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1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第十五节《贝多芬》。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贝多芬创作的《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以及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等音乐知识。
①《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晚期的代表作品,也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
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了解贝多芬交响曲的创作特点和时代意义,以及对《欢乐颂》的感受和认识。
②引导学生认识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等音乐知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3、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理解作品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2篇
教材分析: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新课标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两首中国古代歌曲《阳关三叠》、《扬州慢》。
本课以课本中《阳关三叠》为基础,结合语文、历史知识,和流行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展示中国古代诗词音乐魅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2、难点: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具准备:
1、音响资料:《阳关三叠》(独唱曲)、(伴奏曲);
《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歌曲;
《虞美人》(独唱曲);
《相思意》(新世纪音乐);
《相见时难别亦难》(流行歌曲);
2、音像资料《踏歌》(舞蹈)
3、高一语文教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更是千古佳句。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3篇
一、说课题
《叮咚世界——扬琴》
二、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为: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学习并逐步掌握乐器的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演奏形式实践,并能进行互动式的排练。
三、说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积极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我们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在音乐欣赏和乐器练习中,让学生自我体验,相互学习,互相讨论,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演奏水平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目的。
四、说教材
本节课属于自编教材〈〈演奏〉〉中的一节起始课,包括三方面内容:初步认识扬琴;介绍扬琴起源发展及音色;学生掌握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上好这堂课,有利于〈〈演奏〉〉这一模块的更好开展。
五、说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实践和欣赏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于身边的事物,创设情景。
3、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说教学重点难点
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
七、说教学方法
教法:导学法 激励法
学法:体验法 探究法
八、说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演奏扬琴曲〈〈龙船〉〉
学生活动:a.采用日常生活中熟悉声音的节奏型来练习击弦。
b、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皿当作道具(大小不同的碗 ,装水的酒瓶),学生创编简单旋律,或采用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进行合作练习。
九、说教学构思
1、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通过各种方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扬琴演奏的基本技能。
十、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扬琴一台 琴竹60副 大小不同的碗和酒瓶四组
十一、说教学过程
1、导课:这一环节我运用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
a、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阿拉木汗〉〉,引出民族乐器的话题,再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走近扬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什么组合? (女子十二乐坊)
演奏了哪些民族乐器? ( 古筝。 二胡。笛子。 扬琴 等等)
感受到了什么? (音乐的魅力)
(师):这一段精彩的演奏,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这就是民族乐器带给我们的魅力,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认识其中的一种乐器——扬琴
( 板书课题) 叮咚世界——扬琴
2、分节教学:
在这一教学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采用听,想练结合的程序来体会。
a、多媒体展示:扬琴的起源、发展、结构、音色特点。
b、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1)借助多媒体把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展示出来,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手中的琴竹,把课桌当成扬琴进行练习,通过观察发现在模仿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手腕不放松,握琴竹的手形不正确,夹臂等常见的毛病。
(2)借助实物扬琴示范,详细介绍正确的持竹方法:将琴竹的四分之一处放在自然弯曲的食指的.第一关节上,大拇指自然弯曲,用指肚偏上一点压力在琴竹上,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
扬琴的基本演奏方法:两手轮流交替,用琴竹的琴键敲击琴弦发音。踺子距琴弦二十公分高,弹下去后迅速回到二十公分的高度。
并针对学生出现的夹臂、手腕不放松等毛病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引导。(敲扬琴就像拿菜刀剁猪肉,全靠手腕上下挥动)
(3)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声音, 创建节奏型,巩固扬琴的演奏方法。(分段练习)
马蹄声 | XXX XXX |
哒哒哒 哒哒哒
钟表声 | XX XX |
滴哒 滴哒
知了声 | |
知了 知了
鸟叫声 | XXXX XXXX ︳
豌豆八哥 豌豆八哥
( 4)老师讲述故事,学生按不同场景,击出不同节奏型。
一名军官骑着马从远方奔驰过来| XXX XXX |,他看了看怀表,心情很激动| XX XX |,因为马上就可以看到家中的亲人,他已经忘记了炎热,哪怕知了在不厌其烦的鸣叫| |,他仿佛看到了家门前那棵大榕树上的小鸟在嘻闹 | XXXX XXXX ︳似乎在欢迎他的归来。
3、达标测评:
a、学生分为八组,每组一套碗(瓶),探讨不同大小的碗(瓶)通过敲击发出不同音高,给乐器按音高排序。
b、学生创编简单旋律,或采用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进行合作练习。
〈〈闪烁的小星〉〉
1 1 | 5 5 | 6 6 | 5 — | 4 4 | 3 3 | 2 2 | 1 — |
5 5 | 4 4 | 3 3 | 2 — | 5 5 | 4 4 | 3 3 | 2 — |
1 1 | 5 5 | 6 6 | 5 — | 4 4 | 3 3 | 2 2 | 1 — ||
〈〈两只老虎〉〉
1 2 | 3 1 | 1 2 | 3 1 | 3 4 | 5 — | 3 4 | 5 — |
56 54 | 3 1 | 56 54 | 3 1 | 1 5 | 1 — | 1 5 | 1 &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4篇
一节课能否真正流畅地实施下来、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能否得以实现,这些都会逐步落实在教学环节里,我要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一共分为课程导入、新课讲授、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
