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1篇
信息化覆盖了企业管理的主要流程,成为了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项管理工具,为企业的规范化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应用深度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初始级
企业的信息化有了初步的应用,覆盖了企业的核心流程,信息化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但应用尚停留在以代替手工为主的模式。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2篇
借助覆盖全厂的网路平台实现 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快速掌握生产运行情况,实现生产环 境与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提升了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感 知和监控能力
模型化
基于工厂模型构建煤化工的各 类工艺、业务模型与规则,并 与各种生产管理活动相匹配。
可视化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图 纸搭建了三维可视化工厂 ,并与生产工艺、设备信 息、作业票、应急演练等 功能进行集成,为生产操 作和管理人员提供直接的 业务场景展示。
智能工厂规划与实施方案 第3篇
经过深入研究工业、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结合十多年数字化车间建设的经验,兰光创新认为,制造企业应以中国制造2025为宗旨,以两化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参考德国工业中的智能工厂模式及美国GE工业互联网等先进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建设“设备自动化、人员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的中国特色的智能工厂。
典型的智能工厂示意图
1、智能工厂的实施广度
我们可以参考德国工业中对“智能工厂”的定义: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前半句“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是说除了包括智能化的机床、机器人等生产设施以外,还包括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控,站在信息化的角度,就是智能化的MES制造执行系统。而后半句:“以及网络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是指将生产所用的生产设施(如机床、热处理设备、机器人、AGV、测量测试等各种数字化设备),进行互联互通、智能化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目前很多企业实施的DNC/MDC(设备联网、设备监控系统)是其重要的基础。
2、智能工厂的实施深度
按照工业战略的描述,理想状态的智能制造是一种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的生产模式,工厂内人、机、料自主协同,自组织、高效运转;工厂间,通过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了价值链的共享、协作,效率、成本、质量、个性化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现在恰逢“三期交叠”的困难期,企业希望既要符合工业或者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方向,又要投资小、见效快、确保成功率,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是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
在本次智能化制造的革命中,企业一定要“着眼长远、立足当下”。既要符合工业 的理念,体现出其主要特点,又要本着务实的原则实施工业战略。比如,要汲取以前CIMS实施的经验与教训,不要过于理想化,不要过多强调自组织、自学习、自执行等高难度的智能技术,企业不是突破什么关键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单位,而是以创造效益为根本目的,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效益为驱动,确保成功率。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在管理方面深挖潜力,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构建具有适度智能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个性化的智能生产模式,切实做到明显的“提质增效”。并以量化为指标,循序渐进,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假如通过3年时间,能将设备利用率提高100%,兰光创新认为就极有可能“确保企业的未来”,这些作法就是符合工业战略思想的。
3、建设智能工厂要有全局的、系统的思想
最近,与制造企业进行有关智能工厂方面的交流时,看到生产效率与日本、欧美国家等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后,很多管理者往往着急地说,我要再买些机器人加强自动化,或者说我要加强考核,让工人提高效率。
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并有决心去行动、去改变,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智能工厂是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从某个单一环节上就能解决的,光靠购买大量的设备或者仅对工人加强管理,对整体而言效果是有限的。试想一下:
如果生产计划都不准确,排产结果都是延期的,你怎么能够让工人保证按期交货?如果生产计划都是不科学的,本身就存在大量的等待时间,企业又怎么能怪工人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