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热门11篇)

时间:2025-06-16 01:47:19 admin 今日美文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5.12.057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影像诊断技术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并且逐渐趋于数字化及信息化。如何结合本学科知识结构改变,培养医学影像学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任务,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接受医学教育,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全面的素质,能将现有的医学技术转化成临床实践,并具有一定创新和发展能力的专门人才[1]。为此,必须把握医学发展潮流中的热点趋势,改革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不足:(1)教学思路僵化。大多数一线教师缺乏创新性教育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上体现的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学的好与不好主要靠最后的考试来评价;其次,授课教师之间团队意识薄弱、交流匮乏。大多数的教学团队都只是一种形式的组织,并没有做到集中备课、共同拟定系统的、综合的教学方案。(2)教学方法传统。学生们缺乏对影像学技术的了解,尤其是各种影像学技术在具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与限度。这些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以后,就会产生不合理的检查和误、漏诊问题,并且有可能延误最佳诊断治疗时机、降低医疗质量。其次,多层次、多专业学生“一种版本、一个模式”的“一刀切”教条模式。这样做的弊端往往是本科学生“吃不饱”,专科学生“吃不了”,达不到基本教学要求[2]。(3)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仍占主流。落后的教学理念必然导致陈旧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学习动力和好奇心是一种不经意的扼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元化教学的建设和实践贯彻在本科生教学实践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改革性教学的尝试,力求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3]。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能力培养

1.1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多元化实践性改革

对《医学影像学》课程在医学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上,运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旨在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思想,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为此,每个专业设置一个主讲教师,带队3~5名中青年教师,集中备课、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力求最终培养出具有系统的、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影像人才。其次,改变僵化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多元化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医学影像学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不再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疾病案例,从临床症状入手,综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维,达到对某种疾病的掌握。教学结果表明,这种带有主动创新意识的模式学生喜爱接受,且效果很好[4]。

1.2改变学生成绩评价模式,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除了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余也有一些很好的案例要求学生解决,并且学生的最后成绩与平时这些课后的练习挂钩。由此,死记硬背的学生得不到认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除了教会学生影像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在具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与限度,通过临床病例检查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反复通过测试强化记忆并掌握,与成绩挂钩。这样,就避免了这些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以后不能恰当使用影像学检查技术,产生不合理的检查和误、漏诊问题,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2教学内容的改革

2.1影像、病理、临床并重医学影像学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显示并反映患者的解剖、生理、病理、心理、代谢和功能的改变。对于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来说,有必要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影像、病理及临床三者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影像技术如何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比单纯传授影像诊断知识更为重要[5]。为此,本课题组成员在实际教学中三者并重,力求使学生对某种疾病达到的是一种立体的掌握,而不仅仅是影像。

2.2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以X线诊断学为基础,详细讲解CT、MRI等内容,力争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掌握各种影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各种技术临床应用的优势和限度,并逐步增加了CT和MRI的比重。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效果。

2.3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改和适当的调整,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不断充实新知识,增加了介入放射学、分子影像学、PACS等影像专业的前沿知识及新进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医学影像学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6]。

3教学方法的改革

3.1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

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生们学会了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和异常X线表现之后,在理论课1周前选取1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要求学生在下周理论课上写出该患者影像学表现会有哪些?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学生们课后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的心脏病的知识,了解先心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教师随机选取不同的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图像和幻灯来展示该病的影像学特点,根据学生的问题讲解,最后总结出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影像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这样学生全程参与了从提出问题到问题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影像思维能力,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这个模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启发、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教导式作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医学检索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方法与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7]。

3.2开发多媒体课件

为解决学时短和知识内容多的矛盾,在教改活动中,开发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网的先进技术,将该课件嵌入医学影像系网页,建立网络实验数据库。不但可以提供图文声并茂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同步获取教学信息。而且能使疾病的影像特点、手术过程、病理标本三者动、静态图像及临床资料有机的结合,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8]。

3.3开发网络论坛,完善网上课程教学系统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知识交流、学术指导和病例讨论的平台,激发学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思考的主动性,使学生从病例讨论中提高判断是非和自我完善的能力[9-10]。开辟专门医学影像园网页,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出来放入答疑栏,老师可以做有针对的问题解答;同时,老师可以选择一些试题和病例在网上,学生可以在网上选择性答题,不懂的内容写入答疑栏,老师及时给予答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进行交流,使学生和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科的新动态,激发了学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也会较大提高教学效果。

3.4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科室学习,并将我科多媒体教室及阅片室建成临床实践基地。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而是一整套对疾病诊断及鉴别的思路[11]。每周安排1~2次小型专题讲座,讲座上的影像图片,能在学生对影像学理论课学习之后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紧接着会在讲座里面设置一些临床影像病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使影像图像由抽象变为形象,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平时还存在实践课授课制度不完善,实践课高级师资授课时间有限等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和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出主观能动性强的应用型医学影像学人才。

3.5吸收一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研

我们的教学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对于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吸收他们参与科研,这在其他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实施[12],我们刚刚起步。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这些学生会阅读大量的相关外文文献,提高了外文文献检索、阅读甚至写作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此外,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分子影像学相关学科的技术,如细胞培养、分离、鉴定、标记,动物模型制备等等,科研能力及科研思维得到一定提高。另外,在科研参与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本学科的一些前沿技术,对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有所了解,效果表明这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大提高。总之,我们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科学设计与合理安排,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力求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教学队伍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将本课程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有影响的具有显著特色的精品课程,对全省影像医学的教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熊中奎,夏国园,夏瑞明,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改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230-1232.

