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民俗活动 第1篇
活动名称:
欢欢喜喜庆春节。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搓元宵、亲子表演等活动,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的快乐。
2、知道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鼓励幼儿敢于在集体中表现自己。
3、增进家长之间、师幼之间的情感,体验亲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糖、汤圆面。
2、盘子、一次性碗筷和手套、桌布。
3、红色卡片、彩笔、红绳子。
4、请我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和幼儿一起布置活动室。
5、发出邀请,家长参与。
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上午9点整。
活动地点:
班级教室。
活动过程:
1、介绍春节。
开场歌曲《新年好》。
致新年贺词: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帆风顺,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捧月,八面春风;九运当头,十全十美,恭喜恭喜。
2、做元宵。谈谈说说:我吃过的各种元宵。
介绍做元宵的材料,并示范制作方法。将搓好的元宵放在大盘子里,分享集体合作的快乐。在等待煮元宵的同时,进行亲子才艺表演。
3、亲子才艺表演。
师幼集体舞《桃花朵朵开》、歌曲《小海军》、手指游戏《土豆丝》。
4、开开心心吃元宵。
5、制作新年许愿卡。
6、家长、老师、小朋友互动舞蹈《兔子舞》。
7、一起挂新年许愿卡。
节日民俗活动 第2篇
一、活动背景: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等,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
二、活动意义: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为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特在初一、初二年级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过程
1、第一主题:端午祭屈原主题班会
具体时间:6月21日下午第三节课
具体要求:
(1)通过上网等途径了解屈原及他身上体现的高贵品质。
(2)班主任和学生一起摘抄屈原辞作,通过班会课进行朗诵宣读。
(3)班主任需通过制作敬屈原的课件,和学生一起赏辞忆故事。
(4)通过主题班会感受祖国传统节日文化,到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目的。
2、第二主题:端午识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每到端午节,按照民间传统,家家户户门前都挂艾蒿,以驱邪祛毒。
具体时间:6月21日下午第三节课
具体要求:
班主任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摘艾草,做成标本,了解艾草在端午节的特殊用途。
(1)标本尽量完整,在报纸或书中安放:叶片向左右两侧分开摊平,小部分叶片可叶面朝下,叶背朝上,皱缩的叶片要展平,后压干,过1-2天换换纸,以便吸取标本体内的水分。
(2)当标本七、八成干时,将它安放在A4纸上,做到整齐、匀称、美观,像一幅图画。
(3)做标签,标签的内容包括:植物的名称(学名或俗名)、科属、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者等,标签的`大小通常是120×70(毫米),贴在A4纸的右下角。
(4)用另一张A4纸做标本说明卡,自行设计版面,内容包括:标本名称、科属、生活环境、经济价值、药用价值、与端午节的渊源等,并注明班级和姓名。
(5)将两张A4纸背对背整合,然后压膜。
3、第三主题:端午节班级包粽子
具体时间:6月21日下午第三节课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具体要求:
班主任带领学生在活动之前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利用班会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包粽子。
班级总体要求:
(1)班主任假前认真布置此项活动,申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2)要求全体学生参加,班主任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在自主选择和适当调整的原则下,将学生有机分为三个大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活动,保证每个主题都有10个以上的学生参与。
节日民俗活动 第3篇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二、中、大班年龄段节庆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三、大班节庆活动实施概况
1、屈原的故事。
2、观看赛龙舟。
3、我爱吃粽子。
四、节庆活动环境创设及资源利用
1、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2、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
3、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
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
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
③动手区: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4、家长园地:介绍主题活动中须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主题活动进展情况等
五、家园共育:
1、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2、可以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和老师、幼儿共同感受节日做做、玩玩、尝尝的快乐。
节日民俗活动 第4篇
一、活动主题
欢乐 喜庆 文明 祥和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的开展,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在全系统叫响“我们的节日”这个主题,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营造文明、进步、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实现完美结合,让中国人过好自己的节日,让外国人也通过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30日到6月15日
四、活动内容
1、以“明端午历史”为主题,科学解释端午传统习俗。
市直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要根据职业特点通过印制宣传彩页,举办讲坛等多种形式,从科学角度讲解“吃粽子清热除烦、艾叶菖蒲驱毒除瘟、涂雄黄酒杀虫解毒、喝五加酒祛湿避邪、挂香囊散风驱寒”等端午节传统,使居民从传统习俗中学习蕴含的养生奥秘,提高科学卫生意识,掌握保健知识,文明健康过节。
2、积极开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普及健康知识。
端午习俗中有防疫除疫、卫生保健内容,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中国“卫生节”。各单位要以此为契机,积极组织进行健康教育的主题宣传,营造社会舆论,鼓励人民群众摒弃陋习,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宣传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3、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卫生整治工作。
