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1篇
一、拉伸实验···············································································2
二、压缩实验···············································································4
三、拉压弹性模量E测定实验···················································6
四、低碳钢剪切弹性模量G测定实验·······································8
五、扭转破坏实验····································································10
六、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12
七、弯扭组合变形时的主应力测定实验··································15
八、压杆稳定实验······································································18
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仪器见教材。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例:(一)低碳钢试件
强度指标:
ps=屈服应力ζs=ps/强度极限ζb=pb/塑性指标:
伸长率L1-LL100%AA1A
面积收缩率
100%
低碳钢拉伸图:
(二)铸铁试件
强度指标:
最大载荷pb=
强度极限ζb=pb/A=
问题讨论: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教师签字:________
日期:________
二、压缩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原理:见教材。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例:(一)试验记录及计算结果
问题讨论:
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
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2篇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精密水准仪的基本结构和读数方法;
2、初步掌握精密水准仪的检验内容和检验校正方法;
3、掌握二等水准测量一条闭合水准路线的施测方法。
二、实验安排
1、本实验需要2学时。
2、实验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各工序轮换进行。
三、实验步骤及要点
1、安置仪器,了解精密水准仪的主要结构、读数和使用方法;
2、精密水准仪的检验及检验项目:
1)水准仪及脚架各部件检视;
2)圆水准器安置正确性检验与校正;
3)光学测微器效用正确性的检验及分化值的测定;
4)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相互关系的检验及校正。
3、选择一块平坦地区,选择两点,两点间形成一个闭合圈,进行往返测量。
四、仪器及工具
每组领精密水准仪1台,铟钢尺1套,记录板1块,记录纸若干;铅笔、计算器等工具自备。
五、主要技术要求
1、二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2、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六、误差来源
1、仪器误差:
①i角的'误差影响;
②角误差的影响;
③水准标尺长度误差的影响;
④两水准尺零点差的影响。
2、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
①温度变化对i角的影响;
②仪器和水准标尺垂直位移的影响;
③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
④磁场对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影响。
3、观测误差。
七、注意事项
1、检验时应按顺序进行,每项检验要求两人重复进行,以便检核;
2、实习场地,应选在比较平坦的地方;
3、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稳定;
4、仪器距前后水准标尺的距离应尽量相等;
5、同一测站不得两次调焦;
6、相邻测站,按奇、偶数站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
7、连续测站上安置水准仪,应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平行;
8、每一测段的往返测应安排为偶数站,水准标尺要互换位置,并重新整平仪器;
