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咖啡市场分析报告 第1篇
上游种植环节参与者主要包括中小咖农、种植基地以及国外高品质庄园,市场集中度较低,从而导致价值贡献约占1%且上游议价能力较弱,利润空间较低,依靠中游的收购。
中游加工环节参与者主要包括个人作坊、烘焙厂和品牌厂商,行业仍然较为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链价值贡献约占6%。
而下游流通环节参与者主要有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对接消费者,需求量大,集中度较高,产业链价值贡献约为93%。
从产业贡献值的角度来看,下游流通渠道的扩张是咖啡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绝大部分的咖啡创业公司选择直接对接消费者和大型零售端,做流通产品型创业。
2020咖啡市场分析报告 第2篇
我国咖啡的主要产品可分为速溶咖啡、即饮咖啡、现磨咖啡等,从价格分布来看,不同形态咖啡产品价格差别很大,速溶咖啡占比高大幅拉低大陆地区人均咖啡支出。
从价格端看,大陆地区咖啡市场仍以速溶咖啡为主,速溶咖啡单价大幅低于现磨咖啡和罐装即饮咖啡,因此导致咖啡消费均价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根据Euromonitor披露的数据,2018年大陆地区速溶咖啡市场份额高达79%,而美国和日本则分别以现磨咖啡和罐装咖啡为主,占比分别达到了和70%。
2020咖啡市场分析报告 第3篇
在即饮咖啡领域,尽管雀巢以超过60%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但由于看好消费升级大环境下即饮咖啡市场的红利(2017-2022年即饮咖啡的CAGR约为,在所有软饮料中排名第一位),可口可乐以及雀巢、星巴克、统一、味全等传统品牌,和新进入的农夫山泉等巨头纷纷推出了即饮咖啡产品,中国即饮咖啡市场已经越发拥挤,且巨头林立。
显然,中国即饮咖啡市场已经越发拥挤,且巨头林立。未来,这些企业将基于销售渠道、品牌、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在核心业务之外探寻新的业绩增长点。
2020年3月,可口可乐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出COSTA即饮咖啡,伴随COSTA即饮咖啡进入中国,加之原有可口可乐旗下乔雅咖啡,形成双品牌运作。在中国咖啡市场,多品牌运作是咖啡巨头的通用做法,首先是为了抢位置,进而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
不过,雀巢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咖啡企业,抢占了先机。数据显示,雀巢在即饮咖啡市场以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加之雀巢与星巴克结成的全球咖啡联盟,地位更难以撼动。雀巢在中国市场的咖啡品牌包括雀巢咖啡(Nescafé)、浓遇咖啡(Nespresso)和星巴克(Starbucks)。其中雀巢咖啡主要为速溶和即饮产品,主打中低端市场。浓遇咖啡和星巴克主要布局胶囊咖啡和挂耳咖啡、以及高端即饮产品。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2020咖啡市场分析报告 第4篇
根据国际咖啡组织数据,全球咖啡市场规模巨大、成熟度高,但咖啡在全球范围内消费分布不均,消费量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杯,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咖啡人均消费量仅为德国的,美国的,中国咖啡市场空间还有巨大潜力待挖掘。
全球咖啡市场规模超过12万亿,而我国目前只有约700亿,与人口比例差距较大。有国际机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增长会促进咖啡消费,国民收入每上升5%,咖啡日常消费会增加2%-3%,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与消费者咖啡消费习惯的逐渐培养,我国咖啡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Frost&Sullivan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到1806亿元。
2020咖啡市场分析报告 第5篇
我国咖啡消费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空间。我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咖啡人均消费量仅为德国的,美国的。全球咖啡市场规模超过12万亿,而我国目前只有约700亿,与人口比例差距较大。
有国际机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增长会促进咖啡消费,国民收入每上升5%,咖啡日常消费会增加2%-3%,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与消费者咖啡消费习惯的逐渐培养,我国咖啡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