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店企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随着全球医药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航空运输业新老经营商都纷纷在全球医药运输领域展开竞争。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货运商和集装箱生产商,都在高调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服务项目。
药品运输量大要求高
关于医药产品贸易量的预测数据令人惊讶,到2013年,全球医药产品市场价值预计将超过9750亿美元。据美国康州诺瓦克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 Health)预测,2010年,全球医药产品市场的增幅为4-6%,总值将超过8250亿美元。在去年10月份公布的最新预测报告中,艾美仕将其对今后5年的医药市场预测增幅调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部分原因是2009年的市场需求增速超过预期增速。对于因全球金融危机和贸易减少而深受打击的航空货运业来说,这些市场的动力显然并未消失。
艾美仕公司的预测分析报告考虑到了诸如全球经济衰退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在2010年可能发生的事件还包括美国的医疗改革、其他国家的立法和监管措施、H1N1流感的传播规模以及全球经济恢复增长的幅度等,这些事件也可能会对全球医药市场产生长远的影响。
医药品和保健品生产企业需要可靠的温度控制措施,并且能够在其整个供应链中对温控措施进行严格监测,因为其托运的每批产品的价值都可能会高达数千万美元。远程投递过程中的每个失误都可能会导致收入损失,或者,更糟糕的是,产品抵达目的地后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产品。
大陆航空公司“一物多用”
在最近几个月里,加拿大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英航全球货运航空公司、日本航空货运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相继宣布,采取冷链措施,开展与医疗保健行业有关的运空运业务。最近在菲律宾召开的冷链配送业务会议也反映出了冷链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在这次会议上,几家航空公司纷纷推介其最新推出的冷链业务。另外,还有两家美国企业公布了温控集装设备(ULD)生产计划,他们打算以低于竞争对手20%的价格对外出租这类设备。
曾在五年前宣布自己是实施系统冷链项目的首家美国航空公司的大陆航空公司称,该公司在冷链业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计划将继续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大陆航空公司的产品开发与专业销售经理Mark Mohr说:“其他承运人总算弄明白了大陆航空公司和其他一小部分承运人早就熟悉的东西,即这个领域存在许多高收益机会。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些新来者正在摆脱过去那种‘只要把货装到飞机上就万事大吉’的思维。”
大陆航空公司已与冷链市场的主要集装箱供应商――瑞典的Environtainer公司和美国的CSafe Acu Temp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前者为其提供被动集装设备,后者提供主动集装设备。Mohr说:“大陆航空公司的ClimateSecure温控业务没有采用‘一物多用’的概念。我们主要把精力放在对产品处理要求的理解上,然后再通过我们的处理程序协助生产商和货运商制定一个针对某个具体产品的标准操作程序(SOP),这个标准操作程序必须既具有可行性,而且还要有可持续性。”
大陆航空公司是第一家拥有经Envirotainer公司授权的冷链集装设备配送站的航空公司。Mohr称,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大陆航空公司的医药产品冷链运输业务仍然在2009年取得了较高的收益。
尽管2009的医药产品运输量低于2008年,但这类货运业务的收入降幅远远低于其他业务。Mohr称,随着CSafe AcuTemp公司的主动冷藏集装箱(RKN)的到位,大陆航空公司在2010年的医药冷链运输业务将会实现增长。CSafe AcuTemp公司的主动冷藏集装箱也是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唯一批准的主动集装设备。
另据Mohr称,大陆航空公司将于2010年新开通的休斯顿-法兰克福航线和新接收的2架新型B777-200飞机也将给该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机遇。而且,它在休斯顿新建的易腐货运中心也将是促进未来增长的一个因素。
瑞士全球货运联手商
从事冷链运输业务的欧洲承运人主要有法-荷航空公司、瑞士全球货运公司和汉莎货运航空公司。这些承运人也于此前在医药运输业务中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其他承运人还包括阿联酋航空公司和北欧航空公司。
瑞士全球货运公司的产品经理Gerard Gobat说:“作为一家专业化较强的承运人,我们在不断增长的医疗产品运输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瑞士全球货运公司的主要医药运输市场包括瑞典(那里有雄厚的医药生产基础)、德国、奥地利、美国和日本。此外,该公司还把目标放在了与贵重物品运输和增值服务有关的需要特别处理的业务市场。
