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共5篇)

时间:2025-04-29 12:41:51 admin 今日美文

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第1篇

截止2012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贡献GDP的,贡献外贸出口额的,贡献税收的,解决超过80%的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总体竞争力弱、管理水平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等问题依然突出。赛迪经略经过四个多月的调研和走访,对近4000家中小企业管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集结而成的这份名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蓝皮书》通过构建以“战略管理评价”和“基础管理评价”两个维度为核心的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评价体系,对中小企业健康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指数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战略管理健康度指数为,基础管理健康度指数为。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面临以下管理健康问题:

1、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意识普遍落后是健康指数偏低的内在原因;

2、战略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不足,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状态缺乏全面、系统、客观、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或不科学;

3、战略实施的目标导向不明确,发展目标、经营计划管理比较欠缺,战略实施保障条件不足、实施效果不理想;

4、企业战略评估机制缺失、调整职能发挥不足,导致战略规划的适应性较差;

5、企业组织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清晰、权责不匹配、决策随意性强、人治现象较为明显,制度建设滞后且执行不到位,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6、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营信息和数据利用率低、绩效管理片面、激励不足等问题,导致基础管理难以对战略目标实现形成有力支撑。

赛迪经略从企业属性、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企业规模(收入)、发展阶段等不同维度对参与调研的中小企业进行统计分析,企业管理健康状况差异较大。

1、私营企业管理模式粗放

调研统计表明,私营企业的管理健康度指数最低,仅为,由于其在调研样本中占比超过六成,因此也直接影响综合健康度指数;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由于管理意识较为先进,并普遍引入了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其管理健康度指数明显高于私营企业。而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健康度指数也不高,分别为和。

2、高精尖行业管理更规范

不同行业的管理健康度指数差别较大(最大差距近20%),健康度指数与企业所在行业对知识和技术水平要求、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幅度要求有一定相关性。调研企业中,IT、医药等知识技术密集的行业管理健康度最高,零售、制造业等精细化管理要求较高的行业企业管理健康水平较好;而餐饮服务、运动休闲等行业的管理健康度相对较低。见图1。

3、管理水平呈东中西递减

华东、华北、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主要受该区域中小企业数量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国际化程度高、政府及行业协会充分重视、配套政策灵活丰富、引导扶持举措得力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其中华东地区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指数最高,为;华北其次,为;华南为;华中和东北以及西南分别为、和;西北最低,为。

4、健康状况与规模正相关

调研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管理健康度总体随企业规模扩大而不断上升。较大规模企业的管理幅度较大,要实现和保持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要求更高,企业管理者主动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更为迫切、积极性更为高涨。见图2。

5、成长期企业管理最健康

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第2篇

德国专利律师、欧洲专利律师、欧洲商标和外观设计律师

一项由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OHIM)和欧洲专利局(EPO)共同开展的研究显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盟经济具有重要影响。这是首个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盟经济(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就业、薪资和贸易)的总体影响为主题的覆盖整个欧盟的研究。

2013年9月30日,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局长Antonio CAMPINOS、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及服务的专门委员Michel BARNIER和欧专局局长Benot BATTISTELLI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会上分别致辞,向公众介绍了本项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项研究涵盖了主要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及其对欧盟经济和贸易以及对各成员国的影响的分析,也包括了对各成员国的专利、商标和外观设计数量的统计,同时还着重关注了其对共同体市场中就业机会的创造方面的贡献。

本项研究的全称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洲经济和就业的贡献”(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nsive industrie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in Europe)。本项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有:

1、研究涵盖了所有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版权和地理标志。

2、研究包括了321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本项研究中,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认定所适用的标准为:每一员工注册的知识产权数量高于其他产业,或对知识产权的应用已成为该产业的固有特征。其中,工程、房地产、金融和保险、汽车制造、零售、计算机以及医药行业是知识产权最为密集的行业。

3、在欧盟,约50%的产业属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4、在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直接贡献了全部工作岗位中的26%(约5600万个直接工作岗位),加上非直接贡献的约2000万个工作岗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贡献了欧盟约三分之一的工作岗位。

5、上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欧盟贡献了近39%的GDP,约合万亿欧元。

6、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薪资水平比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高出约40%。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平均周薪为715欧元,而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平均周薪仅为507欧元。