9、每一测段的水准线路应进行往测和返测;
10、一个测段的水准路线的往测和返测应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
11、实习结束后,每人交实习报告一份。
八、实验数据及成果
1、往测数据
2、返测数据
九、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精密水准仪使用与检验操作,我们收获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见识,我们一直遵循“步步有检核”的测量原则,确保每一站的误差不超限。在得知我们组的整体成果合格的时候,大家很是高兴,感觉之前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3篇
一.集中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1.巩固与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内容;
2.进一步锻炼实际操作测绘仪器的方法技能;
3.培养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4.加强同学自身及同学之间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组织领导
原则上以小组作为实习单位,每个实习小组不少于6人,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整体实习工作,安排实习进程(天气晴好时应早出晚归,晚上安排人员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劳逸结合),进行每个实习环节的角色分工;副组长负责安排每天需要搬迁仪器的'种类数量,保护仪器免受意外损坏、丢失,建议实行清单管理。正副组长应发扬民主集中制工作作风,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智慧,组员应着眼于集体利益,以服从大局为主,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应协商解决,以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三.实习任务
1.实习任务综述要求测绘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一幅,大小为4×5格,对应实地面积200×250m2,要测出图幅范围—1cm。
2.实习动员及分发仪器
3.踏勘选点
4.控制测量
5.展点测图
6.测设
7.测绘新技术演示及讲座
8. 总结
四.注意事项
㈠确保仪器的安全按照规定仪器损坏责任人实习成绩不及格、赔偿损失、下学年插班补实习,责任人查不出全组负责。
1)仪器一经拿出仪器箱就要上紧在三脚架上,观测者完成出箱、安置仪器、观测、看护、迁站及入箱全过程,不要七手八脚;仪器螺旋不要硬拧硬上,否则容易造成螺旋失效;仪器一经上架,不要离人,以免以外损坏;
2)标尺脚架不用时要平放在马路一侧的人行道上,以免被摔坏或被碾断;
3)钢尺拉到25m左右即可,拉到头易脱落,用过后要收好,不要缠绕或放在马路上任人车践踏;
4)本次实习采用动态考核的方法,指导老师一旦发现任何违反操作规定的行为,会作出记录,从而影响小组及个人的成绩。
㈡周密计划,合理安排
1)仪器的出入:不要每天把所有的仪器都带上,测什么内容带什么仪器,否则既浪费人力仪器也不安全;
2)注意各个环节间的衔接,有的小组没做完导线就开始测图,结果导线不闭合,不仅控制要返工,碎部也白做;
3)晚上一般都要处理观测数据或整饰图板,组长应在前一天考虑第二天将要完成的工作,需要拿出的仪器工具,组员每天都应该写一些心得体会,实习完一整理实习报告就有内容了,指导教师每天应召集正副组长开会检查工作进度,总结经验教训,组长也应主动与老师联系,如选点完毕后,最好征得老师同意选点方案后再开始测量;
㈢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1)实习期间要养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就象在生产中一样,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应巧妙地加以解决,不能蛮干或出力不讨好。
2)有的同学不善于操作仪器,也就只甘于充当跑龙套的角色,实习结束后也学不到什么知识技能,建议角色轮流做,自己找机会练习。
2、内容说明
实习环节、操作程序方法与精度要求
1.实习动员及分发仪器实习动员大会时应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仪器领到手仔细检查有无损坏及其他不正常现象,发现后及时上报主管实验员。实习期间所有仪器均应妥善存放,实习结束上缴全部仪器。
2.踏勘选点参照展点图上的控制点找出测绘区域,然后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选点;
1)相邻点之间应通视;
2)便于量距以及观测周围地物;
3)点位应易于保存,如道路交叉口,马路一侧,尽量避开停车位、马路中间及运动场上,对于观测不到的地物,还应便于布设导线支点。
