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创业案例分析报告(3篇)

时间:2025-01-24 10:48:59 admin 今日美文

雷军创业案例分析报告 第1篇

雷军说

只有超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

“超预期”和“口碑”可能是这本书提得最多的概念,所以有关这部分的篇幅长细节多。

雷军说

小米追求给用户提供前所未见的产品力和颠覆性的用户体验。

其实对这一点,我有些质疑。因为小米的产品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端产品。更多是“不错的性能”、“干净的外表”和“有吸引力的价格”。从另外一个角度,这和小米的定位相适应。因为小米提供的更多是大众日常消费品,而不是不计成本的提供可能只有少数人会追求的极致体验。但是同时,我们在这本书里,又能看到,小米虽然未必能“做到”,但是不断的追求把具备极致性能的产品平民化。说实在的,当我第一次体验到120W充电器二十分钟就把手机近乎充到满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震撼,这个能力至今苹果不具备。

倒是下面这句话,比较接近我认知到的小米产品思路。

雷军说

性价比讲究的是比较优势,就是同等价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价格最低。

眼、耳、鼻、舌、身,五感里,“眼”是第一位的。即便到现在,当我们区买家电的时候,小米的外观设计依旧能够鹤立鸡群。我一直认为,因为小米的存在,拉高了国人对家电的审美。

精致美观也让用户感受到充分尊重,颜值=衣装,不仅要配得上我,而且还要让我觉得用起来有面子。

雷军说

对不完美不妥协,对一切丑的、难用的产品和服务细节不容忍,并且有巨大的热情和动力去改变,这是极致的前提。

乔布斯从父亲身上学到,充满激情的工艺就是要确保即使是隐藏部分也被做得漂亮。——《乔布斯传》

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光丑的东西越来越难卖,品质感不好的,用起来不方便的也一样会被用户Diss。有些人会反对“过度包装”,我们当然反对浮夸、浮华的包装,但是对精致包装的追求我认为是合理的。

薛兆丰老师在他的经济学课里也提到,研究证明,精致的包装向用户传达了一种“我愿意在外表上投入,证明产品也可靠”的信息,所以不光要做好看的包装,还要做在质感上超预期的包装。

雷军说

不要在自嗨上浪费宝贵的成本。

要在用户可感知的价值上下功夫。对于用户完全感受不到价值的形式化的东西,就没什么必要,雷军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发现,供应商在螺丝钉上加上了小米的LOGO,这种“极致”就是没什么必要的。

雷军说

了不起的极致产品不是只靠一个天才的想法,一个突然出现的灵感就能做出来的,而是要经历长期痛不欲生的修改,一点点打磨出来。

极致产品有两个条件:一是产品要惊艳、设计要惊艳、成本也要惊艳;二是超出了用户预期,真的能让用户尖叫。

只有围绕用户真实需求的“极致”才有意义。

雷军说

任天堂应该做的不是和其他公司竞争,二是关注玩家的感受:任天堂的敌人是“不关心玩家”的思想。

追求极致切忌“盲目自我感动”,需要基于对行业、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以“专注”的方向为指导,时时校验,防止跑错方向。

实践中,“极致”有两重含义:

1.心智上的无限投入,不遗余力争取做好

2.无限追求最优解,认知触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

雷军创业案例分析报告 第2篇

雷军接手手机部后,发现小米手机螺丝钉的成本比同行贵五倍。

询问供应商后才得知,一是因为小米螺丝钉的原材料特别优质,二是因为每个螺丝钉上都有小米的标识,如此一来,成本大大增高。

无独有偶,小米手机包装盒中的卡针,成本也比行业内其他公司高出许多。

其他厂家多采用铝合金材质及成本更低的塑料卡针,而小米的所有机型的卡针都使用不锈钢制作。

雷军无奈地表示,带有小米标识的螺丝钉和几乎只用一次的卡针,对用户来说都没有太大实际用途,在这些地方投入过多成本毫无意义。

类似的情况还有某些厂商推出的外壳镶嵌宝石的手机产品。宝石的高成本直接导致了高定价。

然而用户购买手机,本质上是为了享受手机性能,外壳上的宝石并不能给客户的使用体验带来本质上的提升。

螺丝钉、卡针、外壳上的宝石,在这些方面追求极致,更像是华而不实的“噱头”,感动了自己,感动不了别人。

就算投入再大,也只是一场打着“追求极致”旗号的“自嗨”,无法在市场表现上得到正向反馈。

一个企业可供使用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在“噱头”上投入的成本越多,能够投入到真正有用地方的资源自然就越少。