7、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欧盟对外贸易中占据了约90%的份额。

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第3篇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有212家在境内外市场上市,上市融资总额达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平均每家企业融资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75起,投资总额亿美元。

国内IPO成全球翘楚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上市研究报告》显示:在清科研究中心关注的境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2010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场已从经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步履虽然依旧蹒跚,但不乏亮点,前六个月共有332家企业上市,融资亿美元,两项指标均超过去年整年数据。其中,中国企业多达212家,占比%,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达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平均每家企业融资亿美元。

在市场的分布上,212家中国上市企业中有37家企业在海外市场挂牌融资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增加21家,融资额同比增加%;境内资本市场光彩夺目,吸引了创纪录的175家企业上市,融资额为亿美元。

2010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IPO上市地点保持集中。37家中国企业集中于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NASDAQ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上市,香港仍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具体来看,19家企业落户香港主板,合计融资亿美元,分别占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总数的%和融资总额的%。NASDAQ、纽约证券交易和新加坡主板所作为中国企业习惯的上市地点,二季度也均有中国企业IPO成功首演。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和韩国创业板中国企业上市数量相对较少,融资额也相对低调。

行业分布方面,上半年上市企业与季度趋势一致,行业分布非常分散,能源及矿产、建筑工程、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汽车和房地产分别占据融资额前五,14家上市企业吸引到亿美元投资,占据总融资额的%。能源及矿产行业的3家上市企业吸引的亿美元投资,占据融资总额的1513%;建筑工程、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汽车和房地产分别有2家、5家、1家和3家上市企业,融资额度相对平均;其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贡献最多的上市企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资本的关注。而汽车行业虽然仅有中升集团一家企业上市,但融资金额为亿美元,占总融资比例为%,表现出色。

2010年上半年共有82家有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合计融资亿美元。与处于低谷的2009年同期相比,二季度VC/PE支持的上市企业数量增加75家,融资额增加倍‘即使与井喷的2009年下半年相比,也毫不逊色,上市公司增加12家融资金额也小幅增长,这些迹象表明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整体已经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提前走出,退出相当活跃。

82家VC/PE支持的上市企业为其带来了倍的平均投资回报,其中境内上市的企业为VC/PE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倍数为倍,海外上市的企业为投资者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倍数为倍。从具体的市场来看,深圳创业板平均投资回报为15,48倍,深圳中小企业板也达到倍;海外市场中新加坡主板上市企业平均投资回报大幅领先为倍,其余几个市场为投资机构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均低于5倍。

PE新募资金大幅增长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新募基金个数方面回升到了2007年的历史高点,共有32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环比与同比分别上涨%和%。新增资本量方面增长更为强势,上半年共募集亿美元,环比上涨%,同比上涨%,并超出去年全年募资总额,这主要受益于两支大额基金――黑石V1和上海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完成募集。

2009年,人民币基金首次在基金数量以及金额方面超越外币基金,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股募集热潮也延续到了2010年。截止至7月1日,共有26支新人民币基金完成募集,环比及同比涨幅分别达到%和%。

2010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75起,投资总额亿美元。案例数量方面较上年同期的43起上涨%,投资活跃度大幅回升。投资金额方面较去年同期回落%,一方面由于去年上半年有较大金额PIPE(投资上市公司)案例出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于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仍持谨慎保守态度,单笔交易投资规模尚未恢复。

2010年上半年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投资案例11起,居各行业案例数量排名首位,占所有投资案例总数的%,当中所涉及二级行业主要集中在医药与医疗设备。今年互联网行业再次成为资本追逐焦点之一,共有9家企业获得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量及投资金额分别位列行业排名第二与第四位,二级行业分布在电子商务B2C、网络视频及电子支付。案例数量与金额均排在第三位的为食品饮料行业,上半年共发生投资交易6起,交易金额亿美元,涉及二级行业集中在食品加工及酒制造等。

上半年中国大陆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分布于18个省市,北京地区投资案例数量及金额均领先其他地区,共有24家企业获投近亿美元。该地区最受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青睐的当属互联网行业,共有7家企业获得投资,投资金额达亿美元,所涉及子行业集中在电子商务B2C以及网络视频。

2010年上半年共有41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从投资项目退出,其中通过IPO实现退出的案例共有39笔,另外2笔为股权转让方式退出。退出企业的行业分布方面,上半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案例共涉及一级行业15个,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机械制造、食品与饮料行业,合计占所有退出案例的%,其他行业退出案例分布较平均。

