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1篇
关键词: 化学课程 考试方法 考核改革
我国教育逐年改革、拓展新思路,教育有着新变化。技工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普通教育相比,技工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想搞好技工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方式,采用符合实际的技工教育模式。化学是技工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之一,化学课程的考试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其适应技工教育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我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传统考试模式的反思与现状
目前技工学校的化学教学,仍旧沿用传统教育模块,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重复练习,并采用一纸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这样造成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被动学习,毫无动手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发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传统考试的弊端,我院化学教研室对高技化学考试、考核进行探索和改革,取消一部分科目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有利有弊,利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弊则在于学生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记忆。而且初步改革显得单一,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动力,鼓励其个性发展,进一步改革高技化学考试将作为以后的重点。
2.高技化学体系新考试、考核的初步设计
在整合之前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探讨,在探讨中改革,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但又有个性发展的考试、考核体系。目前高技化学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这三个版块,针对这三个版块,我们可以进行探讨。专业基础课我们可以作为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强调广度但不会深入;专业课则作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强调深入但不会面面俱到;专业技能训练则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强调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针对上述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考核方法,通过不同的难度和创新层次,学生依据自身能力,参加考评。通过这种形式,对高技化工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
新考试、新考核体系的具体形式:(1)优化考试形式,不同课程采用不同形式,可以为闭卷、半闭卷、开卷、设计实验、机考或几种形式相结合。(2)优化考试内容,可采用层次考试,多元化个性考试。(3)必须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4)在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创新的培养。(5)加强考试与教学的结合。(6)考试后必须有反馈,从而加强学生的继续学习。
3.高技化学体系新考试、考核的适应实践
(1)专业基础理论的考核。有了新思路必须进行实践,从实践中求可行。将之前的闭卷、开卷考试改为半开卷形式,允许学生考试时带张A4纸,上面可以书写有关考试的内容。这样就会促进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提高学生上课的认真度,学生会更关注老师上课的主要内容。既克服学生胡乱地死记硬背,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重点知识的记忆能力。试卷可以分为基础与拓展,基础只需通过即可;而拓展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考试模式,重在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信心,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接受挑战,激发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个性考试,可以给定范围,自主设计问题并进行阐述、解答。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加强平时作业的考核,适当增加平时分,让学生了解只是考试好就行,平时的学习、考试也是重点。这样多方面的考试、考核模式才能够更充分、准确地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更好地评价学生。
(2)专业课的考核。专业课是技工类化学教育的主体之一,专业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化学功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把该类课程考试、考核形式放在平时,就是抓住平时考核,利用小论文作答、问题阐述等进行评分。例如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专业课,我们就可以提出如何制备碳酸钠及其用途让学生自主设计制备实验,让学生课后自己查资料完成考题。把单一的期末考试改为多层次的考核,能够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不断拓宽知识面。专业课的成绩评定可以分为平时占70%,期末占30%。
(3)专业技能训练的考核。专业技能训练是技工类化学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仪器认知、工艺掌握、软件熟练等能力,重在动手,一技之长则出于此。对这类课程的考试、考核我们不能再一味地用期末考试等衡量学生的能力,可通过做实验、用软件的熟悉程度,考核学生。可以用在企业实习的情况,如协助生产,承担生产任务等具体操作,代替一部分技能专业课程的考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学习,从而培养出能做事、会做事的学生,而不是只会答题的学生。
4.问题与思考
如何发挥新考试、考核改革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上下一心,从院领导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支持。我们所设计的技工化学教育考试、考核改革体系只是一个初步框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仅感到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相应的考核要求也逐步提升。任课教师必须全面了解课程内容和掌握课程的发展方向及课程对生产的帮助,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从而适应新的考试、考核体系。在试点改革中,学生对新的考试、考核方式持有认可的态度,尤其是在学习中考核,使学生考试及格率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新、个性及自主学习的今天,课堂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如何公平公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充分发挥新考试、考核的主导作用,需要每个教师去思考、去探索。新考试、考核的改革也会带动教学管理的革新,只有教、学、考三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只有教育思想转变才能更好地对考试、考核地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是关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因此,要真正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考试、考核体系,必须从思想、制度、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并不断去探索、去改革,打造适合现代化教育,符合技工类学校化学教育的考试、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欣欣.化学教育专业考试及考核体系的改革[N].甘肃高师学报,2004.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课外活动
提高全民素质水平,实现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其中,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数学素质教育工作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课外活动不够重视,所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只是单纯的数学竞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活动,导致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一、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而数学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冀教版的教材是根据一个地区的整体水平进行设计完成的。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等存在明显的差异,教材不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习惯的影响,课堂教学只注重学习数学知识,只是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这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而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课外活动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完成素质教育任务。
二、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
1.数学讲座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知识教学工作。通过数学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他一些数学分支或加深学生对一些数学专题的理解。并且,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眼界。比如,在冀教版的高一教材中,对于数学函数教学,我们可以开办数学讲座,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渊源,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函数方程。同时,在开展数学讲座时,我们应当多设置一些座位,为更多的人提供学习机会。
