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考察报告(优选3篇)

时间:2025-01-11 10:44:51 admin 今日美文

导游考察报告 第1篇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导游考察报告 第2篇

“老师,秦皇岛所辖的四个县是哪四个啊?”邻座的男生首先发问。“老师,你看,远处那个劳动的妇女,她头上为什么包块围巾啊?”。另一个男生又抛出了问题。顺着男生的手势,我也看到了妇女头上的那方围巾,那是乡下很常见的物件,那样式独属田间地头劳作的村妇,只为遮风挡尘。两个男生的提问,让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孩子们幼稚问题的背后隐含了多少我们对教育现状应有的诘问:我们的教育离生活有多远?

孩子们本无错,生于斯,长于斯,已经升入初中生的他们从未看过家乡的地图,从没听家长谈起过相关的话题,也从没在课堂上获取过关于家乡的地理概念,因为这不是考试必考的内容。所以,第一次走出城区的孩子才有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城市究竟有多大?城市里的妈妈们优雅时尚,她们不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将一方厚厚的围巾包在头上。因此,城里的孩子看到田里劳动的妇女头顶那块不美丽的头巾像是看到了“西洋景”。类似的问题绝不止上述两个,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大米源自水稻,花生长在地下而不是结在树上,农民并非住茅屋也有的居住在楼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给学校的两个含义做注解:一是指专门的学校,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他提倡:生活即教育,把远离生活的教育形象比作“鸟笼式”的教育,并指出了:“行是知之始”。在对孩子的“六大解放”之中,他提出:要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学问。

反思现实学校中的教育,学生大多沉浸于“书本世界”,演变成应试的“机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学校教育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青少年学生需要在玩中学、做中学、实践中学,在活动过程中认识世界,体验求知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挫折的磨练。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我们应从广阔的生活课堂中寻找教育的灵感和智慧,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语文课恰恰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精神之旅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语文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感受活的语文,在探究中思考、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融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

当我们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校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将幻化出无穷魅力和生命力。或许,下面两则案例能为我们对“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提供些许帮助。

北京某一民办公助初中学校,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语文学科牵头,所有任课教师全部参与策划。比如,某年暑假,活动主题为“感受西安”。暑假前一个月的在校时间,学校各学科都围绕这次活动主题开展教学。语文课学习古今关于西安的名篇,学习西安籍作家的作品,感知西安深厚的人文内涵;地理课了解西安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学生自己设计行程的最佳线路;历史课知晓西安作为古都的兴衰变迁以及对今日发展之借鉴;数学课计算西安之行的所有费用支出、分组活动方式以及省钱方略;英语课模拟英语导游,成就数篇“西安游”的英文导游词,音美课欣赏一切关于西安的艺术作品……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之后,假期伊始,全校师生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奔赴西安,一个星期吃、住、游在西安,去触摸去感受鲜活、立体而完整的西安,回校后完成数千字的考察报告,由语文学科组评改、展出。

在那次学校参观学习,每每由衷欣赏那里学生的活力和大气。抛开应试的障目之叶,大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带给学生开阔的视野和襟怀,必然会弥散“胸中有丘壑”的大气。如此一以贯之的实践活动,怎能不培养出有丰厚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

某校初一语文组策划了这样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为:走过四季,拥抱自然。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自然四季的景物图片和人类活动的图片;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自然四季的景物特征;在网上收集歌咏自然四季的诗词歌赋以及文人墨客借自然四季来抒情的文字,并且写读后感,观看《人与自然》《探索》《动物世界》等影像资料,并且写观后感;每个小组办一份手抄小报,将自然、四季之美用图画和文字固定在纸质材料上面,邀请生物、地理老师进行相关指导,加强对自然四季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当学生们用三周时间进行了充分准备后,在期待已久的课堂上,异彩纷呈,迭起。学生自拍、自编的影像资料展示掀起了课初始的第一个,学生们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拍下了现代都市和乡村的四季气氛以及校园的秋天,并配上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小荷才露尖尖角”“湖光秋月两相和”“儿童冬学闹比邻”。接下来,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集体完成观看上述资料之后的《观后感》(小组内众人思考,一人执笔),而后小组展示,观后感质量相当不错。下一个环节是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环节,在展示了收集到的古今描写四季的诗词歌赋之后,探究两个问题:古诗中“伤春”和“悲秋”的诗歌很多,为什么诗人对“春秋”尤为敏感?现在的四季与诗词歌赋记忆中的有何不同?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课堂达到了另一个。

我相信,这样一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它从生活中来,直指人心,从而带给学生们这样的思想冲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当网络、图书馆、音像资料、自身的生活记忆都成为我们能开掘的教育资源,我们便找到了一个宏大的教育世界。

导游考察报告 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考察活动;教学实践

一、地理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背景

地理学科以其实践性强的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知识运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学生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甘愿担当配角,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启发者。

二、“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活动

1. 选择尧山的原因

旅游地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教师讲述、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尧山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地理教学的考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尧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在亚热带与暖湿带分界线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尧山的奇峰怪石、红叶、飞瀑、温泉、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是平顶山人的骄傲。选择此处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显得亲切、真实,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在学习探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领略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又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

2. 考察活动的主要内容

(1)考察活动目标:①通过考察,了解尧山旅游景区整体的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和特点;②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尧山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资料,认识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③通过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考察活动过程:

①准备工作。

A.确定活动内容: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

B.进行分组:自愿组合,教师协调不同层次、能力组员搭配。推选组长,确定本组考察研究目标,分配每人的具体工作。

C.活动要求:收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有关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共同完成本组任务,遵守纪律,保证安全。

D.活动成果要求:通过考察活动,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和技能,有什么样的感想?以小论文、考察报告、导游词等形式呈现。

②实施过程。

A.确定小组主题:自然景观考察组、人文景观考察组、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

B.实地考察。

a.自然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了解尧山的自然景观特征。

学生进行观察:植物资源主要树种以松树为主,还有杜鹃和尧山紫荆。动物资源以陆栖脊椎动物为主,如金钱豹、金雕、羚羊等,还有大量水生动物。瀑布、温泉、地质遗迹非常吸引游客。

查资料并思考:尧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过程。

b.人文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获知尧山旅游区的历史素材,找出尧山原名及其更名的原因。

通过查访得知尧山的历史资料:尧山也称大龙山,是尧的裔孙刘累立尧祠纪念先祖的地方,为天下刘姓发源地,又因山上众多石峰酷似人形,后史称之为石人垛、石人山。

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尧山更名原因:石人山景区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龙头,未来必将飞速发展,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支柱。然而,石人山现在的称谓不能反映出其固有的文化底蕴,隔断了历史传承的脉络,丧失了宝贵的人文气息。从品牌角度考虑,尧舜文化应该是世界知名品牌。因此,把石人山的名字恢复为尧山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条件对尧山旅游景区的影响,认识到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c.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主要内容:考察尧山旅游景区的交通、休闲旅游服务设施。

学生事先设计对游客的访谈内容。

调查结果:多数人认为到达景区的交通非常便利;一部分人认为景区的服务基本完善,安排较为合理;少数人认为服务点较为集中,不利于游客的及时供需。

(3)考察活动总结:

学生在考察活动中整理出实地观察的情况及结果,经过分析写成实践报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最后每位同学以论文、报告等形式写出收获。

三、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成效

1. 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地理考察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就迫使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为导演,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自己,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从书本里、教室中走出来,贴合实际进行考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进行探访、讨论分析、交流总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学习。首先,学生学习时心理上是愉悦的。其次,学生可以在选题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题目来进行探索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创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地理教育也在向前发展,地理学科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们爱学的学科,成为能够很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