[2]赵绘萍,张红梅,蒋高民,等,影像医学的教学如何适应影像医学快速发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1):74-75.

[3]张肖,肖越勇.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实践[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5,12(2):126-128.

[4]王云玲,邓佳敏,赵丽萍,等.两种教学法在影像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比较应用分析[J].新疆医学,2014,44(5):133-134.

[5]邱立军,乔宏伟.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5):71-72.

[6]向贤宏,刘明娟,罗柏宁,等.影像医学LBL、PBL及TBL教学模式的比较[J].大学教育,2014(16):126-127,136.

[7]马展鸿,刘敏,郭晓娟.心血管病影像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病案,2013,13(6):60-62.

[8]朱战强,王鸿娟.探索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效果[J].新西部(理论版),2014,7(7):146.

[9]王勇朋,任晓羽,刘衡,等.医学影像学实践课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与评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56-57.

[10]龙云,萧仲敏,郭青,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网络论坛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3):140-141.

[11]黄小伟,赵琳,刘齐,等.影像医学的临床教学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87-1089.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2篇

关键词:PACS;临床应用;医院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

Construction of PACS and Its Application Preparation

Zhang Xiangxing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Information Center,Changsha410013,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implication,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CS system,how to build medical image PACS system has become the core duty of numer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large comprehensive norms of the hospitals,the constructions and demands of the PACS are different,and the preparations of the earlier stage are also article will give you a good example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knowledge of the PACS construction of our hospital about that.

Keywords:PACS;Clinical Application;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Digital Hospital Building

一、PACS系统及其发展阶段

PACS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的缩写,全称为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以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为要求,从而替代传统的胶片格式,以高效率、高性价比实现医学影像和病历信息的系统。按照不同的用户需求、实现目标可将PACS划分三个阶段:

(一)以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通讯和存储为系统建设目标而构建的PACS,即第一阶段PACS。它是从80年代末到94年,以工作站的方式出现,简单的把影像设备的图像通过采集或扫描方式储存在计算机,做一些图像数字化处理的功能.可以称之为Mini PACS(微型PACS),从而也就诞生了PACS系统。

(二)为实现影像科室的数字化诊断为建设目标而构建的PACS,即第二阶段PACS.它是从95年-99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实现了医学影像的部分网络化。PACS系统是将病人信息、检查信息相结合起来,带有病人信息、检查部位、预约时间、查询、统计等功能。PACS系统将一个影像科室内所有影像设备连接,对其图像做集中存储,实现科室内部影像数字化诊断,实现不同设备的图像资源及病人相关信息的共享。

(三)为满足以数字化诊断为核心,将医院整个影像工作管理全过程而构建的PACS。即第三阶段PACS.从98年开始,全面走上数字化的阶段,并且将PACS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阶段。这一层次的PACS人们称之为Full-PACS,又称为HospitalPACS(全院整体化PACS)。它涉及到放射科、超声科、内镜室、核医学科等相关影像科室,临床医生开具的电子申请单将涉及病人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症状、体征、等等影像医生需要的资料,传递给影像医生。影像医生便能及时查看病人检查的图像,并出具精确的诊断报告给临床医生,从而实现诊治资源的共享。

二、建设PACS系统的前提条件

(一)为了保证FULL-PACS项目的顺利实施,医院成立了FULL-PACS项目管理与实施两个工作组,并由一位分管副院长来任组长,信息科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为组员,负责项目的决策与管理工作。实施组由影像中心、临床科室、信息中心技术骨干组成。在管理组的领导下,负责项目的文档管理、技术支持及项目的实施与后期维护。为此,医院专门召开了各有关会议,并邀请PACS软件供应商作专题推介。同时在经费上,院领导也给予保证和大力支持。

(二)网络规划:首先要求它能完成从各种影像设备上获取图像,并能快速地在医院网络上传输图像,最终达到不失真地长时间地存储和方便快速地调阅图像.PACS数据的产生量不同于医院初期建设的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在网络设备、网络综合布线、网络配置等等方面都要求较高,才能保证FULL-PACS系统的顺利传输,图像必须达到;清晰可见、色差对比、明暗对比等等条件。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根据已实施PACS项目医院的经验。我院PACS采用千兆三层网络架构:核心层(提供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汇聚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接入层(提供工作站的衔接)。在楼栋之间、系统之间都划分VIAN进行管理,这样既解决了不同VIAN区域之间的数据交换,又解决了传统路由器低速、复杂所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划分VIAN最大的好处就是准确找到发生网络故障的区域,而不影响其它VIAN段的信息传输。因此,FULL-PACS图像传输的质量优劣与网络规划有非常直接,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衡量FULL-PACS项目好坏的基础环节。

