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传统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第1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古建筑评估、筛选、认定工作。深入调研,对古建筑进行逐一登记和分类,并针对现存所有的乡村古建筑做出保护性利用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制定保护规划时,对古建筑的历史年代、艺术风格、人文价值要进行深入地剖析,对不同乡村古建筑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对周边的交通、绿化、市政配套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
(二)强化宣传引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法制宣传日,出动宣传车辆、散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展示文物图板等形式,深入学校、社区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群众对乡村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对于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宣传我县乡村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使乡村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群众能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实现对乡村古建筑的保护。
(三)完善机制体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制定管理制度,签订责任书,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乡村古建筑保护网络体系,成立乡村古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督查行政村古建筑保护工作情况;各乡镇成立由分管文化或当地文化站成立乡村古建筑保护小组,各村以村委会成员和网格员组成保护小组,负责本辖区内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四)夯实古建筑保护队伍。统筹推动住建行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村镇建筑工匠队伍建设。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质量安全、建筑风貌引导、农村建房消防安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重点,培训基层干部及建筑工匠,提高村镇建筑工匠建设水平,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专业队伍。
(五)积极争取古建筑保护经费。积极向上争取古建筑保护、维修等专项经费,通过众筹、社会力量参与、引入企业进驻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打造特色旅游亮点村。属地政府围绕古建筑风格,建筑风貌特点、现有村落格局,对传统村落古建筑加以整饬,对无人居住建筑进行修缮,寨墙修复原状等,可采取项目先行,后向上争取项目奖补的形式,激励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我县传统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第2篇
做好精准定位,彰显乡村活力
上午11点整,寨子里的广播准时响起。陈晓明放下农活往家赶。不一会儿,只见他腰系蓝色腰带,头缠青色长巾,手持21管芦笙,准时出现在寨门前。
不远处,村民白义珍脚穿花布鞋,身着百褶裙,头戴银饰品,同其他身着盛装的苗族妇女一道,沿着田坎小路,摆起一张张木桌,倒上一碗碗米酒,静候来客。
上午11点半,游客逐渐向寨门聚拢,郎德上寨的迎客仪式正式开始。游客们踩着芦笙调子,逐一品尝每一道“拦路酒”。
“第一道叫恭喜酒,表达的是当地群众的热情好客,后面还有善良酒、勤劳酒、勇敢酒等,每道酒代表一种祝福,喝完才能入寨。”听着歌、喝着酒,不知不觉间,游客陈静有些微醺,成功进入寨子,她跟随队伍来到芦笙场,观看舞蹈表演,“借着酒意,自己也能跟着节拍舞一段,特别尽兴。”
为宣传好、推广好、管理好郎德上寨,2016年,当地政府成立郎德旅游公司,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我们还跟三四十家旅行社合作,平均每天吸引1000多人前来游玩。”郎德旅游公司主管赵猷鑫表示,为动员更多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寨子还实行工分制管理,参与各类表演的都能加分,据此月月分红,“公司每个月直接补贴10万元,要是演出场次多,还有额外奖励。仅这一项,平均每户一年能增收7000元。”
参与演出的同时,村民们还在自家门口售卖银饰、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品,少则几种,多则20余种。农忙下地劳作,闲暇演出摆摊,白义珍的生活也是多数苗族妇女的日常。
面对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因地制宜,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至关重要。2020年起,黔东南州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做到同类化又差异化,特色鲜明,示范带动,陆续推动传统村落资源与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研学体验、体育赛事等相融合,彰显乡村活力。
2023年9月底,黔东南州还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整条线路全长488公里,包含以肇兴侗寨为中心的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和西江肇兴连线,将42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珠成链。
“黔东南是自然与文化和谐交融的生态空间,一个个传统村落宛若一座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讲述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借助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契机,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逐一展现。”_富说。(黄娴 苏滨)
我县传统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第3篇
背山面水落寨,依山就势建房。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曲折延伸的寨内小巷,鹅卵石铺成“鱼骨形”;蜿蜒清澈的望丰河,在寨前悠悠流淌;河畔架架水车日夜鸣唱……俯瞰郎德上寨,人们不禁感叹:时光荏苒,苗寨变了,又没变。
溯源寨子的历史,距今已有500多年,当年的围墙、隘门等遗址,至今可见。“郎德上寨一直保持着古风,数百年来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上郎德村党支部书记陈尚福说,“改革开放后,寨子打开大门迎客,敲铜鼓、吹芦笙、唱酒歌,引来八方客人。”