当然,瑞士全球货运公司也不是唯一一家把目光放在中国、印度和南美等新兴温控医药运输市场的航空公司。但是,与其他航空公司和一体化承运人不同的是,该公司并不直接与医药产品生产企业打交道。Gabot说:“我们的客户是货运经营商。”因此,它的目标是与主要货运经营商建立关系,其中包括航空公司、货运商、供应商和集装箱生产商,通过与这些经营商的合作来满足医药企业的需求。Gabot称:“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很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对任何差错做出快速反应,实施新的业务理念,与客户开展对话。作为一家航空公司,一定不要建立太多的接触点。我们公司从总体上说是一个实施精益管理的企业。”
Gabot说,瑞士全球货运公司受理温控业务的主要是其Swiss Celsius业务部门,这项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医药行业,但也可适用于其他任何一种需要严格控制温度范围的产品的运输。
DHL看好中国医药市场
货运商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发医药产品运输业务,其中包括德国邮政所属的DHL全球货运公司、全球物流巨头德讯公司和泛亚班拿公司。2009年6月,DHL全球货运公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新建的一个面积为2000平方英尺的温控仓储设施中设立了其首个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物流中心。中国是全球第九大医药市场,预计在今后几年仍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DHL公司引用Datamonitor市场调研公司的预测报告称,到2011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上升到全球第六位。
DHL公司称,加强冷链物流能力是与行业增长和亚太地区客户需求的不断增长相一致的。DHL全球货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Steve Huang说:“这是DHL公司为提高冷链物流质量和效率,满足医药企业、化学实验室和生产商不断增长的需要而采取的又一措施。我们相信,这项业务将会继续不断增长。”
最近几年,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行业迅速发展,其中,中国市场的潜力最大。2004年,亚太医药市场的总收入为916亿美元,到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为118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速最快,从2004年到2008年,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由于政府计划改善其医疗保障体系,这种增长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CSafe集装箱走俏
美国的集装箱供应商CSafe公司在2009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5月,CSafe公司宣布,其主打产品――AcuTemp RNK航空货运集装箱是经欧洲航空_(EASA)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批准的唯一一种由压缩机驱动的航空货运集装箱。11月份,该公司成为首个可以在其集装箱标贴国际空运协会时间和温度敏感型医疗产品标签的集装箱生产商。新推出的时间与温度敏感标签是《国际空运协会易腐货运规则手册》(第十版)的一部分,将于2010年7月正式生效。
CSafe公司的业务开发副总裁Oliver Bootz说:“随着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温度敏感型产品运输业务的继续增长,我们认为,及早采用国际空运协会指定的标签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标明集装箱的内容物,以便于提前处理。”CSafe公司的集装箱具有冷却和加热功能,即使在零下30度和零上49度的极端气温条件下,也可以将箱内温度保持在4-25摄氏度之间。而且,这种集装箱使用成本较低,还具有环保特点。
在谈到未来航空货运市场的增长潜力时,CSafe公司的总经理Brian Kohr指出,医药冷链运输是目前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也是除活体动物运输以外赢利最高的一项业务。他说,在临床试验中,有70%的医药产品属于温度敏感型产品。而且,这个市场正在以年均6-12%的速度增长。
美国航空公司于2009年9月正式推出其首个综合性温控运输服务产品以来,对该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表示非常满意。该公司负责货运销售业务的副总裁Joe Reedy说:“我们的计划是利用我们的网络优势和服务优势开展温控运输业务。”他指出,医药和保健品运输业务有其特殊的要求,而这也正是美国航空公司的优势所在。
爱美仕公司在其最新公布的市场分析报告中称,一些额外因素也可能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包括行业管理标准方面的变化。航空公司和航空货运业必须及时了解这些发展动态以及在今后将要生效的一些更加严格的安全规定。
快餐店企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1.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产品价值)
产品的目的是什么?可以持续性的解决哪些问题与困扰?例如滴滴和Uh3er解决的是用户快速打车的需求,微信解决了熟人之间实时沟通交流的需求。
产品的问题解决务必是可持续性的,而不是一次性的快餐产品,这是一个最难回答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2.为谁解决这个问题(目标市场)
