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课程方案(通用7篇)

时间:2025-04-02 10:06:43 admin 今日美文

竹编课程方案 第1篇

因材施教促成长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曾这样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则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中的德育。

一年级懂礼仪,二年级养习惯,三年级端行为,四年级尊长辈,五年级善交往,六年级明志向。在罗行小学,德育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大力开展《弟子规》校本课程,并巧妙的融汇了“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黄庆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为人师表,自己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衣着朴素、整洁,上课铃响,准时出现在教室,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要时刻注意不要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老师与同学积极互动。

罗行小学现有学生2036人,教师118人,有普通教学班45个、特教班1个。与普通的孩子不同,特殊的孩子接受教育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付出。罗行小学不断完善设施设备,探索提升特教水平,满足特教学生学习、康复、活动、成长等不同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

罗行小学也将“特教学生与普通学生如何共融”作为课题研究,探索更好的方式协助特教学生融入集体,切实地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同学们认真听讲。

竹编课程方案 第2篇

孩子们带着问题回家与家人一起查阅资料找到了答案,来听听宝贝们是怎么说的。

宝贝说:“竹子是由竹叶、竹枝、竹节组成的。”

宝贝说:“竹子小的时候是竹笋,长大后变成竹子。”

宝贝说:“竹子可以做竹篮、竹屋、筷子。”

在了解了竹子的外部特征之后,孩子们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自己所看、所感、所思描绘了出来。

前期,孩子们在调查中了解了竹子的结构外形、生长过程以及作用,初步知道了关于竹子的一些基本常识,在逐渐了解竹子的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孩子们关于竹子想知道的其他问题,了解宝贝们的热点关注。

整理孩子们的问题,我们生成了课程的主题脉络图,预设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乐于探究、善于总结,提升观察力及专注力。

2.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3.能够亲近自然、喜欢自然,萌发对竹子坚韧不拔品质的欣赏。

竹编课程方案 第3篇

竹编制品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小朋友们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

宝贝说:“用绳子把竹子绑起来,才能做成竹编制品。”

宝贝说:“要像编辫子一样给编起来。”

宝贝说:“我要用双面胶把它们粘起来,然后把它们穿起来。”

十字编初体验

那究竟怎么编呢?小朋友从简单的十字编入手,并选择柔软的卡纸条学习编织。

小朋友们都很认真地编织着,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孩子们将自己遇到的问题画了出来。

在幼儿自主探索编织的过程中,教师静观他们使用材料的情况和对活动的兴趣,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引导幼儿大胆地去尝试编织、去探索编织的材料和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拓宽学习渠道,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课程反思

《指南》提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何利用资源让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是老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竹”够有趣》班本课程中,我们与孩子们开展了丰富、有趣的各项活动,孩子们从竹根、竹竿、竹叶不同的角度中,感受着竹子的独有魅力。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均得到提升,如社会领域:学会了同伴合作,同伴交往,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艺术领域:利用超轻黏土,借助揉、搓、捏、贴、画等动作,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竹的作品;语言领域:通过欣赏绘本、讲述故事,发展了自己的语言理解以及表达能力;科学领域:通过近距离观察竹子、探秘竹子,观察到身边植物的特点,在活动的总结阶段进行回顾、绘制步骤图等,发展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生发的种种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多种能力提升,他们逐渐学会了发现美、体验美与表现美,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到新的学习活动。在玩竹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合作、坚持、富于想象、创新的学习品质。还有关于竹子更多的秘密,我们静待春暖花开后继续探索。

竹编课程方案 第4篇

绘本中通过头戴“虎头帽”天真烂漫的翰翰与知识渊博的爷爷一问一答之间,让我们了解了竹子的作用,对于不同职业的人,竹子有不同的用处。对于厨师来说,竹子是一种很棒的食材,可以做出很多美味;对于木匠来说,竹子可以做筷子、做篮子、做竹席;对书法家来说,它是毛笔,可以做竹简刻字;对渔夫来说,它是鱼竿、竹排、小船;对音乐家来说,竹子是笛子、笙箫、二胡……对不同的人来说,竹子的用途大不一样呢!

竹编课程方案 第5篇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一片竹叶、一段树枝、一颗果实都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指南》中提出艺术领域的学习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在探究竹子的过程中,孩子们接触到很多自然资源,其中竹子尤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石头、树枝、松果……一次游戏分享环节过后,拼搭游戏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纷纷表示要尝试。接下来的游戏时间,收集的自然物拼搭作品在教室里随处可见,他们总是能抓住我们眼中平凡事物中隐藏的趣味,开启了自然拼搭的初体验……

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将一些生活材料搬到户外,还增加了吸管、小木块等材料,有的孩子还从家里带来瓶盖、棒冰棍、贝壳等。

孩子们合作讨论了自己想要搭建的目标,并且一起设计了图纸,根据设计图,孩子们很快行动起来,快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能主动和同伴商讨、思考着材料该何去何从。孩子们用游戏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这正如《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中提到: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在拼搭游戏中,我们主动观察、敏锐地感知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抓住游戏契机,发散幼儿思维,支持幼儿自主拼搭,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等得到了提升。我们将继续观察、倾听孩子们的游戏需求,陪伴和支持孩子们的自主成长!

竹编课程方案 第6篇

前期孩子们接触竹竿舞时,练习了节奏与竹竿的开合,随着竹竿舞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在尝试敲竹竿、跳竹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问题一:夹手、夹脚的问题

讨论中,孩子们觉得是因为没有听音乐节奏的原因,为了统一敲和跳的节奏,孩子们用了“开合开开合”的节奏型,敲竹竿和跳竹竿的小朋友同时说:“开合、开开合、开合、开开合”,在多次尝试下,被竹竿夹到手、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问题二:在跳的过程中堵塞的问题

孩子们发现有的小朋友跳的时候不太熟练,跳完一个竹竿后就踌躇不前,堵在中间,协商后,孩子们提出,要把速度放慢,等熟练之后再把速度提上来,在练习之后,孩子们越来越熟练。

教师思考:

在不断的讨论与分析中,孩子们针对出现的问题很快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通过喊口号、喊节奏来相互配合,经过一次次的徒手练习到竹竿练习,孩子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也开始有了较好的节奏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竹编课程方案 第7篇

看完故事,孩子们也拿起画笔,绘画出了许多不一样的小竹笋,有的还画出了竹笋长大后苍翠挺拔的竹子模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是君子,会扎根,也会拔节,希望孩子们从小竹笋的故事中感悟到竹子的坚韧精神,让竹的品行给孩子们树立榜样,润泽宝贝们的心灵。

“跳竹竿”也叫“竹竿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竹竿舞”这一具有魅力的传统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园游戏中,让幼儿感受集体合作与传统游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