1987年,郎德上寨便开始发展文化旅游,30多年间,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百余万人次。2001年,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面是传承,一面是发展。郎德上寨的保护利用,始于协调各方,一体推动。
“黔东南州现有中国传统村落415个,数量持续位居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为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作为后发赶超的优势来推动,州委州政府构建起由州到村5级联动工作体系。”黔东南州住房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中心主任陈妮妮表示。
按照“分级保护、分类管理、镇村联动、一村一特、共生共长、共享共赢”的规划思路,黔东南州聘请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人员,对全州传统村落区位关系、村落品质、资源概况等进行论证分析,编制完成415个传统村落规划并挂牌保护。
“保护利用,群众是主体。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内生动力是关键。”陈尚福认为,郎德上寨之所以脱颖而出,除了规划科学、较早实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群众尝到甜头是根本。“敬重历史、延续文脉、乐享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他说。
我县传统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第4篇
随县传统村落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历史风貌较完整,共有3个行政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是太白顶景区解河村戴家仓屋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草店镇三道河村柯家寨村2019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草店镇紫金山村2022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三道河柯家寨现存保存完好房屋30余间,为清代建筑风格。村落四周建有寨墙,柯家寨共有四扇寨门。南寨门前建有护村河。寨中房屋建筑为四合院形式,各个房屋均采用现代的框架结构,九檩十八柱,每户门前雕刻精美石鼓门敦,百余户廊檐互相联通,至今寨中各个院落排水系统良好。
紫金山楼子湾现有住户40余户,旧时居民就地取材在湾子四周用当地山上的石块垒建围墙、修建碉堡望楼。湾子的中间还巍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炮楼,湾_有大大小小炮楼十余座,最高最大两座炮楼位于村子中心,其余众多小炮楼分布于村子四周。
太白顶风景区解河村是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历史古村落,是道光年间四品都司戴曜堂居住的宅园。宅园东西长652米,南北宽396米,占地259500平方米,总体布局严谨合理。四周为1220米长的城墙,设东、南,北三座城楼,一座地楼和一座更楼。城墙东、西、南三面有约40米宽1000米长的护城河,在南门主入口处设有跨河吊桥一座。庄园内分两大部分:东为青城,由宏记,顺记,老祥记,少祥记,水记和谦记六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通的小宅院组成。宏记是戴曜堂府邸,府邸主要部分由正堂和东、西厢房三部分组成。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第七纵队第三支队曾在此设立指挥部,1947年解放军桐柏军区司令部第一分部机关曾在此设枪械所。1983年被随州市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和革命纪念地。
我县传统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第5篇
(一)宣传力度不够。在建筑修缮保护方面,部分产权人、使用人,没有自主保护意识,乡村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新建区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同时古建筑风貌更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重要资源和支撑载体,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而部分村民一旦评上了传统村落,就指望政府拿钱修缮维护,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古建筑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古建筑保护工作难度较大。广大人民群众对古建筑的保护认识有偏差,认为古建筑保护是住建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乡村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积极主动性差,导致一些古建筑、遗址、古树得不到保护,地处偏僻有的古建筑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存在保护难度大的现象。
(三)古建筑保护专项经费短缺。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缺乏社会力量资金投入,一些急需维修的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已经列入保护范围之内的建筑,每年的维修管理费用离实际需要差距也很大,只能坏什么地方补什么地方,仅停留在“防止危房倒塌、补漏、加固”等敲敲打打的非专业水平上,至于整体维护,资金来源相当艰难。
(四)古建筑保护缺乏专业人才。古建筑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住建部门、属地政府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各地仅有一名负责城建方面的社会事务办主任和村书记负责协助做好古建保护工作。古建筑保护工作属于业务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县缺乏古建筑修缮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科技手段支撑,无法实现对古建筑的科学保护。
我县传统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第6篇
主要内容: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调研报告:前期调研完成之后,课题组完成调研报告4份:
(1)《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调研报告集》(包含6个村落的调研报告,字数万字)
