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专题研究报告 第1篇
1934年,汪伟在《读〈边城〉》中,提出了沈从文创作的“牧歌情调”,他说:“《边城》整个的调子颇类牧歌,可是说是近于‘风’的,然而又觉得章法尚严,针线尚密,换言之,犹嫌雅多于风。”⑥
杨瑞仁在文章中指出:牧歌,通常指一种很传统的诗歌,来表现城里人对于理想化的农耕田园生活的向往。《边城》的开头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原始、简朴的山水画卷。沈从文在文中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不管是黄昏时节薄薄的凄凉还是深夜响起的笛声,甚至还有那一条灵性的黄狗,全都散发出浓郁的田园气息、表现出淡淡忧愁的牧歌情调。文中所描绘的社会风俗,比如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对歌等也展现了古老的牧歌田园生活。
刘洪涛研究了《边城》的牧歌情调。他把牧歌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来看待,以研究《边城》的牧歌图式的建构逻辑为插入点,表现了牧歌在作品中的体现。第二点把牧歌与乐园的构建结合在一起,边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细致地展现了乐园中的自然与本性。第三点与挽歌联系在一起,牧歌并不一定只能表现乡土的喜乐,同样的也可以带有悲剧的因素。哀歌是牧歌的具体发展的一部分。第四是物景化与古典化。物景化包括对于叙述时间上的控制;古典化则表现在故事中的人物的文化内蕴与幽美环境所构成的山水画卷中。
注释:
①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见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3.
②[美]金介甫.沈从文的《边城》.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1).
③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④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8.
⑤刘西渭.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
⑥汪伟.读《边城》.刘洪,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7.
边城专题研究报告 第2篇
关于《边城》的悲剧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的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探索。
张鹏辉认为导致翠翠母女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潜在文化的制约。边城是一座安宁平和、民风淳朴的小城,信仰自然,翠翠父母的结合本也不是不可能,但最后还是双双离去。影响他们选择的不是湘西文化,而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以才会没有办法不负起军人的责任,没有办法离开了年迈的老父亲。翠翠与摊送,两个人的感情非常诚挚,也没有父母家长的阻碍,但还是以悲剧收场,是碾坊作为一种现代物质文化的隐形力量导致的。
袁栋洋认为,翠翠的爱情之所以是悲剧,一是因为翠翠自然纯真的、没有被激活的感情导致;二是因为摊送的诗人气质、浪漫造成的。他不仅代表自己去唱歌,还代表了哥哥,一模一样的声音,但传达的感情却不同,对于翠翠这个在感情上比较无知的少女来说,更是无法确定心意,最后两个人的爱情就这样生生地错开。
邱淑敏认为造成翠翠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影响。边城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城,封闭的环境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封闭的思想。这里的男人们受到当地建功立业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多会选择外出闯荡,这也是天保会意外死亡,摊送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女人们大多自生自灭,固守现状。二是因为内心的闭塞造成沟通上的困难。翠翠在感情上无知懵懂,爷爷年纪大了,又是男人,有些问题也不方便问得那么明白,使爷爷一开始就不能明确翠翠的心意,才会有后来的那么多误会,最后形成了翠翠的悲剧命运。三是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造成的。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虽然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躲过了战争,过着看似非常自在的生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文字之中找到那无法逃脱的传统价值观。顺顺看起来是个热情豪爽的人,但在心底里还是有着一定的传统思想:王团总家的女儿与摊送门当户对,小姑娘长得也漂亮,何况还有碾坊作陪嫁,可是翠翠却只有渡船;而后大老的死又给了顺顺刺激,更是推掉了老船夫的想法。
边城专题研究报告 第3篇
金介甫在《沈从文传》引言里说:“沈从文写湘西人的作品在历史领域中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可以把作品当做整个中国民族的寓言来读。”②沈从文的《边城》中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下面从洪水、黄昏、渡船等意象进行解说。
1.洪水
石柏胜从“女性”、“生命”、“道”三个方面阐释了《边城》里的水的意义。自古以来,柔情似水就是用来形容女人,由此可见水与女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通常把润泽大地的江河称之为“母亲河”,这在边城里也是有所体现的。水,一面对子女温柔慈祥,这里的人们淳朴友爱;一面又苦心锻炼,让人坚强勇敢,不畏风浪。翠翠的母亲在水边死去,而翠翠也是在水上生活,这水就代表了翠翠的母亲,日夜陪伴着翠翠,所以当翠翠痛苦郁闷之时,一个人对着黄昏的溪水哭了起来。第二点,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着边城,也锻炼着边城。洪水里的人们坚强互助;龙舟比赛拼搏向前;吊脚楼上的无限风情;渡船上的美好人情等都展现了优美、有力的生命力。沈从文受到道家影响,倡导自然、和谐的人性。而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一定层面上也代表了道的思想。
晏杰雄认为边城里的水代表着女性形象。例如天保曾经夸翠翠长得像一个观音,这不仅仅是大老对翠翠的溢美之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女神膜拜的倾向性。此外,通过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机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是因为在溪边看见一个穿白衣孝服的少女才写下了动人的《边城》一书。
杨爱芹认为《边城》里很多次出现了黄昏这个意象,而一日之暮与一生之暮是类似的,黄昏时节,是一个垂垂暮年老人的告别时间。在文中有多处“累了”、“老了”、“睡着”、“疲倦”、“休息”等字眼在暗示着老船夫的死亡。老船夫与黄昏的契合,使我们明白为什么翠翠会在黄昏想到爷爷的死,爷爷又为什么多次想到自己的身后事。
当黄昏与翠翠相关联的时候,就既表现了对美丽自然的歌颂,又突出了落寂青春的伤怀,翠翠的命运因此充满了感伤。“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屋后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下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④当黄昏作为翠翠的活动背景,当黄昏融进了翠翠的希望,就注定会落空。
黄昏与爷爷、翠翠的连接点是一种隐喻的生命。少女和老人正是生命过程中的两端,少女与黄昏形成对比,而老人与黄昏则同化成一体。刘西渭曾经感叹;“何以和朝阳一样明亮温煦的书,偏偏染着夕阳西下的感觉?”⑤
3.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