。具体到微信公众号的分类来看,服务账号和订阅账号的区别在于微信服务账号会在用户的聊天列表当中进行显示,并且在一个星期之内,其往往只允许发送一条群发信息,发送的信息也会及时的对用户进行新消息提醒,提示关注者查阅。而订阅账号则是存在于用户的订阅账号文件夹当中,与服务账号不同的是,订阅账号每天都可以发送一条群发信息,但是用户不会得到及时的提醒。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每天或每周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发送文字图片信息,向用户发送相关的通知或公告,同时为用户提供服务导航、书目推荐、电子图书、图书借阅、微小说等相关推广内容。

3.关于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路径选择

1.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定位

微信公众号是一种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其对于个性化服务的重视程度更高。与其他信息媒介不同的是,微信公众号并不是简单的将电子化的内容进行,其影响力与公众号关注者的数量之间并不存在对等关系。所以,对于各大高校的图书馆来说,在自身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方面,其应该更加重视用户的阅读体验,并对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最好能实现与用户一对一的沟通,然后在此技术之上对自身的服务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争取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最好能够吸引更多相同层次的人群,形成自身的朋友圈,发展出一批忠实用户,然后通过定制服务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在校学生和老师对于自身微信公众号的支持和信任。

2.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的功能

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的建立来说,服务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的核心内容,高校图书馆最好能将自身的用户进行分门别类,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相应的为其提供使用的通知和公告、资源和动态以及推广信息等。简单的说就是最好能增加对目标用户的针对性,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服务与资源,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阅读。

3.尝试开发微信的社交功能,建立微社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微信服务还没有体现出这个功能。社交互动的欠缺以及用户接受讯息的被动性,造成了管理员与用户对话不流畅的现象,而这些都会降低微信的吸引力。所以说,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其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应该加大对微信社交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最好能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管理员与用户交流的平台或者微信社区。在这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对在微信进入界面的用户与微信号之间的视频、聊天等功能应该加以积极利用,及时的回复用户的问题,不断完善自身公众号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其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微社区或者用户学习生活服务模块,提供电影沙龙、学术报告、学术沙龙、旧书买卖、文艺演出、寻找书友、招募纳新、经典共赏、志愿者俱乐部等各类与用户生活与学习紧密的分类信息,帮助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秋,杨玲,王曼.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 图书馆建设,2014,02:61-65+69.

[2]陈志慧.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现状及对策[J]. 中国远程教育,2016,04:74-78.

校园公众号运营报告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微信 中职学生群体 影响力

1 微信的影响力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从信息传递过程来看,微信作为信息源,通过、评论、转发等行为使作为信宿的中职生用户得到即时的信息感受,并使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反应或变化,这种反应或变化的程度就是微信对中职生群体的影响力。

2012年以来,关于微信影响力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学者开展了对校园内微信公众平台及微信运营策略的研究,提出了诸如通过内容策略提升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1],通过增加用户黏度提升微博覆盖度的具体策略[2]等。同时,针对微信的传播指数及影响力评价平台也层出不穷,如微信传播指数WCI、第三方专业分析平台“微风云”等。

如今流行的微信影响力定量测度方法大多确定一定数量的评价指标并划分等级,通过赋予各级指标不同的权重进而量化出影响力的大小及排名。如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新媒体指数团队研发的微信传播指数WCI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及公众号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来反映微信整体热度和公众号的发展走势。但是,此类测度方法存在几个缺点:一是不同的微信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没有考虑个性化、专业化等因素,不同领域的平台影响力测度值横向可比性不强;二是没有细分其用户群体,未考虑针对中职学生群体影响力的测度分值,也难以体现微信作为新媒体对某一群体的整体影响力;三是该评价方法虽能促进平台的质量提升,但容易导致各平台片面追求几个评价指标的改进,而忽视其他方面。

除了比较通用的测度指数,微信自带的数据统计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在线获取实时统计结果变得越来越容易,可以为微信运营者提供极有价值的数据趋势线,而且随着微信开放接口的二次开发,使得在线实时统计测度更具个性化。但这些统计分析只是对当前平台的动态分析,未凸显与其他平台的纵向比较。

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寻求一种跨平台、适用性强的测度方法,提供一种灵活的、基于跟踪机制的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并为中职学校管理者在微信运营与推广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基于跟踪机制的微信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达亿,其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亿,手机即时通信用户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数据的不断变化说明即时通讯工具对各类学生网民的影响在不断深化。

2011年诞生的微信总用户数逐年递增,截至2015年9月30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4]。微信的影响具有实时性、动态性、阶段性等特点,利用通用测试指数的每一次测试结果能够进行相似微信的横向比较,也能进行不同时间段微信、微博自身的纵向对比,但仅仅从数据上难以反映外界的影响因素,可能一次节假日或投票活动即能导致影响力数据的较大波动,从每周、每月的评价指数排行榜上难以体现这些复杂因素,并不能及时体现影响力排名变化的真实原因。因此,建立起可追溯、可跟踪的正向循环评价机制非常重要。通过建立融合调研过程、软件实证分析、影响力水平测试软件设计、探索提升影响力策略及反馈跟踪共5个阶段的闭环体系(如图1),对外界干扰因素的深入分析,形成科学的反馈跟踪机制,可有效促进微信影响力的提升。