努力错了方向,不但得不到回报,反而可能得到负面效果。

追求极致不是一场炫技的表演。只有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有效的地方,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电影《王者之心》拍摄时曾耗资千万美元建造了一座城堡,然而这座城堡在电影中只作为远景出现了两秒,对于电影情节、人物的塑造毫无作用。且这座城堡拍摄结束后就被拆除,显然这笔花费是无意义的投入。

《王者之心》上映后票房大扑街,与剧组不明白如何分配资源有很大关系。

如果剧组没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建设城堡上,而是用于打磨剧本、电影制作、电影宣发上,或许就不会有票房扑街的结局。

普通人追求极致要远离“我很努力”陷阱。

在该投入的地方努力精进,不在无关紧要的地方钻牛角尖。不让追求极致变成一场秀情怀的表演。

追求极致,重在未来

2021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消息一经公布,有人期待,有人质疑。

其实,关于造不造车这个问题,雷军本人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小米内部也是众说纷纭。

虽然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是一片蓝海,但汽车行业投入成本极高,投资周期极长,进军该行业一旦失败,可能会给小米的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到小米的主营业务。

机会与挑战并存,可能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如此情景下,小米该如何抉择,何去何从?

最终,在与业内专家多次深度交流,管理层多次讨论后,小米做出了公司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决定——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

雷军坦言,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谓是冒了巨大风险,“押上了人生全部的声誉”。

但他更清楚,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风口。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就是抓住小米的未来。此路不得不选,且必须全力以赴。

而小米目前丰富的人才队伍、充沛的现金储备足以为造车提供充分条件。万事俱备,只待启航。

如今,3年过去,小米汽车SU7惊艳亮相,标志着是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决策正确。

小米又一次把握住了未来的风口,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时代如滔滔江水,奔涌向前。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就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追求极致,不仅意味着要在当下做到最好,更要着眼未来,永远跑在他人前面。

维港投资的掌舵人周凯旋曾表示,她重点投资关乎未来发展的颠覆性科技。

以投资Meta公司为例,2007年Meta的前身Facebook尚处于非盈利状态,但维港投资看中了其蕴藏的巨大潜力,认为其产品将会成为未来的潮流,向其投资亿元。

如今,Meta市值已经突破万亿美元,当初的亿美元也获得了巨额的回报。

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追求极致,意味着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不沉浸于过去的成绩,不拘泥于现在的辉煌,时刻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努力走在时代的前沿。

做最惊艳的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合理分配资源,不将工匠精神变成一场自嗨;具备战略眼光,投资未来。

这是小米追求极致的方法论,也是小米创造奇迹的关键。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借鉴这套方法论,将其内化为自我超越的人生哲学。

努力提升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打造个人独特的优势,不仅努力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更要努力成长为精通某个领域的专家,以个人出色的能力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学会取舍,将精力投入该投入的地方。生活中,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学会合理分配,不在细枝末节、无关紧要处过于纠缠,集中精力聚焦能够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快速提升,快速成长。

着眼未来,紧跟时代的潮流。

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潮流息息相关。用前瞻性的眼光去看世界,成为未来世界需要的人,做未来社会需要的事,乘势而动,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这是追求极致的方法论,更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想要创造属于自己人生奇迹的你们,不妨听一下《小米创业思考》,相信会从中得到启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雷军创业案例分析报告 第3篇

最近两三年,我开始抛弃Office,用WPS。如果放到20年前,WPS能超越Office,我绝对不相信。那时候WPS看起来已经是昨日黄花了,现在周围的人不光我,其他人也纷纷开始用WPS。能坚持20年,不抛弃不放弃,努力把一件事情越做越好的精神,让我钦佩。雷军不光做出了小米,还让金山不断变得更好。

看完这本书,然我感受到雷军的人格魅力和格局。

“格局”是一个被用烂了的词。但很难找到对“格局”两个字的公认定义。

我认为“格局”就是做到“我好、你好、大家好”。

“我好”的意思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你好”的意思是,我除了能让自己变好,还能帮助周围的人、带领周围的人变好。让员工更好发挥自己的潜能,成长为更好的人。让客户因为你的存在而活得更好、过得更好。

“大家好”的意思是,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要开始注重对社会的贡献、国家的贡献甚至对人类的贡献。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对于小米来说,从做第一款爆款手机,做到了“我好”,扶持小米生态链企业,做到了“你好”,利用自身规模,推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化,降低装备成本,不光自己获益,甚至其他跟自己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产业也能从中获益,正在践行着“大家好”。

雷军说

真正的闭环,应该是一个共赢的闭环,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小米高效体系中,通过带动产业效率提升,合作伙伴可以受益,并最终给用户带来真正价值。

我们看到雷军以53岁的“高龄”开始了他最后一次“创业”,造小米汽车,拭目以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