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劳动实践感言(66句)

时间:2025-04-03 15:48:31 admin 今日美文

孩子的劳动实践感言 33句

1. 创作“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的过程中,多数同学能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手抄报,来展现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且突出主题,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的表现能力。

2. 孩子干完家务后不要赏以金钱――这只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态度;也不要拿干家务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易导致孩子们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情绪;更不要故意把种种家务活分成贵贱两种,专门要孩子去干那些所谓“贱活”(如倒垃圾,洗厕所等)。

3. 家校联系, 加深沟通

4. 培养孩子劳动的兴趣。根据孩子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培养劳动观念。他们常常喜欢爸爸妈妈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异常兴奋,家长应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高兴地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孩子还常会一面伸手一面说^v^我来^v^,要自己吃饭、洗手、穿衣服……这又是进行爱劳动教育的好机会。家长一定要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独立做这些事,切莫为图省事而包办代替,使孩子对劳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5. 换位思考,心灵碰撞

6. 通过欣赏图片、资料让学生对”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及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及领悟。让学生受到启示。并在假期与爸爸妈妈主动对自己的家进行了大扫除。

7. 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儿童)的家务活不要太难做,因为太难了孩子往往做不好,这又会反过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做家务的兴趣。

8. 请家长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9. 双管齐下,持续改进

10. 家务劳动增进了亲子情感。任何的亲子互动都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家务劳动也不例外!父母为孩子分配的简单工作,是对孩子极大的信任!他们非常情愿与家长一道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

11. 共建约谈持续性

12. 有的孩子喜欢单独干家务,更多的则喜欢与父母一起干――这是性格所致,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对喜欢“单干”的孩子,家长必须事先做好指导和示范。同时,应让孩子有选择做哪种家务活和何时做的权利――这种对孩子的尊重可有效减少他们把干家务当做负担的感觉。

13.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循序渐进”。如果孩子没干好,家长不要自己重新替他做一遍――这种“包办代替”虽然省事,却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14. 不要翻旧帐,不要因为孩子这次的错误而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不脱,改又有何用。

15. 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背景

16. 约谈话题来源于家长

17. 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兴趣

18. 再度约谈,交流感受

19. 要提高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

20. 活动后开展讨论,提高实效

21. 活动中巧妙引导,增强互动

22. 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买酱油,今天扫地,明天整理旧报纸等),也不要让他们一连数小时“连续作战”。此外,边做家务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也是增强孩子求知欲、减少乏味感的好办法,如剥豆时可讲讲大豆的营养,洗手帕时可谈谈肥皂的种类。

23. 约谈话题出于老师用心

24. 理顺约谈的要点

25. 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不要在公共场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要给孩子留面子。批评最好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进行。

26. 适时地进行表扬。

27. 聘任家长为指导老师。

28. 家长资源的优势挖掘

29. 联系教材, 做好准备

30. 活动前准备充分,以不变应万变

31. 指导孩子生活自理,也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如独立地吃饭、穿脱衣服、穿脱鞋袜、梳头、入厕、叠被、整理玩具、图书等,并让其逐渐学会洗小件衣物。

32. 如果孩子对做家务有反感,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命令。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因而也有义务分担家务。当这些“懒孩子”在干家务的态度或质量上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33. 和孩子一起准备,让孩子成为活动的小主人。让孩子事先知道将要开展的活动,因为孩子也有知情权。或许在很多幼儿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确实在开家长活动前会把这事儿告诉孩子,同时还不忘叮嘱:“明天爸爸妈妈要来看你们,要乖一点哦!”“表现好的话会怎样怎样等等。”其实这样做,孩子反而会有压力,我们应该充分信任孩子的想象力和实施的能力,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来园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游戏的,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同时还可以和他们商量作为班级的小主人,如何让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半日。

孩子的劳动实践感言 33句

1. 可指导孩子进行自制玩具和修被图书的劳动。如用纸盒、瓶盖、硬约有等做小玩具,用泥捏水果、小动物、交通工具等,还可把硬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用作拼图游戏等;成人还可带领孩子一起修补破损的图书,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2. 有的家长[微博]批评孩子时唠唠叼叼说个不停,却说不到要点上,尽说一些废话和孩子反感的话,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于是索性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批评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3. 家务劳动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务劳动告诉了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坚持去做。“好的行为多了,坏的毛病便减少了”,心理咨询也常常用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来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

4. 家务劳动推动了孩子的社会化。家庭式孩子的社会化场所,通过什么让孩子接受社会规范与文化呢?粗暴的说教,不利于孩子接受社会文化;共同的社会劳动却让孩子很容易明白社会规范与人之常情。参与家务劳动,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爱劳动的人总是最招人喜欢!”