4)边长均匀,点位足数边长应在20—60m之间,6-7个自选点(即图根控制点),
5)用油漆做标记,点的编号为三位:即班号、组号、点号,字体小巧工整,标记清晰,字头朝北,
6)图根控制点(自选点)与已知点间应构成闭合或附合导线,根据实际情形可以使用图幅外的已知点,但自选点一般应在图幅内,选点完毕后应绘出选点略图及控制网示意图,图面应清晰,要作为上交成果之一。
选点对后续工作的进度、质量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仔细,反复考虑,减少返工。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4篇
一、实验目的:
1、练习用经纬仪在一个测站上测量碎部点的观测方法。
2、练习用视距测量的公式计算测站点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最后计算出碎部点的高程。
3、练习用地形半圆仪和比例尺,根据观测和计算的数据展绘碎部点的方法,并绘制成图。
二、实验仪器和工具:
电子经纬仪一台,罗盘仪一架,水准尺一把,花杆一根,记录板一块,粉笔若干根,计算器一个,量角器一把,图纸一张。
三、实验组织、方法、步骤和要求:
1、五人一组,在试验场地内选出A、B两点,用粉笔做好标志,用罗盘仪测出A、B直线的方位角;绘图员在测站附近安置图版,用比例尺和量角器将A、B直线绘于图纸中央,作为控制点。(用1:500的比例尺)
2、按一人观测,一人记录和计算,一人立水准尺,一人立花杆,一人绘图进行分工并且互相轮换,每次至少要测出三个地物特征点,三点都为地物中的一部分。 3、经纬仪观测步骤:
○1安置仪器:观测员按照对中整平步骤安置电子经纬仪于测
站点(控制点)A上,量取仪器高i(读取到厘米),记录员将i记录于碎步测量记录手簿中。(假定控制点A的高程为HA=100m)○2定向:一人在控制点B立一花杆,观测员用经纬仪照准部照准控制点B作为后视方向,然后制定水平旋钮,置水平度盘读数为0°00′00″。
○3立尺:立尺人依次将水准尺立在待测地物、地貌特征点(即碎部点)上,如图1中的1、2、3、4点。
图1经纬仪测绘原理
○4观测:观测员照准水准尺,制动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旋钮,读取水平读盘读数β、水准尺上、中、下三丝读数M、V、N
和竖盘读数α,记录员将各数据依次记录于碎步测量记录手簿中。(注意:角度读数读取到秒,上、中、下丝读数读取到毫米)○5计算:用视距测量的公式计算D=klcos2α
h=1/2klsin2α+i-v
将计算出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填于记录表中,平计算出高程。 ○6展绘碎部点:根据本组所测得的数据,先在绘图纸上确定一条起始方向线ab,a对应的是是地上的控制点A的位置,用细钉将量角器的圆心固定在a点,将量角器上等于βi角值的刻划线对准起始方向线,此时量角器的零刻划方向便是该碎部点的方向,用比例尺计算出个碎部点在图上的.距离di(i=1、2、3、4),然后用直尺定出各碎部点的位置,用铅笔在图上点示,并在点的右侧注记高程(高程注记到毫米),同时将有关的地形点连接起来,并检查测点是否有错。
○7测站检查:依次测完各碎部点并展点,然后再绘出地物轮廓线使之成图并与现场对照。
四、完成实验报告:
1、 2、
完成记录表。完成手绘图纸。
视距测量记录表
仪器号:20xx年5月11日
天气:晴朗
班组:工管10-1第五组组长:陈文鹤组员:梁基琴何靖施耀业张洁
五,计算直线方位角:
由罗盘仪测得直线AB的磁方位角既是坐标方位角为
AB =180°00′00″,
所以易求的直线A1的坐标方位角为:
αA1=180°00′00″+63°56′49″=243°57′00″
直线A2的坐标方位角为:
αA2=243°57′00″+23°22′00″=267°19′00″
直线A3的坐标方位角为:α
A3=267°19′00″+8°36′00″=275°55′00″
直线A4的坐标方位角为:α
A4=275°55′00″+4°30′00″=280°25′00″
直线B5的坐标方位角为:
αB5=360°-72°19′47″=287°40′13″直线B6的坐标方位角为:
αB6=360°-84°58′08″=275°01′52″
六、绘制新实验楼的地形图(见附页)。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5篇
一、实训概况
1、实训时间:
2、实训地点:
3、指导老师:
4、实训目的:通过实训了解三角高程的测量原理,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白三角高程的公式和计算,并熟练的在一般的测量工作中应用三角高程的方法来传递高程,以方便测量。
5、实训设备:经纬仪 三脚架 棱镜
6、实训内容:三角高程测量
二、实训步骤
1、在测区选定4个控制点形成一条闭合的环线;并对选好的控制点做好标记,对每个控制点钉上小钉;并初步画出导线网的略图。
2、再选一个定向的控制点5号点,把全站仪安置在1号点,进行对中、整平;并在5号点安置后视棱镜,在2号点安置前视棱镜;最后量取经纬仪的仪器高和前、后视棱镜高并记录在手薄上。