2.成立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数学课外小组一般是由少数对数学有较大学习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平时,学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并将小组成员组织到一起共同探讨,通过不断了辩论、验算等,得出一个合适的结论。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小组成员在一起可以听一些专题报告,然后一起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并将一些良好的学习心得汇编在一起,供学生以后学习查阅。
3.开创学生数学天地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闯关式;翻转课堂;Web前端技术;教育信息化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颠倒[1]。在翻转式教学中,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讨论、协助完成[2]。课堂活动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阶段,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教学视频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对知识内化阶段的课堂活动关注有所不足。笔者认为,翻转式教学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而是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3]。针对高职学生,如何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旺盛的学习劲头,并保持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寻知识,从而真正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值得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翻转课堂内涵和闯关式学习理念及设计策略出发,通过对闯关式学习理念应用到翻转课堂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闯关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以《Web前端应用开发》课程为载体,对此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按照“阶段闯关、指导练习、分组练习与企业专家点评”等方式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挑战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以期更好地促进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为教学实践者提供借鉴。以下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成效特色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学分析
从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可知,网页前端开发技术在行业中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和蓬勃的发展势头。《Web前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该方面能力的支撑课程,生命力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重要。针对该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模式;开展具体“翻转内容”的研究;建设“闯关式翻转课堂”相关教学资源,包括知识点及情境设计、学习指导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效果测评设计等相关教学、学习资源。通过“闯关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受益。
二、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设计《Web前端技术》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
1.课前,通过微课平台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完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学习并提交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2.课内,使用闯关式教学策略,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目标与效果。
3.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让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后的移动学习中,利用碎片时间,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
1.课前传承知识。课前,教师预先录制微课视频,提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线上学习、进阶练习,并以评论、问答等方式和教师交互,完成课前预习。
2.课堂内化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单,每阶段任务分别采用“闯关+指导练习+分组练习与企业点评”的教学方式完成。其中,初级任务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采用闯关式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结合游戏闯关理念,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夯实专业基础;教师实时掌握学情,及时解决问题。在闯关过程中,学生的任务是主题发言、闯关、实际操作、提问交流,教师的任务是课堂引导、组织、点评。针对学生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及时进行讲解与补充。闯关通过在线测试平台进行,闯关的结果由平台产生统计分析报表。高级任务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指导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通过学生分组实践与企业方对作品评分及点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素养,与企业要求进一步接轨。任务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始终,在任务提出、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阶段均有企业参与,有利于帮助学生融入企业氛围,进入职业角色,企业专家指导评分,达到校企合作目标。课程最后,教师总结归纳闯关口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共鸣便于记忆。
3.课后拓展提升。学生下课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移动学习,课后继续通过在线测试对课堂学习进行巩固和提升,系统自动生成成绩,便于学生对照自查。教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效果的数据跟踪与分析,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
四、成效特色
信息化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教学手段创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使用信息化手段,采用闯关式教学策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的目标与效果。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始终,在任务提出、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阶段均有企业参与;采用教师指导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习信心的效果;采用学生分组练习与作品点评,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效果与目标,总结归纳突破常规,用闯关口诀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共鸣便于记忆。
2.学习手段创新。学生课前可通过微课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习效果。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让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后的移动学习中,借助移动终端的通用和便捷,使课后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学习效果检测手段创新。课前通过微课平台进阶测试及时监测获取学生完成情况;课中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实时统计分析学生任务完成状态,并由企业专家参与学生作品的评分及点评;课后通过微信平台跟踪测评。无论课前还是课堂中,教师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此为翻转课堂的设计需求。教师需要在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和闯关式学习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各种闯关式学习设计策略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因素,实现两者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激烈竞争新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并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1,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食品原料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拟从其应用型人才特征及食品原料学学科性质出发,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新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食品专业院校,“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要强调技术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更要强调专精实用[6,7]。