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洁净端午”系列活动。重点搞好以除旧布新、改善环境卫生、清除死角、防疾灭病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同时要紧密结合巩固和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活动中来,引导单位干部职工从自家环境整治入手,搞好庭院卫生和室内环境卫生,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活动要求
1、认真组织,制定活动方案。各单位要根据《方案》的安排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加强领导,突出重点,认真制定活动方案,采取公益广告、宣传横幅、标语,发放资料,组织讲座等宣传形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
2、把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与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活动结合起来,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领导积极重视,认真组织好各项活动,既要形成声势又要扎扎实实。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把广大群众吸引到活动中来,增强“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各单位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于6月13日前将“我们的节日”活动总结以书面材料和电子邮件形式分别报送至市局宣传科技科。
节日民俗活动 第5篇
一、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
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二、总体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丰富幼儿的科普知识,了解“月食”现象,与影像知识。
3、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三、活动时间
中秋节当天下午14:30————17:30
四、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园所室外与教室能凸显中秋节日氛围的环境布置。
有些简单,最好再具体些,都可以准备哪些具体的材料,列举出来,最好有图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准备:绘画工具;灯泡、皮球(大、小各一个);手电筒、白墙/屏幕;月饼、水果、盘子、水果刀。
其它准备: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话筒、条幅等。
五、活动过程:
全园孩子参加,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自己活动的项目。
活动一、美丽图,我来画
时间:14:30————15:30
活动一、二、三、四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就行,活动五的.时间可以另加的,但要结合实际定时间。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一些中秋相关的图片贴、挂在教室。让孩子在作画期间寻找灵感,以及准备绘画工具。
活动目标:让孩子用绘画的手法表达自己认识的中秋节,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形式不限,画风不限,工具不限,作画出与中秋相关的美丽图画。
作画期间,其它幼儿以及家长可以保持秩序的观看。
作画后(15:50)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把画粘贴在教师四周墙壁上。
活动二、小故事,大家讲。
时间:15:00———15:50
准备:提前两天教师给讲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寻找、准备中秋节的小故事。
目标:准备期亲子互动,提高家长的认识。通过孩子讲故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
1、先由一名教师生动的给大家讲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儿轮流上台讲故事,幼儿独立讲,其他人做观众,要有观看的礼仪。
要求:家长、教师、幼儿都保持安静状态听故事,并对讲者用以掌声鼓励。第一组作画的幼儿边听故事,边作画。
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小讲台可以怎样布置,观众席怎么摆椅子,上台讲故事的幼儿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换成其他的名字,要对幼儿有吸引力)并附上咱们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师选择。
2、可以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幼儿排演成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和讲故事可以穿插着进行,提前准备好道具和服装,小演员要画好妆,舞台可以跟讲故事的是同一个舞台。
活动三、学科学,懂知识。
时间:16:00———16:40
道具准备:投影仪/手电筒,白墙/幕布,月亮图片,抠画出嫦娥形态的纸板;灯泡,气球(大、小各一个);整间教室都要遮光
知识准备:熟悉一些物体、动物的轮廓形状。
注意:
1、在幼儿进入此活动教室前,老师要跟前来的家长和幼儿沟通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要尽量保持安静;由于活动室内很黑,请幼儿不要乱跑以免磕伤;
2、如果空间不够,可以选择大一点的教师或分批进入。
目标: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培养手指精细动作,和动手能力,模仿能力;丰富幼儿科学小知识。
活动:(一)奇妙的手影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激发幼儿对手影游戏的兴趣。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故事做出相应手影。
(二)“嫦娥奔月”。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师与幼儿共同抠画出嫦娥奔月形态的纸板,用纸板遮挡在屏幕与投影仪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在幕布左上角粘贴上月亮图片。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此方法,既让幼儿更生动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让幼儿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识。
(三)神奇的月亮
1。导入:展出各种形状的月亮图片。
2。模拟月食全过程:使用灯泡代替太阳,一个孩子举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还在举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开灯泡,大皮球围绕太阳转,小皮球围绕大皮球转,观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对方的黑影遮挡的情况。
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是否尝试过,是否在操作时能完成?