(三)工作站的合理配置:可从显示分辨率和工作站配置构型选择考虑。显示分辨率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投资水平确定一个既能满足基本诊断要求又不至于显著增加医院的投资压力的FULL-PACS工作站显示分辨率规划方案。尤其是影像检查的诊断工作站配置要求较高,需要高于1GHZ的双核CPU,高于1G的内存,带有双头显示的显示卡;用于接普通显示器与医用显示器。这主要是满足诊断医生的临床要求,给医生在阅片、审片准确定义病人病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影像诊断站是FULL-PACS系统应用的主要部分。影像诊断工作站除要包含影像显示和影像处理的各种常规手段,还要支持影像报告的书写、确认、打印等功能。依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服务器及存储:一个全院级的PACS系统必须要配有专门的主服务器、备用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库、磁带库,以支持影像在线、近线和离线存储的媒介。是为医院实现无胶片化存储提供必备条件。我院服务器选用HP-DL580(配置为4个4核CPU,12G内存,146GSAS硬盘)作为影像服务器。HP-EVA4000磁盘阵列作为FULL-PACS在线数据存储,HP-MSA1500磁盘阵列作为FULL-PACS近线数据存储,HP-EML103E磁带库作为FULL-PACS的离线存储一起构成服务器集群,保证系统及硬件的冗余。每天进行数据库的在线数据备份。启用数据库的归档方式,归档日志同时保存在服务器硬盘和磁盘阵列中,保证日志的安全性。一旦数据库出现故障,确保恢复到故障发生的时间点。由于影像数据是海量数据,增长速度快,为方便容量的扩充,采用SAN存储结构,使用功能强大的群集软件lifekeeper来管理服务器,同时保证影像数据的安全性。通常情形,在线存储用磁盘阵列实现,一般采用RAID-5构型,以提供良好的容错能力、较高的数据读取速率及最大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近线存储目前多采用光盘库或磁带库实现,推荐采用前者。影像数据位于在线或近线存储位置可以执行不需人工介入的自动查询和影像自动迁移、转存、离线存储指影像数据存储媒质单元(如光盘、磁带等)被放置于与系统分离的存放位置,系统不能执行离线存储媒质上的影像数据的自动读取操作过程,需要人工介入操作。

三、PACS系统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安全性问题:数据的安全在网络的使用中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性的网络是没有意义的。医学图像的安全性应包括如何保护病人的隐私和医生自身的安全性.在医院信息服务集团应保持一个防火墙防止和控制所有内网的入口。FULL-PACS网和医院网络都由此防火墙防范。这样,尽管用影像服务器在二个网络间架桥,但没有涉及病人的秘密或影像安全。为了保护病人的秘密,在提取的影像区域内涉及病人姓名、X线号等。也避免用诸如身份信息命名无保证的影像文件。

(二)寻觅可靠的合作伙伴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必须有良好的企业资质及社会形象。2.对PACS的集成设计有一定的经验,可进行考察论证及比较。3.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技术积累及工程经验,对各种影像设备的连接驾轻就熟,对各种非医学数字成像通讯标准(DICOM)设备能够顺利地构成互联互通的完整系统。4.能充分了解我国的医疗模式及医院的运行机制,从而能提供全面的架构设计及提供解决、克服障碍因素的解决方案。5.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及设备的故障,必须具有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并能及时排除障碍,使系统及时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

(三)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组建一支有丰富实施经验的团队,FULL―PACS的建设涉及的影像科室包括(放射、内镜、超声、核医学等),各个检查科室的登记、预约、病人检查的流程都不一样。谁先接入FULL-PACS,谁后接入都要进行整体的布局。一般遵循先难后易,先复杂再简单的原则进行实施。然后制定符合就诊病人就医流程,又符合经济效益的系统作业流程。这就涉及到HIS与PACS的融合问题:因流程的改变,就对HIS与FULL-PACS的接口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接口的二次开发?两者信息如何共享、反馈信息如何传递?图片信息如何传递到医生工作站?等等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问题将是程序研发者需要研讨的范畴。

四、建设PACS项目给医院带来的临床应用.