这次调研主要围绕着生计方式和传统民间故事等内容展开。岛屿村落的生计主要还是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以渔业为主,并且近些年外出打工依然趋势很盛。但是这里我们能看到村落还是比较具有活力的,并没有空心村情况非常严重。这也和近几年生计方式的转变,具体商业模式的改变有关,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乡村,还能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在这其中你能看到广东村落所显现出来的活力,并且有着越来越蓬勃的征兆。另一方面,民间故事是透视地方历史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表征体系,体现出当地文化及当地人对自己和他者的想象。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村落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够透视出村民对自我的叙事与想象。
(2)《南岗古排基本情况,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简报》(万)
通过调研,总结提炼南岗村宗族组织的一些特点;瑶老制的一些残余,瑶老在当地村民的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虽然在弱化但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瑶老在当地村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仍需做更加深入的调研。此外,通过参与南岗千年瑶寨景区的各种活动,了解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同时也通过与当地村民聊天,了解村民参与景区开发的过程以及对景区开发的态度。通过调研基本上了解了南岗千年瑶寨景区开发的历程和现状。
(3)《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简要报告》(万字)
本研究关注畲族村自1950年代以来从深山搬离之后的生活变迁,包括风俗习惯逐步的“汉化”、村民们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以及如何重新在政策扶持的村落中开展生计。
(4)《惠州环罗浮山乡村带和粤北山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30万字)
针对调研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再生利用情况展开研究,通过长达200多天的调研,了解到该地区不同村落的贫困与落后原因,为未来对这些村落的发展利用提出科学建议。
(5)《广州市乡村振兴普查评估报告》(约30万字)
本报告大量收集了广州市传统村落的整体数据,包括数量、分类、空间格局、历史演化等信息。本研究拟考虑将岭南行政区范围内的村落按照城市化进程的程度不同划分为已经城市化的村落、正在纳入城市化的村落、相对传统的村落以及衰败型村落四种类型。
2、主要的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现阶段公开发表(也包括已投稿的论文)均是围绕着传统村落的类型、特征、生计方式与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囊括的学科范围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与民族学等多元交叉学科,对传统村落研究的学术价值有着显著贡献。
(1)1篇SSCI文章
①“Rural Tourism Spatial Reconstruc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V:A Case Study of Mufu Township, Hubei Province, China”,Sustainability,2018, 10(8),2675.
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围绕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案例地的空间重构为研究目标,得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乡村地区空间结构重构的模式图,为未来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管治提供理论基础。
(2)16篇CSSCI论文:
[1] “基于H-I-S视角的传统村落分类与发展模式研究”,旅游学刊,。
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展开传统村落的基本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首次提出基于“主体-产业-空间”三维动态视角,为传统村落的再生利用与社会转型提供学术理论创新点。论文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类型、特征与发展路径,推动关注点由传统遗产式 的保护向动态的以人为本的活化利用研究转移,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 Analysis of Spatial Mismatch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8,9(2): 181–190.
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以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 2015 年广东省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及交通相关数据,运用重力模型、 二维矩阵等方法,选取旅游收入指数、A 级景区指数、旅游区位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关系,并结合各地市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3] “乡村振兴中文化主体性的多重面向”,求索,。
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构成其显性记忆与符号表达。而社会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隐性基础与活力象征,综合而成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
[4] “南方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耕及其生态意涵初探”,农业考古,。
[5] “摘禾刀:一项关于西南民族糯稻收割工具的历史文化钩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异味与佳肴:瘪的话语建构与象征意义”,民族学刊,。
[7] “西南边地生态环境变迁管窥:基于大象的视角”,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8] “日常生活与现代性: 以腻资村垃圾问题的个案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9] “人类学视野下的岛屿与世界”,民族研究,。
[10] “日本稻作传统中的‘村落共同体’”,读书,。
[11] “费孝通先生的城观”,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12] “托尼的乡土中国重建方案与青年费孝通的三次系统回应”,开放时代,。
[13] “精准扶贫与主体性塑造:再认识与再反思”,中国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