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而言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一般是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食品专业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二、食品原料学教学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食品原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大都为工厂和企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改革与创新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使其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现实应用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及食品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食品原料学是一门涉及到营养学、卫生学、市场商品流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传统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中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举例式、启发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较少,不能与时俱进,侧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的“五个一流”建设,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是食品原料学课程建设的方向,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研究尤为重要。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途径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明确新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目标
食品原料学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第四学期开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食品原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粮油原料、水果蔬菜原料和畜产原料三类食品原料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对食品原料有系统的认识,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确立新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二)重视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食品原料学是一门直观性较强的学科,食品原料主要来自各种生物,种类繁多,很多原料品种学生都缺少感性认识,因此,若按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调教学模式,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8]。食品原料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校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尤其对于一些因条件所限,不能实地进行参观考察的食品原料,应多收集一些典型图片和网络视频资料,可以通过从互联网下载、购买或自己动手拍摄等多种途径解决教学素材的问题。
(三)重视食品原料学课程实习、实践环节中对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食品专业的学生参观实习一般都去食品生产工厂,但只看到食品是如何加工和包装的,而对食品原料如何生产和流通,几乎是一无所知[9]。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生多去食品原料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食品原料的生产过程。场所选择要注意多样性,既有分散的农户生产,也有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果蔬种植企业、水产养殖场等。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教学方法的具体改革与创新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各种教学方法如举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对换式教学等应广泛应用于食品原料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摆脱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枯燥,深受学生欢迎[10]。近年来,有不少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出自食品原料环节,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等,这些事例为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食品原料即一日三餐的原料,很多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都有经验体会,利于开展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谓角色对换式教学,即针对部分适合的教学内容,做出具体要求,分组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制作PPT,后上台讲解,时长十分钟左右,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计算机操作等综合素质,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怡.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教学应用型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2]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17(3).
[3]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
[4]樊华,周庆贵,刘平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0.
[5]王延松,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27(4).
[6]李文虎.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23(4).
[7]秦祖泽,唐受印,俞贵邦,黄俊伟.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2,3(3).
[8]舒留泉.食品原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2010,31(10).
[9]谢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食品原料学_课程教学探索[J].课程与教材,2009(7):135-136.
[10]谢翠英,冼绍祥,方熙茹.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5篇
关键词: 中药鉴定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而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现代职业教育综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优势,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课堂搬到实践场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中药鉴定技术,是职业学校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药鉴定技术以中药材、饮片为研究对象,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主要研究内容,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药鉴定对中药品种的确定及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而中药鉴定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却极其枯燥,怎样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组织教学使所学药材更加易学易认?理论,实践安排更加合理,是每个中药鉴定技术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中药质检员等职业岗位群的内涵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调整、重新组合。以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四大鉴定为主线,采用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讨论教学、竞赛等多种教学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教学中按四大鉴定的分类,集中对每种鉴定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比如:集中时间训练学生来源鉴定,其他鉴定方法则少涉及或不涉及。集中训练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也都一样。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一、来源鉴定部分
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将100种中药按来源不同分成若干组别,每次理论讲2-3组,包括药材的品种,源流,药材的产区,加工方法等。以提高学生对药材品种的认识。然后实践,在中药标本室观察这些药材原植物的特点。最后教师再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并在多次的训练中提炼出共性的操作过程与方法,再指导其他工作任务的训练。后来的训练,教师可逐渐减少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从而促使学生从帮助成功到自主成功。比如:让学生先试写来源鉴定的步骤。可以给学生进行提示:拿到标本该怎么确定是什么植物?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要对比什么资料?等等。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要始终让学生作为鉴定的主角,老师作为配角。