(一)从我院启动FULL-PACS系统建设以来,先后完成了放射、内镜、超声、核医学等医技信息与HIS的衔接,完成了与电子病历、检验系统、手术预约系统的接口与集成,实现了门诊与住院医生站实时访问PACS影像与报告信息。放射科的专家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能查阅病人的病历资料,不用电话询问临床医生病人的病情。这使的技术员的效率提高20-40%左右,放射诊断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40%以上。提高了诊断率,给病人出具的诊断报告更加的准确。尤其是骨科、呼吸科、普外科的临床医生都指出由于改变了无胶片化科室管理的相关工作流程,一般他们一天节约4小时左右等待影像结果的时间。如:在没有FULL-PACS前,病人为了取到检查结果,需要在病室与放射科之间往返奔波。上了FULL-PACS后,病人在病房就可以看到诊断结果和影像资料。医生也能尽快的为病人服务做出临床诊断,使病人尽快得到适合病情的治疗方案,得到更多的治疗时间。

(二)病人就诊流程发生变化:我院的业务大致可分为门诊、住院、急诊、体检等,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又有一定的必然联系的。如:门诊病人做影像检查是需要先交费再进行登记和预约,检查时间、注意事项等信息直接反馈给患者。而住院病人已缴纳一定数额的住院预交金给医院,不涉及每次开医嘱交费的问题,由医生开完医嘱,申请单直接发送到影像登记预约,同时反馈预约时间、注意事项给病室。医生、护士在工作站就能及时查询到预约信息,并告知病人.在HIS与FULL-PACS信息共享后,影像登记室需要对每位拍片患者的基本信息、开单科室、开单医生、检查部位等等信息进行二次录入。不但耗时,数据的准确性也存在很大的隐患。不但未发挥FULL-PACS系统的优势,反而增添了很多麻烦.HIS与FULL-PACS信息共享后,也就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医嘱为主干、收费为支干的过程。医生在开单时就完成了影像检查的划价、收费、检查部位的筛选等。节约了病人就诊时间,也避免操作员二次录入及错误的发生。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进而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3篇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肺癌;体层摄影;放射剂量

肺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现已变成人类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依旧逐年增高。既往检测肺癌的手段主要有X线胸片检查及痰液检测,然而对早期肺癌的诊断难以取得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胸部螺旋CT能够发现早期肺癌,然而其具有较大的电离辐射,不适用于筛查肺癌[1,2]。1990年,Naidich等研究人员提出胸部低剂量螺旋CT这一概念[3],该方法的电离辐射量与其他相比显著降低,患者易接受,目前已作为早期肺癌的筛检方法。为探讨早期肺癌低剂量CT检测的技术优化与应用,本文对不同扫描环境中TM164A型的性能模体及TM320D躯干CT剂量的检测模体予以检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仪器

CT机采用飞利浦MX4000双螺旋CT机。

方法

对TM164A型的性能模体及TM320D躯干CT剂量的检测模体通过不同的扫描参数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螺旋CT扫描,将不同扫描环境中模体的辐射剂量与空间分辨采集图像的能力、密度分辨能力、噪声水平以及均匀度结果详细记录,并对全部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确定最佳的低剂量螺旋CT胸部扫描参数;依照低剂量扫描优化后的技术参数,将肺结节检测予以视觉评价。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TM320D躯干模体的CT剂量测定结果

将160 mA的常规剂量的CT剂量指数和各低剂量组相比较(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管电流越大,放射剂量就越大,特别是当电流>90 mA时,具有更加明显的放射剂量增大现象。

管电流不同剂量组的图像噪声相比

10 mA与30 mA、70 mA与160 mA组之间的图像噪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

不同层厚之间的图像噪声相比

1 mm和5 mm、10 mm各组的图像噪声也存在明显差异(P < );图像的均匀性和管电流、层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肺癌直径不足2 cm时为早期肺癌是较为普遍的观点。国内有调查,对早期肺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得出,肿瘤直径不足3 cm的患者在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为~,而周围型肺癌直径

对肺癌的早期诊断,CT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对非钙化肺小结节的发现能力与胸部X线片相比明显升高,特别是HRCT能够更加清楚地对结节内部结构、其与肺血管关系以及结节-肺界面进行观察,但对早期病变进行定性诊断还有待于提高,甚至造成过度诊断误差,导致不必要的病情复查,严重者甚至需手术,对肺癌筛查产生影响,且高辐射一直制约着CT的临床使用[5,6]。近年来,对于肺癌普查,胸部低剂量螺旋CT这一概念被提出[7,8],有研究人员对71例患者的低剂量螺旋CT及常规剂量的螺旋CT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所具有的肺内结节的敏感性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差异。通过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螺旋CT对体部模体进行扫描,将不同扫描环境中模体的辐射剂量与空间分辨采集图像的能力、密度分辨能力、噪声水平以及均匀度进行研究,得出肺部单螺旋最佳的低剂量扫描参数为CT 50 mA、层厚5 mm。

本研究表明,低剂量(10 mA、30 mA、50 mA、70 mA以及90 mA)组的CT指数要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而低剂量组的各个相邻之间CT剂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且体模放射剂量中,边缘部位的接受照射剂量要高于中心部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同时研究表明,放射剂量与具体选择层厚情况有着密切关联,同时随着管电流的增加,放射剂量也会随之增加,当管电流超过90 mA时,放射剂量增大就更加明显。