活动四、齐动手,共劳动
时间:16:40———17:15
准备:各种水果与食品、水果刀、盘子
目标:培养幼儿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幼儿、教师、家长齐动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师与家长帮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饼等。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制作水果拼盘以及食物作画等。
此活动都要准备什么(除了水果、还有哪些图片)?准备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盘,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类。
什么人负责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摆?
制作月饼都需要准备什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画鸡蛋要准备哪些图片供幼儿参考?
活动五、吃月饼,同分享。
时间:17:15———17:30
准备:若干名教师做为引导员,个人小餐具,音响,乐曲。
活动: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摆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园共同品尝。同时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节日民俗活动 第6篇
为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中小学生德育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我校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根据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大力推动“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 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利用我国人民缅怀先人、仁人志士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教育学生“敬怀先人、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度过一个有意义、充实的清明节。
二、 活动主题
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三、 活动时间
4月1日---4月7日
四、 活动内容
(一)全校活动
1、网上祭英烈
全体少先队员要利用信息技术课和家中的电脑积极参与网上缅怀纪念活动。登陆中国文明网,在搭建的“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上献花发表祭奠感言,表达对先烈、先人、先贤、英雄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网址:
xxxxxxxxxxxxxxx
填写要求
留言在姓名处写清楚学校、班级、姓名。
2、主题班队会---学习清明文化
(1)清明节的由来
(2)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3)清明节的传说
(4)清明节的习俗
(二)年级活动
一、二年级:绘彩蛋
利用清明假期发动学生制作清明彩蛋,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绘画的形式,对鸡蛋壳进行装饰,在蛋壳上进行绘画。请4月7日将学生作品送至行知楼四楼德育处,学校将选出优秀作品展出。
三年级:讲述革命故事
各中队开展“讲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及时收集照片资料。
四年级:清明节日小报
利用清明假期出一份“珍惜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的手抄报。4月7日各中队选出6份优秀作品上报德育处。
五年级:征文比赛
各中队以“缅先烈,话理想”为主题,写一篇缅怀先烈的文章,说说自己的理想,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为实现理想而行动起来。4月7日各中队选出6份优秀作品上报德育处。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各班要把各主题活动落实到位,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把活动开展得有特色、有影响。
2、精心组织。各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全心投入,精心策划,细心组织。
3、及时总结、按时上报。各班要注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于4月7日一早将学生作品、征文、手抄报上交德育处。
节日民俗活动 第7篇
在天体浴还被盖上“伦理”的标签讨论着该不该出现的时候,每年春节,怒江一带的僳僳族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到泸水十六汤温泉,洗一场圣洁的天体浴,迎来吉祥。