从IPO市场的选择方面看,境外市场仍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地点的首选,其中香港主板依旧位居榜首,占所有退出案例%。境内市场方面,2009年10月深圳创业板开闸,第四季度即有11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今年以来,创业板热潮有所减退,上半年共有4笔创业板退出案例,环比减少%。反观深圳中小板,上半年共有7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退出案例,超过2006至2009年各年该板块PE退出案例数量。

今年上半年,北京吴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为2008年以来首次有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上证实现IPO退出。从这两家企业退出的投资方分别为金石投资及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与转移;产业集聚指数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体现了国家的竞争能力,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在承接国际现代制造业转移的同时,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也在不断进行,并且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区域中心仍然在向东部地区移动。

我国有三大现代制造业基地,即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前两者。该地区的制造业布局比较分散,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分工生产协作紧密程度较低且区域内差距较大,其中山东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间水平。而在我国制造业强省排名中,山东省仅次于江苏、上海、广东,处于第四位,这说明山东省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是产业集聚和转移,并且这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本文将对山东省制造业集聚和转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山东省的制造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有所帮助。

二、模型选择和说明

本文选取了三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其中静态方面有两个指标,分别是产业静态集聚绝对指数和产业静态集聚相对指数;动态方面指标为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一)产业静态集聚绝对指数

SAij=aij/aij×100%①

本文中SAij表示山东省制造业中行业i的静态集聚绝对指数,其中aij表示制造业行业i在山东省的总产值,aij表示制造业行业i在全国的总产值。

(二)产业静态集聚相对指数

SRi=x/x/yi/yi②

②中SRi表示山东省制造业行业i的静态集聚相对指数,x和x分别为山东省制造业行业i的总产值和山东省制造业的总产值,yi和yi分别表示全国制造业行业i的总产值和全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如果SRi>1则说明山东省制造业行业i总产值占全省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业i集聚规模较大,属于山东省的优势部门;如果SRi

(三)产业动态集聚指数

Dij (0-t)=dij(0-t)/dij(0-t)③

③中Dij (0-t)表示在时间段(0-t)内山东省制造业行业i的动态集聚指数,其中分子表示在该时间段内山东省制造业行业i的增长速度;分母表示同一时间段内全国制造业行业i的增长速度。若分母大于0,表明在(0-t)时间段内制造业行业i在全国的总产值是扩大的,该行业为扩张性行业;反之则表示该行业在全国的总产值是减少的,属于收缩性行业。本文中,当分母大于0且动态指数大于1时,表明在(0-t)时间段内制造业行业i向山东省迅速聚集;当分母大于0且动态指数大于1时,表明在(0-t)时间段内制造业行业i从山东省向外部转移扩散;分母大于0且动态指数在0-1之间时,表明在(0-t)时间段内山东省制造业行业i的纵向比较有所增加,但是其速度小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该行业也相对向外部转移。当分母大于0,若动态指数大于0,那么分子小于0,说明在(0-t)时间段内制造业行业i从山东省向外部扩散;若动态指数小于0,那么分子大于0,说明在(0-t)时间段内制造业行业i向山东省集聚。

其中产业静态绝对指数衡量的是制造业某行业在山东省内的现有产出能力以及其产值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产业静态相对指数衡量的是制造业某行业现有产出能力及其产值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规模大小和集聚程度;动态产业聚集指数衡量的是某一时间段内山东省制造业某行业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公式①②③计算得山东省制造业2008年的产业静态集聚绝对指数、相对指数和2003-2008年的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其值分别为、和(远大于1),说明山东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0%以上,制造业集聚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在全国具有相当的产业优势。其动态集聚指数远大于1,这表明近年来山东省制造业在不断集聚,其在全国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制造业分行业各指标值见表1。