二、性状鉴定部分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将400种中药分成若干组,将需要重点学会区分真伪优劣的药物大致平均分配到各组。每次上课一半时间教师讲解辨认要点,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辨认要点不能太多,太多学生记不住。每个药材记二到三个要点最合适,如:重点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方法,伪品的来源,造假的情况等。另一半时间学生分组识别,讨论。将其中重点的药材性状内容提炼出来,填写记录。每次课采用有奖竞答、分组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能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很容易学会辨认药材,并对重点药材的真伪优劣有深切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中药性状鉴定的手段和认伪、识伪的方法。
三、显微鉴定部分
打破传统按药材用药部位分类、来进行显微鉴定教学的方法,改用选取典型显微特征来训练学生,能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显微鉴定水平。在研究药材的显微鉴定教学时会发现,很多药材都具有相同的显微特征,比如:山药、半夏、浙贝、川贝、大黄等,都有淀粉粒。但是每一种药材的淀粉粒特征又不同。在设计显微鉴定教学实验的时候,可以设计把都含有淀粉粒的药材作为一组,让学生比较各种药材淀粉粒的不同。其他显微特征也可以这样集中起来,这样做第一个好处是,避免很多学生看显微特征的时候找不到“北”。传统按单独药材进行显微实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到底有没有看到教师要求看的特征是不好判断和评测的。但是这样集中的看,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第二个好处是,在实验中学生不知不觉就能体会到不同药材用显微如何鉴别的方法。
四、理化鉴定部分
与上述显微鉴定类似,选取中药鉴定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不断重复,不断强化,达到技能提高的目的。比如:在中药鉴定中比较常用荧光鉴定,选取实训内容时,把典型中药和可以用荧光鉴定的药材都放一起,让同学反复训练,反复比较。把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提高上,从单项技能的提高扩展到整体中药鉴定水平的提高。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6篇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
The Beginning of Office Automation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Fish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OU Xin-qiu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 The office automation curriculum is my courtyard specialized fords the foreign language secret recipe in view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tudy to study high-level lives the start the characteristic curriculum, this curriculum start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until now, but how to further carry o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o this curriculum, causes student's practice skill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btains a bigger promotion, is our each teaching classes teacher must face at present with the ponder question.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is question from the course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inspection way several aspects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Key words:office automation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还要求其能够从容应对未来办公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我院开设的办公自动化课程,强调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运用,注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方式,探索实训范畴,把握课程实训教学特点,构建完善而有效的实训教学体系并贯彻于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 高校办公自动化课程的开展现状
我校开设的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以灵活运用各类办公自动化软件为基础、熟练操作各种办
公自动化硬件设备为重点,并模拟显示的办公情景,通过课堂上同步操作的方法,老师讲课的同时,让学生适时消化,实现了理论和操作的同步,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OfficeE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并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包括微型计算机、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碎纸机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简单故障排除。可以说,这门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主的课程,不但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一个立体化的办公平台,同时也为其将来择业增添了竞争筹码。
该课程开设至今,经过全体任课教师几年来的共同努力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其教学效果已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但作为我校新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放眼未来,应该认识到要把课程建设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 如何进行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丰富现有教材,不断更新知识库,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
计算机教学要求教师知识广博,专业精深,最大限度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因为教学内容会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几年前学的Office97现在已不适用了,这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不仅要精深,而且要广博,如不仅要掌握Office2000及Office2003的使用,而且还要针对不同平台的办公自动化,教师都应有所熟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来自教师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生动活泼。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库,联系当前市场实际情况,才能结合教学工作把较先进的技术介绍给学生。
该课程的现有教材是我校计算机系全体任课教师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并结合该课程的现有硬件条件共同编写而成。该教材重点介绍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常见硬件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在内容上与《大学计算机基础》互为补充,有效弥补了学生在办公硬件设备方面操作能力的不足。
然而,为了使我校学生四年的计算机学习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并考虑到该课程开设在毕业前夕,所以如何在培养学生综合办公技能的同时将学生前二个学年所学内容充分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应用软件的学习,是我们未来在教材修改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根据几年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意见反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应用软件的学习愿望非常迫切,其中主要包括:系统备份、还原软件;磁盘空间优化、整理软件;简单的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文件的格式转化、处理及拼接软件等。此外,学生还希望对电脑操作的常见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例如一旦操作系统出现问题如何重装系统;磁盘的数据被以外删除如何有效恢复、还原……因此,在未来的教材修改中,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以学生的真正需求为导向,及时给予学生们最需要的知识。
改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该课程目前采取的是小班授课,且全部课程均在实验室进行。在授课过程中将三至四名学生分为一组,使之彼此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在学生进行操作之前,教师会对每次实验内容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及要领进行逐一演示并讲解,待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个别辅导。
对于一门新开设的特色课程,我们应力求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使其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将“实例引导”、“启发、互动”等先进教学法引入课堂。即可根据每节课所讲内容设计多个难度不等的操作实验,教师不再进行单纯的讲解,只适当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并让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不同解决途径的差别,从中选择最优解。在课堂上,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同时,去尝试完成更有挑战性的实验内容;而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尽量在课堂上将所学内容消化理解。经过这样有意识的引导与启发,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探索、讨论、交流和质疑意识也会不断加强。
