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1篇
一、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
1、本选题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财务重述制度。美国财务报告重述制度是伴随着公司治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1971年7月原美国计生原则委员会(APB)第20号意见书中规定:“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差错时,应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由于安然、世通重大财务舞弊事件的频繁爆发,2002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其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要在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上签署书面声明,声明指出公司管理层和主任会计师要对财务报告的差异负直接责任”。随后,2005年5月,FASB发布第154号公告,首次正式定义财务重述的概念。由此,美国财务重述制度走向成熟。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1999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差错定义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确认、计量和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2003年12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中,上市公司应以临时报告的方式,及时披露企业存在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后的信息。随后,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规定,企业对前期重要差错的更正要采取追溯重述法。这项准则的制定标志着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正式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年报补丁”制度的成熟。
2、本选题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特别是ST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对年度报告进行补充更正的现象很普遍,此现象形象地被称为年报的“补丁”。年报打“补丁”的现象这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多属于隐性披露缺陷,容易被忽视,但如果依据补充或修改前的年度报告(若前后报告差异部分达到重要性水平)作决策,将会给年度报告使用者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或误导其决策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
本文试图对中国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象进行较为系统性的分析,使外部投资者对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动因、经济影响和发布年报补丁的公司特点有所了解,从而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信息披露方式,它传递了上市公司在整个会计年度内的全景信息,是投资人、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等进行正确决策的依据。纵观国内外证券市场上财务信息的披露,存在不少的上市公司在定期财务报告发布后又频繁地以补充或更正的形式修改已公布的定期报告。现实中我们发现在年报披露后,短则一两天,长则几个月之后,有很多的上市公司便开始发布补充更正公告,而公告前后公司业绩却相差甚远。这种利用财务信息补充更正而进行的不规范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损失。本文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年报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产生的原因、责任归属及改进建议。
2、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说明选题背景和有关文献对本文所研究问题及类似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年报补丁问题。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上市公司进行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具体动机及手段,接着阐述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之后做上市公司年报补丁分析,最后再描写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市场反应。 第三部分:财务信息补充更正与审计责任。第四部分:政策建议。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分析出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找出其责任归属。了解上市公司年报信息补充更正的特征和市场反应,找出应对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基本思路和方法
首先,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和财经视频,基本了解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其次,和相关专业人员探讨,向他们学习提取其中的意见,融合自己的想法。
第三,通过细心研究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的案例,对此分析从而找出问题。
最后,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查阅的各种资料所得,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技术路线
(1)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状
(2)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找出对策
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通过大量阅读资料、听取相关专业财务人士的专业意见、自己学习所感悟及前人的总结,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补充更正现象的探析是可行的。
四、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
完成论文选题,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根据任务书要求,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和大纲
根据开题报告,完成论文初稿
中期检查,修改完善论文初稿
论文定稿,上交论文,准备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王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王艳平;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相关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3、王清刚;尹文霞;;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市场反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曹阳;王京京;;1998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趋势与特征——基于财务报表重述行为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2年18期
5、万红波;陈婷;;中美财务重述制度比较——兼评两国财务重述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的相似性[J];财会月刊;2011年12期
6、胡国强;彭家生;;股权激励与财务重述——基于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09年11期
7、李建鲁;对上市公司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进行利润操纵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8、廖永强;基于公司治理特征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Graham,John R,Si Li,and Jiaping Qiu,Corporate Misreporting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9-1,
10、Agrawal,Anup and Sahiba Chadh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candal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48-2,
11、Martin Fridson and Fernando Statement Analysis—A Practitioner’s Guide, wiley & Sons,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2篇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20xx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本选题旨在对20xx年xx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而反映出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间接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因此通过各种方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存在的不足,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好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并且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陈晓红在《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对于企业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张新民、钱爱民在《财务报表分析精要》中指出,目前常用的财务状况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荆新、王化成在《财务管理学》中写道:财务报表的分析经历了由资产负债表到利润表再到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也经历了一个由外部分析扩大到内部分析的过程。