3、对中、整平工作完以后,先盘左用经纬仪瞄准5号点的棱镜中心位置,精准后制动水平和竖直制动螺旋,固定全站仪的方向,然后操作经纬仪把5好点置盘(即把5号点归为零方向),并记录出平距L和竖盘读数。
4、顺时针旋转经纬仪,瞄准2号点,同步上述的操作,分别记录出平距、竖盘读数、水平方向值读数。
5、倒转望远镜,再次瞄准2号方向,同样操作记录平距、竖盘读数、水平方向值读数;再逆时针旋转至5号点进行同样观测和记录。
6、记录完毕后,初步检查测量的正确行,如果可行,即可把经纬仪搬到2号点,两棱镜依次放在后视的1号点上和前视的3号点上;然后同上述进行观测和记录,依次类推,依次在1-2-3-4号控制点上安置经纬仪进行观测和读数。
7、初步计算导线网的角度闭合差和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若符合即可野外测量完成。
8、进行计算。
三、实训中引起的误差原因及解决方法
1、边长误差
边长误差决定于距离丈量方法。用普通视距法测定距离,精度只有1/300;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精度很高,边长误差一般为几万分之一到几十万分之一。边长误差对三角高程的影响与垂直角大小有关,垂直角愈大,其影响也愈大。
2、 垂直角误差
垂直角观测误差包括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三角高程的影响与边长及推算高程路线总长有关,边长或总长愈长,对高程的影响也愈大。因此,垂直角的观测应选择大气折光影响较小的阴天观测较好
3、 大气折光系数误差
大气垂直折光误差主要表现为折光系数K值测定误差。
4、丈量仪高和觇标高的误差
仪高和觇标高的量测误差有多大,对高差的影响也会有多大。因此,应仔细量测仪高和觇标高。
四、实训心得
当地形起伏较大或不便于水准测量的地区,我们就会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来传递高程,其是由测站点向照准点所观测的垂直角(或天顶距)和他们之间的水平距,计算测站点与照准点之间的高差,这种方法简便灵活,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少,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用到。虽说三角高程测量只是为了传递高程而方便进行水准测量,但它也是很重要的。在此次的实训中,我了解到测量这门专业的难度,不仅要清楚仪器的操作,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清晰的头脑。这次实训让我清楚了自己的水平,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首先,对于全站仪的整平不够熟练,虽说是因为我对仪器接触的较少,但我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没有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牢记于心对全站仪的整平步骤不清楚,才会导致在全站仪的架设问题上花费太多时间;第二,对经纬仪的各个部件不了解,进行操作时不能很快对准棱镜中心;第三,不能将公式灵活运用,当得出角度时不能快速的计算出结果。
其实,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课本不熟悉,二是实战经验太少。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将书本知识在实训中运用自如,这才算是融会贯通。在实训中,我看到了别的同学身上值得我学习的优点,当看到别人轻轻松松就将仪器整平时,当别人读出度数并进行计算时,我都会为自己的不足而羞愧,我一定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完善我的不足,从同学身上借鉴取长补短,希望在以后的实训中能有不错的表现。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6篇
一、 【实验名称】
超声波声速的测量
二、 【实验目的】
1、了解声速的测量原理
2、学习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
3、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三、 【仪器用具】
1、SV-DH-3型声速测定仪段(资产编号)
2、双踪示波器(资产编号)
3、SVX-3型声速测定信号源(资产编号)
四、 【仪器用具】
1.超声波与压电陶瓷换能器
频率20Hz-20kHz的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声波,高于20kHz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声波的传播速度,而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等优点,声速实验所采用的声波频率一般都在20~60kHz之间。在此频率范围内,采用压电陶瓷换能器作为声波的发射器、接收器效果最佳。
图1纵向换能器的结构简图
