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500字(必备15篇)

时间:2025-05-01 10:39:20 admin 今日美文

民俗活动500字 第1篇

今天是大年初二,妈妈带着我去中国民俗文化村游玩。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游览区,它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游客在园内可经看到云南石林、海南椰林、千手千眼观音、民俗音乐喷泉。

首先,我和妈妈来到了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蒙古包是用布做成的,它的顶是圆形的,建筑得比较矮,连我这样的小孩进去时还必须弯下腰来。蒙古包内设备非常简单,在蒙古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小方桌,在桌子的四周,摆放着几把小椅子,在每张椅子前,都有一杯香浓的奶茶,让人们品尝。墙壁上,挂着蒙古族人民打猎用的弓和箭,还有他们非常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我和妈妈坐下来,一边品尝着香浓的奶茶,一边欣赏着蒙古包,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我和妈妈来到了摩梭人的木楞房。那里的摩梭族人民为旅客们讲解了摩梭族独特的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家里男人们每天晚上都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家去过夜,早上再回到家,这叫做走婚。男人和母亲家族生活在一起。就算男女双方结了婚,男女双方也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各自母亲家里。

如果这两个人生了孩子,这个孩子便留在女方家里,由他的母亲和舅舅照顾,而孩子的父亲却回家照顾他姐姐或妹妹的孩子。家里由女人掌权。时间过得可真快,不一会儿,便7:30分了,天色已经很晚了。我和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民俗文化村。通过今天的游玩,我知道了中国很多民族特有的风情,真希望以后,有的机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民俗活动500字 第2篇

我想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属于自己的民俗吧,然而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我的家乡在平凉,在那里我们流传着一个很古老的民俗,那就是燎疳。

每当正月二十三这天,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准备麦秆、蒿草以及鞭炮、盐巴、五谷杂粮等,准备举行过年的最后一项仪式。

在这天,人们早早的吃了晚饭。在夜幕降临的时,燎疳的.仪式便在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期待中开始了。首先要在堆好的柴火上撒上盐巴和五谷,再放入一串鞭炮,然后点燃火堆。鞭炮、盐巴在火堆里欢呼雀跃,噼里啪啦地炸响开来。男女老少依次跨越熊熊大火。火堆火燎中,烧燎祛除来年的晦气、厄运以及灾难,图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生活兴幸。

跳完自家的火堆,奔向邻家跟高更大的火堆。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暗地里较劲,看谁跳过更高更大的火堆。燎完疳后,当然还要举行最后一项祈求仪式------扬花。即是把烧完的灰烬高高扬起,然后大家齐声祷告,虔诚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虽然城市中并不举行扬花,可是却和农村一起燎疳,而且还比农村更加热闹。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民俗,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如果喜欢的话可以来我们家乡参加,我们欢迎您的到来!

民俗活动500字 第3篇

1月20日,我参观了舟山群岛民俗文化节,在中街举行。到的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就是这种热闹的气氛渲染出来的。我立刻融入了这快乐的人流,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

此时的中街可谓是各种民俗文化的“大观园”,不需要一一细看,但也不是走马观花,几乎和一知半解一样的意思。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棕叶编织。把干棕榈的大叶儿撕成一个小长条,在民间艺人的手中,它就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蝉或虢国。不仅如此,还可以在他的'手下形成并展示一匹飞奔的马和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据说这个高超的技艺来自宁波,真的很神奇。另外还有手撕纸、吹糖人、铁画等工艺,都是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

同日,定海民间艺术馆正式开馆。博物馆有两个主要区域。一楼是定海古城博物馆,主要介绍舟山群岛的形成和地理位置,以及舟山出土的一些动物骨骼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反映了群岛先民的生活。这是我最喜欢的博物馆区域。二楼有民间艺术展,包括香路、茶道、古琴表演等。其中,我对茶道感兴趣。

参观完这个民俗文化节,我对舟山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我也很高兴这门手艺能够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认为这种展览意义重大,值得推广。我希望将来会举办更多的展览,这种展览将会继续下去。

民俗活动500字 第4篇

爸爸说,我们是客家人,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客家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老家村里的乡亲会聚在一个庙堂里,祈求新的一年里众人平安的'话语。

在老家过年,是我感到最好玩的时候了。看着大家团聚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大家在烟雾环绕的庙堂里,听着长辈们祈求平安的声音,看着庙堂的昏暗光线,有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上完香后,准备放鞭炮的时候,我赶紧捂上耳朵,跟一群小孩跑出庙堂,准备看放鞭炮。大人们把鞭炮铺好后,大伯拿起火机,往点火线上一点,不一会,漫天都是一片红红的颜色,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鞭炮放完后,一些胆大的孩子,回家拿了香,等鞭炮上的烟散了,就在其中寻觅没有点完的鞭炮,拿着香触碰了引线,也来不及看到底有没有点着就跳开背过去,听着后面一声爆响,真是惊心动魄啊。

