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第1篇
“点火!”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火苗迅速蹿升,火堆熊熊燃烧起来。一名青年助跑一段后,纵身一跃,矫健地跨过火堆,一旁围观的人群里响起阵阵掌声。这是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赤山村“跳火光”的热闹场面。每逢元宵,村里都会举办“跳火光”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跳火光,祈乐安康,真有意思!”“我也很想试试”“以后一定要去这个村看看”……疫情防控期间,里水镇策划了“跳火光”元宵节直播活动,有12万多名网友线上围观了“醒狮贺岁”“主帅公巡游”“跳火光”等民俗节日活动。打破空间限制,广大网友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调研发现,各地的传统民俗节日,已经常态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共融共促。
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第2篇
不少传统节庆仪式复杂、技巧性高,却无法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参与,导致节庆活动渐趋老龄化;许多特色民俗的教学、宣讲、交流等活动,投入颇多,传播力影响力却十分有限;一些节日的仪式还存留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不良观念,如何去粗存精,做到现代文明风尚与传统民俗的平衡成为必须重视的一大问题……传统节日和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已经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但其传承和弘扬依然存在不少瓶颈制约,亟待解决。
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第3篇
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形式复杂、丰富多样。例如,按民族来分,我国有区域民族的节日(如泼水节等)和全国性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按节日对象来分,有少年的节日(如彝族的娃娃节),有老年人的节日(如重阳节等),等等。
若按节日主题来划分,可把节日分成农事、庆祝、祭祀、纪念四大主题。其中,农事节日以农林渔猎等生产活动习俗为主要内容,往往是以一定的祭祀活动来表现,如汉族在立春时节的“打春牛”活动、壮族的春耕牛王节、彝族的采药节等;庆贺类节日,不少地方以扎花灯、赶歌、社火等喜气洋洋的社会交往活动来庆祝节日,其中最热闹的当属各民族的“年节”;祭祀节日和纪念节日主要以祭祀天地神、祭祀祖先以及纪念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
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俗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它们内容多元,包罗了服饰、饮食、礼俗和游艺等与群众传统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内涵。它们形式多样,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习俗。春节吃年饭,“北水饺、南汤圆”,南北方各有喜好;端午节“赶鬼”,对于挂钟馗像还是挂蒜头、挂石榴花,各地习俗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这些传统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于家庭团圆、生活喜乐的美好期许,重视传统人伦亲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厚人文底蕴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