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激励方案(3篇)

时间:2025-06-09 21:11:28 admin 今日美文

组织行为学激励方案 第1篇

【知识点】目标管理★★ 【知识点】参与管理★★ 【知识点】绩效薪金制★

(一)目标管理的含义和目标设定的过程 1.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指定的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2.目标设定的过程 目标设定可以自上而下来设定目标,也包括自上而下的过程。 (二)目标管理的四要素 (1)目标具体化(2)参与决策(3)限期完成(4)绩效反馈 (三)效果评价 实施的效果有时候并不符合管理者期望。比如:

(一)参与管理的概率 1.参与管理就是让下属人员实际分享上级的决策权 2.实施参与管理优点:

3.参与管理的形式

4.管理者将权力与员工分享的理由

5.实施参与管理的条件

(二)质量监督小组 (1)质量监督小组是一种常见的参与管理的模式。 (2)小组通常由8到10位员工及1名督导员组成 (3)小组成员定期集会,通常每周一次,占用工作时间讨论 (4)对于小组提出的各种建议,管理层有最后决定权 (5)小组成员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擅长与他人沟通并宣传各种策略。

(三)参与管理的具体应用 参与管理同许多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 (1)与双因素理论的关系:即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给予员工成长、承担责任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2)与ERG理论的关系:满足员工对责任、成就感、认同感、成长以及自尊的需要。

越是居于高位的管理者,越不容易于接受参与管理的理念。

(一)、绩效薪金制概念

(二)斯坎伦计划 (1)斯坎伦计划融合了参与管理和绩效薪金制两种概念。被称为“劳资合作、节约劳动支出、集体奖励”的管理制度。 (2)有两项不可缺少的要素:设置一个委员会、指定一套分享成本降低所带来利益的计算方法。 (3)其实施成败,在于劳资双方是否能够彼此相互信赖,整个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是否对这一制度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组织行为学激励方案 第2篇

需要时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如对实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你多大的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从激励内容的角度: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组织行为学激励方案 第3篇

内容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

改造型理论

(一)、需要层次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强度并不都是相等的,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

(二)、主要观点 (1)、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均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马斯洛需要层次模型呈三角形,级别由下及上逐层提高,当下一层的需要再相当程度已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的需要。 (4)、五种层次的需要大至可以分为两大类: (三)、在管理上的应用 (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要求,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如果想要激励一个人,就需要知道现在他的哪个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3)、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四)、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颇受企业管理者的欢迎,因为该理论合乎人们的直觉经验,易于理解。但是,实证研究证明,这一理论并不十分可靠和准确。从某种程度上,该理论较为呆板,不完全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

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反面是不满意。 赫茨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

(一)赫茨伯格区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二)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联系 (1)激励因素:是指成就感、被人的认可、工作性质、责任和晋升等因素。 (2)保健因素:是指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

(3)双因素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区别

(一)ERG理论的三种需要 行为学家奥尔德弗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ERG理论,认为有三种核心需要: (1)生存需要(Existence):个体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 (2)关系需要(Relation):个体维护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 (3)成长需要(Growth):个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欲望。

(二)ERG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

(三)ERG理论的独特之处 (1)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区别于马斯洛主张的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较高层需要的先决条件。 (2)“挫折-退化”的观点,即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 (3)ERG理论更为灵活变通,不是僵化地对待各种层次的需要,而是很好的补充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人们可以同时最求各种层次的需要,或者在某些限制下,在各种需要之间进行转化。 (4)该理论尤其有助于说明文化、环境背景差异下,个体需要的差异。例如:日本文化和西班牙文化。

(一)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指个体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需求成功的欲望。

成就需要高的人突出特点:

***成就需要的高低与工作绩效有很高的相关,高成就需要者在创造性活动中更容易成功,可以是好职员、好业务员,但却不一定是好经理。

(二)权利需要

权利需要指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欲望。

权利需要高的人,突出的特点:

***杰出的经理们都有较强权利欲望,且地位越高,权利需要越强。

(3)亲和需要

亲和需要时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亲和需要强的人,突出的特点:

*** 出色的经理一般亲和需要较弱

(一)、主要内容 (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而且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 (2)、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成为对照者)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较,来进行公平判断。 (3)、投入和产出

(4)、员工比较的是其对投入、产出的自我知觉,非客观测量结果。 (5)、员工进行公平比较的方式

(二)恢复公平的方法 不公平包括薪酬不足,即认为自己的产出投入比较低,还包括报酬过度,即认为自己的产出投入比较高。感到不公平的员工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恢复公平:

(三)在管理上的应用 (1)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来给于更多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2)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应予以及时的引导或调整报酬。

(一)主要内容 弗洛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如努力工作),是因为他觉着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带来他认为重要的报酬。该理论认为动机是三种因素的产物:动机=效价X期望X工具性

(1)强化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2)强化理论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即认为当人们做出某种行为后,若看到所希望的结果,这种结果就会成为控制行为的强化物,强化刚才的行为。 (3)强化理论并不考虑人的内在心态,而是注重行为及其结果。 (4)强化理论并不是地道的动机激励理论,因为它忽视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动机概念本身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激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