戴维。霍金斯教授结合实际的企业情况写出了《公司财务报表与分析一书》一文,文中对财务报表在公司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日本著名会计学专家森疼一男针对日本企业活动对财务的影响写出了《企业经济活动与财务分析》,其中指出现金流量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使财务报表充实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是:
1、介绍xx有限公司概况。
2、对xx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主要进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析,以及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
3、通过以上分析找出公司存在的问题。
4、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
拟采取的方法有:
1、趋势分析法:根据企业近几年的会计报表,比较各个有关项目的金额、增减方向及幅度,从而揭示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增减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2、比率分析法:在同一财务报表的不同项目之间,或在不同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进行对比,以计算出的比率反映各个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据此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因素分析法:确定影响综合性指标的各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用是技术替换影响因素的基数,借以计算各项因素影响程度。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主要难点:
1、由于理论知识不足,在做财务报表分析时有些问题分析不透彻。
2、资料收集困难,大量重要信息可能获取不全面。
解决办法:
1、系统学习财务报表,会计,财务管理相关书籍,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分析方法,针对企业现状进行分析,就相关问题与同学讨论分析或咨询指导教师。
2、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参阅相关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情况,及时与企业沟通以获得更多的内部资料,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向指导老师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
五、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撰写论文提纲
第九周至第十周论文初稿,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输出、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毕业论文答辩
六、总结
财务报表能够全面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等,但是单纯从报表上的数据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与经营成果的高低,只有将财务指标与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从目前的企业发展来看,财务管理不但是一项基础工作,还是关系到企业财务核算和整体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有效分析,可以获知企业整体财务经营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效性。
基于这种考虑,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对财务报表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推动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取得实效。它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依据。它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大小,可以为政府、税收、金融等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依据,此外,通过分析,随时找出企业在理财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按既定的目标进行,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3篇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会计是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离不开会计的支持和监督。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日益复杂,会计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成为企业的重要问题。因此,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必要策略。本文旨在探讨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内容
1.会计信息化现状分析:全面了解我国现代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情况,探究其发展历程、方式与成效,并总结会计信息化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会计信息化问题探讨:针对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安全和保密性、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出问题症结,为采取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3.会计信息化改进措施研究:在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如增强数据安全措施、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等,为企业建设高效、可靠的信息化平台提供支持。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了解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查阅各类文献资料,总结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收集企业在会计信息化中的实际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参考。
3.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比较分析,寻找差距所在,确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
四、论文结构
本文共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绪论:阐述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进行选题的解释和论文研究方法的说明。
2.会计信息化现状分析:对我国现代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地梳理和分类,归纳出会计信息化的优点和缺点,并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会计信息化问题探讨:结合实际案例和调研数据,从数据安全性、信息采集与处理的效率与精准度、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等方面探讨我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其根源。
4.会计信息化改进措施研究:以改进数据安全措施、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切入点,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5.结论与建议:对本文所论述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具体的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五、预期结果
本文旨在探究会计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预计如下研究成果:
1.深入了解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
2.基于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和建议,为企业实现高效、经济、自动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3.为行业内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研究依据,以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4篇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5篇
一、选题依据
1、本选题理论、拟解决实际问题
“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初见于2013 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哲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从商业领域来看,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用户、对市场、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我国一些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通过对互联网思维进行研究认为,互联网思维有如下九大核心特征:首先,互联网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的需求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围绕着用户思维产生的其他思维包括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征是以用户为中心,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除此而外,简约思维与极致思维则被应用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管理的投入,将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促使员工工作能力发挥到最大,是目前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迭代思维和流量思维被用在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以及企业成本利用方面,为企业经营和企业利益的创造性获得提供基础;至于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则被更多的应用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
