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策划评估 第1篇
首先牢记,所有以评估 / 评价 / 判断作为动词的问题,答案只有一种:” 好 or 坏 “。
比如,如何评价该活动,可以回答:
这个活动很好,该继续做;
这个活动不好,不能做
这个活动不好不坏,鸡肋
这个活动没有任何改变,做了也白做
这才是评估类分析的核心结论。离开这四句话,其他的都是废话。比如:
活动期间有 4 万新人注册
活动期间注册人数比活动前多 1 万
活动期间新用户使用权益率 30%
这些统统不是结论,只是分析过程而已。如果没有结论,直接甩这些过程指标,很容易遭遇业务方反问:” 所以呢?所以呢?你分析了啥?结论呢!” 最后被搞得灰头土脸。
活动策划评估 第2篇
一个活动可能影响方方面面,比如上边的问题,有送东西,你说:
能增加新用户注册——没毛病;
能增加会员购买机会——似乎有机会
能提升忠诚度减少流失——似乎也有道理
能增加 DAU!——额,理论上新注册多了,DAU 也增加。
如果不看数据,光听嘴巴讲,以上当然都有道理。但真要一锅炖,让你计算没有流失的用户,送会员占比百分之几,产品本身占比百分之几,歌曲数量占比百分之几,能算清楚就见鬼了。
所以,评估指标要分主次,才容易说清楚问题。
如果是事前定目标,那么活动的主指标应该与目标紧密结合,优选直接受影响的指标。
比如活动是为了拉新,那主指标就是新注册用户数;如果活动是为了提高新用户留存率,那主要考虑的就是 1-7 日内留存情况。
这里看似简单,实则很容易被运营浑水摸鱼。
运营经常喜欢扯一堆影响指标,甚至扯什么 ” 我的活动从深层次改变了用户心智认知,从而达到了数据不可衡量的深远影响 “,总之搞一堆指标进来,哪个好看说哪个,不好看的不说。
做数据评估,最忌讳搞几百个指标然后做巨复杂的评估公式,混淆进来的的东西越多,就有越多搞文字游戏的空间,就越容易_。越简单清晰的评估,才越容易看出问题。
活动策划评估 第3篇
有了清晰的主指标,可以找判断标准。
找标准有四个基本思路:
从整体结果出发,看总量。比如本月需要 10 万新用户,所以必须做到 10 万。
同无活动对比,看增量。比如无活动一个月 5 万,活动必须 5+5 万,多的 5 万作为标准。
同过往活动对比,看效率。比如拉新活动一般 100 块一个新人,所以这次不能超过。
同无参与的用户对比,看差异。比如分无参与组 / 参与组,对比参与组新注册数 / 留存率。
站在公司角度,肯定是第一种方法最实在;但站在组织活动的角度,都喜欢突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倾向于用 2、3、4 种方法。
运营最喜欢谈:自然增长率(没有活动情况下,自然增长是多少),并且总是倾向于把自然增长率算得低低的,或者干脆弄成负数,这样才显得活动牛逼无比。
要注意的是:所谓自然增长率,只在活动不频繁的时候才能计算。很多业务(比如电商、O2O),根本就是活动不断,大活动套小活动,根本区分不出来,这时候就不适用。
同理,设参照组的前提,是参照组根本没有活动提醒和活动参与功能,且参照组和活动组用户质量差不多——如果不满足这个限制条件就很难直接得出活动效益好的结论。
这些方法都是看似科学,实则充满玩猫腻空间。
想讨论清楚问题,就简单直接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