压电陶瓷换能器根据它的工作方式,分为纵向(振动)换能器、径向(振动)换能器及弯曲振动换能器。声速教学实验中所用的大多数采用纵向换能器。图1为纵向换能器的结构简图。
2.共振干涉法(驻波法)测量声速
假设在无限声场中,仅有一个点声源S1(发射换能器)和一个接收平面(接收换能器S2)。当点声源发出声波后,在此声场中只有一个反射面(即接收换能器平面),并且只产生一次反射。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发射波ξ1=Acos(ωt+2πx /λ)。在S2处产生反射,反射波ξ2=A1cos(ωt+2πx /λ),信号相位与ξ1相反,幅度A1<A。ξ1与ξ2在反射平面相交叠加,3合成波束ξξ3=ξ1+ξ2=(A1+A2)cos(ωt-2πx /λ)+A1cos(ωt+2πx /λ) =A1cos(2πx /λ)cosωt+A2cos(ωt - 2πx /λ)
由此可见,合成后的波束ξ3在幅度上,具有随cos(2πx /λ)呈周期变化的特性,在相位上,具有随(2πx /λ)呈周期变化的特性。
图4所示波形显示了叠加后的声波幅度,随距离按cos(2πx /λ)变化的特征。
发射换能器与接收换能器之间的距离
图2换能器间距与合成幅度
实验装置按图7所示,图中S1和S2为压电陶瓷换能器。S1作为声波发射器,它由信号源供给频率为数十千赫的交流电信号,由逆压电效应发出一平面超声波;而S2则作为声波的接收器,压电效应将接收到的声压转换成电信号。将它输入示波器,我们就可看到一组由声压信号产生的正弦波形。由于S2在接收声波的同时还能反射一部分超声波,接收的声波、发射的声波振幅虽有差异,但二者周期相同且在同一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二者在S1和S2区域内产生了波的干涉,形成驻波。我们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实际上是这两个相干波合成后在声波接收器S2处的振动情况。移动S2位置(即改变S1和S2
之间的距离),你从示
波器显示上会发现,当S2在某此位置时振幅有最小值。根据波的干涉理论可以知道:任何二相邻的振幅最大值的位置之间(或二相邻的振幅最小值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均为λ/ 2。为了测量声波的波长,可以在一边观察示波器上声压振幅值的同时,缓慢的改变S1和S2之间的距离。示波器上就可以看到声振动幅值不断地由最大变到最小再变到最大,二相邻的振幅最大之间的距离为λ/2;S2移动过的距离亦为λ/2。超声换能器S2至S1之间的距离的改变可通过转动鼓轮
来实现,而超声波的频率又可由声速测试仪信号源频率显示窗口直接读出。
图3用李萨如图观察相位变化
在连续多次测量相隔半波长的S2的位置变化及声波频率f以后,我们可运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声速,用逐差法处理测量的数据。
3.相位法测量原理
由前述可知入射波ξ1与反射波ξ2叠加,形成波束ξ3即ξ3 =A1cos(2πx /λ)cosωt+A2cos(ωt - 2πx /λ)即对于波束:ξ1 =Acos(ωt - 2πx /λ)
由此可见,在经过△x距离后,接收到的余弦波与原来位置处的相位差(相移)为θ= 2π △x /λ。如图5所示。因此能通过示波器,用李萨如图法观察测出声波的波长。
4.时差法测量原理
连续波经脉冲调制后由发射换能器发射至被测介质中,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经过t时
间后,到达L距离处的接收换能器。由运动定律可知,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可由以下公式求出:
速度V=距离L/时间t
图4发射波与接收波
通过测量二换能器发射接收平面之间距离L和时间t ,就可以计算出当前介质下的声波传播速度。五、【实验内容】
1.仪器在使用之前,加电开机预热15min。在接通市电后,自动工作在连续波方式,选择的介质为空气的初始状态。
2.驻波法测量声速。 测量装置的连接:
图5驻波法、相位法连线图
如图5所示,信号源面板上的发射端换能器接口(S1),用于输出一定频率的功率信号,请接至测试架的发射换能器(S1);信号源面板上的发射端的发射波形Y1,请接至双踪示波器的CH1(Y1),用于观察发射波形;接收换能器(S2)的输出接至示波器的CH2(Y2)
测定压电陶瓷换能器的最佳工作点
只有当换能器S1的.发射面和S2的接收面保持平行时才有较好的接收效果;为了得到较清晰的接收波形,应将外加的驱动信号频率调节到换能器S1、S2的谐振频率点处时,才能较好的进行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实际上有一个小的通频带),以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按照调节到压电陶瓷换能器谐振点处的信号频率,估计一下示波器的扫描时基t/div,并进行调节,使在示波器上获得稳定波形。