良好的导入......(过渡语)在导入环节我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南海仲裁事件的政治新闻视频并提问同学们“这次政治外交中我国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同学们对日常实事的了解可以得出在这件事情上中国的外交态度是强硬的、理智的、展现大国风采的,探寻其原因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的综合实力在增强,我们早就摆脱了“_”的称号,列局世界强国,由此导入本课《新时代》。(板书:新时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首先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又如何?“在感知聆听以后,学生可能会回答:歌曲的情绪是自豪的、悠扬的,速度是中速(板书:自豪、悠扬的中速)接着我会追问同学们“新时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阅读歌词学生可以发现,“中国的命运自己主宰、改革开放富起来。”接着我会为同学总结:新时代的中国是独立、富强的,新时代的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并且再次播放歌曲,请同学们跟着熟悉的旋律哼唱。在聆听过后我会向同学们介绍这部作品的作曲家以及创作背景,结合史实,介绍歌曲抒发了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满怀激情、向往未来的情怀。之所以这样设计师因为这首作品并不陌生,学生可以通过感知旋律和歌词,体会鲜明的时代特征。
接下来我会选择对比聆听的方式,请同学们欣赏电视纪录片《百年恩来》的主题歌《你是这样的人》并提问同学们“同样是新时代的颂歌,两部作品有什么不同点?”通过对比欣赏,学生可以总结这首歌曲的情绪更加含蓄深沉,令人荡气回肠。(板书:你是这样的人 含蓄深沉)从内容上看《你是这样的人》区别于《走进新时代》,歌颂的是优秀的领导人,通过阅读歌词,学生会发现歌词中的“你”指的就是_总理,由此引出歌曲的创作背景,在这里我会为同学们介绍,这首歌曲是为了纪念_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新时代杰出领袖的赞颂,在理解了歌曲的主旨内涵以后,我会请同学们带着对_的敬爱再次聆听,感受新时代的时代风貌,并提问同学们,新时期的礼赞歌曲,不论主题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人,这类音乐的实质意义是什么?由此引出音乐的社会功能这一知识点,这里我将采取讲授法,为同学们介绍音乐的社会功能包括: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板书:音乐的社会功能)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方面,为了将音乐本体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感受新时代的音乐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是拓展延伸环节,在完成基本的授课内容以后,适当地拓展课程之外的内容,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这个部分,我会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祖国颂》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曲式的结构是什么?演唱形式与前两首歌曲有什么区别,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得出”全曲可以分为ABA三个部分,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演唱形式为混声合唱,展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祖国一派繁荣的景象,旋律舒展、悠长,气势宏伟。之所以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感受新时代的音乐的艺术魅力。
在拓展结束以后,本节课的授课流程也已经接近了尾声,下面一个环节是小结作业。在这里我选择用自由讨论的形式请同学们谈一谈“学完今天的课程,同学们对新时代的创作歌曲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在讨论过后,我将向同学们重申,新时代音乐的艺术特色以及音乐的社会公用,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主题。最后我会布置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一下,同样是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那么中西方创作的音乐作品有什么异同点呢?”这样做是为了使同学们立足本课,用宏观的眼光审视不同地域音乐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能力。最后我会布置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更多有关新时代音乐的创作,下节课带来与我们一起分享。”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立足本课,用宏观的眼光审视不同音乐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或整理古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杂志等方式查阅音响和书本资料。
2、相关教学用具:CD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
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
二、听赏部分:
(一)《扬州慢》
教师提问: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引出姜夔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96)冬至日,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1、请学生朗诵诗词(感受其中意境)
2、听赏《扬州慢》
3、完成书本174页: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内容做简要的评论
4、教师小结
(二)《阳关三叠》
1、教师提问:何为阳关?何为三叠?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现在古阳关虽已被流沙掩埋了,但从古董滩向西翻越几道山梁,仍能看到阳关的遗迹,其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遍地散落。只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了三叠: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
2、提问: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诗词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们心目中是令人神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阳关以西还是贫荒绝域,自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贫荒的艰辛寂寞。因此临行之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体验,包含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聆听合唱曲 注意哪个段落重复了三遍,区分上阕和下阕,并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实践部分:
学生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拓展部分
学生听赏当代抒情歌曲《我爱你,中国》
比较与《阳关三叠》、《扬州慢》在风格上的不同。
五、总结下课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6篇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 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进行分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四、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五、说教法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7篇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_花儿_和_信天游_。《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_花儿_、_信天游_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超级女声这样一种流行要素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_听_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西北民族的民歌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民歌曲调的地域划分,知道多少?有没有谁能说出各个地域的民歌风格?