目前,尽管“互联网思维”一词近年来较为流行,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却很少看见此类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的使用,对于国内不少传统企业而言,不仅财务管理信息化设施较少,大多数中小型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策略很多也还处于传统状态,这一传统状态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还停留在对企业资金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概括的描述,根本不能保证通过管理手段解决财务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通过本选题基于互联网思维这一视域对A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展开的研究,将有利于解决以下几个实际问题:
1)认识A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找出A公司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互联网金融环境下A公司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A公司财务管理现状的研究剖析,对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可以为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深化经济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都将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展开该选题的研究不仅正值其时,也是很有必要的。
2、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评述及自我观点
目前,国内外对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信息化领域,而基于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的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探讨研究,近年来虽有专家学者涉猎,不过并不鲜见。以下为笔者通过图书馆查阅和计算机检索了解到的国内外学者探讨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情况。
1)国外研究概况
1990年,美国Michacel Hammer教授将自己的重大研究成果“企业再造理论”思想发表在哈佛管理评论中,文中首次提出了再造的理念。1993年,原MIT教授迈克尔哈默和CSC总裁詹姆斯钱皮出版的著作《企业再造》,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流程再造的思想理念为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并且对后期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上线实施是重要的理论保障。
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的发展有利的推动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国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智能化、柔性化的财务管理管理平台架构发展方向,即流程设计与管理模式的非固化发展趋势,致力于打造满足企业多样化管理与决策需求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智能体的设想;其次,预测、控制、考量、决策的集成化发展方式,对以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及信息输出为基础的信息化潜力进行深层次挖掘;第三,应用的范围由局部向整体,整个供应链乃至协同商务的扩展,使财务管理信息化贯穿企业管理活动的始末。笔者认为,国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财务信息化领域,尽管研究起步较早,亦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过单纯基于互联网思维研究探讨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的'学术论文并不多见,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一个全面、合理的研究体系,因此也亟待进一步的发掘和规整。
2)国内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知网等手段检索发现,国内学者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基于电子商务环境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较为常见,而使用互联网思维对具体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的案例并不多见。高蓉(2013)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一文探讨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的增多引发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改变;侯泽青(2015)的财务人员如何适应互联网思维一文则从财务人员的视角提出如何做好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杨修(2014)的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形成机理研究一文则侧重于探讨电子商务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机理形成原因、过程;周芹(2013)的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TZ公司财务控制优化研究主要针对TZ公司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钱玲玲(201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研究尽管也是财务管理方向的学术研究,但研究内容较为广泛,邵昂珠发表于2014年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财务管理工作创新探索一文基于互联网思维,展开了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研究。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见,国内外基于互联网思维展开对某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类学术论文并不多见,但却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因而开展本选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及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步骤及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即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掌握学术界研究的前沿动态和财务管理优化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之上,与A公司相关员工交流访谈,了解监控行业现状及A公司经营现状,确定研究课题。第二阶段:初步拟定写作框架。在前期课题准备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财务管理方面的方法和经验,结合A公司财务信息化情况,拟定内容框架。第三阶段:论文撰写阶段。第四阶段:讨论及展望。对研究成果创新性和科学性进行讨论,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研究展望。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图书馆浏览和网上查询等方法来收集学术理论研究资料,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针对监控行业自身特点及A公司财务管理现状,从互联网思维这一视域对A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给予研究,涉及到的几种研究的方法如下:
1、文献回顾法 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查阅形成对事物的科学的认识,明确研究的进展和方向,在研究国内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后,对国内外财务管理信息化理论发展状况做了总结,并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理论进行了探讨,此处主要运用了文献综述法。
2、理论分析法 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比较、综合从而为提出研究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理论立足点。
3、实证研究法 通过采用面谈、电子邮件、电话咨询以及问卷等形式搜集行业资讯及相关企业资料,必要时深入所研究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相关领导及财务负责人进行个别交流,深度访谈,了解企业财务存在的客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进行有效验证。
4、案例分析法 也称个案分析法,对A公司财务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A公司个案的研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领域存在的一般性、普遍性的问题并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建议。
四、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本研究将互联网思维这一热门理念与企业财务管理相集合,理论联系实际,为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及对策,更具现实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6篇
一、课题来源及类型
2、课题类型:
二、课题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7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负责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研究”为主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一、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本核心工作,它是为了保护企业公司利益,确保财务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根据之前的调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缺陷和问题往往导致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甚至出现了重大的财务丑闻。如雷曼兄弟、安然公司等,都有因为内部控制不完善而导致了企业的破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进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促进企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分析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相关的实证研究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统计资料,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实证研究法:基于问卷调查,以部分企业为样本,探讨其内部控制现状,从而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情况。