超声换能器工作状态的调节方法如下:各仪器都正常工作以后,首先调节发射强度旋钮,使声速测试仪信号源输出合适的电压(8~10VP-P之间),再调整信号频率(在25~45kHz),选择合适的示波器通道增益(一般~1V/div之间的位置),观察频率调整时接收波的电压幅度变化,在某一频率点处(~之间)电压幅度最大,此频率即是压电换能器S1、S2相匹配频率点,记录频率FN,改变S1和S2间的距离,适当选择位置,重新调整,再次测定工作频率,共测5次,取平均频率f。
测量步骤
将测试方法设置到连续波方式,合适选择相应得测试介质。完成前述、步骤后,观察示波器,找到接收波形的最大值。然后转动距离调节鼓轮,这时波形的幅度会发生变化,记录下幅度为最大时的距离Li-1,距离由数显尺(数显尺原理说明见附录2)或在机械刻度上读出,再向前或者向后(必须是一个方向)移动距离,当接收波经变小后再到最大时,记录下此时的距离Li。即有:波长λi=2│Li -Li-1│,多次测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3.相位法/李萨如图法测量波长的步骤
将测试方法设置到连续波方式,合适选择相应的测试介质。完成前述、步骤后,将示波器打到“X-Y”方式,并选择合适的通道增益。转动距离调节鼓轮,观察波形为一定角度的斜线,记录下此时的距离Li-1;距离由数显尺(数显尺原理说明见附录2)或机械刻度尺上读出,再向前或者向后(必须是一个方向)移动距离,使观察到的波形又回到前面所说的特定角度的斜线,记录下此时的距离Li。即有:波长λi=│Li -Li-1│
用共振干涉法测量声波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图中S1和S2为压电超声换能器。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交流信号加到S1上,由S1完成电声转换,作为声源,发出波前近似为平面的声波;S2作为超声波接收换能器,将接收到的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接入示波器观察。S2在接收声波的同时,其表面还反射一部分声波。当S1与S2的表面互相平行时,往返于S1与S2之间的声波发生干涉而形成驻波。
依波动理论,设沿X方向射出的入射波方程为
y1=Acos(ωt-2πλx)
反射波方程为
y2=Acos(ωt+2πλx)
式中,A为声源振幅;ω为角频率;2πxλ为由于波动传播到坐标x处(t时刻)引起的位相变化。
在任意时刻t,空气中某一位置处的合振动方程为
y=y1+y2=(2Acos2πλx)cosωt
上式即为驻波方程。
当cos2πλx=1,即2πλx=kπ时,在x=k·λ2 (k=0,1,2?)处,合成振动振幅最大,称为波腹或声振幅的极大值。
当cos2πλx=0,即2πλx=(2k+1)π2时,在x=(2k+1)·λ4 (k=0,1,2?)处,合成振动振幅最小,称为波节或声振幅的极小值。
改变两换能器之间的距离,当二者之间的距离是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在发射换能器和接收换能器处,声波的幅度(声压)都达到极大值,此时称为“共振”。在相邻极大值之间,两换能器间的距离变化量为λ/2。由波腹(或波节)条件可知,相邻两个波腹(或波节)间的距离为λ2,当S1和S2间的距离L恰好等于半波长(5)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7篇
一、实验目的
认识水准仪的基本构造,了解各部件的功能;
能准确读取水准尺读书;
初步掌握使用水准仪的操作要领、基本步骤和方法。
练习普通水准测量一测站的测量、记录和计算。
二、实验器具
DS3微倾式水准仪l台、水准尺1对、三脚架
三、实验内容
认识仪器对照仪器,指出目镜及其调焦螺旋、物镜、对光螺旋、管水准器、圆水准器、制动和微动螺旋、微倾螺旋、脚螺旋等,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对照水准尺,熟悉其分划注记并练习读数。记录并计算出两点间高差。
四、实验步骤
水谁仪在一个测站上的操作顺序为:安置仪器——粗略整平——瞄准水淮尺——精确置平读数。安置仪器先将仪器的三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中,架头大致水平,并将脚架踩实;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粗平双手食指和拇指各拧一只脚螺旋,同时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圆水准器气泡向中间移动;再拧另一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瞄准在离仪器不远处选一点A,并在其上立一根水准尺;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缺口和准星大致瞄准A点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对光螺旋看清水准尺;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线中央;再转动对光螺旋,使目标清晰并消除视差
4、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像吻合(成圆弧状),即水准管气泡居中