改革考核方式,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高校所开设的大多数课程通常所采取的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且把期末成绩作为最终考核的主要依据。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和评价,忽略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我校开设的办公自动化课程属实践类课程,其考核方式是以“平时成绩+综合作业成绩”作为最终评定依据。为使学生的最终成绩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操作水平,我们逐年加大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提高了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我们采取“现场操作”的考核方式,根据每个组每次实验完成的时间和质量,进行现场打分。然后对每次课的实验成绩进行统计、整理,最终给出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
由于平时成绩可以真实地反映每名学生的学生态度和对所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而综合作业通常有由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很难对其真实性进行考察,因此在对综合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教师会参照每名同学的课堂表现,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而不仅仅依据作业本身。实践表明,结合“现场操作”的考核方式,并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
3 结束语
办公自动化本质上是一门技能性课程,同学们要想真正掌握它,不能认为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平时大量实践,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训中都要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惠琴.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研究与探讨.2007(7).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7篇
关键词:VFP;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各行各业计算机能力的需求逐步提高,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计算机课程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1]。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2]。目前财经类院校文科专业一般都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isual FoxPro(简称VFP)程序设计”这两门计算机课程。VFP程序设计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是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杰出代表。相对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来说,VFP比较简单、容易上手,但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他们大多不了解这门课程[3]。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呢?经过一年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围绕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谈一谈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1 VFP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VFP课程信息量大、专业术语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学习。由于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欠缺,多种原因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教师来说,教学知识点繁多,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详细而深入的讲解,课程教学容易出现过快的情况,外加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仍采用传统的“演讲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4]。其次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到数据库管理系统VFP,众多的专业性概念、词汇、语言、算法都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很难把握重难点,易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主动学习,认为以后不会从事与VFP相关的工作,花那么大的精力学习一门将来用不到的课程,学习兴趣自然大打折扣,从而缺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3]。
2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普遍认为VFP程序设计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VFP的兴趣呢?首先教师要确立课堂的吸引力,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尤其是第一堂课,最好不要直接进入第一章的理论知识学习,而是先通过一些实用、有趣的VFP实例来给学生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5]。然后和学生进行互动,告诉他们学习完VFP之后,自己就可以开发出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教师把学生当成了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显得有声无色。而今天的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此过程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4]。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熟悉教学内容,更要“备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准备好“问题”,设置好“陷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也难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科目失去学习兴趣。所以灵活、合理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由于VFP课程本身逻辑性强、抽象性高,而且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学生往往不易接受。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VFP实例贯穿每一个知识点,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媒体、板书和现场操作结合”的教学法,借助自主研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教学内容,针对某些学生理解不清的知识点或扩展内容在黑板上进行详细讲解,采用“即编即调”的方式向学生演示相关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操作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同时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时间,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分析归纳、上机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将某一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逐渐学会VFP的编程方法和技巧。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掘VFP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新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本”,将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使多学科相互交融,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师生之间还通过互联网开展在线讨论、答疑和直播课堂等多样性的交互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
考核指标多元化
学习VFP程序设计课程,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灵活的编程技巧。为了全面准确衡量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立体评价方式。整个考核包括课堂出勤、问答、作业、测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等,期末笔试成绩占50%,上机考试占30%,作业及出勤等平时考核占20%,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总结
由于VFP课程内容抽象,以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且编程能力较弱的原因,VFP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困难与挑战。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学知识点也在迅速更新,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可能适应变化的教学进程。VFP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机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课程的不断变化,仍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英魁,许爱中.浅析案例教学在VFP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6):76-77.
[2]林幼平.VFP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集美大学城毅学院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24-25.
[3]王爱侠,陈爱萍.非计算机专业VFP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教学信息化,2010(11):170-171.