基于分类学的中职学生群体研究样本确定

调研过程采取初步调查及深入调查两步策略。初步调查采取口头访谈、座谈的形式,获取的调查结果随机性较强,深入调查采取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两种形式。研究人员依据分类学上的穷尽性原则,将研究对象样本分为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四大类,每类群体对待微信的关注及忠诚度有着较大差异,因此设计调研题目时力求精炼,又考虑到性别、专业、年级、性格、特长等差异。

深入的科学调研需经过不同学期、不同的关键时间节点才能保证覆盖样本对象的渗透性,对多次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则使影响力测试依据充分体现实际情况。

微信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调研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采用比较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不同研究样本反馈的结果加以整理,进行了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两独立t检验,部分频数分析结果见表1、表2。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性别”与“其他问题”的相关性的绝对值均小于,说明其他问题的选择与性别并无太大关系;二是“使用微信的情况”与“在学习的时候玩微信”成弱正相关,即可以理解为经常使用微信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的时候看微信;三是“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与“晚睡是否有关系”成弱正相关,即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长,晚睡和微信的关系越大,同时该项与“如果一天不看微信的感受”成弱正相关,即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长,不看微信时就越不舒服;四是“微信会影响您与周围人的关系吗”与“在做事的时候看微信”成弱正相关,即做事的时候看微信的人会更多地认为微信会影响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五是“如果一天不看微信的感受”分别与“花费到微信的时间”“走路因为微信撞到人”均成弱正相关,即一天不看微信越不舒服的人一般花费的时间较长,走路更容易因为微信影响而撞到人;六是微信的信息广泛、实时分享,较言论自由、交流便利更吸引人。

由此,研究人员将微信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力分为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微信的整体影响力;第二个层次是微信平台及具体应用的影响力,这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t检验的结果,研究人员得出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第一层次关键影响因素有三点:一是使用微信软件的频率;二是每天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三是微信的便利性。

一种基于动态网页技术的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测试方法

为通过量化的方式得到微信对中职生影响力的测度值,研究人员采取动态网页开发技术,开发出一种在线影响力测试系统。此系统用到jsp动态网站技术,服务器为Apache下的tomcat服务器,操纵的数据库为MySQL,使用的框架为MVC框架的经典模式JSP+servlet+javabean,该测试系统的用户界面(如图2、图3)是动态网页,显示的是测试题目。

每道题目各选项分值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总得分满分为50分,50~46分认定为高影响力水平,45~36分认定为较高水平,35~20分认定为一般水平,其他分值为较低水平。为防止非中职学生进入测试,在进入测试前设有询问界面,只有在校中职生测试才有效。鉴于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影响力表现不同,因此针对两个层次设计了两套测试系统。

针对第一层次的测试题目共10道,部分测试题目见表3,这些题目显示的是微信对中职生的整体影响力水平,便于学校管理者有针对性地采取引导措施,使中职生能够合理、有度地使用微信。根据测试需要,所有题目可以动态更新,便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测试与分析。

针对第二层次的题目设计为15道,题目涵盖了该平台内容的吸引度、转发预期、图文信息质量评价、关注平台时间等关键影响因素,测试结果可以提供给运营者改善微信平台的参考数据。考虑到测试形成的后台数据并不多,而且阶段性较强,因此将动态网页放置在免费服掌魃希动态网页测试采用在微信上设置链接的方式,后台设计了测试用户数量及分值统计功能,便于平台的运营参考。

该测试系统与微信二次开发提供的测试方法有很大不同,该测试系统可以对运营者提供平台影响力进行绝对分值的量化,根据对不同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进行测试,对每个用户反馈的测试结果,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得到各个平台不同时间段的实际影响力值,对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跟踪观察。另外,通过对不同平台的影响力大小进行总分值与单项题目得分对比,分析出平台得分相对较低的题目,便于平台的不断改进与影响力提升。该在线测试系统可以移植到问卷星等著名在线调研平台,也可以开发成手机APP,影响力测试的覆盖面会变得更广,影响力的自测也将更加便捷。

3 提升学校微信公众号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策略

目前,对中职生影响力较大的微信平台及应用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学生所在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其最大特点是面向本校师生及家长,内容紧密围绕校园文化生活,覆盖面广,既具有传统网站的特点,又有交互性、针对性强的特点;第二类是中职生用于交际的微信朋友圈;第三类是与个人专业、爱好、兴趣、考试相关的微信号或群。

微信公众号具有裂变式的传播力、融合式的渗透力和聚合式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已然成为学校重要的宣传窗口和服务窗口,除了引导监督,学校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及班级群的管理上,通过精准内容投放、精美版面设计、精心活动策划等提升其影响力。

除了加强平台质量,必要的宣传推广也是提升微信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做到“内外兼修”,真正迎合学生需求,方能吸引更多学生的长期关注。随着中职学生使用网络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各类微信平台必须持续采取维持其忠诚度的策略,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优良、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秀芹.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及运营策略研究――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号排行的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1):40-41.

[2] 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