本项螺旋CT低剂量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放射诊断时其辐射剂量的最优化与质量保证的最佳化,通过将管电流下调,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恰当地选择管电流与扫描层厚,能够较好地确保图像质量。对早期肺癌的筛查,螺旋CT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与敏感度,使用低剂量的螺旋CT可以减少放射剂量,满足了国际上放射线防护委员会所提出的辐射防护最优化标准,且和常规剂量的CT图像比较,低剂量的螺旋CT图像对肺实质、局灶性和弥漫性病变所显示出的图像质量无明显降低,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肺门各部分的支气管,并可将肺结节的特征大体显示出来,满足了临床所需要的影像诊断,是现今最理想的普查早期肺癌使用的影像学手段。

总之,通过对体模进行研究,在肺部低剂量CT扫描中,30~50 mA和3~5 mm重建是较好的参数组合,不但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还能够将图像质量较好地呈现,对早期肺癌筛查十分适用。

[参考文献]

[1] 黄明刚,王青,齐敏. 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诊断效能及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8):1030-1039.

[2] 元恒涛,秦维昌,王巍,等. 64层螺旋CT噪声测试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2):195-198.

[3] 黄明刚,郭佑民,郑桂芳. 早期肺癌低剂量CT检测的技术优化与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263-1268.

[4] Marcus PM,Bergstralh EJ,Fagerstrom RM,et al. Lung cancer moro-tality in the Mayo Lung project:impact of extended follow-up[J]. J Natl Can- cer Inst,2009,92(16):1308-1316.

[5] 魏玲,钟井松,薛雷. 64排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475-2476.

[6] 刘锡甫.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征象(附65例分析)[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6,7(3):164-166.

[7] Swensen SJ,Jett JR,Hartman TE,et al. Lung cancer screening with CT:Mayo clinic experience[J]. Radiology,2010,226(3):756-761.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5篇

1972年英国工程师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头部CT扫描装置,被誉为医学影像发展史的里程碑。随着科技的进步,CT设备日益更新,各大医疗机构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我们在学习CT检查技术部分内容课程时,对其操作方法及流程印象不深,实践学时有限,实际操作时间过少,为了更高效率、更扎实地学习CT操作技术,我们利用PPT强大的功能,模拟制作了头颅的CT扫描仿真系统,并应用于日常学习中。

1制作方法

准备头颅CT扫描操作流程的图像

拍摄图像:实际操作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CT扫描仪行头颅CT平扫,使用佳能500D单反相机拍摄头颅CT扫描各步骤的图像及正常头颅经典9层面图像,拍摄时力求画面清晰,光线统一,无变形,像素4752*3168。

后处理图像:精心挑选每幅完整CT操作界面图像,修剪边缘多余部分,把每个操作按钮截图按顺序保存备用。

制作PPT形式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

根据头颅CT扫描各步骤,利用PPT模拟制作CT扫描操作系统。

启动PPT,按顺序创建幻灯片若干,在右侧幻灯片版式中选择模板,按顺序添加拍摄的完整操作界面图片。

依据头颅CT扫描操作步骤,将之前保存的按钮截图与PPT重组,依据操作顺序,设置超链接,达到模拟实际操作CT系统的效果。

设置备注:每幅PPT页面设置隐藏备注信息,设置导引按钮,详细讲解每一步操作。

美化系统:系统开始和结束部分设置欢迎和结束语页面,添加logo,优化导引语气。

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的使用评价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邀请2012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班学生30人、影像专业教师4人试用仿真操作系统,并使用自主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试用学生进行调查评估,获得对该操作系统的评价和反馈,试用学生将对该系统的各个评价项目作出好、中、差的评价。

2 结果

发放了30份调查问卷,收回30份,问卷有效率100%,结果显示在30名学生中,认为该模拟系统形式新颖,能激发学习兴趣,90%认为操作性强,方便自主学习,认为界面友好,引导性强。并表示能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能真正模拟操作CT扫描流程,并希望能使用其他部位的模拟操作系统。

试用教师均表示仿真程度较高,能很大程度还原真实头颅CT扫描流程。

3 讨论

目前CT检查技术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包括X线、CT、MRI、DSA等,其实践性很强,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直接影响到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1】。以往的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后感到力不从心【2】。而实践教学作为该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上也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讲解抽象,实践机会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授课期间的实践教学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临床见习示教,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参观、见习示教,在影像科老师指导下,学生观摩了解各工作岗位临床真实检查流程,使学生加深感性认识。但各医院影像科各工作岗位日常工作繁忙,工作间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没有机会操作机器。另一种是利用模拟技术制造出模拟设备,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某些学院使用模拟教学,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使用完整的影像设备,如CT操作室,进行模拟教学,可解决病员相对不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操作机会【2】。但CT设备昂贵,操作间防护成本也很高,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配备。

我院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实践等课程,均含有CT检查技术的内容,其实践教学均安排于各附属医院CT室见习,我院各附属医院拥有各类先进的CT扫描仪及优秀的带教师资,保障了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设备和师资。然而,各附属医院放射科各CT工作岗位日常工作繁忙,病人量大,每组学生数目多,想在较短的见习课期间掌握CT扫描的操作流程是不太现实的,另外由于医院设备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见习期间没有太多机会动手操作CT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课程的效率。