由表①第三列可以得出山东省制造业中,包括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在内的18个行业产业静态集聚绝对指数大于10,即山东省该18个行业的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相应行业总产值的10%以上,其中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比重占到20%以上,说明山东省制造业中这3个行业在全国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从表1第四列可以看到,产业静态集聚相对指数大于1的有橡胶制品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10个行业,说明这10个行业是在山东省制造业中规模集聚优势较大的行业,其中橡胶制品业相对指数达到,可知其规模聚集优势非常显著。表中第六列产业集聚动态指数反映出山东省30个制造业行业中有23个行业增长速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指标值大于1),正在向山东省快速聚集。其中行业编号为4、5、6、8、11、15、25、27、28、30的10个行业指数值大于集聚速度最快,另外13个行业较之稍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其指数值小于0,说明该行业在山东省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开始向山东省外扩散。最后6个行业指数值分布于0-1之间,说明其产值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总体上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结论

从整体层面上看山东省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目前山东省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在十分之一以上,并且山东省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三位。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如橡胶制品业产值占全国的28%以上,经济发展富有活力并且制造业拥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从行业层面上看山东制造业各行业发展趋势各有偏重。首先以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等为代表的10个行业已经是山东省集聚规模较大、优势十分明显的行业,同时也是竞争力较强增长较快的行业,并且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其次是以农副食品加工业、橡胶制品业为代表的4个行业是山东省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规模优势的制造业行业,但是其增长速度较全国平均水平较低,有相对向外转移的趋势。再次是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为代表的13个高增长低集聚行业在山东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虽然目前还不具备规模优势,但其集聚趋势比较明显,发展前景良好。最后是饮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3个行业聚集程度和发展速度均处于低水平,属于山东省的劣势行业,竞争力较弱,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

基于以上分析,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应根据各行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措施,加快发展未来的主导产业,扩张优势行业和发展潜力强劲的行业,促进高增长高集聚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加速劣势行业的对外转移,以此优化调整山东省制造业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罗云毅,周汉麒.工业重心东移与“十二五”期间的区域产业转移和承接[J].宏观经济研究,2010(1).

2、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M].科学出版社,2009.

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第5篇

从2005年至今,医药行业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行业的收入,利润、利润率等主要指标节节攀升。从各子行业的利润变化情况来看,基本与行业整体表现相同,但中成药更胜一筹,成为“领头羊”。医改出台后,进一步加快了行业发展,2009年行业销售收入接近8000亿元大关,利润总额也突破了800亿元的关口,更值得一提的是,销售利润率节节攀升,自从2009年突破了10%之后,2010年更是达到了%,创下历史最高值。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化学原料药及中成药的利润增速超过了医药制造业的整体表现。其中,化学原料药获得较大增幅的主要原因源自其2009年基数较低,随着海外医药市场的复苏,其出口亦获得了恢复所致。

国内外发展空间较大

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增长近3000亿美元,2014年将达到万亿美元。未来5年5%~8%的年复合增长率,既反映了发达国家的主销药品失去专利保护所带来的影响,也反映了全球新兴国家医药市场强劲的整体增长。

2010~2014年间,我国新兴医药市场预计将以14%~17%的速度增长,而主要的发达医药市场的增长率将仅为3%~6%。到2014年,新兴医药市场的药品销售额的累计增长金额将与发达医药市场持平,达到1200~1400亿美元。而过去五年间的这一数据的对比为690亿美元和1260亿美元。从而中国有望成为国际医药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已经成为了众多国际制药巨头瞩目的焦点,辉瑞、默克、葛兰素一史克、罗氏、勃林格一殷格翰等纷纷和中国企业展开各类合作,A股上市公司中就有华海药业、海正药业、海翔药业等对与国际巨头的合作项目进行了披露,而更多的合作项目还在洽谈之中。

估值高企的困惑

医药行业自从进入“黄金发展期”后,虽然与国内其他行业或GDP比较仍将保持相对较快增长,但随着其收入及利润的基数不断提升,增速放缓将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有望在下半年出台,医改的不断深化,其实施效果也将不断的展现出来,部分与医改政策结合程度高的公司将更为明显的受益,其余的受益程度将不会非常明显;市场表现也将出现分化,出现2009年集体大涨的可能性较小。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有望成为医药行业的分水岭。虽然医疗改革规划的具体细则不得而知,但预计其核心内容将围绕鼓励企业创新、鼓励兼并重组而展开,并优先扶植优质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多数表现为品种单一、竞争力低下,真正具备做大做强、深入研发的企业却为数不多。做为国家战略性产业,鼓励创新及兼并重组是指日可待的。例如:同仁堂、天士力、江中药业、仁和药业、东阿阿胶、片仔癀、华东医药、马应龙。

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