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报告 第1篇
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的研究历来不在少数。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国家形象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是施动者对客体主动传播的过程。马丁和埃诺路主张国家形象表现在三个层面即:政治、经济、文化,国家形象是一系列观念、印象、信念的总和。所以不难理解,形象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建构出的一种主观认知。媒体虽然不是影响国家形象的唯一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众媒介却是构建国家形象最有影响力的方式之一。
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报告 第2篇
2018年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内政外交表现受好评,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普遍点赞,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获公认,未来发展赢得海外信心。本文以《中国日报》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中国日报》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艺术与技巧。作为一家国际性英文媒体,《中国日报》面向广阔的海外受众,数年来的积淀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国家形象的塑造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收到各方多元的评价,针对一些异议,有策略地予以化解,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做出正确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研究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天下大同”“和谐发展”“互惠互利”的观念通过新闻文本得到彰显,很好的传递出了中国人民的愿景及希冀。但是国家形象的塑造不只是政府和公民的单独使命,急需要发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功能,整合传播资源,通过多种渠道,让不同类型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在对外传播中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同时鼓励本国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进国家活动,积极借助民间的交流活动,展开国家战略传播。
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报告 第3篇
2018年1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调查显示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增加,对中国整体印象打分为(10分制),历史悠久、充满魅力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成为最突出的印象评价。其次中国的治理水平、国际事务影响力、发展道路均获得了海外受访者的肯定。
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总是通过说什么来影响受众对某一议题重要性的感知,媒介对现实的塑造并不是完全的还原,总是依托于信息发布者的主观设定,一带一路主张发展成果世界人民共享,合作共赢是其主旋律。在相关的报道中,这种意志得到程度不同地凸显,为了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中媒介意图表现的国家形象,笔者从样本中筛选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报道,通过对新闻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探究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中西方由于空间阻隔,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在政治往来中的摩擦与较量此起彼伏,外界民众及媒体不免对中国的政策与方针存在着误读的情况。为了应对不恰当的解读,《中国日报》在政治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表现中国政治的亲和与友好,不管是重大的国际盛会还是领导人会晤,媒介意图呈现一个开放与包容的中国政治形象。在抽取的样本中,13篇政治类报道均引用了典故如“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借用历史上的友好的政治外交活动来隐喻中国政治的一贯主张——“开放”与“包容”。经济类的新闻报道从官方与民间的合作着手,强调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如:中国将高铁技术输出,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改善交通状况,助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民间的企业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交流与合作,取得经济上的收益与发展。《全球化趋势将为非洲提供一个迅速的发展机会》、《瑞士总统称一带一路将会减少贫困》、《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作用》、《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关系有新突破》、《阿里巴巴下属公司蚂蚁金融将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等新闻报道的切入角度均集中在国家与公司层面的合作,经济类报道中力图塑造一个大国形象,即一带一路将为当地发展带来的是机会,而不是 经济威胁。文化交流类的新闻报道从多方面介绍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悠久的历史,同时注重展示他国灿烂的文化。文化在交流之中体现流光溢彩的之美,绽放着光辉。“孔子学院”出现了16次、“汉语热”出现了20次、“京剧”出现了14次、这些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词语高频率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通过对新闻文本的整理以及语义的深层次理解,可以发现,《中国日报》致力于将中国打造成一个政治开放、文明包容、经济互利、文化互信的大国形象。反复出现的报道主题以及高频词的呈现,在记忆上和思想上不断地锤炼,给予受众以潜移默化地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