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涉及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年龄层次?我们了解该目标用户群体的特性吗,我们设想的产品与他们的需求符合吗,是否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他们的关注?例如国内比较大的图片社交应用in的用户为一二线城市的90后为主的女性,该类用户喜欢拍照记录生活,渴望秀自己,聊天、美食、萌物、明星、搭配、旅游都是她们的兴趣所在。而in正满足了她们美化图片秀自己、记录生活、寻找同好交友等需求。
3.成功的机会有多大(市场规模)
成功的机会大小在于我们打算进军的目标市场的前景如何(即市场规模)?目标市场的规模包括潜在的用户数量与其消费能力。本身市场太小或者横向扩张空间太窄,我们的产品再好,资本市场也不会看好,因为天花板局限性太显著。
我们可以通过行业的分析报告和目标用户的抽样调研等方式评估目标市场的规模。例如果选择大学生市场就应该深思熟虑,该类用户虽然规模巨大,但存在着消费能力不足、流动风险较大的问题。
4.怎样判断产品成功与否(度量指标或收益指标)
产品的成功必须是可衡量的,比如社交方面的衡量是每日活跃用户数,社区发帖量,使用时长等;电商方面是客单价,购买频率,复购率等等。
通过指标可以阶段性的总结工作的成效,及时发现产品的趋向存在的问题。唯快不破,快速迭代是如今互联网项目的必备策略。
5.有哪些同类产品(竞争格局)
现在关于互联网的创业想法层次不穷,同类产品过多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反映了我们选定的目标市场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例如外卖市场,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还有阿里口碑,群雄割据,俨然一片红海。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回过头去思考前面的1、2两个问题,我们的产品是否能切中用户在现有产品无法解决的需求痛点;
如果同类竞争产品寥寥无几,我们要着重再思考下问题3,为什么没有人去涉及该市场领域呢?是否存在着我们尚未发现的问题?比如体育场馆业为什么还不能在线预订,因为行业条件不允许,并不是其他人没想到。
6.为什么我们最适合做这个产品(竞争优势)
该问题是小公司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软件领域,如何h3AT入侵怎么办。硬件领域,小米涉足又怎么办。
虽说大公司涉足证明了市场前景好,可以共同教育用户培养市场,但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小公司难免处于弱势,小公司要仔细思考自身是否具备了与项目相关的渠道资源相关的能力,是否已具备了一定的资源积累,如先进的技术、线下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等等。
7.时机合适吗(市场时机)
据外国机构研究表明,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产品本身,也不是融资多么高,商业模式怎样,而是市场背景如何,也就是所谓的“天时”。
很多项目未来的市场前景是光明的,如3D打印、谷歌眼镜等等,但不意味在该项目现在就可以去深入去研发了。Uh3er、Airh3nh3共享经济的兴起正好赶上了08年美国经济萧条时间,人们拉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希望能省就省。
事实已经证明过快的领先用户的需求的产品成功的几率也是十分渺小的。
8.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传统的营销策略为产品、价格、促销、渠道4P策略,而当今随着社会化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可选择的营销策略也更为多样。
例如之前柴静的穹顶之下视频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同时带动污染地图app冲上了App store榜首。年初手机移动直播app映客被App store下架,团队借势营销,换马甲上线,引爆朋友圈,重新上架一直高居排行榜前几名。
在市场上市的初期如何借助一些事件与话题制造引爆点或者采取平稳的快速迭代的口碑积累的营销策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究竟如何选择最后一定要归于本原,基于我们的产品本身的特性去考虑,去借力。
9.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解决方案要满足的条件)
成功的必要条件指的在产品需求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特殊需求。同样,确定必要条件的任务不是描述解决方案,而是搞清楚产品的以来因素和约束条件。
比如说如果要通过系统集成商销售我们的产品,对方可能会对产品的扩展性、合作方式提出要求。
10.根据以上问题,给出评估结论(继续或放弃)
快餐店企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同样的道理,我觉得近两年中国美容化妆品的特许加盟连锁发展的步子慢了下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可以引起我们更好的反省和重新审视特许加盟连锁所走过的路程,也能够更好的继续向前走。
由于近两年专注于为美容化妆品终端店面提供营销策划咨询服务,碰到不少这样的情况:只要客户告诉我她做的是某某特许连锁加盟品牌,我就能肯定她是个外行,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是说错的。这个时候,客户会开玩笑地说,李老师,你真神了!厉害!呵呵,其实从这个方面讲并不是我厉害,也不神奇。因为目前的特许加盟连锁发展现状是只有外行才会加盟,内行谁还加盟啊!