2)然后我将会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超级女声演唱民歌的视频,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我将口述2个学习目标(略)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_花儿_、_信天游_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导学达标: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三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各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阅览歌曲简介、欣赏歌曲、知识链接、互动链接
2)然后我将结合流行歌曲,给学生介绍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阅读音乐知识,了解花儿、信天游,欣赏歌曲,互动链接
4、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并结合流行乐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自然地导出下节课的内容。
六、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8篇
教学内容:
1.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笛曲的风格及音乐特点。
2.齐唱几首简单并与所学乐曲相关的地方民歌。
3.学习笛子的发音特点,提高演奏水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笛子的发音特点,并运用到实际演奏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演奏》教材中第一单元《在器乐家庭中寻找你的朋友》的第四课“实践与表现”, 是鉴赏、歌唱、乐器演奏相结合的一节课。本课宗旨是学生由器乐曲鉴赏,民歌演唱过度到对乐器的认识和不同地方乐曲风格的了解,加深对乐曲地把握和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把鉴赏、演唱和演奏相结合,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即快乐地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技能。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新疆、江浙、湖南长沙、内蒙古等地方音乐特点和特色民族乐器(马头琴、手鼓等)。
2.能力目标:知道笛子的发音特点,学习《阿拉木汗》、《牧羊曲》、《达姆达姆》、《茉莉花》、《姑苏行》中的一首乐曲。
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谱、笛子。
重点难点:
学习笛子的发音特点,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
教法学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解不同地方音乐特点,笛子的发音特点。
演示法:范奏或演示乐曲 。
练习法:练习乐曲和音阶。
讨论指导法:询问和指导学生演奏中的问题。
2.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在听、想、看、说、演等多种形式中体验音乐。(比较法、律动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教师表演笛子独奏《帕米尔的春天》片断。
2.师生探讨相关问题导入课题。
这首曲子的节奏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音乐?有没有人会唱新疆民歌?
乐曲是八七拍子的。
3.齐唱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或《阿拉木汗》。
4.问题:乐曲节奏特点,风格地域特点?
答:伴奏节奏
旋律中有变化音,调式为和声小调。
设计意图:上课的导入要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采用的方式是老师示奏,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更直接、更直观的融入这节课。
二、范奏《姑苏行》、《春到湘江》、《鄂尔多斯的春天》。
问题:乐曲节奏特点,地域风格特点?
答:《姑苏行》苏州,《春到湘江》湖南,《鄂尔多斯的春天》内蒙古。
齐唱《茉莉花》。学唱小段湖南地方戏曲《花石调》。
笛子:曲笛与梆笛的'特点。
知识扩展:视听民族特色乐器。
三、欣赏《达姆达姆》。
问题:你能听出几种乐器的音色?
根据音乐对应民族乐器图片介绍(阮、唢呐、二胡、笙、打击乐、扬琴等)
通过图片视频了解乐队的座次排列。
四、讲解笛子的口风,气流角度与音区的关系。练习音阶和乐曲。
1.低音区口风大气流缓角度下;中音区口风稍小气流快角度斜向下;高音区口风小气 流急角度向钱。选择学习乐曲。
2.分组练习。同学们自我体验、相互学习,相互指点。老师指导。
五、复习巩固
1.采用填空、连线、视听回答等方式回顾学习内容。
①填空:笛子可分为那两种?
②连线:请把乐器图片连接到相应的位置上?
③视听回答:听音乐请说出乐器和乐曲的名称或节奏或旋律特点?
学们用反馈的方法理清本节课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2.乐曲表演提出指导意见。
六、结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民族地方音乐特点和乐队乐器类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笛子的种类和演奏。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不但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高中生,我们不但要熟悉它、掌握它,还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9篇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1.教法:互动式教法与讲授法相结合,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方面互动式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另一方面讲授法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辅助学生理解音乐人文性史实。
2.学法:采取视唱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视唱法有助于辅助学生理解音乐形态,小组合作探究法有助于提升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方案 第10篇
1创设情境
在教室墙壁张贴〈〈泰〉〉电影海报,营造影院气氛,教师弹奏其主题音乐《我心永恒》,学生回答出处引出课题〈〈音乐与电影电视〉〉。我的设计意图是:改变教室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很快进入角色,从多维度全方位地感受电影中的场景和氛围,《泰》电影音乐学生大部分都比较熟悉,能保证教师顺利引出课题。
2从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入手,请他们谈谈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想想音乐一般都出现在电影的什么位置。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音乐亲切易懂,并很自然的总结出电影音乐的形式,如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片尾音乐情景音乐等。
3欣赏《泰》电影中的两段音乐。第一段是〈〈我心永恒〉〉主题音乐在捷克和露丝两人初见相爱分离时的变化。在这个环节我提示学生注意节奏旋律快慢配器等音乐语言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对贯穿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的作用。第二段是沉船时乐手在夹板上演奏的音乐。第一遍无声欣赏电影画面,第二遍加入声音,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体会有音乐与无音乐的差别,进而总结出什么是电影音乐及其作用。
4创编活动
请学生设想如果捷克没死他同露丝的未来会怎样?并为想象的情节配乐。在这里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表演或演唱演奏,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又能培养个人多方面的才能,同时让学生进入电影情景进行想象创造,有利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发学习探索兴趣,加强对电影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
教师采访学生说出对这节课的心得体会。目的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最后如果有时间,请结合历史谈谈对1912年〈〈泰〉〉号沉船事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