PPT在教学中的应用

PowerPoint (简称PPT) 是微软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图形程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计算机得到广泛普及,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带来了教学手段和媒体的新变化。PPT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其操作性强,速度快,使用方便,具有图文并茂、内容集成、直观清晰、操作简单等诸多优势,因而在各类课堂

上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使用【4】。

利用PPT模拟制作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

我们利用PPT强大的图文、链接功能,按头颅CT真实扫描步骤模拟制作了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仿真程度较高,能较真实地模拟头颅CT扫描流程,对使用场地和设备要求不高,甚至可安装于手机上使用。把它运用到日常学习当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认为其形式新颖,操作性强,能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并能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界面友好,引导性强,并表示希望能使用其他部位的模拟操作系统。头颅CT扫描仿真操作系统的使用,将能有效解决同学们在学习CT扫描技术时遇到的操作机会少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反复练习操作PPT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不足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制作的只是头颅CT的仿真扫描系统,并且该系统只能模拟CT扫描在计算机部分的操作,该部分只是CT扫描的一个环节,脱离了病人,下一步研究方向将完善其他扫描部位及融入CT扫描的其他环节。

参考文献:

[1]王飞.浅谈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教学体会,医学研究[J].2013,4(124):70.

[2]刘月霞,李靖,张习文.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河北北方学院学报[J].2010,10(27):62-63.

[3]戚跃勇,邹利光,齐德广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践教学探讨,西北医学教育[J].2012,20(5):1017-1019.

[4]洪卫.高校外语课堂中PPT课件依赖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外语电话教学[J].(148):76-79.

附: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6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教学研究

_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指出:“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大数据已纳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必要提出新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容量大;也就是说数据的容量很大。近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2)种类多;大数据的种类非常多,它不仅包括文本资料,还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种类繁多的资料。3)价值高;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或服务。4)高速性。由于数据不断地产生,若不及时捕捉,有价值信息稍纵即逝,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能迅速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捕捉到有价值信息,大数据的高速性,是大数据于传统数据相区别的最显著特点。

大数据的研究已经在科学界崭露头角,高等教学也要依赖大数据开展工作,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将带来一场社会变革,教师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协同的精神来迎接这场变革。那么在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将如何发展呢?

众所周知,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成像已不再是单一放射学的范畴,而是形成了完善的大影像学的平台,并向更为全面的医学信息学方向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汇集了多门学科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并且内容抽象复杂、图像更加精细和动态、诊断技术呈现数字化和快速化。目前,我校对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而该专业学生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许多的知识从未接触过;并且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觉得医学影像物理学难懂难学。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更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应对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策略。

1.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做好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授课教师要改变以往旧的观念,从自身出发紧跟时代的要求,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利用好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使得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能更上一个台阶,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影像物理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2.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整合教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

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变了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必然走向团队合作。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教师的一个人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变成了各位教师组成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之间的各位教师共同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依靠大数据信息技术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备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体系。

由于医学影像物理学含有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课程自主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以及使用数据的能力。教师应通过收集和研究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行为、学生历时信息以及学生共时信息等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学生的信息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自主设计适合所教授学生的教案,合理地教授学生知识。另外,教师不仅仅只掌握所要教授的医学影像物理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界的知识”,如Excel、谷歌的Spreadsheets和Fusion Tables等统计工具,使用Blogger、Wordpress、JavaScript等工具生成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教师者首先要了解如何通过阅读图标来追踪学生的进步;如何通过分析概率预测,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其次,教师要协同工作并有效地使用数据,为避免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同一学科内部之间以及交叉学科单位之间的科学数据,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要努力做到资源的共享。比如:在讲解x射线摄影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用一例确诊为肺癌的临床病例,通过该病例影像,然后讨论影像展示的内容、x射线的特性、x射线摄影技术对于病例的诊断作用以及该技术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如何改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所学知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3.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教师仍然可以规划和实施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但是授课方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结伴来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真正的了解学生并且要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学活动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只有这样,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活动的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实训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医学影像技术

0 引言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十三五”建设计划要求,根据我校在宜春市产业发展、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中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依托自身的办学实力、丰厚的职业教育资源,本着“高标准、仿真性、开放性、通用性”原则,建设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切实发挥实训中心在教学、科研、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最大功能[1]。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于2013年,成为赣西地区唯一一所培养高职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学校领导特别重视本专业的发展,现立项为校级特色专业,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将给予倾斜,发展潜力巨大。

1 实训中心建设目标

建设成省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实训中心

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将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学生提供高仿真实训室和实训项目,技术上具有先进性,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岗位专项技能。实训中心还必须要承担学校及校外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工作,所建的实训中心适用性强,能够进行综合实训,并供医学检验技术、农村医学等相关专业通用。

