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试卷命题方案 第1篇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内容就应蕴含人文关怀。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命题放置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结合语文知识点的检测,加入一些能够引发学生道德碰撞、情感共鸣的因素,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积极、认真、进步的心理状态中。
1.赋予试卷以人文情调
命题要蕴含人文关怀,命题语言首先得改。变过去的“权威者”、“统治者”、“领导者”所用的专制、沉闷、简单生硬的“命令式”为“主持人”、“导游”、“知心朋友”、“合作伙伴”亲切和谐的“对话式”。
命题要体现温情操作,还可以在卷首写上开考寄语:“亲爱的同学,下面的题目,会使你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评价。请仔细审题,认真答题。相信你的试卷一定有一张清新的面孔。祝你成功!”卷末写上小结提示语:“真棒,完成了整张试卷。
可要仔细检查呀,相信你是最出色的!”等,让学生看了舒心、暖心,从中受到激励,对考试充满信心。
2.设计蕴含人文关怀的试题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考试命题中也应积极体现这一科学理念。但在传统的考试中往往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缺乏人文关怀,因此设计蕴含人文关怀的试题,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题例:根据韵母,请帮助迷路的汉字找到自己的“家”。
这是一道充满暖意的试题。从纯语文的角度上说,这道题就是要求“选择合适的汉字写在相应的音节下面”。但是,编题者设置了“汉字迷路”这样一个场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人了试题,成为试题中的一个角色,非常乐意地帮助汉字“找到自己的家”。
试题还教育学生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十分巧妙地传达了善与美。同时,试题又渗透了“爱家”的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汉字也有自己的“家”,有家是一种幸福。这些语言提炼于生活,十分巧妙地传达着善与美的信息,富有人文性。
这样的题目设计完全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有助于激励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勇气和实践尝试的动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健全、和谐、健康地发展。
小学试卷命题方案 第2篇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广读熟背,强化读书积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所验证。因而我们的语文课程评价考试命题应注意语言积累与实践运用的相互结合。
课程标准推荐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目,而且根据语文学习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积累的要求。因此要灵活运用考试这一杠杆,有效地促进学习,把积累落实到平时的阅读中。
1.注重语言的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因而,在命题中,应加强对学生语言积累的考查。
2.拓展语言方法的运用。
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应该引领现实应用。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语文知识依附在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或直接从生活中摄取素材,加以适当改造,引领学生发掘自身灵性,寻求语文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探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小学试卷命题方案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我们的命题正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把学生考试的过程由知识的检测和巩固过程转向知识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从而全面、综合地测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注重迁移。
自古以来,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老师只是阐述和传递这些内容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这样,其教学不得不走向堵塞、萎缩。如今,新课标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因此,作为导向的试题,就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充分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念,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题例1:阅读课外短文《煮书》:文中的“煮书”是指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结合文章,谈谈你今后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2.加强整合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标精神,要求我们的试题应该成为检验学生综合知识,发展学生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工具。因此,我们命题时,不仅加强了听、说、读、写等能力之间的整合,也加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还有意识地适当综合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3.链接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在命题时,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的需要沟通,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