过年时去别人家串门总是很让人高兴的,叔公叔婆……一个个叫着,红包那个多呀,收的我那个心花怒放啊。

过年的放烟花也总是让人兴奋的,放一种叫冲天炮的烟花时只有我一个人把它们插在沙堆上玩,我一个人点火速度不够快跑去找哥哥姐姐他们一起点,但是他们都不敢,玩完烟花后他们还一个劲地夸我胆子大。

过年的饭菜丰盛得能让人口水流成河,桌上可谓是山珍海味样样俱全呢,五彩缤纷,色香味俱全,在这里呆上几天,吃上几天就胖了好几圈。

关于客家过年的习俗其实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如果想了解,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民俗活动500字 第5篇

【推荐】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扭一扭……”听着这熟悉的童谣,我们仿佛又回到春节那欢乐喜庆的气氛中了。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民俗,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也听说过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传说,相信小时候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就听说过,“年”其实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是一头“吃人的怪兽”,那么你知道过年前家家户户蒸馒头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吗?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早年,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温和。上至文官武将,下至侍卫宫女,对这个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午后,太子带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上一个雕塑老艺人在精心地雕刻井边亭子的立柱。太子让老艺人趴下给他当马骑,老艺人说什么也不应允。太子大发雷霆,随手拔出佩剑,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老艺人急忙躲闪,围着井口转着圈儿地跑。太子猛刺几剑,都未刺中,恼羞成怒,突然大喊一声:“杀!”直冲过去,却跌入井中。这下可把老艺人吓呆了。这一切,都被那个好心的太仆看见了。他跑到井前,忙说:“可不好了,出人命了!你快走开,一切由我安排。”太仆疾步上朝,向皇帝启奏。皇帝马上命人打捞。当捞上来时,太子已经死去了。

皇帝问:“太子何故落井而亡?”太仆答道:“太子欲把老奴当马骑,老奴未应,太子发怒,拔剑刺老奴,失足落井。老奴罪该万死!”皇帝吼道:“刀斧手何在?把他押下去,明日正午时斩首!”满朝文武百官都来替太仆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当夜,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侍卫商议,想了一个好办法。

一夜之间,老艺人用面塑了一个跟太仆一模一样的头,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子,戴上了太仆的帽子,穿上了太仆的衣裳。第二天,晌午时,两个侍卫架着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门外,由刀斧手把头砍下来。事先准备好的血水溅了出来。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头献上,皇帝一看,果真是太仆。晚上三更时,太仆和雕塑老艺人聚到一起,互表谢意。两人商量好,各自带了金银,由太仆牵出了两匹宝马,在侍卫的帮助下逃跑了。

他们骑着马跑了很远很远,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为了谋生,开了一个小馆,用白面蒸了各种模样的人头,祭祀庆贺,表示吉祥,并且取名叫馒首。

为了招揽顾客,他们现身说法大讲馒首可以赎罪免灾,可以得到吉利。人们听了以后争相购买,把它作为年节或祭祀时的祭品。古人也有珍惜米粮的好习惯,不知是谁引的头,把祭过的馒首吃了。于是,专做祭品的馒首又逐渐变成日常食品了。人们为了省事,简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头状,只保留半球形。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语言也有了变化,因为首和头是一回事,馒首就叫馒头了,做法也更简单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大馒头。

民俗活动500字 第6篇

乡俗是一首歌,萦绕在我的心间;乡俗是一碗美酒,酣畅在我的心田。乡俗是过往的回忆,现在的焦虑,未来的期盼。

记忆里,家乡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腊肠了。

每逢腊月下旬,家家户户便要买来大量的猪肉和小肠。市场里这时最拥挤了。商贩们赶紧宰了畜养的家禽家畜,趁机抬高价格。市场里妇女居多,大多还带着孩子,一手被沉重的商品束缚。市场里热闹非凡。商贩们的吆喝声,妇女们的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笑闹声,家禽家畜的惨叫声……响成一片。市场里还散发着腥味和恶臭。小时候极厌恶这种气味,可现在想闻也闻不到了。

购置完了材料,常会有三五个妇女坐在一起,做起腊肠来。一人快刀斩乱麻一般将猪肉剁成肉泥;一人清洗着猪肠,去除油脂;一人将肉泥与酱料混合,灌入腊肠。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伴随着妇女们欢笑着谈论家常的声音,一大盆的猪肉就见底了。小时候,我常常去一旁掺和,却只能怀着失落离开。

腊肠制成后还要去晾晒个几天。灌好了腊肠就像一串串鞭炮,鲜红耀眼,惹得我忍不住去胡乱地幻想。不觉,口水直直流下。

终于,可以吃了。蒸、炒、炸、煮……腊肠怎么做都好吃。它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一口下去鲜香无比,回味无穷。

远方归来的游子常常含着泪水咽下这腊肠。那时我还小,不理解,可现在我也成了那时的人了。老一辈人常会把腊肠塞进游子的`包裹里。那是一份寄托与牵挂。

乡俗的文化一直撞击着我的心灵。那梦中的腊肠何时才能再尝一口啊!

