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实用3篇)

时间:2025-03-23 10:25:04 admin 今日美文

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李宁公司管理学案例分析一、公司介绍李宁公司由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先生创立。

李宁公司成立于1990年,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

自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以来,李宁公司业绩连续六年保持高幅增长,2009年更是达到亿人民币。

李宁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底,李宁公司店铺总数达到8156间,遍布中国1800多个城市、并且在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拥有多家销售网点。

李宁公司成立之初即非常重视原创设计。

199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服装与鞋产品设计开发中心,率先成为自主开发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

2004年8月,香港设计研发中心成立,集中负责设计李宁品牌服装产品。

2008年1月李宁集团美国设计中心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投入运营,专注于鞋类产品的高端技术研发、人体工学科研和专业运动鞋的设计、开发、测试工作。

李宁公司长期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曾先后与NBA、ATP等国际顶级赛事和组织结为战略伙伴。

与奥尼尔、柳比西奇、伊辛巴耶娃、托希尔德森等国际顶级运动员合作,与西班牙奥委会、西班牙篮协、瑞典奥委会、阿根廷篮协合作,都强有力的表明李宁品牌的专业实力得到国际顶尖体育团队和个人的认可。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李宁公司伴随中国奥运军团一路走来,长期支持中国体操、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等五支“金牌梦之队”。

作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李宁公司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更积极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资助希望小学、援建灾区、关爱艾滋孤儿、并且长期支持旨在提高贫困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一起运动”公益培训项目,利用自身体育资源优势为共建和谐社会出力。

二、案例分析李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以下六点:(一)内部大批高管离职•李宁首席品牌官方世伟•首席运营官郭建新•乐途事业部总经理伍贤勇•政府及对外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小岩•李宁品牌首席产品官徐懋淳•李宁公司CEO张志勇高管的相继辞职与李宁公司业绩不佳不无关系。

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第1篇一、引言李宁,作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军品牌,自1990年创立以来,以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品牌维权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分享李宁在法律维护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探讨品牌在遭遇侵权时的应对策略。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知名服装品牌未经李宁公司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了与李宁商标高度相似的标识,并在市场上销售。

李宁公司发现此事后,立即启动了法律维权程序。

三、案例分析1. 案件受理李宁公司首先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投诉,要求查处该服装品牌的侵权行为。

同时,李宁公司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服装品牌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2. 法院审理法院受理案件后,对涉案产品进行了鉴定,确认其标识与李宁商标构成高度相似。

法院认为,该服装品牌的侵权行为侵犯了李宁公司的商标专用权,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该服装品牌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李宁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50万元。

同时,法院还责令该服装品牌公开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四、案例分析总结1. 品牌维权的重要性本案中,李宁公司面对侵权行为,果断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充分体现了品牌维权的重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形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品牌权益是维护企业利益的关键。

2. 法律维权的途径李宁公司在本案中采取了以下法律维权途径:(1)向工商管理部门投诉,要求查处侵权行为;(2)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3. 维权策略(1)证据收集:在维权过程中,李宁公司积极收集证据,包括侵权产品、销售渠道、消费者购买凭证等,为诉讼提供有力支持;(2)专业团队:李宁公司委托专业律师团队,确保案件在法律层面得到妥善处理;(3)舆论引导: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李宁公司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积极宣传维权行动,提高社会关注度。

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李宁品牌案例分析主要问题:李宁公司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对品牌和市场缺乏战略性的思考,品牌核心诉求模糊,品牌定位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其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业绩下滑。

需要重新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顾客,给李宁品牌一个清晰的品牌理念和市场定位。

公司状况:李宁公司由“体_子”李宁先生创办,是一家经营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多个产品系列的专业化体育用品的港股上市企业。

公司一度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本土企业的领导者,但是目前受到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以及安踏、特步等中国本土企业的两面包夹,虽不断修改其产品定位,可业绩依然下滑明显。

李宁公司在STP中存在的问题:1.设置细分的标准不够科学。

作为一个运动品牌,更合理的是以运动功能和该品牌实现的理念来作为细分的标准,以年代跨度作为细分的标准值得商榷。

运动是不分年龄的,李宁公司不应该将具体的年代跨度作为界限,否则在取悦90后的同时却伤了70后、80 后,而且90后也是会长大的,难道下次的标准是00后?2.目标市场不清。

公司定位和实际购买消费者的差距。

李宁公司实际消费群的特征是在15~45岁等距离分布的基础上,以24~35岁为主,二级城市、中等收入、大众化而非专业运动消费。

而李宁公司拟定的目标消费群的特征是14~28岁学生为主,大中城市、喜好运动、崇尚新潮时尚和国际流行趋势。

3.消费者对李宁市场定位认识模糊。

在消费者心中,李宁品牌的个性“亲和的,民族的,体育的,荣誉的”而非公司打造的“青春的,热情的,时尚的”品牌个性。

产品方面存在的问题:1.同竞争对手相比,李宁的产品在年轻消费群体眼中介于运动用品与休闲用品之间,并没有给消费者留下专业运动的印象,不像耐克与阿迪那样,具有突出的运动属性。

2.产品线过宽,且未按国际惯例将产品按运动特性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设计产品。

3.李宁产品的运动系列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产品设计研发思路,产品设计风格差异明显,从而削弱了李宁专业化运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