是啊,为什么只有不懂行的人才会加盟,内行人不会加盟呢!
自从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登陆中国大陆市场以来,同时也将这种商业特许连锁加盟模式迅速广泛传播开。一时间很多行业都开始了运用,比如餐饮、服装、珠宝钻石,当然还有美容化妆品行业。琪雅、特莱维可以算得上是美容化妆品行业的佼佼者,紧接着千军万马都“杀”过来了,纷纷开始运作特许连锁加盟模式。由于这种模式在当时情况下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市场相当火爆,那个时候的加盟者可都是内行,都是将自己原来的店摇身一变成了连锁加盟品牌了。可是后来,慢慢的,随着市场的变化,加盟的人越来越少,到了现在内行人几乎没有人去加盟了,继而这种特许连锁加盟的运营商也少了。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从加盟者的角度来说,主要原因是效果不好,没有收益:第一运营商只是当作一种招商模式运作,而在实际的市场操作中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锁加盟,只是穿着连锁加盟外衣的一种招商模式,这种现象对于加盟者来讲越来越没有意义。很多东西只是搞形式、走过场,比如他们承诺的帮你选店址,实际上是让加盟者自己找好房子,他们到时候象征性地看一下就OK了,他们并不会真正去搞调研统计出一些数据来,再给你一个具体的分析报告。第二运营商的后期跟踪服务不到位、承诺不兑现,让加盟者很受伤。为什么会跟不上,因为运营商本身就不完善,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系统。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对加盟店的人员支持这一块,有的公司本身他们团队也缺人,团队成员的素质也不高,所以也就保证不了对加盟店的支持了。还有的运营商设了层层商,那就更没有保证了。第三运营商的创新速度比较滞后,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像产品创新速度,有一些连锁加盟品牌,到目前为止产品体系也没有太大变化,这怎么能满足市场需求呢!因为美容化妆品属于时尚传播的行业,每年都会有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概念,缺乏创新显然是不行的。第四越来越多的店家意识到,单一的品牌风险太大。因为特许连锁加盟品牌都要求加盟店不能再经营其他品牌。这一点,目前大部分美容化妆品店几乎都不能接受。
从特许连锁加盟品牌运营商的角度来说,由于当初抱着招商的目的选加盟者,加之生存的压力需要,导致“饥不择食”、“捡到篮里都是菜”,很多加盟者素质太低条件不具备,不能很好的执行特许连锁加盟的运作流程,从而开店成活率较低。再者,很多加盟店到最后完全自己按自己的想法去运作,“挂羊头卖狗肉”不断增加其他品牌的产品,整个连锁加盟体系名存实亡,网络贬值。很多特许连锁加盟品牌运营商形容加盟者说,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很乖很听话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经过半年之后就开始不听话了,一下子从小学生变成初中生了。一方面是因为特许连锁加盟创造不了太大的价值,尤其是加盟之后的返单太低;另一方面,很多特许连锁加盟品牌运营商感觉太累太费劲,人员问题、培训问题、技术问题、工商税务问题等要找你来解决,倒不如直接卖货更方便。所以现在运营特许连锁加盟模式的也少了。
纵然如此,那是不是这种特许连锁加盟模式本身不行呢?显然不是,因为肯德基、麦当劳还是市场越来越大,深入到很多县城乡镇了。再说了,现在也有很多直营连锁的做得非常不错。到底该怎么做?笔者有以下建议:
特许连锁加盟品牌运营商要有一定数量的直营店。以前很多公司自己开店都开不好,或者自己都没有一家真正的直营店,怎么能让别人加盟呢!虽然招商很成功,但后期越来越不行。像肯德基、麦当劳都是保持一定数量(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的直营店,一方可以作为样板,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总结实操经验、完善连锁加盟体系。