3.案例研究法:选取财务管理较为成功的企业进行研究,以题材的方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境,深入剖析企业内部控制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发现其成功的原因和需要改进之处。
四、研究意义和价值
1.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为企业自身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3.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治理结构提供了探索的方法论。
五、研究过程
1.收集资料
通过阅读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相关的实证研究、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统计资料,整理各方面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资料,初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问卷调查
在广州市和深圳市两地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了50家企业为研究样本,研究对象包括企业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等,调查内容分别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内部控制系统的鲜明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3.实地调查
选择部分企业为例,采用实地调研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深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六、研究结论
1.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标准、审核和审计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欠缺对管理层的支持和监督力度不够。
2.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应该始终把内部控制作为公司长期战略的核心,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企业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标准及体系,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管理质量,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8篇
一、题目名称
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财务管理目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界定对于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及财务管理实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看法并未取得共识,大部分学者赞成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而实务界则更为偏爱利润最大化。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实质在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比如说我们界定财务管理目标是站在所有者的角度,还是站在财务人员的角度?再比如说我们界定财务管理目标的目的是什么?财务管理目标和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对于这些问题,理论界及实务界都没有作出合理的回答。因而笔者认为,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利润最大化还是价值最大化的争论上,而应当先对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然后再对财务管理目标作出合理的界定。
三、研究内容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情况大量出现,多元化经营在理论和实践上最基本的好处就是分散经营风险。同时,企业集团化的组织形式,由于其在内部形成多元法人主体结构,分散了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股份制的日益成熟,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结构的企业集团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一种组织形式。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成员公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则是为了实现出资人财富的最大化。因此,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实现出资人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集团中存在着财权多层次分割的过度分散与失控、信息不能及时充分共享、利益互不兼容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成员企业目标的逆向选择、竞争力低下等等问题。这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悖。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实际,从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财务集中管理的具体操作思路和解决方案、必需的基本主客观条件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选择并定位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提高集团整体利益以及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四、研究方法
2、案例举证方法
五、论文提纲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1.分析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①分析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
②分析我国企业的资本制度。
③分析我国企业的外部筹资模式 。
④分析我国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 。
⑤分析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选择现状。
2.探讨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①财务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
②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③财务管理是其他各种管理都无法取代的。
④论述财务管理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1.论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及其特征
① 什么是财务管理目标
②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
2.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
④管理决策因素
⑤外部环境因素
(三)比较几种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
1.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四)财务目标选择的标准
1.影响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因素
①经济体制
②经济发达程度
③企业经营机制
④资本市场
2.财务管理目标优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①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研究
②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六、主要结论
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没有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综上述,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总之,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体现的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割和价值分配关系。从理论概念的角度来考虑,作为目标,必须服从于本质。财务就一般本质来讲,应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并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财务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目标决定财务目标,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决定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向与最终选择。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9篇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及其会计实务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
其中,对于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借款的范围及开始、暂停和停止资本化的时间,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对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及借款费用的披露也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及其资本化的相关规定,与我国会计制度中的规定有些差异,尤其是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范围上,我国比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要窄。在对我国相关规定的了解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提出改进建议。