5、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划位置,读取4位数字,即直接读出m、dm、cm的数值,估读mm的数值,记为后视读数a。注意读数完毕时水准管气泡仍需居中。若不居中,应再次精平,重新读数。
6、记录与计算按照高差=后视读数—前视读数,计算两点间的高差。
五、实验数据
水准仪认识观测记录表(单位:m)
仪器号码:天气:晴转多云
观测者:第三组成员
日期:20xx—2—27
呈象:
记录者:第三组成员
安置仪器次数
(假定)
(冯:测曹:前
王:后蒲:录)
(假定)
(曹:测冯:前
王:后蒲:录)
(假定)
(蒲:测曹:前
冯:后王:录)
(假定)
(王:测蒲:前
冯:后曹:录)
六、验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基本掌握了测量学知识,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水准仪。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包含空中、地下和海底)点位的科学。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看视频是远远不够
的,对仪器的使用更是一知半解。刚开始测量的时候,我们的心里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安。
但当我们动手测量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听别人一说或者翻阅一下课本,然后自己
动手操作一遍,就基本掌握了方法。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还要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其次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特别是在使用水准仪这样精密的仪器时,更要做到精益求精。我们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绝非为了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
七、实验所存在问题以建议
1、一直不能调节水平;
2、调焦时,一直找不到水准尺的位置;
3、记录数据有问题,其中一组数据存在明显的偏差;
在经过多次试验,我组逐一解决了上述问题
注意事项:
水准尺应专人扶持,保持竖直,尺面正对仪器。
中心连接螺旋不宜拧得太紧,以防破损。水准仪上各部位螺旋操作时用力不得过猛。
读数时要注意消除视差。要以十字丝的横丝读数,不要误用上、下丝。读数时应看清尺上的上下两个分米注记,从小到大进行。
读数前水准管气泡要严格居中,读数完毕检查确认气泡仍居中,读数方可记录。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8篇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DS 3型水准仪的基本构造,认清其主要部件的名称,性能和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正确安置、瞄准和读数。 3.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记录、计算、闭合差调整及高程计算的方法。
二、计划与设备
1.实验时数安排为2学时。
2.实验小组由8人组成:4人操作,2人记簿,2人扶尺。
2. 实验设备:DS3水准仪1台,双面水准尺2根,尺垫2个,记录纸2张,
三角架1个;铅笔1根。
三、水准测量原理
水准仪器组合:
1.望远镜 2.调整手轮 3.圆水准器 4.微调手轮
5.水平制动手轮 6.管水准器 7.水平微调手轮 8.脚架
四、方法与步骤
(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 1.安置仪器:
先将三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并将架腿踩实,再开箱取出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
2.认识仪器:
指出仪器各部件的名称和位置,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同时弄清水准尺的分划注记。
3.粗略整平:
双手食指和拇指各拧一只脚螺旋,同时对向(或反向)转动,使圆水准器气泡向中间移动;再拧另一只脚螺旋,使气泡移至圆水准器居中位置。若一次不能居中,可反复进行。(练习并体会脚螺旋转动方向与圆水准器气泡移动方向的关系。)
4.水准仪的操作:
瞄准——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清晰,松开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照门和准星瞄准水准尺,拧紧制动螺旋,转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物镜调焦螺旋,消除视差使目标清晰(体会视差现象,练习消除视差的方法)。