民俗活动500字 第7篇

我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春节、中秋节等等,但问我最喜欢哪个节日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端午节。

去年端午节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开开心心地来到镇上的围涌边,放眼望去,两岸红旗招展,彩旗飘扬,人山人海,很热闹啊!我来到小桥然后挤过人群,看到有两条龙舟激烈在比赛,他们手握船桨,蓄势待发,等待指挥员放哨冲刺。我细细的数了一下,龙船可以坐40多人,船头坐着一位指挥人员,船中和船尾都有两个打鼓的人,船尾还有一个划龙尾的`人,其他人都是划船的人。听到一声哨声之后,比赛开始了,在船员的奋力划船下,只看到两条龙船迅速向前,岸上很多人们为他们打气,划船的船员更加用力了,龙船很快到达终点了,大家都高兴极了。

我还学包粽子了,先把材料全部洗干净。我们就开始了,先拿起勺子把糯米放在棕叶上面,然后放上猪肉和绿豆,再放上一层糯米,然后打粽子包起来,用绳子把粽子扎紧就可以了。

这是我难忘的一次端午节,我过得很开心。

民俗活动500字 第8篇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送芋鬼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登高远眺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活动。

扫墓祭祖

古时候,霜降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据《清通礼》中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霜降的时候吃什么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霜降时节气候多变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但要注意应适量而止。

闽南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在闽台地区,他们认为适合秋季进补的食物就是鸭子,所以一到深秋特别是霜降时节,鸭子都会销售的非常好,甚至出现售空的情况。不少卖鸭子的店也会在广告上写上霜降来临的字样,提醒大家去购买鸭子。

除了上面我们说到的鸭子、柿子,另有些地方到了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山东农谚更有意思: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民俗活动500字 第9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每家每户似乎都一样,现在就由我来介绍我家的端午节吧。

端午节的习俗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高手——外婆。早上,我跟外婆学习包粽子,外婆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然后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空心的圆锥形。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了三片叶子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外婆看见了,就手把手教我,先用左手捏粽叶子的一角,右手将粽子的另一角往里卷。卷好粽叶后,接着在空心圆锥里插上一根筷子,拿勺子舀了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扎得紧紧的。

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扎糯米,可怎么也弄不好,还把粽叶刺穿了,撒了一地的糯米。我只好在一旁看着外婆包,只见她把粽子包好后,还用绳子在粽子尖角返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外婆包的粽子又肥又大,一会儿工夫就包完了粽子,只见外婆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高压锅里蒸了大约三十分钟,我闻到香味就围着锅问外婆,“什么时候能吃呀?”外婆笑着说:“把你的小手洗干净,马上就可以吃了。”

就这样,我们全家人在端午节都吃上了香喷喷的粽子。

民俗活动500字 第10篇

旧北京的天桥一带是北京平民的文化娱乐、饮食商业集中区,过去天桥一带的生活今天都浓缩在新建的天桥乐茶园里了。这处茶园位于著名的天坛公园西北端,是一座仿古建筑。

大厅前设舞台,内摆黑漆硬木八仙桌椅,两厢有出售各种京味儿小吃的门脸。身穿中国旗袍的服务小姐来回斟茶。付帐也必须用中国的古旧铜钱--你可以在现场用现代货币兑换,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旧时风貌。

茶园的节目也是一台_民俗大串演_,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老天桥_八大怪_的表演,这八大怪可谓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大偶像。他们的表演分为文活、武活。文活有孙宝财、毕学祥表演的双簧,胡玉民、傅宝山合说的对口相声,田宝善等九人的吹奏鼓乐,张善曾的_白沙撒字_,罗浩然的拉洋片,潘长林的.古典戏法,杨永祥的口技等;武活有周茂兴、李宝如等人的中幡、摔跤和硬气功等。

北京的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间性娱乐活动。由于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_庙_;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所以叫_会_。

庙会多在春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的京味小吃和民间工艺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秧歌、高跷、旱船、舞狮,玩钢叉、弄虎棍、打锣鼓,更有舞_中幡_者,将一面缎质红旗系在7米长、碗口粗的竹杆上,一会儿用手、一会儿用臂、一会儿用嘴、一会儿用额,抛起又接住,十分惊险。

民俗活动500字 第11篇

大家好,欢迎来到德昂族。我是这儿的导游,大家先在这儿休息,听我来介绍吧!

我们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民居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哦。瞧,你们感受到古代的.韵味了吗?我们还有自己的语言,如果有什么需要,都可以来找我哦!

