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创刊贺词 第1篇
期刊创刊贺词 第2篇
因战而生、为战而存,《中国民兵》杂志既是“国字头”、更是“军字号”,姓军为战的指向突出而鲜明。
——聚焦斗争一线抓宣传。“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坚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仗打到哪里,舆论宣传就跟进到哪里。”《中国民兵》杂志筹备会上,筹备组成员与来自当时各大军区民兵刊物的负责人研讨杂志办刊方针和方向设想时,把弘扬优良传统、服务练兵备战作为主基调,把“讴歌民兵业绩”、“普及军事宣传”作为办刊主旨。创刊之初,边境战事未停,杂志坚定地把镜头对准边境参战支前的民兵,创刊号就刊发了组图《向英雄的边防部队、民兵致敬》,之后又开辟《边防民兵》专栏连续刊发反映参战支前民兵英勇事迹的消息通讯和连环画作品,立起了向战为战的鲜明导向。
40年间,无论是一线维权、还是边防维稳和边境管控等,杂志都能稳妥、准确、真实、理性地进行宣传,“活着的王成”韦昌进、“滚雷英雄”童培友、“海空卫士”王伟等一大批在战火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通过杂志的深入报道、跟踪报道使之成为人们心中永存的温暖记忆和引领时代风尚的精神坐标。
杂志宣扬了昔日边境作战中参战支前民兵的牺牲奉献,记录下了曾经边境排雷的险象环生,报道了数次一线维权斗争的惊心动魄……今年,杂志大篇幅报道了海南省军区某部参谋高海超铁心向党守海疆的过硬事迹,随后《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也相继作出报道,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聚焦重大任务抓宣传。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发生,顷刻之间,大地痉挛,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生死离别,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民兵》杂志随即调整宣传方案,及时抽调力量深入一线采访,并与参与救援行动的特约记者、省军区系统官兵和民兵主动沟通联系,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了大量来自救援一线的新闻素材,浓墨重彩地推出了“抗震救灾专刊”,连续刊登了《汶川抢险,七战七捷》、《汶川抗震救灾:民兵“六队”作用彰显》、《抗震救灾人武系统官兵风采录》、《民兵预备役官兵抗灾救灾精彩瞬间》等一大批稿件,全景式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期“抗震救灾专刊”被“5·12”抗震救灾纪念馆收藏并展示。
和平年代,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激昂的强军实践旋律,是后备力量运用的主要方式。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玉树发生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突发,去年和今年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每当灾难来临,都有广大国动人和民兵逆流而上抢险救援的身影,杂志用一段段文字、一幅幅图片记录下这一个个感人瞬间,成为后备力量执行重大任务的有力见证。
去年8月初,吉林省舒兰市出现强降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任该市人武部政委周昆训在执行抗洪抢险救灾任务中带领民兵分队听令景从、冲锋在前,在乘坐车辆突遇洪流的生死关口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不幸牺牲。事发后,杂志社派出记者赶往一线、实地采访,撰写刊发了长篇通讯和社会反响侧记,使其“吾将吾身献吾党”、“上校扛上肩,责任大如山”、“为党尽责是一生的事业”等思想品质被广泛熟知和点赞。_国防动员部党委为英勇牺牲的周昆训追授优秀_员、“新时代最美国动人”,追记一等功,并作出深入开展向他学习的决定。
——聚焦援战准备抓宣传。杂志作为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工作的军事类期刊,办出“军味”、“兵味”特别是“国动味”、“民兵味”既是要求、又是特色。这些年来,杂志始终把办刊重心放在助力强军、服务打赢上,及时反映国防动员备战生动实践,充分展现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发展成就。演训场上的炮火硝烟、群众性大练兵的奋勇拼搏、比武竞赛的争先恐后、民兵新质力量的惊艳亮相等,都化作铅字、定格成影像收录进杂志成为永恒。
记者查阅资料时有个真切体会,杂志每期报道战备训练的内容比重很大,像常态开设的“走向战场”、“应战应急”、“保障打赢”等栏目几乎每期都有稿件,先后有多篇反映训练工作的作品获得全国全军各类奖项,其中近百篇文章在全军民兵刊物评刊会上获奖。特别是近年来,杂志紧贴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围绕备战升级转进、民兵训练转型、新质力量建设等内容,推出国防动员系统扎实推进备战打仗综述、聚焦备战打仗优化民兵结构布局闻思录等系列有影响、有深度的报道,及时反映了民兵军事训练教学法示范月活动、民兵“武教头”精武强能等工作,让杂志字里行间充盈着“战火味”、“硝烟味”。
2023年刊出的省军区系统组织民兵军事训练教学法示范月活动图片
1984年刊登的展现某地女民兵风采风貌的图片
1984年杂志创刊号开设的“谢顾问答读者”专栏
期刊创刊贺词 第3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互联网的崛起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党报党刊面临着宣传工作新任务、舆论生态新变化、媒体格局新调整等时代命题。
