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社区建设方案 第1篇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在国际化社区建设过程中,武汉市以需求为导向,关注中外居民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对附近有什么超市、医院、学校还不熟悉。”“社区内应该设置更多双语标识。”近日,新洲区国际化社区建设试点单位阳逻街翰林社区,特意邀请外籍居民来“挑刺”,为打造国际化社区提建议。
南非籍居民Ammy从事服务行业,希望尽快熟悉生活圈环境。了解到她的需求后,社区工作人员带着Ammy熟悉附近超市、医院、学校等。来自津巴布韦的居民Amanda和Nicola也提到,希望社区内可设置更多双语标识。
记者看到,翰林社区已在辖区内小区门禁、楼栋入口等处强化双语标识,为外籍友人绘制双语15分钟生活圈攻略。此外,还在社区内增设外语角、外籍友人接待室、涉外事务服务岗等服务设施,外籍居民生活方便了很多。
武昌区机安社区,则针对社区居民需求,邀请辖区外语培训机构的外籍志愿者为居民提供英语培训志愿服务,提供中外居民交流机会,促进文化交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国际化社区建设方案 第2篇
天府新区党工委有关负责人在现场会上介绍,必须强化公园城市“首提地”的使命担当,所以国际化社区打造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公园绿地必须作为国际化社区的标配。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天府新区要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7大郊野公园+20个城市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全域公园体系,到2022年筑牢“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生态格局,呈现“推窗见景、出门入画”的美好意境。
同时,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将公园体验与社区生活消费场景、公共空间、服务功能、活动策划等有机结合,植入文化、教育、体育、休闲娱乐等活动空间,布局无人超市、轻居酒店等应用场景,发展绿色餐饮、亲子体验等新型业态,实现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的转化。
国际化社区建设方案 第3篇
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国际化社区打造其特色之一是将民生工作融入国际化社区建设。“紧抓民生社会事业国际化项目落实工作,发挥大部制管理优势,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和社区发展治理高效联动。”该负责人说,成都与英国谢菲尔德、法国蒙彼利埃、丹麦霍森斯等一批友城互办中小学、幼儿园项目顺利推进,建成市级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9所,已创新引入华西等优质三甲医院资源,全国首创华西高新妇儿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指导3个基层医疗点位、医院提供国际化医疗服务。
在社区综合体打造工作方面,将打造具有高新特色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我们将围绕天府市民云高新页面建设工作,创新打造高新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线上应用平台,并基于天府市民云统一实名认证用户体系,统筹局内各业务处室线下资源,以居民为视角开发社区、学校、医院、养老院、绿道等应用场景,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效能。”
打造国际社区的特色生活圈,武侯区也有着自己的规划。武侯区社治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桐梓林社区正加快高标准规划建设老马路社区,将利用毗邻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城市音乐厅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诗竹文化、音乐文化、名人文化,打造展现天府人文、体现武侯特质的文化教育型国际化社区。
通过“国际范儿”特色街区打造丰富社区国际元素 提升社区新魅力
郫都区郫筒街道双柏社区有关负责人在分享中表示,要打造“国际范儿”的特色街区。双柏社区以创智南环线为中心,打造具有国际视觉效果的BLOCK特色街区。同时,组建特色国际志愿服务队。由外籍人才与高校留学生组建的国际志愿服务队联合狮子会,开展残障儿童爱心午餐关爱行动。并成功举办“留学生文化节”“国际社区共建沙龙”“国际范中国年”等“国际范儿”文化活动50余场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和外籍人士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中西文化友好交流。
锦江区则打造了“China·青石桥”文化品牌,并与省川剧院等单位成立China·青石桥国际文化交流沙龙,培育青石桥“巧手”手工艺团等10余个社会组织,依托区文化馆、驻区领事馆等单位,开展“世界之窗”海外风情巡展,推进传统文化、海外文化、高雅文化和群众文化相互交融。
国际化社区建设方案 第4篇
在全球城市语境下,“国际化社区”并非以外籍居民占比、国籍多样化或建筑风格形态来界定,其基本特征和内核在于生活方式的国际化。生活方式随时代与社会发展迭代与改变,故“国际化社区”也是动态发展的。
根据国内学者研究归纳,“国际化社区”可 分为产业服务型、商旅生态型、文化教育型、居住生活型。外籍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有关,包括总部经济、跨国公司和外贸教育等,而不同种类国际化社区的场景建设重点不同。
国际化社区建设方案 第5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基层治理,首先要创新治理理念。临江社区坚持理论自信,自觉解放思想,摒弃对外籍居民的特殊主义认知,强调中外居民的平等和互融,倡导社区发展成果惠及辖区全体居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平等融合的治理理念,临江国际化社区致力于为中外居民提供优质、平等且针对性强的公共服务,其公共空间、社区服务、文体活动等均面向辖区内所有居民开放,鼓励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情感治理意味着基层政府要充分尊重中外居民的语言、族裔和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差异,提供高度契合的社区公共服务。临江国际化社区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分别设计和制作了针对中外居民的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工作方法,成功访问185名本地居民和30名外籍居民。临江社区通过梳理中外居民的差异化赋闲时间和服务需求,为国际化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递送提供精准定位和现实指导,从而提升中外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
构建社区共同体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文化融合是培育社区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临江国际化社区坚持文化自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结合南京的地域特色,以社区活动为粘合剂增进中外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情感联系。2020年,临江社区开展了互帮互助、主题培训、文艺交流和志愿服务等类型的活动,共计15场。这些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社区活动有效地营造了社区文化,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联结,丰富了社区之“家”的情结,推动中外居民从陌生的居住关系转向熟悉的睦邻关系。
智慧:智能嵌入,建设智慧社区
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采用智慧治理的方式。临江国际化社区在治理过程中注重信息共享,积极联系当地派出所、网格员和物业服务公司,了解中外居民的信息,共同搭建国际化社区数据库,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临江国际化社区在治理过程中注重新媒体的使用,通过创办“临江国际家园”双语公众号和建立“国际化社区服务”微信群,在社区服务队伍和中外居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参与主体的双向互动;临江国际化社区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社区服务的智能化,通过配置自助办公设施和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满足中外居民的信息化服务需求,提升国际化社区的运行效率。
随着与国际社会紧密地接轨,南京国际化社区正在蓬勃发展,这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的联系加深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且推动了社区治理体系的日渐成熟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南京国际化社区的建设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政府、社区、本地居民和外籍居民的协同努力,共同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引导南京国际化社区深化创新,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自信,以推动南京国际城市的建设,助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刘世阳、张亮亮、赵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