前几天我们刚过了泼水节。虽然你们没有机会与我们一起过泼水节,不过,听了我讲之后,你们一定也能感受到泼水节的气氛哦!

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赤着脚边跳舞边向四周的人泼水。我们这儿的姑娘跳舞可棒了!“来,过来,给大家瞧瞧吧!”“来啦!”你们瞧,多美呀!泼水跳舞应该是众人皆知的。我们的泼水节最具特色的是——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很特别吧!我们的泼水节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兴趣的人待会儿来问我哦!

我们大家都信奉小乘佛教。如果你们四处逛逛,是很容易见到小和尚的。如果你们在1950年前来到德昂族,会发现我们的祖先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故名思意,就是见到禽畜被杀的场面,听到被杀时的惨叫,是不会吃的,非常仁慈!

每逢节日,我们就要相互宴请成俗,不管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必定要有一碗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我们不怕辣哦!吃的时候还要蘸辣椒水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不怕辣的游客朋友们,也来品尝一下吧!保准你会流连忘返。

至于我们的食俗,游览时再给你们一一讲解吧!很不错哟!

再给大家讲讲我们的祭龙习俗吧!祭龙十分富有情趣,仔细听吧!祭龙一般选在春季,这时就要杀猪杀鸡了,祭司画好纸龙,我们大家一起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有他人劝阻,直到比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呵呵,怎样?

不错吧!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走走吧,希望喜欢我们哦!

民俗活动500字 第12篇

关于跳大绳,是我们家过年必有的传统。

不知道是谁定下的,也许是外婆,或是妈妈的外婆,总之,我们家就是有这个传统。

我们之中,属妈妈最厉害,毕竟外公外婆年纪也大了,只能甩甩绳,计计数。我们家的绳是大红色的,外婆说,谁被打倒的次数多,谁就可以去灾辟邪,我被打倒好多次,好像鞭子抽在身上,火辣辣地疼。妈妈总是巧妙地避开,她总是跳很多,实在跳不动了才停下来。

跳大绳,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第二次,是因为体育要测试,才又接触到了童年最喜欢的跳大绳。

现在都不叫跳大绳了,而叫跳长绳,不过我还是喜欢叫跳大绳。

那次风波,几乎每个人都买了长绳,我也不例外。每天中午,不管是烈日,还是寒风,我们都准时下楼跳大绳。这里的和我家的有些不一样,这里只有粉色,橘色,绿色,却绝没有大红,这里也没有去灾辟邪的作用,只有比谁跳得多,谁跳得好,我的心中有些失落。

这已经是五上的事了,离现在好远,不过记忆还是挺深刻的。

一年不跳了,今天,大课间,跳长绳。

刚开跳那会儿挺默契的'。王老加入了男生队,miss zeng加入我们女生队,有了老师的加入,我们简直如虎添翼,没多久,就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对长绳的热情与喜爱更甚从前。

但无论如何,我觉得,我家的跳大绳是最独特的。

因为我家的绳是大红的。

民俗活动500字 第13篇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这就是人人都爱的端午节,我也非常喜欢。

还记得去年的端午,早上阳光柔和,太阳打不起精神,风也不吹,天有些闷热,他们是躲在家里哭泣么?就连以前天天不亦乐乎的小草,也耷拉着头了。

这是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曾在这天为国捐躯,投身汨罗江。虽然他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是给了我们鼓舞,我们要用无比热闹的排场来记念他。

我和妈妈来到赛龙舟现场,只听见轰隆一声炮响,赛龙舟的队员们,各个铆足了力气向前划。

不时发出“龙船呢,鼓响呀,划啦划一呀嚯......”的号子声,鼓手们奋力打鼓,为自己的队友加油,鼓声震耳欲聋,岸上的人喊声更大,简直快要把天空给掀翻了。

天色已暗,炮声、鼓声、号子声、人群的呼喊声也渐淡,没有专门的领奖台,甚至这都不能算得上真的比赛,但他们都这样的热爱龙舟,都还是开心得不得了,我们也忍不住为他们鼓掌。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已经在期待今年的端午节了。

民俗活动500字 第14篇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张海霞。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民俗活动500字 第15篇

民间 “吹糖人”的艺人,他们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 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在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图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里,孕育发展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纸俗称窗花,是民族文化的内容之一。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其中陕北剪纸犹为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秦、汉之风,风格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巧工,土中观美感,曾连续数年分别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获得好评。

凤翔木版年画

据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历史。按从事其业的一个家族一幅祖宗档案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开办早期年画“画局”,以后一直延续六代人190多年。凤翔木版年画从小到大,由粗到精,经过了多次起落、兴衰,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民间年画胜地。邰氏《世兴画局》在近两个世纪的进程中,立足凤翔,面向全国,打向国外,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