[4]李佐军.浅谈非计算机专业VFP程序设计案例式教学[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2):101-103.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8篇
关键词 目标导向课程;教学设计;计算机科学导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 about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CHEN Zhen, GAO Haibo
Abstract To stimulate student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studying course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he author made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as an example and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in this paper.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1引言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第五条明确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如何创新教育方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目标导向课程(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简称TOC)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2 TOC教学方法分析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是课程教学系统的主要要素。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与发展性的特点[1]。而评价教学方法优劣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效果的好坏。TOC教学方法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成效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采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课程目标四种取向之行为目标[2-3],强调课程目标要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方式来实现,要注重课程实施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该方法以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于1946 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为理论依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把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课堂的主旋律,把教学讨论、实践与讲授灵活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课程教学效果。TOC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这一核心问题。
3 TOC课程教学的设计
目标导向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程教学设计;第二阶段是教学过程实施;第三阶段是成效评价。现以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为例,说明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为了完成TOC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进行深入研究,大纲涵盖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基本要求、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方式等基本要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明晰,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紧扣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其知识体系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操作系统Windows 7、Microsoft Office 2010常用组件、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共九个模块,每个模块包括学习目标、若干单元知识、主要活动与任务、模块小结、活动与任务设计要求。层次分明,时间安排科学,教师与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进程。
同时,课堂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讲授、阅读与演示外,主要应用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实施设计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而确定讲解的内容、开展的活动、活动时间的安排与具体任务的布置。图1显示了课程实施设计的工作与流程。在TOC教学方法中,课堂教学实施的教学时间分配采用433制,即一堂课仅用40%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30%时间用于学生对讲解内容进行讨论或让学生讲解部分内容,剩下30%时间用于对讲解内容及活动的总结,同时也要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教学评价(具体评价样表如表1所示)。
成效评价 TOC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考核不再采用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实现了评价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包括到课情况、活动参与情况、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课程考试情况四部分。每部分的权值由任课教师确定,但每一单项成绩不能低于60分。评价方式要求教师在课程的第一堂课向学生介绍。评价算法如下:
假设是否到课的成绩为C、参与活动成绩为A、任务成绩为T,课程考试为E,它们对应的权值为K1、K2、K3与K4,其中K1+K2+K3+K4=1,学生总成绩的计算方法为:
如果C>=60 and A>=60 and T>=60 and E>=60为真,则Score=K1*C+K2*A+K3*T+K4*E;反之,则Score为不及格
4 TOC课程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教学效果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结构化访谈和记录学生上课状态等方法。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例,对2013年第二学期计算机导论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与分析。每次课程教学后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份,两个班分别上课32次,共收到有效问卷320份。其中各项结论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第一项很赞同的占,赞同的占;对第二项很赞同的占,赞同的占;对第三项很赞同的占49%,赞同的占51%;对第四项很赞同的占42%,赞同的占,不赞同的占。调查结论显示,该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TOC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明确前提下,通过讲解、教学活动设计与任务布置来实现,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完成课程任务来达到课程学习的要求。研究与实践结论显示,该教学方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但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TOC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能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进行教学组织与准备;另外,推广与应用需要高校管理层与广大教师能改变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朱敏.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性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4):23-27.
[2]吴红耘,皮连生.试论与课程目标分类相匹配的学习理论[J].裸程・教材・教法,2005,25(6):21-26.
[3]周兴国.不仅仅是行为目标还需要表现性目标[J].课程教学研究,2012(2):41-43,50.
[4]李坤崇.成果导向的课程发展模式[J].教育研究月刊,
2009(10):39-58.
[5]林如鹏,颜海波,等.目标导向指引 系统管理统筹[J].中国大学教学,2013(8):17-18.
