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结项报告(汇总9篇)

时间:2025-05-06 12:17:40 admin 今日美文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1篇

未来三年,根据学院新版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建设完善思政示范课,向全院所有课程、专业推广。未来五年,将课内培养向课外育人延伸,通过“课程思政”与IPv6、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实践环节相结合,培养学习者立足岗位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实现课内外联动培育,同步提升其知识水平、思政素养和职业技能。

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

1.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师生协同互育,加强教师的德育能力,构建“课程思政”良性发展机制;

2.如何针对多行业、多层次学习者特点,提取各门课程的特色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融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取得立德树人实效。

在学校政策支持、学院制度配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指导下,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更新完善,利用学院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服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培养更多人才。

相关阅读

《关于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宣传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

更多教育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展示,欢迎关注在线学习的持续推送。

统筹:徐杏

监制:张冠华 何曼

精品悦读

走进开大丨自贡开放大学:以一流开放大学服务自贡高质量发展

院长在线丨潍坊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向辉:以内涵建设促高质量发展

开大书记校长专访丨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大连经验”

开大书记校长专访丨宁波开放大学:为终身教育落地提供“宁波方案”

特别关注丨推动高质量发展,笃行不怠向未来

特别关注丨广东开放大学在多方面取得骄人业绩

资源建设丨数字课程是如何“炼”成的

高质量开大建设丨江西开放大学:以“价值自觉”推进高质量开放大学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柏昌:新基建要把人文关怀注入虚拟世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2篇

(1)教学团队系统化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教学团队于2018年开始对《互联网基础与应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2019年3月,“在线课程《互联网基础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校级教改项目立项。2021年1月,该项目成果荣获北京邮电大学2020年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在研院级课程思政项目有《数控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混合式课程思政中师生协同互育模式探索-以《电路与信号》课程为例,多门课程同时进行思政教学模式研究,相互启发借鉴。

(2)集体教研、备课与学习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教学团队定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讨。教工党支部是党员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水平、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实载体。教学团队的党员教师依托每周三下午的支部学习活动,自然地站到了“立德树人”的第一线,实现集体学习。每月第一周的周一下午进行“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交流挖掘最具思想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的“课程思政”元素,探讨将其融入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方法,以达到“育人先育己”的效果。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思政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吸收先进的思政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3篇

(1)准确把握在线学习者的思想政治状况、精准定位个性化需求

本课程在课前和课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课前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在线学习者思想政治现状、“课程思政”素材需求、对教学形式的接受偏好,问卷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者思想现状,如三观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意识、防范意识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在线学习者思想政治的薄弱环节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精准定位《互联网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思政-技术”结合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指明方向。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课后调查问卷,系统生成整体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和学习者个人调查结果对比报告。整体调查结果分析报告供教师修改初始调查问卷题目、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学习者根据个人调查结果对比报告了解个人的学习情况。

(2)建设立体化多媒体“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教学团队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个层次”为特征的“课程思政”资源体系,“一个中心”是指“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两种方式”是指满足“在线直播教学”和“引领式在线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要求,“三个层次”是指从知识点、知识模块、知识体系三个层次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做到思政元素对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全覆盖,达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促进在线专业课程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教育目标。教学资源丰富生动、种类繁多。使用丰富的图例,直观地去展示抽象的概念。构建的课程题库可自由组合作业并练习习题。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4篇

党员,北京邮电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远程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0多篇,获奖5项。在《互联网基础与应用》课程中,主要负责课程架构设计,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教学辅助指导、课程教学评价、课程宣传推广等。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5篇

1.各“金课”建设课程团队按时提交结项验收材料,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提交延期的申请报告

2.将组织专家对各课程的结项验收材料进行评审,经结项验收达到要求的,将正式发文确定为湖南工学院思政课“金课”。

3.确定为“湖南工学院思政课‘金课’”的,课程团队须继续建设与完善,确保提供教学服务不少于3年。结项验收不通过的课程,取消建设资格,并追回资助经费,课程负责人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校级思政课“金课”。

4.请课程负责人于2023年10月16日前提交结项材料或延期报告,逾期不予结项。结项材料为:①《湖南工学院思政课“金课”建设课程结项验收汇总表》(附件1),纸质材料一式一份及电子稿。②《湖南工学院思政课“金课”建设课程结项验收申请书》(附件2),纸质材料一式五份及电子稿。③结项支撑材料,包含专题示范教学观摩课、课例研究、教学研讨、专题学习、主题培训和校外交流等6项活动各1次,在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本课程建设成果不少于3次,课程教学的案例与资源库,材料一式一份及电子稿。④课程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电子稿。⑤课程代表性教学实录视频4堂(“移动”思政课堂至少一堂),电子稿。

每门课程的纸质材料统一装入一个牛皮纸袋,并在纸袋外贴上结项验收申请书封页复印件。结项材料电子稿统一用U盘报送,命名格式为:课程名称+姓名。

教务处

2023年10月10日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6篇

北京邮电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地互联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委员;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认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校继续教育网络思政工作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历任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多年来从事光纤通信、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论文近200篇,申请专利8项。2020年-2021年,任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期间,负责学院党建与思政课题培育工作,积极推进“职继”融合,带领团队率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政课程,为加强网络思政课程建设,创新网络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探索网络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规律,为《互联网基础与应用》课程提供思政指导。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7篇

陈会方,秦桂秀. 2019.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5):53-55.

教育部. 2020-5-28.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DB/OL]. .

鄢显俊. 2020.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88-92.

张弛,宋来. 2020. “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 思想教育研究(2):93-98.

周 芸,陈晓梅. 2021.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体系设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9(2):83-88.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8篇

(1)学校支撑

北京邮电大学为首批经教育部批准开设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四所试点院校之一,拥有三十年的远程教育、函授办学经验。网络教育学院依托信息通信及网络技术领域优势,紧跟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探索将最先进、最适用的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独立自主开发在线教育平台,建成了一支从事成人学历教育一线教学实施和教学研究、规模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累计培养学生20余万。学校的教学平台、视频会议直播系统和高规格的录制演播室将为项目提供坚实的支持保障。

(2)定量定性的数据分析

基于真实有效的调查问卷数据,将质性研究方法与量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质性研究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量性研究方法是统计学数据分析法,设计调查问卷、获取反馈数据。然后利用Python语言进行大数据分析,对思政教育目标的可达效果进行评估。

(3)多元教学评价

以学校、学院、学习者为主体进行科学、多元的教学评价,同时积极探索基于数据驱动的在线学习者形成德育评价方式。

在对接北京邮电大学课程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学院针对网络教育课程专门出台了《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评教管理规定》《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领导干部听课管理规定》《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学督导制度》,建立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结项报告 第9篇

“现代汉语”课程在确保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强调文化知识的渗透,其课程思政内容的构建突出实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提取强调针对性。基于语音、词汇、文字、语法和修辞五大部分,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等三个方面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及爱国情怀。

例如:词汇构成部分的设计,紧跟社会发展变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领悟民族文化内涵。教师通过标准语词和方言词、英语中的汉语词语、古语词和新造词等知识点的讲解,将知识点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等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的巨大进步,使学生深刻理解语言的发展是如何体现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

又如:文字部分的设计,通过解读文字发展演变史,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内涵。教师详细介绍了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侧重介绍了与古文字相关的文物,让学生对汉字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观念。其中“汉字之美与大国之道”专题,充分把汉字文化与做人、治国的理念合而为一,从“字如其人”出发说明书写的特点正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直线的耿直,曲线的婉转,规矩而又圆融,处身世界与他国交锋亦如是,不卑不亢而又合作开放。