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半影像吻合(成
圆弧状),即符合气泡严格居中。
读数——从望远镜中观察十字丝横丝在水准尺上的分划位置,读
取四位数字,即直读出米、分米、厘米的数值,估读毫米的数值。5.观测练习:
在仪器两侧各立一根水准尺,分别进行观测(瞄准,精平,读数),记录并计算高差。不动水准尺,改变仪器高度,同法观测。或不动仪器,改变两立尺点位置同法观测。检查是否超限。
(二)普通水准测量
1. 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其长度以安置4~6个测站为宜。确定起始点及水准路线的前进方向。
2. 在起始点和第一个待定点分别立水准尺,在距该两点大致等距离处安置仪器,分别观测黑面水准尺,得到后视读数 a黑和前视读数 b黑;然后再观测前视水准尺红面,得到读数b红,旋转水准仪瞄准后视水准尺红面,得到读数a红;检查所测数据是否超限,如超限重测,不超限
则计算平均高差 h1,然后进行下一站观测,依次推进测出h、 h3、h4。
3.根据巳知点高程及各测站的观测高差,计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并检查是否超限。对闭合差进行配赋,推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五、注意事项
1. 测量前,水准仪要进行检验与校正。
2.仪器的安置位置应保持前、后视距大致相等。每次观测读数前,应使符合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并消除望远镜视差。
3.立尺员要思想集中,立直水准尺。注意巳知水准点和待定水准点上不放尺垫。仪器未搬迁,后视点尺垫不能移动,仪器搬迁时,前视点尺垫不能移动。迁站时应防止摔碰仪器或丢失工具。
4.限差要求:黑、红面水准尺读数之差(黑+K-红)小于3mm;同一测站黑、红面(两次仪器高)所测高差之差应小于5mm;路线高差闭合差应在±20L或±6n (mm)之内,L为公里数,n为测站数。超限应重测。
5.实验结束时每人上交“水准仪的使用与水准测量”报告一份(附普通水准测量记录).六、实验报告数据
六、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之前所学知识,掌握了水准仪的基本操作,从而积累了许多
经验。
(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要选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点非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2)、要先将道路和主要建筑物确定下来,然后在添加其余次要方面,这样不但条理清楚,利于作图而且更有利于作图的准确和随时进行实物和图形的对比从而检验测量数据的准确与否.但这两周实习也给了我们不少教训:由于某个数据的读错、记错及算错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从而让我们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还有一个组的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他关系到整个组的进度。
前我们组由于配合不够默契,分工也不够合理,整体进度受到极大的影响,后来通过组内的交流,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实习进度有了很大的改观,进度和效果自然就提上来了。这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以后工作的时候也是一样,只有团结才能把事办好。
力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第9篇
【实验目的】
1、了解心电测量的原理,并学习用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人体心电图。
2、学习正常心电图中各波的命名与波形,了解其生理意义。
3、学习利用心电图计量心率,P-R间期、Q-T间期等各项数值。
【实验器械】
RM6240生理信号计算机采集处理系统、数据输入连接线、电极夹、30%酒精、95%酒精、酒精棉球。
【实验步骤】
1、将连接线连好,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选择“心电实验”。确保及其妥善接地。
2、受试者摘下眼镜、手表等金属物品及微型电器,在安放电极夹的`部位用95%酒精棉球洗脱去油脂,再用30%酒精擦湿以方便导电。按照标准导联方式(左手接正极,右手接负极,右脚接地,这是标准导联方式之一)接好电极。电极夹安放在肌肉较少的部分,手部在腕关节屈侧上方3-5cm处,足部在小队下端内踝上方约3-5cm处。
3、调节基线位置、描记速度、信号增益及方向,使心电通道窗口中的波形易于观察。
4、开始观察并记录心电图,截取波形稳定的几个连续周期,保存文件,标明受试者姓名及实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