据说这项习俗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了。在外地游客还羞羞答答秉承“非礼勿视”时,傈僳族人反而显得非常大方。他们把“春浴”看作是一种文明、卫生、圣洁的 行为,去洗“春浴”时,个个穿上节日盛装。因此,连久居山寨的老人也不顾年老体弱,让儿孙们搀扶前往。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 通常是长辈先洗,青年后洗。男的洗浴时,妇女们相约去备饭菜;妇女洗浴时,小伙们又背上背篓,钻进深山密林去拾柴打猎。
参加“春浴”的人们除了洗浴外,还通宵达旦赛歌,年轻人则交友订终生。他们通常要在温泉都要住上三、五天,每天洗浴七、八次。据说,经过这样反复洗浴,就能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中。
综合推荐指数:★★★★☆
观看地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六库镇
观看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也有初二至初四之说)
交通:从怒江州府六库镇驱车向西大约30公里,就是澡塘会所在的温泉了。
节日民俗活动 第8篇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积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成功、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幸福、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小组准备节目。
2、布置教室,营造节日气氛。
三、活动时间安排
6月1日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过程:
主持人宣布“欢乐的‘六一’”活动开始。
1、表扬优秀少先队员,发奖品;
2、缤纷舞台
各小组表演事先准备的节目。
3、游戏游艺活动
套圈:每人套五次,套中者,获奖。
摸鹿鼻子:每人摸一次,蒙上眼睛转三圈,凡摸到鹿鼻子的,可获奖。
猜谜语:每人可以猜三条,猜中获奖
吹球过杯:杯子内放一些水,水上放乒乓球,用嘴吹乒乓球,分别从1号吹到2号,从2号吹到3号,依次类推,吹进一个得一分。
节日民俗活动 第9篇
活动时间:
9月5日
活动地点:
五年二班教室
参加人员:
五年二班全体同学、班主任老师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应该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保留一点炎黄子孙传统的.东西。此外,借助于“团圆”,让学生感受到亲情、感情存在。
一、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人;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骨干同学。
3、排练朗诵、合唱《水调歌头·中秋》等节目;
4、学生查找有关中秋的信息。
二、活动过程:
1、主持人王雨竹、王殿臣开场白;
2、张静轩同学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3、讲述中秋的由来、习俗;
4、讲述身边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
5、有关中秋的民谣表演;
6、全班合唱《水调歌头·中秋》;
7、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
节日民俗活动 第10篇
一、活动背景
利用端午节这个中国几千年来的民俗节日,邀请国际友人及青少年共同参加,在更好地了解端午节习俗,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向外籍嘉宾宣传酒店、SPA等项目,让参加的人员在浓浓的欢快氛围中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深意。
二、活动地点
西餐厅及户外
三、活动对象
内部及外部大客户(约50人,20组家庭)
四、活动时间
20xx年5月30日15:30-17:00(端午节)
五、价格标准免费
六、场地分布图
七、活动安排
(一)活动亮点:
1、带香囊虽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但本市区鲜为人知,可以作为一个亮点突出本次活动;
2、佩五丝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习俗,考虑家长爱子心切,通过此方法达到看到五丝就想到端午节,想到端午节就联想到艾力枫社;
3、累计卡的运用,累计卡是由一张A4的PVC材质制作的卡片,上有公司LOGO及端午节活动照片,分成16小块,大小不一,拼成后是一张完整的图片,利用儿童贪玩、好奇心重的'心理,达到酒店宣传、活动促销的目的,另外因为可长期保留还可作为一种宣传的手段。
4、活动延伸,五丝的习俗是在第一场大雨后扔于水流中,故在活动过后的第一个下雨日邀请当日参加人员前来一同将五丝放于气球内,并于工作人员将气球抛至湖中,后由其他工作人员拾起,后所有人员到西餐厅吃饭,并体验其他酒店项目。
(二)优惠政策:
1、增值活动项目凭活动入场券,在西餐厅或其他厅可享受特价亲子套餐xx元,可享受亲子特价房xx元,可享受餐厅xx折优惠。
2、凡在活动期间凡参加xx活动除享受xx折优惠外,另赠送累计卡3张。
3、现场办理SPA卡可享受xx折优惠,另赠送累计卡1张。
4、支付50元即可获得亲子游泳票一张,另赠送累计卡1张。
5、报名参加游泳班、购买游泳卡的客户除活动本身享有的权益外,另赠送累计卡2张。
6、购买旅游产品套餐的客户除产品本身享有的权益外,另赠送累计卡2张。
7、奖项设置及奖品负责人:xx
(1)、奖项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幸运奖
(2)、奖品:以客户体验产品及赞助商赞助的物品等
八、活动职责分工
九、活动预算
1、场地布置:
2、食品预算:
3、各类优惠券共计18张。
预计活动费用总计4200元
节日民俗活动 第11篇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内容]