*基金支持: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课题(XJK014BGD046);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改委托、招标项目(湘外经字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9篇
1 概述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对计算机专业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操作系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今后其他知识理解、认知以及储备,对学生全面理解知识框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新科改革的基本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规定。《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 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具 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并将理论与其实现技术相结合,为其今后在相关 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 任务是全面系统地讲述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 现,包括操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概述,互斥性和同步性,处理器实现,调度算法, 《操作系统》知识涵盖多个学科,对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过,《操作系统》现实实践情况却不是很乐观,据某机构对学生《操作系统》现实情况调研:很多学习较好的学生,对实践却束手无策,他们熟练背诵各种概念,对理论非常熟悉,却对现实实践缺乏认知,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方面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基于此类情况的存在,本文以《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目前我国《操作系统》现实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目前问题的措施,进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2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操作系统》在学习和授课的过程中,存在这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本文基于此情况,通过研究,提出了总结了《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下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详细的论述,以便读者对《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1)课程内容广泛,理论性较强
《操作系统》这门课涉及很多学科内容,有数学方面的排序算法、计算机应兴建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有多方面知识储备,才能学习起来熟练,然而,《操作系统》课程开设时间一般是大二上学期,刚进大二,没有其他科目的相关学习,很难容易接受有关操作系统方面相关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很难学习下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刚开始学习难度较大,而放弃了对《操作系统》的相关学习。在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中,有很多理论性较强的语言,需要学生深入学习方能理解,这就更加阻碍了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加上很多学校强调分数,轻视实践,许多学生为了取得比较高的分数,死记硬背,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却不能有效理解《操作系统》这门课的精髓。
2)缺乏实践环节
《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课程,需要学生花费很长时间去理解和学习它,其实,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然而,在我国高校授课教学中,由于硬件设施以及时间环境的原因,实践是很多高校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除此之外,很多学校在讲解windows系统,使得很多学生对Linux系统不是很了解。正是实践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不能充分了解到《操作系统》对现实实践的帮助作用,进而激起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根本上无法解决学生对其学习的激情,这也是《操作系统》这门课程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实践是检验理论最重要的方法,对进一步理解《操作系统》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理论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基本,通过实践,可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根本的了解,进而对研究《操作系统》多方面学习提供多方面的实践作用。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操作系统》课程教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授课课程的进步和发展,阻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步,严重影响我国新课程下的素质教育的实施,针对此情况的存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以及调查问卷等方法形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目前问题的措施,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操作系统》授课上存在 的问题,以便提高我国新课程的进步和发展。
2 优化《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优化《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方法的措施,在一系列措施中,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点:
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增删课程等措施。
1)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高高在上授课,学生在下被动授课,针对目前教学方法,本文提出了改善目前教学方法的措施―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可在平时授课时,加入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加入授课语境中,教师还可以在授课时,加入模型环节,在讲解操作系统时,教师可将操作系统通过实体模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展现在模型里,让学生通过实际模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对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操作系统》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大的学习兴趣才可以学好,对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带着情景去授课,教师可在讲课前,讲述一些有关《操作系统》的故事或者运用情景,譬如,教师可将操作系统中某一部分和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和生活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进而找出学习这门课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这门课的用处。
3)适当增删教程
操作系统课程中死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比较晦涩,学生理解困难,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维,不要因为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就放弃学习,教师可以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对于死锁,首先要解释死锁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资源不足,如果资源充足,就不会有竞争,不会引起死锁。
在对死锁概念的理解时,可以给学生设想一个场景,两个小朋友,一个在玩小火车,另一个在玩小汽车,如果各玩各的就不会发生矛盾,但其中一个玩小火车的小朋友想玩小汽车,但又不放弃自己的小火车,另一个想玩小火车,但又不放弃自己的小汽车,两人打架,即死锁中的请求与保持,最后导致死锁。这样讲解生动,形象,将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小故事将其转化
4)加强实践环节