建设成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学中心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就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训练。校内实训中心不仅要成为学生掌握岗位基础技能和岗位专项技能的场所,还应融入职业文化,加强仿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营造岗位化工作环境。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训前提下,通过教-学-做-练-考的岗位技能培养主线,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岗位环境密切接触,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

建设成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

加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及时把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反馈到实训中心,使实训教学能及时体现出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同时,充分发挥实训中心高新设备的功能,开展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建设成科研项目开发的中心

依据专业教学要求、专业发展及科研的需要,投入必要的医学影像设备,并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适时添置新的设备,注重不断提高设备的现代化科技含量,同时,发挥学校科研人员和先进实训设备优势,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让学生早接触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早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实训中心全天开放,教师积极参与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使之具备技术含量高、新的特点[2]。

2 实训中心建设内容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硬件建设

遵循高职教育技术“先进、实用”、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模式,构建与医院影像科相匹配的仿真环境。校院企深度合作,整合实训资源和设施,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建设。在现有医学影像实训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构建仿真环境下的CR检查实训室、DR检查实训室、CT检查实训室、数字胃肠检查实训室、超声检查实训室及PACS室,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医学影像专业局域网络系统,建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

医学影像技术实训中心软件建设

建立独立的实训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强调与理论教学并重。通过改革实训教学模式、建立独立的实训课程体系,利用“教、学、做”一体化实训中心,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岗位专业技能和岗位综合技能。

从具备岗位的从业能力出发,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线,以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探索建立独立的实训课程体系,形成“岗位基础技能、岗位专项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者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

抓好实训项目与实训教材的建设

本着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探索建立独立的实训课程体系的目标出发,首先抓好实训项目建设,然后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有关专业教师做好实训教材建设工作。

实训项目建设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设备和材料、评价与思考等内容。实训项目的建设,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结合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新规范,以体现实训项目内容和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8篇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1 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 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 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 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 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 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 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 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 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9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传统教学

引言

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除了强化工学结合的内容和方式外,还需考虑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将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共享互动机制等作为课程改革的优先选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创新与变革的有效途径。课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课程变革的形式和方法[1]。它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影响,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而产生信息化课程[2]。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以及光学成像设备的物理基础、成像过程、成像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图像重建方法以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知识比较抽象。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图片、动画、幻灯、录像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分析,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引入到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并对使用信息化教学前、后两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重难点理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使用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后的教学效果、学习过程的操作可行性,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

1实施的基本情况与准备

实施前准备以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通过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研究,以及对同类院校开设本课程的教学单位进行调研,确定适合医疗仪器与维修技术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信息化资源:教学课件、视频、Flas等,最终将上述信息化资源到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中,作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资源,并制定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方案。样本选择及实验分组本研究以2014级、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3级、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两个专业的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未采用网络精品课程平台进行教学,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为采用网络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将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记为A1组,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记为A2组;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记为B1组,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记为B2组。研究方法针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分为模拟X线成像、数字X线成像、CT成像及MR成像4个模块,以学生学习进度、模块测试情况、学期学生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指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对比测试等方式,对两届学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实施的模式和方法

实践研究的第一阶段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对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和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些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但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供给学生使用,只是通过班级QQ群、邮箱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资源。实践研究的第二阶段对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和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应用。本平台主要分资源学习模块、讨论模块、任务管理模块、考试管理模块及评价模块。其中资源学习模块主要是用于课前给学生提供资源,包括课件、视频、Flas以及课程的一些学习指导、相关练习等(见图1)。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进入讨论模块进行讨论(见图2),讨论模块既可以由教师发起并管理,也可以由学生组织在特定的模块内留言讨论学习,学生可以针对课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可以对其他人的内容正误进行评价。当然,在交互讨论模式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确保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任务管理模块(见图3)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一定的后续任务,任务的安排既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也是检验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测试。考试管理模块(见图4)是通过阶段性的测试,可以自行设置测试时间、从试题库(见图5)随机抽题,同一个班级可以设置不同的分组,不同组别之间题目可以不一样,这样既保证了测试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评价模块可以自动统计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每次练习和测试的成绩情况,在教师课程管理界面可以轻松了解课程的学习情况。23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的分析分析选取的两届学生,其中A1组共155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43名(277%)、等级为B的71名(458%)、等级为C的41名(265%);A2组共178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58名(326%)、等级为B的88名(494%)、等级为C的29名(180%),分析见图6。其中B1组共27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10名(370%)、等级为B的11名(408%)、等级为C的6名(222%);B2组共27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13名(481%)、等级为B的9名(334%)、等级为C的5名(185%),分析见图7。从分析图6和图7可以看出,使用信息化平台后,学生的综合评价等级为A、A+B的比例均有所提高,等级为C的比例均有所下降。通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但从教学过程的实施发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取决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组织。同时还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改革实施与结果的反思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项目设计方案 ,教学改革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defects existing in, combining modern vocational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ully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study, we from the course in the logistics work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_project design scheme_ teaching method.