(一)知识分享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二)学习端午节的儿歌。
(三)动手操作
各班开展包粽子,制作荷包、编制五彩线等活动。
(四)区角创设:
1、科学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美工角:放臵制作荷包、五彩线、和制作粽子的材料。张贴赛龙舟的图片,屈原的.图片等。
3、阅读角: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五)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等活动。
[活动过程及时间安排]
(一)活动准备工作
1、 XX月XX日(周X)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事先准备好通知条,发给家长)
(二)xx月xx日—xx日区角创设。
(三)xx月xx日知识学习: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四)xx月xx日,学前班包粽子,大班做荷包,中班折荷包,小班编五彩线。
(五)xx月xx日,品尝粽子,挂荷包,带五彩线,学习儿歌。
节日民俗活动 第12篇
要说苗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那绝对是非“芦笙节”莫属。这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虽说是苗族的节日,但是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至于原因么,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芦笙节开始之前都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会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 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一直会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壮观且热烈。
综合推荐指数:★★★★★
观看地点: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观看时间:由于部落和地域分布原因,一般呈区域性连续性举行,其中尤数凯里市舟溪镇和黄平县谷陇大寨的芦笙节最为盛大。舟溪芦笙节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舟溪芦笙堂是每年举办苗族芦笙节的地方之一。
交通:舟溪镇就在凯里市南部19公里处,交通十分方便;从凯里客车站有很多发往黄平县的班车,距离77公里,票价约21元。
节日民俗活动 第13篇
一、背景材料: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节日民俗活动 第14篇
作为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丽江在开阔地接纳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同时,还依然保留着自己纳西族特色的民风,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棒棒会”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棒棒会”并不是如同上述少数民族的庆典那样的活动,而是一场“贸易大会”,也称“农具会”、“弥勒会”、“米拉会”,原为佛教庙会,经过漫长的岁月,渐渐变成了纳西族岁时交易会。纳西人之所以称此会为“米拉芝”,意思是夫妻二人去买家庭用具,可见其浓厚的温情。
在“棒棒会”上,主要包括了物资交易、花卉展销、宗教及民俗活动等。这一天,四方八乡乃至保山、大理、西藏的商人,都运来本地土特产,到丽江的会上来交易,品种繁多,热闹异常,是丽江最有特色的节日之一。
综合推荐指数:★★★★
观看地点:云南省丽江市大研古镇内
观看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交通:到达丽江主要有三种交通方式:飞机、火车和汽车。一些大城市有直飞丽江机场的航班,只是不如飞往昆明的多,所以一些游客通常先飞往昆明,再从昆明飞往丽江。而选择乘坐火车抵达丽江的游客,基本上都通过昆明中转。
详细攻略地址:http://www./route/5318/
节日民俗活动 第15篇
当夏天来到之后,值得一提的是天贶节,即农历的六月初六。天贶节是由天庆节演变而来,虽不是什么大节日,但内容十分丰富。天贶节是古代的 _ 动物节 __ 清洁日 _,也有女儿节之称。古代这一天,有女儿回娘家、读书人晒书、寺庙晒经等习俗。
明清时代的北京对天贶节是很重视的。《野获编》有记载,称六月初六 _ 内府皇史宬晒暴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 _,_ 至于时俗,妇女多于此日沐发,谓沐之则不腻不垢 _,而且还有 _ 京师象只,皆用其日洗于郭外水滨,一年惟此一度 _。
清代的一些史籍对 _ 六月六 _ 的记述更多些,其中对洗象、晒书、晾经、夏日什刹海游玩等均有详细的记述。洗象还留下不少诗文,正如《藤阴杂记》所云:_ 洗象诗,名家集中,歌行词赋,无美不备 _。六月六洗象之俗从明代至清末连续不断,只是民国之后不再有象房、象奴,此习俗方断。
在老北京,市民看到大象到宣武门护城河洗浴时,就知道夏天到了。除洗象外,_ 每岁六月六日,中贵人用仪仗鼓吹导引,洗马于德胜桥之湖上 _,当然洗的是宫中御马。在清代,还有六月初六后 _ 骆驼暑月出口牧养,以避炎暑,秋凉如归 _ 的习俗。
△《乾隆皇帝洗象图》轴(清)丁观鹏绘
