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政协活动主题 第1篇
1. 广度较窄。中学生提案主要集中在自身生活层面,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诸如校医管理、膳食营养改善等。对更大范围的问题,诸如脱贫攻坚、贸易战等宏阔的问题,较少涉猎。
2. 深度较浅。中学生的选题,限于阅历、视野而缺少思想深度。部分教师偏重说教,业内专家也疏于指导,影响了中学生的提案质量。部分提案与现实有一定距离,难以转化为优秀提案。
3. 效度有限。提案提交后,还需要现实反馈和社会关注。毋庸讳言,中学生模拟政协活动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重视,反馈往往不及时,不充分,模拟提案的社会效应就打了折扣。
模拟政协活动主题 第2篇
1. 探索活动新途径,扩大领域和范围。针对模拟提案广度不够的情况,要加大宣传力度,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对模拟政协的认识水平。邀请中学生担任“政协委员助理”、列席政协会议,聘请政协委员担任指导老师,提供与社会交流的平台,把政协的经验和思想传给新生代。
2. 提高活动针对性,确保深度成效。针对提案缺乏深度的情况,一是打造高效课堂。将协商文化由灌输式转变为交流式,将学术话语转变为生动话语,全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做到有声有色又有理有据。二是加强提案过程的管理。要立足于现实,通过亲身实践选择有深度、有精度、有准度的问题,并以协商思想解决。总之,多维度发力,多方面锤炼,多途径提升。
3. 建立指导机制,强化引领保障。各级政协要会同教育部门加强对“模拟政协”活动的指导,邀请专家学者、政协委员深入学校、课堂和学生之中。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模拟政协活动的目的,保证协商文化进校园的方向。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不断完善模拟政协活动机制,继续做好协商文化立德树人的事业,以协商文化培元,以协商文化立心,以协商文化铸魂,更好地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模拟政协活动主题 第3篇
“模拟政协”活动是将模拟政协的实践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协商讨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中学生模仿撰写并提交政协提案,以培养新时代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学习模式。
(一)总体情况
镇江市中学生“模拟政协”活动以选题社团小组为单位组织进行,一般以一个学期为一个活动周期,以周末和寒暑假为活动时间。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各校安排少量的经费,并给予其他必要的支持。
活动的基本程序:一是组建社团。学校在每学期初组建“模拟政协”社团。学生自主报名,思政老师负责指导。二是集中培训。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思政课堂为主渠道,辅以专家讲座,进行集中培训。如省港中开设了“全过程民主概论”政治教学内容,市丹徒高中邀请政协委员黄卫荣做了“新时代中学生协商民主意识的培养”的讲座。三是开展活动。社团成员初步筛选并经内部协商和评比确定主题,之后开展活动。如省港中“协商文化进校园”专题问卷调查,省港中与省镇江一中问卷调查协调联系。四是撰写提案。社团成员将活动成果进一步归纳、整理,形成模拟提案。代表性提案有省镇江一中的“关于设计长辈关怀手环助推构建老年友好型智慧社会的建议”,省港中的“关于我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早餐试点的提案”。五是模拟展示。根据前期的调研,社团成员进行提案校内集中展示、汇报与答辩。如省镇江一中“青少年模拟政协”展评活动。
据初步统计,全市3所四星级高中开展了模拟政协活动,参与学生221人次,老师52人次,专家和政协委员开设的讲座或报告共12次,共形成学生提案47份。
(二)主要成效
一是拓展了培养核心素养的视野。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省港中“关于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的提案”在对政策法规的分析中强化了法治意识,培养了科学精神。模拟政协活动让学生增见识,长本领,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夯实了践行立德树人的成效。“模拟政协”活动坚持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着力引导学生坚持理想信念,锤炼思想品德,坚定“四个自信”。如,省港中“关于‘促进镇江本土文化进课堂,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文化自信’的提案”,省镇江一中“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公共精神”模拟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了责任意识。
三是彰显了以文化人教育的魅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镇江市“模拟政协”活动,将协商文化与常态教育融为一体,既是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的手段,也是进行协商文化教育的方式。“模拟政协”活动的开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注入了学生心田,为立德树人注入了协商文化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