怎样统筹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当前时代环境、发展环境、传播方式、受众群体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宣传工作面临着新任务。尤其是传统媒体原有的传播路径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着大量受众流向互联网、阅读率下滑、影响力式微的考验。新的时代命题倒逼党报党刊因变制宜,技术可以更新、平台可以多元、内容可以更优,坚持党的领导不会改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导向不会改变。作为党报党刊,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转型发展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怎样统筹处理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关系?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作为衡量报刊传播影响力的关键指标,发行量和印刷量遭遇了断崖式下滑。2012—2022年,全国报纸总印量降幅超过60%,期刊出版总印数下降了40%左右。大众麦克风时代,身处纷繁复杂的“舆论广场”,党媒打造引领导向的“舆论主场”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破解内容生产能力强大与传播能力不足的矛盾,是新形势下党报党刊需要面对的考验。
怎样统筹处理媒体与智库的关系?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大量受众转移到互联网、传统主营收入受到冲击、优秀人才外流等重重考验,党刊也不例外。_鼓励新闻媒体探索高端智库建设,传统媒体智慧化探索为重塑传播影响力、发展增长极、人才凝聚力提供了方向。当前,媒体智库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目前仍在探索中前行。
能否回答好三个“转型之问”,决定着党报党刊的前途未来。
期刊创刊贺词 第4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先进典型引路,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历来是我党我军重要的工作方法。
一直以来,《中国民兵》杂志始终把宣传典型、推广经验作为引导舆论和价值导向的重要手段,占领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大力营造了见贤思齐、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让无数英模人物成为众人追捧的“星”、让成功探索实践成为大家借鉴的“样”。
——紧跟全党全军部署宣扬重大典型和英模人物,设专栏、开专题,做专访、搞策划,通过深度挖掘采访、持续跟进报道,让“英雄气”洋溢在字里行间。人们记住了这样一个个名字:从战火中走来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和黄宗德、首届“八一勋章”获得者韦昌进、“模范民兵哨长”骆科邦……在不同岗位战位哨位涌现的“人民楷模”王继才、“时代楷模”张连印、“新时代最美国动人”周昆训……
——紧跟国防动员系统特点挖掘宣传身边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深入挖掘、集中采写、系列报道等方法,跟进报道老典型、总结宣扬新典型,先后推出了“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陈刚果和高海超、优秀退休干部李业平和角斜“红旗民兵团”、红船民兵先锋连、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等,把“闪光点”记录进一本本杂志。
——紧跟形势发展探索推广有益经验做法,采取逐级推荐、实地考察,军地合力、上下联动等方式,先后推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好经验好做法。前些年宣传的国防教育“六进”做法、推进非公企业民兵编建举措、民兵遂行应战应急行动等,为各级探索了路子、提供了样板;这几年宣传的“四个不能辜负”专题教育、“临沭征兵”、“武常委”履职讲评等经验做法,为各级理清了思路、立起了标准。
——紧跟建设和工作需要积极搭建正向激励的宣传平台,对国防动员系统各级开展的评先评优和表彰表扬等活动,通过述评、综述、侧记、闻思录等形式开展跟进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对_国防动员部开展的“最美国动人”评选、“学英模、尽职责、建新功”事迹报告会及省军区系统组织的“沪动先锋”、“感动我们的先锋”发布典礼等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大篇幅、实景式集中反映,为各级开展互学互鉴提供了平台。
自去年起,中国民兵杂志社组织开展“探寻红色地标•感悟精神伟力”记者实地采访活动,并配合活动在杂志开设“探寻红色地标”专栏,记者跨越15个省(市)、踏访46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以融合报道方式追寻_人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引导各级各类人员从中获取强大精神力量,更好鼓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
2022年报道的_国防动员部“最美国动人”发布活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