古代妇女出阁后,回娘家省亲的机会不多,但 _ 六月六 _ 可以携子带女回娘家,这一天有女儿节之称。而且有 _ 吃过水面,嚼银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 _ 的饮食习俗。民间节日往往与生活环境和民俗活动有关,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变了,有些节日就会淡出,人们将其遗忘是很正常的,天贶节即是如此。
中元节 · 下元节
我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上元节大家都知道,就是元宵节,史籍中称 _ 上元张灯,诸书皆以为沿汉祀太乙,自昏至明,今其遗事 _。人们年年都过元宵节,但很少人知道这一天在历史上是纪念太一神的节日。
知道中元节、下元节的人也在变少。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古代是祭祖的日子。《道家大辞典》中有 _ 道家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_ 记载,祭祀的是 _ 地官 _,而佛教则将这一天定为盂兰盆会的日子。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也是道家的节日,祭祀 _ 水官 _,后来演变成祭祀 _ 炉神 _ 等工匠的祖师节了。
中元节时往往要 _ 放河灯 _,_ 燕市七月十五日夜,儿童争持长柄荷叶,燃灯其中,绕街而走,青光荧荧,若磷火燃 _。童谣中有 _ 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 _ 之说,中元节的荷灯大多为荷叶所制,荷灯乃河灯,点不了多长时间。此时 _ 放河灯 _,是 _ 时俗多以是日祀其先也 _,不完全是娱乐。
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京城有些寺院 _ 夜悬天灯 _,诵经百日;道家则是 _ 水官 _ 的生日,只是 _ 持斋诵经 _。在清代,十月十五下元节时在安定门仰山洼要阅兵,_ 八旗合操,演九进十连环,前锋护军统领马交冲马;已成俗例 _。农历十月,京城已经变冷,阅兵时已是 _ 大寒之岁,兵丁有冻毙者,故非豪侠少年不能往观也 _。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发生在农历的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有共同的规律。大多数人当成民俗节日,并有了元宵赏灯、放荷花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使宗教节日也民俗化,使人们乐意接受,并不断推陈出新,更符合当代人的生活,并一代代传沿至今。
民俗节日不等于节气,节气是农耕文明产物,节日则是人文祭祀的遗存。但有些节气也是节日,如清明节,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被列为 _ 三冥节 _,都与祭祀有关,人们将清明与寒食、祭祖并列其中,并有踏青、游乐、放风筝、荡秋千内容,成了重要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不少人北京人记得蟠桃宫庙会,吃天坛龙须菜和新鲜的黄花鱼,以及是 _ 京师三月开沟,行者甚苦 _ 的日子。还有人想起王羲之与友人在这天 _ 曲水流觞 _ 的故事。
诸如寒衣节、乞巧节等不再有人提起,但节日的一些活动仍存在。有些节日被赋予了新名称,重阳节成了敬老节。
透过节日可以从侧面了解历史,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其发展历程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风貌图景。这些消失的节日,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每一颗都折射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它们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当我们在清明踏青、重阳登高时,不应忘记那些消逝的节日曾给予我们的文化滋养。
节日民俗活动 第16篇
一、主题目标
1、知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到了,自己又长大一岁,了解春节的一些习俗(贴春联、拜年、压岁钱等)。
2、感受春节的欢乐气氛,体验与人们共庆春节的快乐。
3、参加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春节中的所见所闻。
二、预设内容安排
语言:
①谈话:年画和春联
②诗歌:贺年卡
数学:
①区分上中下
②逻辑关系
音乐:歌曲《新年好》
科学:美丽的冰花
美工:剪窗花
社会:你给谁拜年
体育:卷炮仗
健康:保护身体
主题墙饰:张贴具有代表意义的年画,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关于春联的'来历、传说、习俗等。
门窗装饰:门上张贴各种喜庆的图案、春联,窗户上贴窗花。
语言区:
①提供有关春节的图书、图片资料,供幼儿自主阅读。
②收集有关新年的相片、故事图片,互相介绍,讲述相关的故事。
③学习人们互相拜年和祝贺的话。
生活区:
①收集各种窗花、图案,幼儿尝试剪贴;
②用福字、阿福、灯笼等装扮教室,营造新年气氛,感受新年的快乐。
表演区:
准备各式服装、头饰、音乐等供幼儿演唱欢快歌曲、表演欢庆舞蹈。
美工区:
①准备皱纹纸、剪刀、胶棒、各色彩纸、水彩笔等供幼儿使用。
②用剪刀剪各种形状的窗花,用彩纸设计制作贺年卡等。
三、家园共育
1、家长在孩子制作的贺年卡上,用文字记录幼儿讲述的祝贺语言,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交流分享。
2、带领孩子逛年货市场,欣赏或购买年画、春联、剪纸等,感受过年的民俗氛围。
3、给孩子讲解《年的故事》,介绍关于过年的各种民间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