5. 设计便于家长参与的活动内容及形式。在以往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教师担任着整个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家长以观众或者群众演员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是一个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共同体,家长在这个共同体中也应该获得不断的成长与发展,获得更多的教育幼儿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因此,我们更多地探索适合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具体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设置便于家长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家长参与度比如:晨间体锻时设计适合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的亲子运动项目,提高家长对游戏价值的认识和游戏指导能力;集体教学活动中设计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与孩子一起进行研究型学习;在参观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类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当志愿者等等,形式多样,有观摩活动、家长助教活动、展示活动、亲子制作、亲子实践等活动、庆典活动、结合主题开展的年级组家长活动等等。

6. 经常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还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敢于实践,动脑筋想办法,使劳动进行得又快又好。

7. 通过调查有针对性地确定开放活动的内容。我园的家长中很多是来自周边农村和一些新苏州人,在与家长平时的交流中,发现家长们不太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似乎送到幼儿园来更多的是让老师帮助“看护”孩子的,而对于数学的理解,更是片面地认为,数学就是1+1=2,所以我们觉得转变家长们对我们幼儿园教育的观念更为重要。因而在一次小班的家长开放活动中,我从主题活动《我的数学》中选择了《谁高谁矮》这样一个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的数学活动。考虑到有家长来园参加半日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改变了教参上部分目标和环节,加入了一些家长可以参与的小环节。也算是对上了家长的“胃口”吧。在活动过后的座谈中,我们结合该活动向家长们做了解释与说明,还通过介绍—些小实例让家长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学数学。我们就是这样在开放活动中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家长看到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感受到孩子真正是喜欢在玩中学的。从而逐步改变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一些想法和观念。这次活动过后,每天的早上与放学时间,我总能听到家长和宝宝一起数楼梯的声音……

8. 家长主观上的意愿。

9. 一份解说性的邀请函让家长有目的地来园参与活动。以往在向家长开放活动之前,只是给家长发个通知,告诉他们开放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家长们在开放日活动中往往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

10. 培养幼儿家务劳动的意识

11. 家务劳动激发了合作与团结意识。在家庭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孩子与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让这个家庭变得干净、有序、美丽。这个目标考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配合完成,这也就训练了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

12. 教育现状需要家长资源的补给。

13. 家务劳动要有具体的分工。

14. 全程参与, 共同学习

15. 家长资源的丰富性。

16. 父母对待孩子犯错误的态度要一致,如果父母的看法都不能统一,孩子就更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17. 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大力宣传本次活动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认真的参与和对待本次活动。

18. 让家长了解综合实践活动。

19. 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符合新课程理念。

20. 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买酱油,今天扫地,明天整理旧报纸等),也不要让他们一连数小时“连续作战”。此外,边做家务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也是增强孩子求知欲、减少乏味感的好办法,如剥豆时可讲讲大豆的营养,洗手帕时可谈谈肥皂的种类。

21. 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

22. 确定约谈话题

23. 让孩子量力而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如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让七八岁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环境卫生等等。孩子劳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内。

24.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同学们能利用假期走进社会、走向家庭,去帮助孤寡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中他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25. 有理有据,直面问题

26. 指导孩子帮助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应该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他劳动习惯的养成,还可通过劳动体会到成人的辛劳。如可让孩子摆碗筷、擦桌椅、择菜、剥豆、倒垃圾、到附近商店买小商品等。

27. 不要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如不要因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给孩子下结论说孩子笨。因为孩子爱睡懒觉就说孩子懒。

28. 家务劳动产生家庭责任感。怎么能产生家庭责任感?只有参与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价值感与责任感。责任感不一定体现在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够从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便是具备家庭的责任感。

29. 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孩子开始学习劳动时,家长必须言传身教,一步步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以后再逐步让他自己干。并要注意安全、卫生,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30. 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

31. 孩子干完家务后不要赏以金钱――这只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态度;也不要拿干家务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易导致孩子们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情绪;更不要故意把种种家务活分成贵贱两种,专门要孩子去干那些所谓“贱活”(如倒垃圾,洗厕所等)。

32. 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儿童)的家务活不要太难做,因为太难了孩子往往做不好,这又会反过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做家务的兴趣。

33. 及时反馈, 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