【 key words 】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oject design,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物流通过运用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尤其是现代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物流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从而对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来传播相关内容,学生被动地听课,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较为低下,一方面由于一些信息技术不太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合作与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的教材在介绍相关知识时,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实用性技能操作训练太少,难以满足物流行业生产实践的需求。诸多原因,造成本课程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思想传播方面是能起很大的作用,但在能力训练方面往往力不从心。所以造成很多学生学完这门课,成绩也合格了,但却说不出哪些能力提高了,似乎跟没学差不多。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没学到实在的技能,就否定了该门课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要作相应的改革了。

2 “项目设计方案”教学法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结合现代职业教学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从课程在物流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运用出发,提出了“项目设计方案”教学法。

课程内容构成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了许多和物流业务活动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条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IS/GPS技术、EDI技术、POS系统、ERP系统等。这些专业技术有的仅仅以概念的形式出现,有的则是包含了概念、原理和基本应用,而有的既有原理又有实践操作。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快捷、方便地掌握课程相关内容的操作技能,并通过操作技能的掌握来达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领会。我们可以把这些技术细分成一个个项目,然后通过设定相关任务,主要以相关技术设计项目方案的形式,分组完成设计方案如下:

组建物流信息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在机房实际组建内部网络,规模等于小组人数;各小组的内部网与教师组建的网络联通,构建起分公司和各办事处的信息平台硬件。

选择和安装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根据物流业务设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实理的功能和应具有的模块,在前面构件的网络平台上安装“中诺思的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

通过条码枪等自动采集设备对物流信息进地快速准确采集。在中诺思的系统中对货物的品名、产地、数量等信息进行编码并打印内用条码,用条码枪录入系统进行入库操作。

使用数据库或功能软件对采集的物流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加工处理。在数据库系统中独立调用、添加、修改录入商品信息,并把一个数据库中的信息复制并导入另一个数据库中。

通过网络技术(包括公网和EDI专网)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通过信息平台,完成出库配送、核算等业务操作,完成信息调用、传输,以及更新数据库的操作,发现信息传输中存在的问题。

GPS和GIS的使用。练习使用常规的车载GPS系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挖掘GPS和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并汇报研究成果。

为了能把该项目设计方案做好,首先需要做一系列的调研,调研方式可以是网上调研也可以是实地调研,调研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调研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设计元素,方案设计前进行的调研所持续积累的时间越久、对目标思考的程度越深,那么,得到的结果就会越细致、越具体、越接近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还需要对该技术的类型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方案,帮助完成书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之间的过渡。整个设计方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设备功能展示和操作,工作原理介绍和模拟体验,实际应用环境下操作流程展示和技能训练。由于课程涉及的专业技术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同时在技术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把复杂的技术简单化,为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更多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可以在企业中应用这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上找到,这些智慧来源于工作实践,可以帮助方案的设计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实践教学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学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还比较单一和片面,考试形式主要以记忆为目标,对技能的考核比重仅占最终课程成绩的一小部分。本着“按需施教、学习致用”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逐步转向重点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建议在课程的考核中,采用过程考核方式,教师作为分公司负责人,负责对每个办事处小组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考核,同时各小组之间也相互监督进行考评,考核成绩作为每次任务完成的绩效考核依据,各个课程项目设计方案组合成绩取试,以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更能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个性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7)

[2]张洪杰.《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的改革分析与探讨[J].商业经济,2008(117)

[3]邓子云.《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定位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54)

放射科技术指导方案范文 第11篇

一、影像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和难点

影像信息学是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将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结合起来,主要内容涉及医学影像图像存储、图像压缩、图像传输以及图像检索等方面。该课程是医学影像理论与实践的一门桥梁学科,其教学质量和以后就业的实践能力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该课程覆盖范围广、应用性强,而且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给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影像信息学课程的难点可以概括为图像处理相关的一些技术,而且要要求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由于图像处理相关的这些技术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开展这门课程,而且效果也不佳。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提出了采用PBL教学模式来替换以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PBL应用于影像信息学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问题”“学生”和“教师”为主要要素,通过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在实施PBL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提前跟学生介绍PBL教学模式整个的流程以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同时学生要明白自己在PBL教学模式中所处的地位,要认识到在影像信息学这门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实施PBL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实施环节主要如下:

第一步,教师确定问题。首先由一位或多位该课程的教师通过商量、讨论确定各章节所要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深思熟虑、仔细推敲,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要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问题后,学生首先可以自己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该问题以前的解决方案以及目前自己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后,确定该小组解决该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三步,各小组进行总结。各小组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分组进行阐述总结,阐述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的重难点等。阐述人员可以采取轮换的方式,争取在整个的课程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阐述总结自己小组方案的机会。

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总结和阐述,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时,还可以对各小组的态度、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评述,同时将这些项目纳入到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中。

教学模式的优点

对学生而言,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以及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进行总结,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PBL教学模式采用分小组进行讨论,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4)PBL教学模式需要分小组进行阐述,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教师而言,PBL教学模式尽管突破了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对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该学科的能力以及指导的技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

(2)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