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时,如果 能够进行一些实践演练,更深入的理解基本 理论和技术知识,一定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 效果。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除了对 windows操作系统比较熟悉,应该对 UNIX/Linux系统也有一定的了解。通过 《操作系统》课程的理论学习,教师可以鼓励 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些常用操作系统,引 导学生在Windows,UNIx/u11u)【系统中找 理论原型,既理解了操作系统理论知识,又 提高了实践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由于IAnux是开源操作系统,教 师可以有选择的带领学生分析部分源代码。通过分析内核源代码,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 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可 以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分析内核源代码,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 工程实践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1.“工程实践”课程概况
“工程实践”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充分考虑到现代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状况,结合高等学校建筑设计实习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全程共16周,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及构造处理、建筑设计、深化、凝练、方案图、施工图、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动画演示、方案研讨、数值分析等。
该实践课程过程复杂、技术含量极高,地位比建筑设计课程来得重要,其中涉及大量的综合知识,包括建筑环境学、建筑结构设计、排水设计、建筑暖通知识、构造设计知识、方案表现知识、中外建筑历史知识等,由此可见其关键作用。
“工程实践”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以国家需求与社会发展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是今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前几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提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原则,各有关高校的建筑学专业都在积极探索适应国家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办学途径。有的已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的正在考虑深刻变革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已呈现百花齐放、各得其所的繁荣局面。精英教育时代规划教材、一致模式、雷同要求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显然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形势的发展。事实上,多年来许多普通院校采用工程实践教学方法就十分勉强,苦于无合适教学方法可用。
工程实践是一门综合利用建筑学五年教学成果的课程,因为工程实践涵盖几乎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建筑设计是因为其特殊性而成为贯穿建筑学专业五年培养周期的主干课程。目前国内建筑学的教学路线是初步认知――小设计――分类建筑设计的由简到繁的教学模式。虽然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但是使得学生偏颇地认为唯有设计课才是真正的主干课程,只专注于设计的空间造型和布局构思,忽略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探索,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该课程的特点是:学科交叉性强、学习内容广泛、知识点密集、设计强度较大。
工程实践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五年期间最综合的一门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本身上,还体现在拓展空间上,课程内容涉及量大面广,包括建筑构造、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节能等,因此要想学好建筑学专业,学生不仅图面表现要力求完美,精通建筑模型制作,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将实践项目和设计本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些学生觉得工程实践很容易,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及时通过学习经验帮助解决。工程实践实验的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很强,该课程学习内容是一个检验建筑学四年学习成果与收获的过程,最后这些都会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体会与收获,因此四年的在校学习过程都是为了最后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而做准备,同样也是为了学生最后走上社会铺路搭桥。
“工程实践”课程实践技术的改革
工程实践课程主要采用真实项目、实际操作的方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前那种单一投影的教学方式逐渐加入了电脑、平板、手机等新技术。工程实践实践课程更是如此,在进行工程实践的设计院中应专门配备实物投影仪、电子教棒、泡沫切割机、雕刻机等教学设施。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更多的建筑设计案例实践,可以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将项目实地调研拍摄下来供设计需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通过视频和PPT等形式进行设计方案的初步展示,尤其可以利用大量的图片和鲜活的建筑效果图为方案增色,帮助学生提高感性和理性思维,因为做好工程实践和做好建筑设计都必须做到感性与理融。
2.“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
“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总结出科学严谨的教学手段。现将“工程实践”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首先,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在前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筑学专业老师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优点是学生的理论功底扎实,但缺点很明显,就是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容易纸上谈兵。我们采取校内教师加外聘专业技术人才合并辅导,如请设计院设计师讲授如何进行基本的方案构思;请专业的结构师讲授如何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请规划局老师讲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优秀的规划方案。当前的困难是,设计院老师人手不够,虽然他们愿意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方案设计中的问题,但自身任务繁重,教学时间有限,日常实践中最多只能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我市建筑学专业实践的设计院目前一个设计师要指导三四名学生,极大影响设计院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提高实践过程中的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我们将学生在工程实践前就定期送到设计院学习,不是所有学生都只能在五年级才能进行工程实践。并将工程实践课程划分到各个年级: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是场地分析阶段、方案初步阶段、平面立面设计阶段、最终方案确定阶段、施工图阶段。经过长期总结发现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究其原因,这种方式更受学生的欢迎,指导教师的压力也减轻很多。
通过上述“工程实践”课程教研教改研究,有效改进“工程实践”课程的实践方法和实践手段,提高设计院老师的指导积极性,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中的业务能力,同时该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还能应用于其他课程当中。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建筑学教学研究的时间,改进所有建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提高地方普通高校建筑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在新的实践方法的指引下,工程实践项目质量突飞猛进,使学生能学得更好更多,同时设计院教师更有积极性。在新的实践方法的带动下,许多学生在设计院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更有学生与设计院提前签订了工作合同,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最好证明。我国由于受高考模式的影响,大学生进校以前实践的机会和经验都非常缺乏。与欧美国家的学生在入学前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历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缺陷。很多实际工程遇到的问题,书本上根本说不清楚。老师纸上谈兵,学生听得云里雾里。除实践环节外,暑期设计院实践亦是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工程实践到设计公司或者大专院所进行磨合,各方面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工程实践”课程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