特许连锁加盟品牌运营商一定要注重创新,产品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服务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市场的变化,就像肯德基会在不同的区域开发不同的适合本地风俗文化的产品一样。因为是时尚行业,要求的创新速度要更快。这个时代流行快时尚。近两年时尚界以“快、狠、准”为主要特征的快时尚迅速兴起,带动全球的时尚潮流。快时尚服饰始终追随追季潮流,新品到店的速度奇快,橱窗陈列的变换频率更是一周两次。与速食年代“求速”的特点如出一辙。、H&M、中国的vanshare等等。时速度快、超高频率的更新的快时尚,永远追随潮流的特点,则让追求时髦的人趋之若鹜,扎堆采购。所以,美容化妆品也要快时尚。
快餐店企划案例分析报告 第4篇
食用油批发价全面上涨
7月初花生油迎来年内第二轮涨价,相对于4月份,鲁花花生油的涨幅高达14%之多。根据专业粮油批发市场的数据显示,本月以来,大豆油市场行情也出现了小幅反弹走势。目前,“金龙鱼”大豆油每箱210元,较月初上涨4元,涨幅;“绿宝”大豆油每箱206元,较月初上涨2元,涨幅;“汇福”大豆油每箱193元,上调3元,涨幅.此外,“金龙鱼”食用油调和油由月初每箱236元上涨至目前240元。
不过这种涨幅暂未全面传导到零售市场。笔者在家乐福通州店看到,5升装的金龙鱼大豆油为元,还是维持原来的价格。促销员也表示,还未收到调价的通知。
不过,双井附近一家大超市的销售人员告诉笔者,鲁花5S压榨一级花生油原先130多元,现在涨到150元以上。“我们现在有个促销是送购物袋,不然一下涨太多顾客接受不了。”不过到目前为止,大豆油、菜籽油的零售价格并没有出现太大涨幅。
下游行业涨价“火上浇油”?
有统计显示,去年以来食用油几轮调涨下,包括方便面企业、蛋糕行业都曾因“上游食用油涨价”对旗下产品进行调价。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也表示,食用油涨价势必会引起相关行业的涨价,会让下游行业“火上浇油”。85度C品牌糕点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食用油、人工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已经将价格上调5%左右。
这种涨价在餐饮方面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海棠餐厅营销总监杨正午表示,他们虽然感受到食用油上涨带来的压力,但是并不会对菜品调价,因为食用油在餐饮行业成本中的比重并不大,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不过我们有一个感觉,在食用油上涨明显的时候,打包水煮鱼的顾客明显增多。”
社区餐厅忙着更换菜单
家住劲松的董小姐经常光顾周边提供外卖的社区快餐。可她最近发现,自己喜欢吃的几道菜要么涨价,要么停售。
“水煮鱼不卖了。水煮牛肉从25元涨到了30元。地三鲜从16元涨到20元。原来我们常吃的松鼠鱼、炸鸡翅也没有了。”常来送餐的服务生跟董小姐交了底:“你说的这几个菜成本太高,再说炸的东西用油多,老板心疼。”
餐饮连锁表示“不追涨”
“食用油是涨了,但我们的进货量大,供货商没调价。”京城某餐饮连锁集团负责人宋先生告诉笔者,集团旗下大部分是各菜系的名店,相比于其他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食用油涨价占不到成本的太大比例。但他也表示,集团旗下几家经营煎炸菜肴为主的快餐厅会承受更多压力。
宋先生自己算了一笔账:“就按食用油价格上涨15%来算,在我们的快餐店,油的涨价因素会对营业收入有的影响。”这个数目看上去很小,但现在餐饮企业利润很薄,还是了不得。而笔者查阅中国烹饪协会近日的《2011年度中国餐饮百强分析报告》发现,去年百强餐饮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仅。
而专营火锅的知名连锁企业“海底捞”也是用油大户。“红油底料、小料等都需要大量的清油,也就是菜籽油。近期成本上涨的确厉害。”海底捞负责人表示,食用油的价格波动本身较大,因此餐厅不会轻易调整锅底和小料的价格,不过他也透露,“如果原料油再这么一直涨下去,餐厅不调价压力就太大了。”
企业应消化成本上升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