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产生的费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价的摊销、因借款发生的手续费等辅助费用、外汇借款的汇兑差额等。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于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二是予以资本化。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是指将借款费用直接计入所购建设资产的价值,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购置资产的历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1)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概念、范围及确定条件
(2)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
(二)预期目标
(1)具体分析我国借款费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提出完善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对策
三、【拟采用的方法、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对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现状,找出了其发展的意义和存在弊端,为提出解决方案积攒资料。
本文同时采用了归纳分析法,从国内外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的对比中,分析归纳出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对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借款费用资本化基本理论综述。阐明与借款费用资本化有关的概念、确定的条件及实施的范围等,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外借款费用资本化和新旧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探讨,其中重点针对房地产开发中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进行探讨,来分析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
第四部分:对解决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层次挖掘,进一步借鉴国外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经验和成果,并辅之以典型案例。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四、【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月23日前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3月底完成论文大纲
第三阶段:4月份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阶段:5月份彻底完成初稿
第五阶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阶段:6月份答辩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10篇
一、本课题国内外状况,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无疑是分析程序运用研究有经验的。在美国,分析程序时在财务舞弊非常盛行的情况下发展运用起来的。分析程序最早出现在197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SAS)第23号准则说明书里,该说明书将分析程序描述为:“通过调查对财务信息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及对数据和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该公告被1988年为SAS第56号取代,将分析性复核正式命名为分析性程序,并将其定义为:“对财务及非财务数据之间合理关系的比较和分析做出对财务信息的评价。”认为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
(1)帮助审计人员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
(2)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
(3)指明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4)减少细节审计测试。在审计测试阶段,运用该技术的目的是指明可能的误报及减少细节测试。在审计完成阶段,是评估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指明误报的可能性。
(二)国内研究状况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案件及审计失败案例频频发生,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引起了注册会计师的重视。我国于1996年颁布的《独立性审计准则第II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与此同时,规定分析性复核的目的: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还规定了可使用的方法是:简单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
在现代审计中,为与时俱进,我国财政部与2006年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新准则为分析程序做了新的定义: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它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目的也发生了变化,分析程序的目的为:第一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第二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在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分析程序作为实质性程序的一种,单独或结合其他细节测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第三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分析程序,在已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终把握,评价报表仍然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以便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新准则规定了可使用方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合理性测试、回归分析法。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中运用审计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成本,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但是没考虑到分析程序本身的存在的缺陷,很有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在阅读了许多学者的建议之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首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分析程序时,明确分析程序适用的范围;其次,在审计的各个阶段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再者,增加注册会计师关于分析程序实务运用及分析程序软件使用等相关的后续教育,并鼓励其多利用除企业之外的有用信息;最后,通过建立行业统计数据资料库及开发相关分析程序的设计软件工具,更好地为注册会计师服务。
(三)选题依据和意义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欺诈案件及审计人员法律诉讼案的频频曝光,审计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审计质量,尽可能的地进行大范围的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减少风险,但是注册会计师面临着审计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等残酷的现实。于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提高审计效率。而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降低审计成本,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因此,许多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了分析程序,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帮助他们既准确又快捷的完成审计任务。
然而,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尚不成熟,比如分析程序软件开发少、注册会计师对复杂分析程序方法运用能力有限及缺乏实务操作性。在此情况下,希望能够在灵活运用分析程序同时,能够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以及个人概括整理来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更好的发挥分析程序降低审计成本及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一)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经验总结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新准则下我国分析程序在财务报审计中运用具体情况做出分析。
2、数据分析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经济学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对本文而言,在探讨新准则分析程序在财务报审计中运用,必须适当地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问题显得明确和清晰。
(二)进度安排
序号任务计划具体工作安排时间安排
1、论文选题
①老师分专业出选题9月17日——22日
②分专业对老师出的选题进行审核10月7日——8日
③10月9日后网上公布选题、学生确定选题并按班级上交汇总选题意向统计表10月9日——15日(周五必须提交统计汇总表)
④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分专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等相关讲座
10月15日——25日
⑤公布最终的论文选题及指导老师10月26日
2、下达任务书收集并阅读资料老师下达论文写作的任务书、学生收集并阅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2篇与论文相关的外文10月27日——11月初
3、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写作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写作 11月1日——12月9日
4、开题答辩开题答辩12月10日——13日
5、论文写作及指导有论文初稿12月14日——1月15日
6、论文答辩分批次进行论文答辩2011年3月——5月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11篇
一、研究背景
会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经济运作的基础。会计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其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在现代企业中,会计部门承担着日常财务管理、经营决策、财务报告等重要职责,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会计学的作用,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精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财务支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探讨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会计工作中使用电子会计凭证、电子账簿、财务软件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些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精度,降低出错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快更准确地处理数据,减少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增加了工作的多样性和难度,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数据依据和决策支持。
2.信息技术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会计报告的精度和透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对会计报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更加准确的财务数据,更具可比性。
(2)改善会计报告的信息透明度,方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和评估。
(3)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财务数据与其它部门数据的互相分析,有助于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
五、研究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会计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精度,同时对会计报告的透明度和质量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因此,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会计开题报告书 第12篇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企业纷纷掀起了一股并购的浪潮,或是强强联合;或是被并购方引进外资,背靠大树好乘凉;或是跨国并购本土企业以进军该国市场等。并购是企业通过市场获得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各种资源,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形式,它是企业主动和有选择的有偿合并,可以使企业走上多元化发展之路。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思索如何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如何走出国门向世界发展,其中首选的方式是企业并购。然而,企业并购的效果究竟如何?这中间成功的又有多少呢?导致并购活动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财务风险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联想并购IBM ”期间财务风险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对我国企业并购有所帮助,使企业并购成为资本增长和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发挥并购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风险,其中,财务风险贯穿于并购行为的始终,是影响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并购在商业实务界的流行,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的一般观点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锁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周亮(2006)认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王会恒、高伟(2007)提出充分重视并购前调查, 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 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钱成(2006)重点介绍了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其原理及主要参数的确定予以详细的介绍。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认识与国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
. Borghese,. Borghese(2001)认为并购双方的战略及组织适应性差,缺乏有效的整合计划是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 Mirvis(1992)认为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从战略目标上讲,并购的目标企业的业务与自身的互补性不强,匹配性不好,无法产生较大的协同效应。其次,并购中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度不足,没有合适可靠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总体而言,国外企业兼并的实践开展的很早,自上个世纪初就掀起了五次兼并浪潮,因此西方企业和学者对并购的研究比国内要深入,在确认、评估和控制并购风险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并购活动逐渐增多,中国对于企业并购的研究还有着深远的发展。本文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和案例的全面分析,希望有助于企业对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有系统、理性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于控制措施,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财务风险的种类对案例进行理性分析,认真分析风险的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提高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第一部分:首先对企业并购的定义、并购动因和并购的基本过程做简单介绍。
第二部分: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做出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上进行简单的探讨。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财务风险的类别: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流动性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
第四部分:对联想并购IBM 案例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
第五部分:结合理论和案例的分析,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提出防范和控制的措施和方案。
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本文通过运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进行研究,阐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并提出防范对策,并得出研究结论。
四、主要参考文献
[1]朱朝华. 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2]郑慧, 时杰. 企业并购财务问题分析[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02).
[3]王会恒, 高伟.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财会通讯,2007(07).
[4]周亮.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10).
[5]张维, 齐安甜. 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论,2002(02).
[6]叶会, 李善民. 企业并购理论综述[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01).
[7]张应杰.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J].财会月刊,2005(06).
[8]胡海岩.TCL 、联想、京东方海外并购中的财技比较[J].中国企业家,2005(12).
[9]于兆吉.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2(12)
[10]惠金礼. 并购中财务整合的内容及风险分析[J].会计之友,2006(08).
[11]徐宁等. 联想跨国并购中的融资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1).
[12]肖宁, 郭明曦.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8(06).
[13]初叶萍, 胡艳. 企业并购风险识别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框架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5).
[14]单宝.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中的风险因素及其规避措施[J].生产力研究,2007(03).
[15]Stephen W. Westerfield,Jeffrey F .Jaffe .Finance[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